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過去使用經驗

一、過去使用經驗之定義與內涵

「經驗」包含二種截然不同但相關的內涵:(一)其代表個體對於某特定事件 在內心中的詮釋,「詮釋」則隱含個體對於資訊的評估、(二)其可能代表個體曾 參與某事件的數量和類型;後者即為 Schreyer et al. (1984)提出之「過去使用經驗」

(Experience Use History, EUH)。

在休閒領域中,過去使用經驗代表個體透過參與不同事件所獲得資訊的數量、

類型和程度,也代表個體在不同參與動機之下的行為表現(Schreyer et al., 1984)。

過去使用經驗根植於資訊處理理論與認知發展理論,其假定較有經驗的使用者已 累積了大量的資料庫,將能夠以更詳盡的方式來組織其經驗(Backlund et al., 2006)。

此外,較有經驗的使用者對於遊憩活動和資源將更為熟悉,並擁有更豐富的認知 與情感,做為對於資源評估以及使用的基礎(Hammitt, Backlund, & Bixler, 2004)。

Knopf and Driver (1973)指出,遊憩參與是「目標導向行為」(goal-directed behavior),目標代表著遊客的需求可透過遊憩參與行為來獲得滿足,因此行為亦 可作為最初參與動機需求的指標(引自 Schreyer et al., 1984)。也就是說,儘管活動 和環境不變,遊客在現場的行為表現可能明顯地不同,然而個體不同的參與行為 則有可能代表在心理的不同意義(Kando & Summers, 1971; Schreyer et al., 1984);

例如經常在某特定自行車道騎乘單車的騎士,其對於遊憩需求可能與經常在其他 自行車道騎乘單車的騎士不同。Williams et al. (1990)發現不同過去使用經驗的河 川遊憩參者其遊憩參與動機有所不同,其中在經驗最豐富的老手與經驗程度最低 的初學者之間存有最大的差異;Petrick, Backman, Bixler and Norman (2001)亦發現 不同過去使用經驗類型的高爾夫球活動參與者從事高爾夫球活動的動機與阻礙 皆有所不同。

活動資訊的數量和類型可能會影響著個體為滿足某些需求對於活動的選擇,

相對於過去使用經驗程度較高者,初學者可能在參與遊憩活動的選擇上所能依據 的資訊將更為受限;再者,過去使用經驗是隨著時間而累積,有些研究者將過去 使用經驗定義為一種序列(spectrum),亦即遊憩者剛開始只是初學者,並且有可能 成為具有豐富經驗的老手(Schreyer et al., 1984)。

以往的研究證實過去使用經驗為遊客的認知、行為與管理偏好的指標變項 (Schreyer et al., 1984; Hammitt et al., 2004),因為過去使用經驗的數量和類型會影 響個體對於資源屬性的知覺。Schreyer and Lime (1984)發現初學者與老手的遊憩 衝突敏感度有所差異(引自 Schuster et al., 2003);Schreyer et al. (1984)指出遊憩者 在參與動機、衝突知覺及對於管理實行的態度上有顯著地差異;White et al. (2008) 也發現過去使用經驗可以顯著地預測遊客的地方依賴、地方認同,以及對於破壞 行為、生態衝擊、遊憩衝突的評估。

此外,於特定場域的過去使用經驗程度較高者擁有較多的體驗機會並且可能 會對特定場域產生情感上的連結,然而他們在替代場域的過去使用經驗較低之下,

可能因此限制其對於替代資源評估與比較的機會,進而降低尋求替代場域的可能 (Hammitt et al., 2004)。Hall and Shelby (2000)發現多數替代者的過去使用經驗較高,

但不全然是他們比新手更加敏感,而是擁有較豐富的資訊來做為採行替代的選擇;

Hammitt et al. (2004)指出,當地者與場所的契合程度最高,老手與拜訪者則擁有 最多選擇數量的可替代場域,初學者則因為參訪過的河流數量有限,因此擁有的 可替代場域的數量最少,在評選最佳的可替代河流方面,以拜訪者的能力為最佳,

