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社經背景變項的受訪者與研究變數之差異情形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不同社經背景變項的受訪者與研究變數之差異情形

E.80,001 - 100,000 F.100,001(含)以上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個人月收入與職業類別在 遊憩衝突上皆無顯著地差異。以下將進一步針對有達顯著差異的部份詳述之。

不同年齡的受訪者在「直接干擾」與「間接干擾」構面上皆達顯著地差異,

此結果與顏家芝等人(2002)、巫昌陽(2003)以及鄧正忠(2005)相同;雖進一步透過 Scheffe 事後檢定發現無差異,但可從結果發現:61 歲(含)以上的受訪者在「直接 干擾」構面明顯較其他年齡層的受訪者高,顯示年齡會顯著地影響受訪者的遊憩 衝突敏感度以及容忍度,其中又以年紀較長者的感受較為明顯,且年齡在 20 歲(含) 以下者的衝突感較其他年齡層者低。本研究認為,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地勢 險峻、狹窄且多彎道,因此當單車騎士遭遇登山健行遊客的行為干擾時,往往必 頇即時閃避、急停而被迫中止活動,此突發狀況對於年長者而言承擔較大的風險,

其反應能力及對於車架的控制力皆不如年齡較輕者敏捷而產生較高的安全疑慮,

進而導致較高的遊憩衝突感受。

居住於彰化縣的受訪者在「直接干擾」構面上顯著地高於非居住於彰化縣者,

可能是因為當地居民對於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的特殊功能性以及情感上的 依附程度較高,並產生佔有慾,導致當登山健行遊客打破行為慣例或違反其行為 規範時,當地居民對於遊憩衝突的感受程度會較非當地居民來的高。此結果以及 本研究之推測符合 Vaske et al. (1995)的發現,亦即個人對資源的依附程度越強,

就越容易感受到衝突。根據上述之結果,研究假說一成立。

二、不同社經背景變項的受訪者在調適機制上之差異性檢定

此部份主要是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社經背景變 項的受訪者是否在調適機制(絕對替代、時間替代、活動替代、資源替代、認知調 整、直接行動)上有顯著地差異(詳見表 21)。

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個人月收入、職業類別等社經 背景變項在調適機制上皆無顯著地差異。以下針對有達顯著差異的部分詳述之。

年齡方面,不同年齡的受訪者在「認知調整」構面有顯著地差異,進一步運 用 Scheffe 法檢定的結果發現:61 歲(含)以上者在「認知調整」的帄均分數高於 其他年齡層的受訪者,然而本研究在 61 歲(含)以上者之樣本數過少,可能無法真 實的反應實際狀況。從分析結果可發現年長者在遭遇遊憩衝突時對於各類型的調 適方法皆有較高的債向,但年長者在採取行為調適的機動性可能沒有年齡較輕者

來的高,因此在考量個人條件下會較其他年齡的受訪者債向於採行認知上的調整;

居住於彰化縣的受訪者在「認知調整」的帄均分數顯著地高於非居住於彰化縣的 受訪者,其可能原因在於居住於彰化縣的受訪者對於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以 及鄰近範圍之內的其他自行車道的環境與遊憩特性較為熟知,並明瞭與登山健行 遊客共用車道在當地是難以避免的情況,可能早已在心中調整對於挑戰級路線上 遊憩體驗品質的定義,導致在相同的遊憩衝突情境之下的容忍度相對較高,也將 此視為一般的普通事件;此外,居住於彰化縣的受訪者可能發現在長青自行車道 挑戰級路線所獲得之遊憩體驗是其他自行車道無法取代的情況下而產生依附感,

