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人相學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2-4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中國人相學

一、人相學理論簡介:

在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相術」早於春秋及漢朝的宮廷就有被使用,而記 載較完整的首推「麻衣相書」 與「柳公神相全編」,而中國道家的「三玄六要」

中屬於「相學」之一環 ,另外在五術中「山、醫、命、卜、相」其中「相」就 包括了「宅相」與 「人相」。地理風水、醫理、命理及卜卦等屬另一層面的學 問,本研究不做描述,此以就「人相學」的學術理論角度來深究及探討。

就學術上「人相學」的基本原理及架構,如骨相(九骨)、面相(12 宮位、75 流年部位)、手相(生命線、感情線、智慧線)、身相(項、肩、胸、背、腰等),來 探討每一項特徵在不同人身上所代表的意義,進而透過這些特殊顯徵來斷定其 智慧、個性及健康之差異,當然,亦可就不同的工作性質選擇適合其屬性的人,

因為人相學是綜合遺傳學、中醫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 等有關科學之學

問, 其論相過程及依據是經得起驗證的。人相學屬「實體論相」,必須要實際 面對本人實體才能論其相理,因為相理是根據一個人的五官、五岳、六曜、六 府、頭部、軀體、四肢等實體形相,再配合其目前表現於外的精神氣色聲音等 作綜合判斷,換言之「有諸內必行於諸外」是相理最高指導原則 。

人相學的立論基礎根據中醫學「有諸內必形於外」的理論,人的五臟六腑 不論先天好壞的遺傳,必然反影在面相的五官部位上,有部份反影在頭部的骨 相上。人相學本「有諸內必形諸外」的道理,從生理、病理、心理等各個角度 切入,探討人的健康、智慧與個性。根據其健康、智慧、個性而推斷其人一生 的格局及其事業,財運、婚姻、感情、健康、六親等個方面的休咎。中國自古 即有「醫相一家」的說法,人相學的觀體貌、察氣色、摸骨肉、問事體,和中 醫的望診在體用上是相通的。但人相學的重點是找出各人不同運勢之吉兇而給 來相者以建議,使來相者得以了解自己在健康、智慧、個性的優缺點而加強或 改善之,是非常科學的一門學問。可惜數百年來,一些江湖術士,只懂人相學 的一些皮毛,胡說亂謅,以此騙財騙色;也有一些江湖術士,誇大了人相學的 功能,導至一般民眾對人相學產生誤解,以為人相學是一種鼓吹預知過去未來、

毫無科學根據的騙人之術。所以現代 21 世紀必須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人相學專門 知能,以科學的方法整理過去的舊典籍,以科學的根據吸收、充實現在的新知 識,以科學的原理發展、推動人相學的學術理論不斷的向上提昇,進而運用在 日常生活當中;把人相學推陳出新,改變一般民眾對人相學的誤解,使人相學 能成為對人類有正面價值的一門學問。

所謂「相由心生」,「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這幾句話都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三國演義裡有一段故事,是講蜀漢大將軍魏延,初時投 靠韓玄,後因故殺了韓玄,改投蜀漢,軍師孔明見了魏延,即喝令刀斧手推出 斬之,劉備驚問孔明:「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殺之?」孔明曰:「吾 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後因劉備求情而免於一 死,但孔明一死,魏延立反,幸孔明生前的巧妙安排,迅速斬殺了魏延,弭乎 其亂。中國歷代開國的君主、名將、軍師等等大人物大都懂得相人之術。因能 相人,故得以知人善任,而成就一番大事業。

由於時代的日新月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因頻繁緊密而更加的錯綜複

雜,「知人」、「識人」,進而「知心」更顯得重要。可以透過眼睛所觀察到的臉 面、五官、身形、行為舉止來推斷一個人的個性休咎、智慧高低、健康與否來 作為與他互動的依據。每一個人的五官容貌是得自父母的遺傳,天生註定七成,

但成年之後的長相如何,受環境、學習及自修可影響三成。相由心生、相由心 轉,要如何讓自己的「人相」得高分,在公司與同儕之間受到愛戴與提拔,並 不是很困難的事(整理於蕭湘相法全集,2005)。

「冰鑑」一書據傳為清朝曾國藩先生所著,曾國藩(生於 1811 年,卒於 1872 年)享年 62 歲,係晚清重要名臣,創立湘軍,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其留傳 後世之『曾文正公家書』更為後世傳誦。曾國藩一生不但精於治國、治兵、治 家、治學,更精於相術,『知人善任』是其歷史最高評價。

毛澤東致黎錦熙書:『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氏王朝興衰史:『蔣介石 不但精於風水堪輿,也有一套獨特的相人之術。凡是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召 榜上有名者,觀察其相貌氣色,然後再做選用與否的決定。其相人之法得自曾 國蕃學說之處甚多。曾國 藩著有冰鑑一書,是談氣觀相的一代宗師。據說蔣緯 國在擔任三軍大學校長期間,冰鑑一書曾被指定為學生重要參考書籍』。

據南懷瑾先生所著之論語別裁中稱:『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蕃有十三套學問,

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國藩家書,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 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鑑這一部書。它包涵看相的理論,不同其他的相書』。

清史稿,曾國藩傳:『國藩為人威重,美鬚髯,目三角有稜,每對客注視,

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以上摘錄於謝達輝人相學研 究所網站)。上述提及根據中國故有的物理學格言「有諸內必形諸外」,人之耳、

目、口、鼻、舌五官和五臟有密切關係。依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的記 載肝開孔於目,心開孔於舌,脾開孔於口,肺開孔於鼻,腎開孔於耳。吾人可 透過五官的審視,內診五臟的情形;怒、喜、思、悲、恐五種感情的變化被稱 為「五志」,其與五臟的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係。依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篇〉的記載,五臟再生五氣,即怒、喜、思、悲、恐。所以肝生怒、心生喜、

