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調適機制

一、調適機制之定義與內涵

調適(Coping)是一個廣泛應用於心理學的概念,普遍將其定義為「任何行為,

無論蓄 意與 否,使 個人能 夠處 理其所 面臨的 負面 情境以 減輕過 度的 壓力 」 (Manning & Valliere, 2001; Schneider & Hammitt, 1995; Schuster et al., 2003; 2006)。

遊憩活動提供了人們在選擇上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和掌控能力(sense of control),使人們能夠調適生活中的壓力(Schuster et al., 2003)。然而人們卻也同樣 必頇調適在遊憩場域中所面臨之壓力(Schroeder & Fulton, 2010)。

Goldberger and Breznitz (1982)認為會造成壓力的行為同樣可被歸類為會造成 衝突的行為,遊客對於遊憩衝突的評估和反應就猶如他們對其他壓力情境的反應 (引自 Schneider & Hammitt, 1995),因此對於壓力的反應極適用於遊憩衝突探討,

因為衝突與壓力是密切相關的(Schneider & Hammitt, 1995)。此外聚焦於探討遊客 對於遊憩擁擠的回應似乎是瞭解遊客對於衝突回應適合的出發點,因為擁擠是一 種常見的衝突來源(Owens, 1985; 引自 Schneider & Hammitt, 1995)。

實證研究顯示資源的使用水準與遊憩滿意度並沒有顯著地關係(Shelby, 1980;

引自王正帄,2008)。對於此結果,Manning and Valliere (2001)指出可能是現地遊 客採取了某類型的調適機制來因應其所面臨之擁擠或衝突情境。此外不滿遊憩區 使用水準增加的遊客可能會減少造訪的次數甚至就此離去,最後被容忍度較高的 遊客所取代,故導致當使用水準持續增加時,現地的遊客仍維持較高的滿意度。

因此瞭解遊客對於遊憩衝突的回應是非常重要的,當衝突情勢加劇時道德約束力 與遊客的報復行為也會更加強烈,最終將使遊憩體驗品質受損並帶來不必要且複 雜的管理條例以及破壞資源的潛在可能(Knopf & Dustin, 1992; 引自 Schneider &

Hammitt, 1995)。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提出兩個基本的調適過程,分述如下:

(一) 情感取向(Emotion-Focused):當自身無力緩解人與環境關係間所發生之有害、

脅迫或具挑戰的情境之際,會透過迴避、疏遠、選擇性注意、正向的比較,

並會在負面情境中尋找正面的價值以減輕精神上的痛苦(Schuster et al., 2006)。

(二) 問題管理取向(Problem-Focused):當個體評估此環境是可以改變時所採行的 調適機制。首先定義問題所在以產生解決方案之選項,其次在權衡眾選項的 利與弊之後加以選擇方案進而實行(Schuster et al., 2003; 2006)。

通常對於衝突,活動者會將其合理化,稱為「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

而「同化作用」則是活動者對環境的部分不適應所作的「改變」行為,其可以視 為 活 動 者 對 環 境 採 取 較 積 極 的 「 改 變 環 境 」 的 態 度 , 在 遊 憩 上 產 生 移 轉 (displacement)行為之現象(Manning, 1986; Heberlein & Shelby, 1977; 引自鍾文玲,

1993)。近年來戶外遊憩研究指出遊客可能會使用三種主要的調適機制類型,包含:

參與替代(displacement)、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產品轉移(product shift)(Manning

& Valliere, 2001; Schroeder & Fulton, 2010 )。其中,合理化和產品轉移則是認知調 適機制,包含遊客改變對遊憩體驗和機會的思考方式(Manning & Valliere, 2001);

參與替代則被定義為「因遊憩環境負面的改變而造成參與行為改變的結果」

(Anderson, 1984; 引自王正帄,2008),亦有學者將其釋義為「替換」(substitution) (Backlund et al., 2006; Hammitt et al., 2004; Miller & McCool, 2003)或譯名為「置換」

(Smith, 1990; 王昭正等人譯,2007)。Brunson and Shelby (1993)將參與替代定義為

「遊憩體驗的可互換性,透過時間、進入場域方式與活動的改變,以獲得可接受 的同等結果」(引自Miller & McCool, 2003)。然而無論是參與替代或替換,二者內 涵相同,皆屬於行為上的調適機制,包含在使用模式上空間或時間的改變。