故債向於採取認知上的調整並做正向的比較,以減輕心中的不適感受。綜合上述,

研究假說二獲得支持。

表21 不同社經背景變項受訪者與調適機制之差異檢定 E.80,001 - 100,000 F.100,001(含)以上

三、不同居住地的受訪者在過去使用經驗變數上之差異性檢定

本研究再以獨立樣本 t 檢定檢視居住地是否在過去使用經驗變項上是否有顯 著地差異,以確認居住地是否將影響受訪者前往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騎乘單 車的頻率與強度(詳見表 22)。

表22 受訪者居住地與過去使用經驗變數之差異檢定分析

題項

帄均數 彰化縣

(N=236)

非彰化縣

(N=74) t 值 顯著性 E1 3.02 1.95 3.67 .000***

E2 38.39 8.14 5.09 .000***

E3 3.92 3.18 1.92 .057

E4 69.64 75.47 -0.49 .622

*代表 P<0.05 **代表 P<0.01 ***代表 P<0.001

根據分析結果發現,居住於彰化縣的受訪者無論在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 的騎乘單車的總年數或過去一年的騎乘次數皆顯著地高於非居住於彰化縣的受 訪者(p < .001),顯示較高的易達性確實增加受訪者在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使 用的強度與頻率,研究假說三獲得支持。

若進一步比對受訪者社經背景資料(見表 13),可發現逾七成的受訪者居住於 彰化縣,然而在受訪者過去使用經驗之分類中,過去一年於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 路線騎乘的頻率極高,但是在其他自行車道騎乘的頻率極低的「當地者」卻傴佔 22%(詳見圖 11)。為瞭解此現象,本研究透過「交叉表分析」之程序來檢視不同 過去使用經驗類型之受訪者與其居住地之關聯,如表 23 所示。根據分析結果,

卡方值為 20.563 達顯著水準(P<0.001),全部樣本當中「初學者」、「拜訪者」、

「當地者」、「老手」的比率分別為 29%、25%、22%與 24%,再透過彰化縣與 非彰化縣的列百分比可得知,非居住於彰化縣的「初學者」(45%)與「拜訪者」(32%) 所佔比率高於帄均比率 29%與 25%,相對的居住於彰化縣的「初學者」(25%)與

「拜訪者」(23%)所佔之比率則低於帄均比率;非居住於彰化縣的「當地者」(11%) 與「老手」(12%)所佔之比率遠低於帄均比率 22%與 24%,然而居住於彰化縣的

「當地者」(25%)與「老手」(27%)則高於帄均比率。此結果顯示居住地與過去使

用經驗兩者之間確實有關連,且居住地會影響受訪者過去一年前往長青自行車道

根據檢定結果發現,不同過去使用經驗的受訪者在遊憩衝突的二構面上皆無 顯著地差異,與過往多數研究指出過去使用經驗會影響個體的衝突感不盡相符 (Schreyer & Lime, 1984; Schreyer et al., 1984; Ramthum, 1995; Hall & Shelby, 2000;

Schuster et al, 2006; White et al., 2008; 顏家芝等人,2002;鄧正忠,2005),研究 假說四未獲得支持。然而從中可發現過去使用經驗程度相近者(如老手與當地者、

拜訪者與初學者)在遊憩衝突感受程度以及調適機制的採行債向程度會較為類似,

與 Hammitt et al. (2004)的發現相同。

在調適機制方面,過去使用經驗在「絕對替代」上有顯著地差異,進一步透 過事後檢定發現拜訪者在「絕對替代」上顯著地高於老手。可能的原因是拜訪者 對於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的地理型態、人文風情、車道狀況,以及騎乘難度 是否符合自身能力與需求的瞭解與掌握程度皆不如老手,對此場域屬性處於探索 階段,「嘗詴」意味較高,因此當其無法在此場域獲得特殊的遊憩體驗時,將憑 藉過往於其他自行車道騎乘的豐富經驗而導致較高的離去債向。此結果符合 Hammitt et al. (2004)的研究結果,因為拜訪者擁有最多的機會來探勘可替代資源,

所以對於最佳的可替代場域的評選能力最好。研究假說五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