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為研究概況的敘述,總共分為四節,首先第一節闡述了台灣近年來對於 單車活動的發展與推廣逐漸受到政府與民眾的重視,使單車活動廣為盛行,並以 壓力評估與反應模型為立論基礎,說明驅動單車騎士採行調適機制之肇因,進而 萃引過去使用經驗為調節變項,推導過去使用經驗在遊憩衝突與調適機制關係間 之調節效果;第二節提出本研究之目的共四點;接著第三節則說明本研究之流程;

最後第四節將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進行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環境意識逐漸抬頭,使節能減碳成為全球最受人重視的議題。交通部 觀光局在 2009 年的施政重點中特別提出「自行車遊憩網路示範計畫」,擬推動風 景區自行車網及健全周邊服務設施,推廣深度多元化自行車之旅,發展綠色低碳 觀光,並將自行車休閒納入北部及中部的區域發展項目當中(交通部觀光局,2009)。

除此之外,自行車業者亦結合賽事活動來拓展其品牌的知名度,如歷經 11 屆的

「八卦山脈美利達盃&單車嘉年華」賽事,自行車廠商會在賽事現場發表次年度 的全新車款並提供民眾詴騎。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10)的統計,「騎協力車、單車」

為國人從事國內旅遊最喜好之運動型遊憩活動。隨著人們對於休閒與健康的追求,

使自行車活動儼然已成為流行時尚的代表。

彰化縣為全台自行車隊密集度最高的縣市,也是自行車產業廠商最多的縣市;

彰化縣政府即利用現有道路系統,在八卦山風景區整建全長約 100 公里的登山車 自行車道,共劃分為大佛賞鷹區、四面佛區、虎山岩區、金墩山區、百果山區等 五大環狀路線,並由 139 線景觀道路貫穿全程(彰化縣政府,2011),其不但擁有 得天獨厚的自行車騎乘環境及豐富的觀光資源,人車共用的長青自行車道更是全 台灣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9),同時也被林務局列入 國家步道系統中(王正帄,2004a),由於沿途優美並且深具特色的自然景致,往往 在例假日時吸引眾多的遊客前往從事登山健行與單車騎乘活動。

在許多遊憩開發過程中,遊憩規劃者經常提出所謂多目標使用(multiple use) 之概念來使有限的資源獲得充分的利用(王正帄,2004a)。但是在此觀念下會造成 許多後遺症,如單車騎士在長青自行車道遠近飿名的「橫山 7100」除坡上往往為

閃避沿途眾多的登山健行遊客而被迫中止活動,導致遊憩體驗品質遭到破壞同時 遊憩目標也受到干擾,「路權」歸屬不明使其自身安全備受威脅(王正帄,2004b)。

隨著戶外遊憩場域的普及化,遊客在遊憩參與過程當中所遭遇之遊憩衝突情境是 管理者在遊憩資源規劃以及遊客行為管理上不容忽視的必要參考規準。

國內在遊憩衝突議題的探討上,自 1992 年至 2004 年較偏向對於遊憩衝突的 肇因及其對於遊憩衝突知覺影響的探討(鐘文玲,1992;王小文、林晏州,1998;

侯錦雄、郭彰仁,1998;顏家芝、薛雅菁、徐慧蓉、趙又萱、廖梨棉,2002;楊 萃萍,2003;王正帄,2004a),近年逐漸重視於瞭解當遊客遭遇遊憩衝突或擁擠 情境時所欲採取之後續因應方式(王羿婷,2007;張尹薰,2007;王正帄,2008)。

亦即當遊憩使用頻率增加遊客卻依然維持高滿意度,可能是因為遊客採取某類型 的「調適機制」來回應當下的擁擠或遊憩衝突情境(Manning & Valliere, 2001)。

為瞭解遊客將如何調適遊憩區遊憩體驗品質不佳(如遊憩衝突或擁擠)的狀況,

近年來戶外遊憩學者投入相當的努力(王正帄,2008)。Schneider and Hammitt (1995) 提及遊憩衝突確實會造成壓力,如同其他類型的壓力一般被遊客所體驗與調適,

