• 沒有找到結果。

貳、 不同族群的父母教育期望研究

談到族群多元性的國家,除了台灣本身具有多元文化之背景外,美國也是多元文化融 合的典型國家,對於不同族群的教育情形讓許多學者投入研究,因此,研究者欲從美國的 一些研究談到台灣的相關研究。

一、美國不同族群的父母教育期望

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因此國民的種族比台灣要複雜許多,許多學者便針對美國這種 多元種族的教育情形作研究。

有許多學者的研究說明族群的不同會造成家長教育期望的差異。Stevenson 與 Stigler(1992)針對美國和亞洲國家(日本、台灣和中國)的學生學業成就差異做研究,研 究中發現,相較於美國的家長,亞洲國家的家長覺得較育成就是可以經由努力而有好表現 的,且認為透過教育可讓社會階層向上流動,因此對子女普遍有較高的期待,會盡其所能 的讓孩子接受較高的教育。

Goyette,K.,& Xie,Y.(1999)在研究不同種族─華裔美人、非裔美人和西班牙裔美人 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時,發現亞裔美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較高,希望透過教育能克服移 民後語言障礙和種族歧視問題,而且也是達到較高社經地位的方法,因此亞裔美人子女的 學業成就高於白人,且讀大學的比例也高於其他種族。此外,Cheng 與 Starks(2002)的研 究也支持亞裔美人家長的教育期望較高。

雖然已遷居美國,但因為原始國家傳統思想、文化背景的差異,讓來自不同國籍的家 長在教育子女時對子女的期望也會有所差異,並且這樣的期望會影響到子女的表現。相同

地,來自不同國籍的新住民在台灣教育子女時,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是否也有差異?

二、台灣不同族群的父母教育期望

在有關不同族群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中,因為台灣本身即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包含 了本省人、外省人、不同族別的原住民、客家人、新住民…等,因此亦有不少學者針對其 中的特定族群做研究。因為已在上一節探討過父母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此部分僅針對台 灣的少數族群作探討,以下列舉出一些原住民、新住民的教育期望相關研究。

(一)原住民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偉(1997)研究社區、族群和家庭因素對國小 學生的學業成績影響時,分析台東縣四所國小後發現,原住民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低於 漢人學生,而家長的職業、教育和教育期望,也低於漢人學生的家長。

陳建志(1998)在比較原、漢學童學業成績時指出,相對於漢人族群,原住民家長對孩 子的教育期望不高,往往只要孩子快樂就好。另外,巫有鎰(1999)在研究影響學童學業成 就的因果機制時,以台北市和台東縣的學童做比較,也發現相較之下,原住民家長的教育 期望較低,他們的社經地位不高,具有特殊的生活習慣,且家庭的結構不佳,這些都會造 成原住民孩子學業成就不利。

全中鯤(2000) 以花蓮縣某泰雅族國小及其學區為深度訪談、觀察及問卷調查對象,

發現該地區的父母教育程度偏低,對子女教育期望和認知不足,另外,對子女的生活照顧 與課業指導監督也不夠。

莊啟文(2001)以四個都市排灣族家庭的家長及成年子女為研究對象,研究家長教育價 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其中,莊啟文整理出原住民家長的教育期望是:1.期望孩子念 到大專院校、2.希望孩子能充分告知升學訊息、3.等待尊重孩子決定、4.不希望下一代在 升學上跟自己一樣再出現遺憾、5.期望努力用教育成就來帶動原住民。因應這樣的教育期 望,家長所表現出來最具體的教育作為,是讓小孩參加補習、指導小孩課業、配合小孩的 學習活動,接送他們上下課。

劉祐彰(2002)用質性研究參與觀察和訪談的方式研究屏東縣的原住民學生、教師和家 長,發現鄉鎮原住民家長認為如果要克服主流社會歧視原住民的現象,最好的方法是透過 教育向上流動、改善社經地位。所以原住民家長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送孩子去補習、獎 勵成績。但是因為認知與經濟條件不佳,所以孩子在學習資源方面,如參考書、測驗卷、

課外書、有聲書、電腦等等較缺乏。以學歷和未來成就的期望而言,家長期盼未來孩子的 最高學歷是大專畢業,將來的職業是公務人員,不但工作有保障,而且薪資收入穩定。

楊旭銘(2003)也針對都是學校的原住民學童進行觀察、訪談,他在研究發現中提到這 四位都是學校原住民學童家長的教育期望是:1.能適應都市生活、2.人品一定要好、3.

學歷起碼要有大學以上、4.職業方面以公務員為優先考量。

從上述與原住民對子女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中,可以整理出以下幾點:

1.原住民家長本身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2.原住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相較於漢人家長,多半呈現教育期望較低的現象,僅 有少數研究發現,原住民家長會希望子女能利用教育改善家庭的社經地位,希望孩子 勿與自己有相同的遺憾,因此對子女有較高的教育期望。

3.原住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低時,對其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較為不利。

(二)新住民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台灣因為婚姻市場的情況改變,使得新住民佔了近年來結婚配偶不少的比例,也因此 近年來有不少針對新住民的研究。此部份針對新住民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論 文,彙整如表 2-8:

表 2-8 新住民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相關論文

綜合以上幾篇論文,將與新住民家長教育期望有關之研究整理出以下幾點:

1. 就研究方式而言:幾篇論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居多,或問卷調查加上訪談的方式,

以訪談方式進行研究者進有一篇。

2. 就研究對象而言:研究對象可分為家長和子女兩大類。

(1)家長:有同時針對本國籍和新住民家長的比較研究(蘇容瑾,2004;蘇慧玲,

2005),也有僅針對越南籍女性的訪談(廖素偵,2006)。

(2)子女:有僅針對新住民子女的調查研究(黃立婷,2005),也有比較新住民子女 與本國籍子女的調查研究(林維彬,2007;詹沛緰,2007)。

3. 就研究發現而言:蘇容瑾(2004)和蘇慧玲(2005)的研究皆認為新住民把希望 寄託在子女身上,所以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高。另外,在這些研究中也證實家庭的 社經地位、家長教育程度等因素會影響到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常將家長歸為本國籍、新住民兩類,比較此兩種 背景的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差異,卻忽略了新住民亦來自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文化背景。因 此,本研究欲就此部份作進一步探討,了解不同國籍新住民在教育子女時,教育期望是否 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