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世界觀教育學習理論

有關世界觀教育的發展與學習,本研究將從四個層面來探討,分別為建構主 義學習論(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後現代主義知識論(postmodernism)、

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壹、世界觀教育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學習論(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建構主義源起西方社會知識論的反省,近年發展出許多蓬勃的學說及分 支流派。菲利普斯(Phillips)認為各種建構論主要理論基礎是:(1)Von Glasersfeld 的激進建構論;(2)康德的經驗理性建構論;(3)社會共識建構 論;(4)社群意識的 Kuhnian 建構論;(5)皮亞傑自然主義建構論;(6)杜 威學派的實用主義建構論」(黃芳裕,1996)。

建構主義並不闡明知識本質、來源及知識理論等傳統哲學知識論,僅討 論知識如何被認知者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建構主義著重的是 the way to knowing 或 a theory of knowing,而不是 theory of knowledge(劉宏 文,1996)。如果說實證主義是現代主義哲學思潮,那麼建構主義就屬於後現 代主義(post 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暗示了一個後知識論(post epistemology)主張對傳統知識論 進行大幅度的修正(曾漢塘、林季薇譯,2000)。Fosnot(1989)提出建構論 四個基本原則:原則一:知識由過去的建構所組成的。原則二:建構是經由 「同化」(assimilation)和「調適」(accommodation)而來。原則三:學習為 一種發明的有機過程而非累積的機械過程。原則四:產生認知的成長。

17

張世忠(2000)提出建構主義不是特定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是探討如何 獲得知識或認識知識的本質。教學過程的核心由『知識傳授者』轉移到『知 識學習者』本身,強調三點:(1)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不是被動接受 或吸收;(2)知識是學習者經驗的合理化或實用化,不是記憶事實或真理;

(3)知識是學習者與別人互動與磋商而形成共識。

從建構論主張的論點,研究者對於世界觀教育的發展與學習得到些許啟 示:世界觀教育應用在建構主義的學習必須秉持一個要點,建構主義主張學 習者是一個獨立的認知個體,當學習者要去建構知識就須直接與實體接觸。

教學者如果可以有效提供學習環境,相對地學習者也就會比較容易建構 知識。同時,建構主義能提供學習者較為完整的學習,也相當注重學習過程 中師生互動的品質,強調學習者才是主體,教學者只是引導角色。教學者如 何有效運用建構式教學,來補充傳統式教學上的不足之處才是對學習者最完 善的教學。

二、後現代主義知識論(postmodernism)

經濟全球化與高科技發展,使現代社會面臨挑戰,後現代主義所稱的「後 現代社會」逐漸形成,有別於現代性的特徵:經濟的靈活性、全球化理論、

確定性的消失、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流動性、無邊無際的自我、高科技的 模擬世界、時空的濃縮(張文軍,1998)。

現代是時間觀念,指後期資本主義,又稱後工業社會、訊息社會、跨國 資本時期,亦即工業化之後的現代;後現代是社會學概念,指後現代時期的 社會特徵,涉及到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社會結構和意識型態等諸多方面,

具有明顯的歷史和哲學意義(唐小兵譯,2001)。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的「後」具有兩種涵意,一是對現代主義的抵抗與排斥,一是指現代主義的 延續,成熟於一九七 O 年代以後。無論是抗拒或延續,後現代主義一詞的成 立,乃是在此之前存在了一個現代主義的時期(陳芳明,2002)。

現代社會培養完人教育目的、理性統一自我、知識合法性等概念,後現 代主義試圖反省現代教育的缺失與後現代社會的現象,為教育規畫出新的方 向(陳國彥、吳宗立,2004)。現代社會受到邏輯實證主義影響,「科技理 性」滲透到人的生活與社會生活,後現代質疑這種控制觀,因而提出新的知 識論,強調三點來探討(歐用生,1998):(1)整體論述;(2)權力與知識;

(3)跨越傳統的知識邊界。

在後現代社會,教育應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適應未來多元、快速 變遷的社會生活,具自覺反省與自我建構的主體,培養參與社會應有的能力 (陳國彥、吳宗立,2004)。誠如 Giroux 強調跨越邊界的概念,主張後現代社 會各種知識領域混合和互動。傳統學科不能解釋文化和社會現象的多樣性,

形成過程蘊藏特殊族群的意識形態;跨學科、跨文化的課程較能容納多重敘 事和文化差異,以不同的觀點重寫歷史、文化和政治,也使得新科技、新知 識、新社會產生的問題能融入課程(周珮儀,1999)。