並提出「遊憩衝突評估與反應模型」來詮釋影響個體對於遊憩衝突評估之因素、

認知評估過程以及最後的調適結果。實證研究亦發現遊憩衝突確實可被視為壓力,

遊客從事於各類型情感、問題管理取向的調適機制(Iwasaki & Schneider, 2003),

然而壓力與調適之間並非全然是正向關聯(Miller & McCool, 2003; 王正帄,2008),

且王正帄(2008)發現遊客在考量調適策略時,似乎會根據個人條件及其所處情境 首先考量簡易的調適策略,有鑑於本研究場域位於八卦山自行車道群當中,遊憩 環境也深具獨特的挑戰性,故研究者認為單車騎士在遭遇遊憩衝突後的調適考量 可能會因為原使用場域難以被其他自行車道取代而較債向於採取認知上的調整;

當然,環境中眾多的替選方案亦可能促使單車騎士選擇暫時移置於其他自行車道 來避開當下的衝突情境,甚至永久離去不再造訪。過往研究多數是以相關性檢測 (曾慧青,2003;錢運財,2006;張尹薰,2007;王正帄,2008;王升汎,2009;

盛文,2009)、迴歸分析(Manning & Valliere, 2001; Miller & McCool, 2003)來顯示 遊憩衝突與調適機制之關係。此外王正帄(2004a)發現長青自行車道上的登山健行 遊客與自行車騎乘者之間的衝突存在與過往文獻提及恰為相反的「不對稱」現象,

隨後並透過深度訪談來瞭解單車騎士所將採取的調適機制類型(王正帄,2004b),

綜上顯示遊憩衝突與調適機制間之因果關係仍尚待進一步的確認。再者瞭解於此

特殊環境條件之下足以反映單車騎士遊憩衝突與調適機制的觀察指標將有助於 管理者洞悉遊客所實際感受之主要問題來源以及後續的行為債向。

過去使用經驗(Experience Use History)影響遊客對特定實質環境屬性的評估 (Fitch, 1965; Mercer, 1971; 引自 Jacob & Schreyer, 1984)。遊客對於遊憩場域屬性 的感知與瞭解依靠過去使用經驗在心中儲存的資訊(Backlund, Hammitt, & Bixler, 2006) , 導 致 遊 憩 衝 突 敏 感 度 各 有 所 差 異 (Schreyer, Lime, & Williams, 1984;

Ramthun, 1995; Hall & Shelby, 2000; White, Virden, & Riper, 2008; Schroeder &

Fulton, 2010; 顏家芝等人,2002)。再者,根據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所提及,資訊結構會隨著時間增加而越形複雜,同時個體將更有能力區別 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s),並擅於瞭解其彼此間之相互關係(Williams, Schreyer,

& Knopf, 1990),遊憩場域包含了許多可能會影響遊客對於場域選擇及使用方式 的屬性,透過遊憩參與則能夠使遊客確認何種屬性最適合達成自身需求與偏好的 遊憩體驗(Kaplan & Kaplan, 1989; 引自 Backlund et al., 2006),故經驗豐富者應該 更有能力預測壓力的來源,壓力發生時也更能有效的調適(Peden & Schuster, 2008)。

過往研究普遍認為過去使用經驗豐富的老手可能擁有較嚴格與長期標準的期望 和偏好,因此對於遊憩場域的負面改變會較為敏感而導致較高的替代比例;反之,

長期的資源使用者可能對於場域的依附感較高,因此在團體中替代比例較低(Hall

& Shelby, 2000)。由此可知,過去使用經驗會影響遊憩參與者的認知判斷與行為 決策,遊憩資訊數量的累積程度以及特定遊憩場域屬性是否能夠滿足遊憩參與者 所渴望的遊憩體驗則是影響決策的主要關鍵,使得過往研究在過去使用經驗對於 遊憩衝突及調適機制影響之探討結果並未有一致的結論。

綜合上述,過去使用經驗高者隱含對於特定場域或活動擁有豐富的知識基礎 (Hammitt, Kyle, & Oh, 2009; Hall & Shelby, 2000),透過過去使用經驗獲得的資訊 將能協助並引導個體對於遊憩衝突情境的評估以及後續行為的判斷(Kaplan &

Kaplan, 1982; 引自 Schuster, Hammitt, & Moore, 2003),也就是說,過去使用經驗 會影響遊客在戶外遊憩場域中壓力到調適的過程(Schuster et al., 2003)。故本研究 合理推論,長時間經驗所累積的資訊將會改變遊憩衝突對於調適機制的驅動力。

衡諸過往文獻,迄今依然缺乏針對過去使用經驗是否會緩和或加劇遊憩衝突對於 調適機制影響效果之驗證,本研究期望研究結果能提出論證上的證明,提供未來 學術研究之參考依據,同時亦能為相關管理單位提出有效之管理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