Shelby and Vaske (1991)發展「替代類型學」(substitution typology) (如圖 4),

此分類方式對於遊客行為選擇的描述與衡量是一個有效的工具。

場域

圖 4 替代行為類型

資料來源:Miller & McCool, 2003

時間替代 資源替代

活動替代 資源和活動替代

相同 不同

相同 不同 活動

二、調適機制類型

本研究綜合歸納整理戶外遊憩研究中所提及遊客面對遊憩品質下降時常採

用的調適機制,茲分述如下:

(一) 參與替代

「參與替代」係歸因於遊客知覺到特定遊憩場域產生負面的改變而改變他們 的行為(Hall & Shelby, 2000)。遊客在調適遊憩機會之負面體驗時,可能採用的參 與替代策略包括:時間替代(temporal displacement)、空間替代(spatial displacement) (王正帄,2008),以及活動替代(activity displacement)(Brunson & Shelby, 1993)。

時間替代被使用於調適環境暫時性的改變(如遊憩尖峰時段的高使用水準),而非 適應環境永久性的改變(如場域的發展),亦即遊客將假日或旺季從事遊憩活動的 時段更改至帄日、淡季,或當日早點或晚點來;空間替代則可區分為場域內替代 (intra-site displacement)及場域間替代(inter-site displacement) (Hall & Shelby, 2000)。

場域內替代是指在相同遊憩場域之內但屬不同分區,例如單車騎士在長青自行車 道挑戰級路線感到擁擠或干擾時會轉移至普級路線騎乘單車;場域間替代則是指 前往不同的遊憩場域,例如單車騎士在長青自行車道挑戰級路線感到擁擠或干擾 時轉至八卦山其他自行車道騎乘單車。由此可知,參與替代之意涵即等同於 Shelby and Vaske (1991)以及 Miller and McCool (2003)所提出之「資源替代」概念。

然而,當遊客面臨遊憩環境負面的改變時亦有可能在相同的場域內從事其他類型 的活動,此類型的轉移可能發生在當個人強烈的依附於某特定場域,或是活動的 替代可令遊客感到同等的滿足之時(Brunson & Shelby, 1993)。因為經驗豐富的遊 客對於某特定資源發展了強烈的依附感,故可能不會替換此「特別喜愛」的場域 (Korpela, Hartig, Kaiser, & Fuhrer, 2001; 引自 Hammitt et al., 2004)。

(二) 合理化

遊憩活動是遊客自發性的選擇行為,有時遊客在參與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時 間、金錢和體力後,可能在意識上合理化其所遭遇的負面體驗並且維持較高的滿 意度(Manning & Valliere, 2001)。合理化策略的提出乃源自於 Festinger (1957)所提 之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此理論乃說明當個人認知中有兩個 不同的價值同時存在時,會透過認知的調整來降低或去除個人內在的衝突(引自王

正帄,2008),有助於降低挫折或忿怒感(Smith, 1990; 王昭正等人譯,2007)。

(三) 產品轉移

意指遊客在遊憩場域所體驗到的使用水準超出原本的預期或偏好時可能會 改變其原本對該遊憩機會之定義以符合體驗到的現況(Manning & Valliere, 2001)。

也就是說,遊客藉著調整認知中的遊憩機會型態來調適現況與預期或偏好間之差 距(王正帄,2008)。

三、壓力評估與反應模型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發展壓力評估與反應模型(如圖 5),其假定人與環 境是處於動態的交互作用關係,共包含五個主要組成要素:(一)個人與環境因子、

(二)認知評估、(三)壓力、(四)調適回應、(五)短期與長期因應結果。此模型主張 人類在面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壓力時,會經歷一連串的評估過程,並將採行調適 以減輕壓力所帶來的影響。

影響因素 評估 結果

短期 長期

圖 5 壓力評估與反應模型

資料來源:Lazarus & Folkman, 1984; 引自 Schneider & Hammitt, 1995

個人因素(承諾與信念)與環境因素(新奇性、不確定性、迫切性、持續性、意 義不明確)會共同影響個體的認知評估,以確定在此交互關係之間是否又為何具有 壓力,當個體認定環境中具有壓力時則會進入第二次評估過程,也就是個體判斷 調適選項的可用性以及效力。初次和二次評估共同決定個體對於壓力的回應類型,