脾生思、肺生悲、腎生恐。心有恙者多嘻笑、肝有恙者多動怒、脾有恙者多愁 思、肺有恙者多悲觀、腎有恙者多恐懼。

心臟為精神的中樞,統帥一切的生命活動。根據〈靈樞〉的〈邪客篇〉中 記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存所」。並且表示心透過神來指導五臟六 腑以主宰一切的生命活動。吾人心臟部份衰弱時便會心悸、恐懼、失眠、健忘、

譫語、悲傷、狂喜等精神狀態混亂。心臟內五行屬火,火物質光合色別為紅色,

能量屬性為燃燒昇明,物理屬性為「浮性」及「長性」和生命活動的表現、勝 利、支配、改變、提升、進步有關。透過山根(指鼻樑根部、兩眼頭會及處)可觀 察心臟功能(如圖 4、圖 5 及圖 6)。

肝臟掌握一切預防病源的思慮與計謀要務,且肝膽互為表理,〈素問〉〈六 節臟象論篇〉也說明了「十一臟取決於膽」意即人的膽力和識見皆由膽來決斷,

「謀慮之肝」與「決斷之膽」成為人們動力的泉源。如果人膽衰弱之時,則決 斷力和行動力降低,如果沒有肝的謀慮輔助,則無法實行決斷。人肝氣衰弱時 則影響思維活動。肝膽內五行屬木,木物質光合色別為青色,能量屬性為軟韌 敷和,物理屬性為「陞性」及「生性」和生命活動的犧牲、記憶、痛苦、覺悟、

脾氣急緩等等有密切關連。透過年壽(指鼻子正中央處)可觀察肝膽代謝系統功能 (如圖 4、圖 5 及圖 6)。

腎可以貯藏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營養物質─精,進而配合五臟六腑的 需求而隨時供給,以維持全身健全的活動。亦即賦予全身精力而產生恆心與毅 力。腎功能弱的人不但體力不佳精神萎靡恆心與毅力不足。而腎又與腦髓有密 切關連,腎氣不足之人學習思考力亦不佳。而腎臟內五行屬水,水物質的光合 色別為黑色,能量屬性為冷暖靜順,物理屬性為「沉性」及「藏性」和生命活 動的資訊學習、社交學習、人道學習、恆心、毅力有關。透過鼻準頭(指鼻頭處) 前端可觀察腎臟生殖系統功能(如圖 4、圖 5 及圖 6)。

肺臟依據呼吸作用吸入空氣後輸送全身,空氣一部份又和飲食物的精氣合 體成為元氣,發揮生命的維持作用。依據〈靈樞〉的〈刺節真邪篇〉中指出「真 氣是由天之氣(空氣)和穀氣(飲食物的精氣)所充實。」因此,肺部異常所引致的 呼吸不順除會影響一人處事的性格外,也會出現體力疲憊的現象。肺臟內五行 屬金,金物質的光合色別為白色,能量屬性為堅硬審平,物理屬性為「收性」

及「降性」和生命活動的分析、負責、個性主客觀有關。透過印堂(指兩眉頭交 會之處)可觀察肺臟呼吸系統功能(如圖 4、圖 5 及圖 6)。

脾臟的功能在於運化飲食物、抽提精微之物(營養物質),同時脾臟也擔負了 體內的津液的搬運工作,所以脾臟功能衰退之時,食物的精氣不能遍佈全身,

影響身體機能及吾人個性的穩定性。脾臟內五行屬土,土物質的光合色別為黃 色,能量屬性為溫暖備化,物理屬性為「化性」及「和性」和生命活動的擁有、

享受、物質得失有關。透過鼻準頭可觀察脾臟消化系統功能(如圖 4、圖 5 及圖 6)(整理於中醫黃帝內經霊樞篇)。

額頭分為三部(系將額頭部位概區分三部分),其形質關係著心智能力:上部 觀察頭腦的功能及腦神經的聰慧與呆滯,表徵思考智力。相理無瑕疵者,象徵 其人腦功能及神經運作功能均佳,具有天生的求知慾望和思索理解能力;中部 觀察臉部肌肉及頭面神經的靈活與木納,表徵記憶能力。相理無瑕疵者主其人 天生具有強大的記憶力,並象徵其人知識豐富;下部觀察咽喉的飲食功能及發 音之清雅,表徵反應能力。相理無瑕疵者,象徵其人具有天生的直覺力和實行 力。

從以上的推論我們才能從相理的物質和物理基礎,診斷出某些人格如敵 對、悲觀、易怒、主觀、自我、固執、暴力、緊張、多疑、嫉妒、好強、好勝、

愁思、孤僻、依賴的傾向。我們也可以瞭解同理心、行動力、恆心、謹慎、意 志力、友愛、慈悲、幽默和樂觀的相理上的物質和物理基礎。

再根據神經研究專家的論文報告指出,人類的腦細胞中,三分之一與臉部 細胞有所關連,三分之一與手掌有關。所以,當一個人的思想產生時,立即刺 激到腦皮質細胞,並經由中樞神經傳遞感應到面部及手上,在這一感一應的情 況下,面部皮膚的氣色及紋路,就隨著電波的交流推動而自然演變。

人的觀念、心態、行為、習慣皆與腦細胞運作的電網習習相關,所以透過 人相來論斷一個人的特質與習慣,是我們中國老祖宗一直延用的識人之道,不 無其道理的(整理於鄒文耀著、李崇仰重編,圖解系統東西方人相學、1995)。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