李瑋宸(2006)提社會批判期「教育更具政治性,政治更具教育性」、

教師為轉化型知識份子、學生為解放之公民;後現代時期之大眾文化、邊界 教育學、對抗記憶、對抗文本,以社會批判為基礎,以後現代主義深化其理 論。世界觀教育的發展與學習,與後現代主義知識論有密切相關的淵源,在 響應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殊不知我們生活的社會也跟著世界潮流在轉變。而 此論點,正好與我國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強調科際統整及培養學 生基本能力不謀而合。

三、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 Piaget 提出探討知識如 何發生的理論,思想受到法國哲學家 Bergson 的創造論和美國心理學家 James 的生理心理學影響,面對時代問題,一方面以科學解決心理與教育,另一方 面又以哲學和宗教解決思想與信仰,將生物學與認識問題聯繫起來研究建立 認知發展論(詹棟樑,1995)。

認知發展論其實是來自康德強調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認知機制與世界 的互動關係(劉宏文,1996)。當個體遇到新經驗或事件時,會將經驗同化 (assimilate)於原有的認知結構,或是調適(accommodate)原有的認知結構。

這些認知結構也就是基模(schemas),基於經驗、信念、價值、社會文化的 歷史及先前知覺而一再重組(Duffy & Jonassen, l991)。

林清山譯(1996)提出認知發展論有五種特色:一、關連的:所有的認 知發展與現存的知識都有關連性。二、功能的:個人對外界的表徵有兩個必 備功能,適應與組織。三、辯證的:適應與組織的緊張狀態,顯示認知發展 是由同化和調適相反歷程導致的結果。四、內發的:認知發展的動機源自個 人內部。五、階段的:認知發展可用階段加以描述,每個階段代表個人在表 徵與訊息處理模式的方式。

透過認知發展論的論點與解讀來觀看世界觀教育發展與學習,可以明確 體認到兒童在認知發展的學習歷程中會不斷地透過同化、調適及平衡作用以 達成內在驅力,也會不斷地修正原有基模以獲取新經驗。同時學習也是經由 認知與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過程,教學者無法決定一切學習因素,唯有環 境才能被教學者所決定。

對世界觀教育而言,豐富的學習情境可是相當重要的條件,學習情境豐

富非但有助於學習者對概念產生經驗連結,還有引發學習動機的良好效果,

堪稱是首要條件。但是,光擁有完善的學習情境還是不足以滿足一切需求,

19

這時候教學者的重要性就大為提升,強調教學者也是示範者,該如何營造一 個適合探究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習者主動參與活動的熱忱是很重要的任務,

因為,這將會關係著整體活動成敗,為此,認知發展論當可提供我們在世界 觀教育發展與學習上一個重要參照指標。

四、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及西蒙(Binet & Simon, 1973)發展出世界第一個智 力測驗以語言、數學、空間推理等為首的能力,被認為是決定一個人智慧高 下的標準。多元智能理論認為,邏輯思考並不能反映出其他智力形式的能力,

也沒有普遍的結構可以應用到每一個領域。教育的角色並非被動等待認知的 發展,而是安排豐富的環境,以催化、促使、幫助各種智力領域的發展(王為 國,2000)。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 MI)人類所擁有的寬廣能力可分為八種智能(王為國,2000;郭俊賢、陳淑 惠譯,2000):(1)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2)邏輯數學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3)視覺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4)身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5)音樂 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6)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7)

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8)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Armstrong(1994)針對此理論模式提出四個觀點:觀點一:

每個人都具有此八項智慧。觀點二:大多數人的智力可以發展到充分勝任水 準。觀點三:智力通常以複雜的方式統合運作。觀點四:每一項智慧都有多 種表現智慧的方法。

面對包羅萬向又涵蓋多元文化的世界觀教育,多元智慧理論正好能提供 莫大協助。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設計是希望透過多元管道為教學手段,切入 學習者最具優勢的學習領域,巧妙地運用優勢智能來輔助弱勢智能的學習,

以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郭俊賢、陳淑惠譯,2000)。不同以往單科教育,

發展出更接近真實生活的學習,以反映現實生活中智性活動的多樣性與複雜 性,讓不同智力上有所發展的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獲得自我肯定與他人 尊重(沈銀亮,2000)。

如何藉由世界觀教育去開發學童的多元智能是我們所關心的焦點,我們

不僅要強調教學或學習的過程,更要多方重視學習者的潛能是否被開啟。有 別於傳統只強調智能的教學,多元智能正好更可以滿足多元取向社會學習領 域世界觀教育的學習需求,教學者以追求創新的方式將每個獨立學科領域結 合運用在教學現場,同時學習者也能將課堂所學知識發揮應用於生活之中的 問題解決,能將所學知識統整才是真正有到達學習標準。多元智能讓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