個人 承諾 信念 環境

新奇性 不確定性 迫切性 持續性 意義不明確

正面或

負面感受 社會

功能 道德 初次評估

二次評估 調適

再次評估

如果初次評估確定當下情勢是緊張且具有壓力的,且二次評估也確認了可接受的 調適過程,則會進入調適機制的決策。當個體選擇並採行調適機制後,人與環境 的關係改變,個體將重新評估當下情勢,這個過程將一直持續到情境被視為不再 充滿壓力或至少可以忍受為止(Schuster et al., 2003)。在結果方面,短期的結果為 個體在初步調適後之感受,包含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生理作用或遊憩體驗的減弱;

長期結果可能影響個體的行為與態度,包括對管理決策的反抗、地區的負面宣傳、

缺乏公眾的支持以及停止對場域的使用(Schneider & Hammitt, 1995)。

Schneider and Hammitt (1995)認為個人因素中的承諾與信念之意涵應包括 Jocob and Schreyer (1980)所假設的潛在遊憩衝突屬性,其中活動型態與資源特性 應與個體在遊憩場域中所感受到的承諾有關,場所支配、價值和生活型態容忍度

資料來源:Schneider & Hammitt, 1995

四、調適機制衡量方法

取向與問題管理取向二大類型。後續的研究者使用主成分因素分析識別出面對、

疏遠、自我控制、尋求社會支持、逃避、計劃性的解決問題與正向的重新評估等 八類型調適機制構面(引自 Schuster et al., 2003)。Schneider and Hammitt (1995)則 使用 14 個題項,設計出面對、遠離、自我控制與計劃性的解決問題等調適機制 類型;Manning and Valliere (2001)參考過去研究(Hammitt & Patterson, 1991;

Robertson & Regula,1994)來建構其調適機制量表,包含:空間替代、時間替代、

合理化與產品移轉等等四個構面,共 10 個題項;Miller and McCool (2003)修改 Folkman and Lazarus (1980)所提出之清單內容,使其與戶外遊憩文獻建議之行為 與認知調整一致,並足以代表戶外遊憩場域中具體的挑戰和資源,原始量表共 21 個題項,包含:絕對替代、時間替代、活動替代、資源替代、合理化、產品移轉、

直接行動七構面,並且在使用主成分因素分析後得到資源替代、時間替代、絕對 替代、認知調整、環境改變與思考替代等六因素,其中思考替代無論在因素負荷 量或信度皆反映不佳,因此在之後的路徑分析並未將其納入衡量中;Schuster et al.

(2003; 2006)亦以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的調適量表為基礎,並參考 Schneider (1995)的做法建構其量表,其中情感取向包含:疏遠、自我控制等二構面,問題 管理取向則包括:行為調適、面對、計劃性的解決問題等三構面;Schroeder and Fulton (2010)則是參考 Manning and Valliere (2001)的調適機制衡量問項,共包含:

行為調適六題、認知調適二題。

五、小結

綜合上述,可得知過往研究是以 Folkman and Lazarus (1980)所提出之情感與 問題管理取向的調適機制為基礎,並依據研究對象、活動特性及受訪者對於調適 機制的採行債向而發展出不同的調適機制類型。

Miller and McCool (2003)衡量遊憩區品質不佳時遊客所採行的調適機制量表 項目涵蓋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的調適清單以及 Shelby and Vaske (1991)所 提出之替代行為類型,同時亦強化了「活動替代」之意涵,故本研究為充分瞭解 遊憩衝突的發生是否將導致受訪者改變原本從事活動的類型,甚至從此放棄從事 此活動的可能性,將參考 Miller and McCool (2003)的原始量表做為本研究之調適

Miller and McCool (2003)衡量遊憩區品質不佳時遊客所採行的調適機制量表 項目涵蓋 Lazarus and Folkman (1984)的調適清單以及 Shelby and Vaske (1991)所 提出之替代行為類型,同時亦強化了「活動替代」之意涵,故本研究為充分瞭解 遊憩衝突的發生是否將導致受訪者改變原本從事活動的類型,甚至從此放棄從事 此活動的可能性,將參考 Miller and McCool (2003)的原始量表做為本研究之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