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過去使用經驗與遊憩衝突、調適機制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過去使用經驗與遊憩衝突、調適機制之關係

一、過去使用經驗與遊憩衝突之關係

Schreyer and Lime (1984)確認初學者與經驗較豐富者對於衝突情境認知上

的差異,並發現經驗較豐富者比初學者更有可能將當下評估是具衝突之情境(引自 Schuster et al., 2003);Schreyer et al. (1984)之研究結果顯示新手和初學者較不會知 覺到衝突,訪客和收集者是中等程度,而老手和當地者最有可能知覺到衝突;

White et al. (2008)發現過去使用經驗會正向且顯著地影響遊憩衝擊知覺,經常前 往特定遊憩場域者對於他人的破壞行為、環境衝擊與遊憩衝突的評估會越負面,

此結果支持隨著經驗的累積,將導致遊客對於遊憩場域環境的惡化會更為敏感;

Hall and Shelby (2000)指出較有經驗的使用者對環境負面的改變會感到較為困擾;

顏家芝等人(2002)發現敏感度高且較有經驗的使用者會對遊憩目標的滿意度有較 高的預期,不希望受到其他活動者的干擾;Schroeder and Fulton (2010)及鄧正忠 (2005)則與過往多數的研究結果一致,指出參與量較高的遊憩參與者其遊憩衝突 知覺程度較高。然而,Ramthun (1995)以登山健行遊客與登山自行車騎士為對象,

研究結果證實經驗年數可顯著地預測個體的遊憩衝突敏感度,但是年資越高者的 衝突敏感度越低,可能是因為其較為明瞭自身在此場域所期望得到之體驗,故當 遭遇不同活動團體的參與者時較不會感受到對方的行為干擾;Schuster et al. (2006) 亦指出經驗層級的提升與低壓力評估相關。Vaske et al. (1995)則發現經驗層級與 衝突認知之間並沒有顯著地關連性;鐘文玲、林晏州(1993)以北勢溪釣魚者為對 象之研究結果也發現經驗多寡對於感受到衝突的程度並沒有顯著地差異。

根據上述過往研究結果可得知,過去使用經驗會影響個體遊憩衝突敏感度,

然而在結果上仍有所歧異。此外,經驗層級與場域偏好、對於他人的行為接受度 間之關連與結果是取決於特定場域與調查樣本之屬性(Penden & Schuster, 2008)。

本研究認為,當過去使用經驗較為豐富的單車騎士明瞭其他遊憩場域將無法提供 與原使用場域等質的遊憩體驗之時,可能會更加深其對於原使用場域的依附感,

並且對於登山健行遊客行為干擾的感受也會隨之減弱;反之,過去使用經驗豐富 的單車騎士應擁有嚴格的行為準則而導致較高的遊憩衝突敏感程度,因此亦可能 會提升其採行替代與離去的債向。基於上述,本研究將進一步釐清單車騎士的過

去使用經驗對於遊憩衝突敏感程度不一致的影響關係。

二、過去使用經驗與調適機制之關係

過往研究假設長時間參訪特定遊憩場域的遊客,在現地的使用水準增加前將 對於場域特性產生期望與偏好,並且最容易採行替代行為(Hall & Shelby, 2000)。

近年來過去使用經驗對於調適機制產生不一致的影響結果逐漸受到戶外遊憩研 究者的重視(Hammitt et al., 2004; Hall & Shelby, 2000; Schuster et al., 2003; 2006),

