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世界觀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分四個部分來論述:第一節探討世界觀教育的意義與內涵,第二節瞭 解世界觀教育學習理論,第三節觀看世界觀教育現況,第四節瞭解世界觀教育相 關研究。研究者將針對世界觀教育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探究,藉以釐清模糊觀點,

以作為本研究在世界觀教育與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分析上的學理依據以及研 究架構之定位。

第一節 世界觀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壹、世界觀之定義

在臺灣,世界觀經常被誤以為是全球觀(global view)或國際觀(international view)的同義字。世界觀(world view)源自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普 遍定義個體對其週遭事物所持的一套綜合性看法或理解方法(Cobern, 1989)。透 過不同因素形成,包括家庭、大眾傳播媒體,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制度的運作方式

(Proper Wideen & Ivany, 1988)。

世界觀(World View)一詞由德文中 Weltanschauung 轉借而來,意思是「著 眼世界之上」。這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語言,指一個「廣泛世界的觀念」。指 涉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個體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另 一種翻譯形式是「world outlook」(傅麗玉,1999)。

在《政治思想字典》中,Roger Scruton 定義世界觀為一種對所處世界的一般 性概念,在這種概念中,信仰(Beliefs)、價值、以及形而上的預設立場,都編織 在一起,賦予了這個世界一種意義重要性(傅麗玉,1999)。

研究者根據傅麗玉(1999)在科學教育學刊所提及到有關世界觀一詞,茲 將各學者對世界觀詮釋之定義依照年代次序重新整理於表 2-1:

表 2-1 世界觀定義一覽表

9

貳、世界觀教育的意義

世界觀教育源自於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在文獻有許多類似名 詞常被使用。例如: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國際瞭解的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世界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

世界研究(world studies)、和平教育(peace education)、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以及世界中心課程(world core curriculum)。用詞的出現乃因不同年 代或者不同國家使用所致,然其基本意義則大致相同。近年來,國外的文獻以使 用「global education」居多,而國內較常見的則為「世界觀教育」一詞(張秀雄,

1995)。

世界觀教育是透過教育力量的改變培養學生的世界理解,使之學習生活在一 個相互日增、天涯若比鄰、人類一家的全球化社會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情意和 技能,以有效參與世界事務,對於全球社會與自然的現象,用理性的思維及態度 去分析,並能以開闢的胸襟,扮演好世界公民的角色,以改善人類生活的品質(張 秀雄,1995)。研究者將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於世界觀教育詮釋之定義,依照 年代次序重新整理於表 2-2: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於世界觀教育之定義一覽表

學者(年代) 對世界觀教育的詮釋與定義

Johnson(1993)

世界觀教育操作型定義(operating definition)應包括四 要素:(1)比較教育之研究;(2)國家間技術、資源、

發展等轉換理論之研究;(3)經由某一個別文化區域之 研究;(4)跨國政治、經濟體系問題的跨文化分析。

Welch(1998)

真實的國際觀點應基於相互尊重、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互 重,並建基於和平與社會正義的世界次序之關懷。

Jones(1998)

國際的觀點是一系列以國際合作、空間及社會正義有關 的價值觀與實踐。

Wadlow(2002)

具備世界知能、重視全球變動關係以及生活在全球社會 所需的價值是幫助學生做好生活準備的教育。

Tye(2003)

全球性教育(Global Education)包含橫跨國界、互聯性 文化系統、生態學、經濟、政治和技術問題。全球性教 育也牽涉我們不同的文化背景,並意識到其它世界的人 民也需要和想要做同樣的事。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於世界觀教育之定義一覽表(續)

11

綜合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瞭解到國內外學者對於世界觀教育的看法是呈現多

元取向,藉其所提出的論點我們得以知曉所謂世界觀教育就是藉由教育的力量來 驅動學生在學習上的原動力,使其在面對全球化社會得以適應各種生活變遷遷。

同時,透過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題材來培養國小學童世界觀知識以助其適應 未來生活。為響應全球時代,拓展國小學童國際視野,我們更應積極推動參與國 際活動,以便隨時扮演好現代公民的角色,才能使我國學童達到世界觀教育理想 境界。

研究者認為世界觀教育即是多元全球社會下的劃時代見證,為教育史上一個 重要的突破性產物。邁向新世紀全球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知識都從這裡出發探索,

唯有將全球性知識廣泛運用於教學現場且付諸行動,如此,才能確切落實世界觀 教育之精隨。

參、世界觀教育的內涵

世界知識不是少數菁英的奢侈品,而是人人必備的必需品。全球化浪潮下,

教育的觀點也在轉變,今天的教育教導年輕人要學會從其他人的觀點來看世界,

在地生活更需要與全球交流。

蘇格蘭教學評議會發言人波斯維克(Glenise Borthwick)表示,推動學校發 展伙伴關係的主要目標就是推動國際化教育(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004)。英國 教育家奈特和狄威(Knight & De Wit, 1997)曾說:「國際化的實現是一個透過教 育機構中的教學、研究和服務,將世界上各種重要的國際議題和資訊整合過程。」

顯示教育在提升國際視野和培養國際觀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國際觀就是我們對於國際事務、國際社會關心、了解、思考或批判,國際觀 不只在認識世界,更是一種認同世界、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態度(資優教育簡訊,