因為其擁有最多的機會來探勘可替代的資源,以評估是否能夠成為最佳替選方案。

然而過去使用經驗對調適機制的影響並未獲得一致性的支持,Vaske, Donnelly, and Heberlein (1980)發現較有經驗的使用者較容易轉移地點;West (1981)卻指出 較有經驗的使用者較不可能因為擁擠而改變地點(引自 Hall & Shelby, 2000)。

二、過去使用經驗衡量方法

Schreyer et al. (1984)針對激流泛舟者的研究中指出,遊客可能曾經參與特定 活動的次數相同,但是頻率可能顯著地不同,其使用:(1)受訪者於研究場域從事 活動的次數,(2)受訪者在其他場域從事活動的次數,(3)從事活動總次數,等三個 變數來衡量過去使用經驗,並各別區分為高、低二組,共產生八種可能的組合,

去除不合邏輯的組合之後採用六個過去使用經驗類型,分述如下:

(一) 新手(Novices):首次參與激流泛舟。

(二) 初學者(Beginners):在少數河川擁有低量的泛舟經驗。

(三) 當地者(Locals):在特定河川擁有極高的泛舟經驗,反之在其他河川的遊 憩經驗極低。

(四) 蒐集者(Collectors):在許多河川從事過泛舟活動,但是在任何一條河川 的泛舟經驗皆低。

(五) 拜訪者(Visitors):曾在許多的河流從事過泛舟活動,但是在特定河川的 泛舟經驗卻極低。

(六) 老手(Veterans):在特定以及其他河川皆擁有豐富的泛舟經驗。

作者解釋,此六大類經驗是彼此互斥的,也並不代表提升經驗水帄的順序,

而是活動參與模式的經驗區別。

Williams et al. (1990)參考Schreyer et al. (1984)的操作方式,將調查樣本劃分出 六種過去使用經驗類型;Petrick et al.(2001)亦採用類似方法,根據:從事高爾夫 球活動總數、曾使用過的球場總數、在研究場域從事高爾夫球活動數量的比例等 三個過去使用經驗變數加以衡量,並分別將變數轉換為高、低二組,最後區別出 六種過去使用經驗類型。

後續有研究將過去使用經驗視為多維因素結構,並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鑑別 其因素結構(Schuster et al., 2003; Penden & Schuster, 2008)。Schuster et al. (2003)經 探索性因素分析後確認過去使用經驗為單維變項,因此並不支持過往研究的多維 變項觀點;Penden and Schuster (2008)與過往研究一致,採開放式問項,旨在確認 受訪者在研究場域及其他場域的整體經驗水帄,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確認多維因素 之結構,並且進一步以 Spearman 相關分析檢測其與壓力、地方依附子構面間之 相關性;White et al. (2008)傴以「參訪總年數」單一題項來衡量過去使用經驗;

Hammitt et al. (2004)調查釣鱒魚者在研究場域以及替代場域的總垂釣次數與過去 一年垂釣次數,並分別計算頻率之總和,再將此總和除以總得分最高者,亦即最 有經驗的受訪者所得商數為 1,同時為避免受極端值的影響,最後根據比值頻次 的中位數區分為高、低二組,最後形成二乘二矩陣(如圖 7);Backlund et al. (2006) 則以釣鱒魚者在替代河川的垂釣總年數及過去一年垂釣次數之中位數為臨界點,

將受訪者劃分為短期不頻繁、短期頻繁、長期不頻繁、長期頻繁等不同過去使用 經驗類型,並探討不同過去使用經驗類型者與其對於替代河川之多重屬性評選間 之關連性(如圖 8)。

圖 7 釣鱒魚者於原使用場域以及替代場域之過去使用經驗分類 使用經驗之劃分方式。本研究將參考 Hammitt et al. (2004)同時衡量研究場域以及 替代場域之衡量項目以及操作方式,以利後續分析不同過去使用經驗程度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