大致存在二種不同的觀點(Hammitt et al., 2004; Hall & Shelby, 2000)。 West (1981) 以及 Anderson (1981)均指出較有經驗的使用者比較不會因為擁擠而採行替代(引 自 Hall & Shelby, 2000);Schreyer et al. (1984)發現以經驗層級為基礎存在著不同 的評估方式,經驗豐富者較有可能採行問題管理取向的調適機制;Ramthun (1995) 指出經驗較豐富者的遊憩衝突敏感度較低,可能在遭受其他遊客干擾後會選擇放 棄此場域並採取替代,而被容忍度較高者所取代;Hall and Shelby (2000)則發現高 比例的替代者為經驗較豐富的遊客,非替代者的經驗程度相對較低,並指出較有 經驗者不必然比新手敏感,而是在使用模式與場域特性方面的知識較為豐富,並 且知道更多的替代場域,因此可採行時間或空間替代以減輕負面的影響;Hammitt et al. (2004)針對鱒魚釣客的研究發現老手與拜訪者在能夠替代的河川數量是最多 的,初學者因為去過的河川很少,所以能夠替代的河川最少,而拜訪者能夠評估 最佳的可替代河川;Schuster et al. (2003)證實過去使用經驗、社會支持、再次評 估以及調適方法會影響戶外遊憩當中因遊憩衝突所導致的壓力到調適的過程;

Schroeder and Fulton (2010)亦發現參與程度較高的釣魚者在採取認知與行為調適 的程度均明顯較高。爰此,遊客高程度的依附於特定遊憩場域將可能導致其減低 對於替代場域的需求以及使用程度;反之,當遊客體驗過許多能夠提供等質甚至 更佳遊憩體驗的替代場域之後,可能會減低其對於特定遊憩場域的依附程度 (Hammitt et al., 2004)。

綜合上述,過往研究在探討過去使用經驗對於調適機制的影響結果並未獲得 一致性的支持。再者,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具備挑戰性功能的資源特殊性,

同時也位處於完整的自行車道遊憩系統,週遭環境當中可供替代的自行車道眾多。

爰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究單車騎士是否會因為對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產生 高依附程度而減低置換遊憩場域的意願,或將憑藉其豐富的遊憩資訊而導致較高

的替代行為採行債向。

三、遊憩衝突與調適機制之關係

Hall and Shelby (2000)發現有接近半數的受訪者因為擁擠或不當的管理政策 而減少了前往 Lake Billy Chinook 的次數,其中時間及空間替代是受訪者最普遍 採行的調適機制,而採行替代之受訪者其遊憩衝突敏感度較高;Miller and McCool (2003)使用路徑分析的結果發現,壓力程度偏低者較有可能採行認知上的調整,

中等程度的壓力與替代行為相關,而壓力程度偏高者則較有可能採行絕對替代,

完全的離開此遊憩場域,壓力感受程度最高者則與直接行動調適機制呈現相關;

Schuster et al. (2006)之研究結果顯示,遊憩干擾的頻率與強度可預測調適,其中 問題管理取向的調適機制與壓力呈現高度的正相關,而情感取向的調適策略則與 壓力呈現負相關;王正帄(2008)發現當受訪者體驗到的壓力較小時債向採取合理 化及默默接受的調適策略,壓力大時則較債向採取時間替代、空間替代、產品移 轉、口頭抱怨及向管理單位反映等調適策略,其中又以空間替代最為強烈;

Schroeder and Fulton (2010)建構了「直接外部團體衝突、直接內部團體衝突、間 接衝突、環境問題、行為調適機制、認知調適機制與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 結果顯示直接外部團體衝突以及環境問題會正向且顯著地影響認知與行為調適 機制,直接內部團體衝突會正向且顯著地影響認知調適機制,而間接衝突與認知、

行為調適機制間則無任何顯著地關係存在。

由此可知,遊憩衝突是遊客採行調適機制的重要前因變項,隨遊憩衝突知覺 提升,將增加個體採取替代的債向;反之若遊客已付出相當的時間以及金錢成本,

同時當下的遊憩衝突情境已超出內心所能負荷的程度時,則會較債向於採取認知 上的調整。然而,遊客在調適機制的採行上會受到場域特殊性、個人條件及所處 情境的影響(王正帄,2008),亦即當其他自行車道無法提供相當的替代機會時,

遊客仍可能忍受遊憩衝突所導致暫時性的壓力,或透過調適策略持續在原使用車 道上騎乘單車。故本研究將進一步釐清單車騎士遊憩衝突與調適機制間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