2005)。世界觀教育是涵蓋多重領域的一門學科。研究者將針對近年來國內外學 者對於世界觀教育之課程內容意涵歸納整理如下:

一、國外部分

(一)美國密西根州(1977)頒佈<世界觀教育指導方針>(Global Education Guildines)強調學校應提供下列培養世界觀教育的認知與情意 的經驗(張秀雄,1995):

1. 系統的研讀世界地理。

2. 有系統的學習外國語(至少一種)。

3. 有系統的研讀歷史、經濟、政治、人類學、科學、藝術概念。

4. 從非種族中心的觀點,研讀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體系。

5. 研究國際勞工和商業網路的運作。

6. 研究國際交通和旅行網路。

7. 研究人口問題的成因和影響。

8. 研究能源的使用與濫用。

9. 研究全球的天然疾病。

10. 了解其他文化族群的藝術表現。

11. 從世界觀從事科學研究。

12. 了解人權未受保障的事實。

13. 認識不同的宗教。

14. 了解全球健康問題。

15. 分析解決個人團體間和國際間衝突的策略。

16. 參與不同民族的文化活動。

17. 參與交換計畫。

18. 了解飢餓的成因及解決之道。

19. 和其他國家的官方及非官方代表接觸。

20. 以全球導向參與社區計畫。

(二)美國社會科教育學者奈普(Willard M. Kniep)於 1989 年發表其設 計的世界觀課程架構。

1. 基本要素:

(1)全球體系:經濟、政治、生態、及技術。

(2)人類價值:界定人類的普遍價值。

(3)持續性問題:和平與安全、國家與國際發展、地區與全球 環境以及人權。

(4)全球歷史:人類普遍價值和相異價值的演進,當前世界體 系的歷史發展,今日世界問題的遠因及近因。

2. 主題:

(1)概念主題:相互依賴、變遷、文化、稀少及衝突。

(2)現象主題:構成當前制度、價值、歷史的主角(地理區域、

地理特徵、地形、制度、重要文件、和主次要系統)、事件(歷 史上和當前的重要事件)。

(3)持續問題:

① 和平與安全:武器競賽、東西關係、恐怖主義、殖民主 義、民主與獨裁。

② 國家與國際發展:飢餓與貧窮、人口過剩、南北關係、

善用科技、國際。

③ 債務危機。

④ 環境問題:酸雨、河川污染、雨林耗竭、核能廢料儲存、

漁業資源保護。

13

⑤ 人權:種族隔離、原住民、政治犯、宗教迫害、難民。

(三)Taylor(1995)提出國際觀教育重要課程內容主要有全球理解與國 際觀教學,所涵蓋的引導策略有:合作學習、測驗、刺激、學習計畫、

統整科技等。

(四)Gilliom(1997)提及國際觀教育的內涵應包含:

1. 全球教育核心價值。

2. 欣賞多元價值,培養尊重、同情及開放的心胸。

3. 培養問題解決、訓練評估及做決定的能力。

4. 介紹國際觀點,探索多元價值。

5. 加強合作學習,建構課程功效。

(五)Merryfield(1997)明確指出國際觀課程內容要素:

1. 了解欣賞人類價值,肯定人類存在價值意義。

2. 透過全球分析,了解全球相互依賴。

3. 學習解釋全球問題發生原因、影響及相關因素。

4. 珍視理解全球歷史。

5. 欣賞理解其他文化,培養實用技能態度。

6. 診斷過去與現在的行動,明瞭人類選擇的意義。

7. 應用分析評估的技能,學習診斷、收集、分析及評價。

8. 使用多元策略,為全球社會競爭做準備。

(六)Collins(1997)在<全球教育的問題與解答>,提出學校的國際觀 教育課程內容應有:

1. 了解全球系統性相互連結的觀念。

2. 從真實行動中,履行未來遠景。

3. 課程內容不設限,綜合各領域資料來源。

4. 課程排除既定概念及刻版印象。

5. 真對學生的興趣,涵蓋重要全球議題學習。

6. 重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促進學校之外的學習。

7. 具跨文化的意識及道德觀有助覺察。

8. 男女平等概念。

9. 首重全球觀點建立,理解國族為首要條件。

(七)Hendrix(1998)提出國際觀教育內容應包含:

1. 從學習語言到學習文化。

2. 增進國際間休戚與共的感受。

3. 透過語言知識增進彼此間的溝通。

二、國內部分

(一)蔡佩芳(2000)世界觀教育課程分為四類:

1. 全球問題:人口、和平與戰爭、人權、糧食。

2. 全球體系:經濟、技術、生態、政治。

3. 全球人類的文化與價值。

4. 全球歷史與地理。

(二)劉怡亭(2002)舉出世界觀課程應涵蓋:

1. 人類的價值:對人類有意義的價值、各民族特有的價值觀。

2. 全球的制度:經濟、政治、生態、科技。

3. 全球的課題:和平與安全、國家和國際發展、地方、全球生態 環境、人權。

4. 全球的歷史:普遍及特異的人類價值演化、當代全球體系的歷

4. 全球的歷史:普遍及特異的人類價值演化、當代全球體系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