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崛起及與東協的整合

第四章 東亞金融危機後的積極整合,2000-2007

第三節 中國崛起及與東協的整合

在後金融危機與對東亞多層面整合過後的中國,已不再是冷戰初期的吳下阿 蒙。中國在與東協國家進行其「中三角」層次的外交與整合時,從沒有鬆懈其在 國際社會上的大國外交。中國的經濟高成長與國力的擴張,讓中國分別得以在 2008 年在北京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 2010 年在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這都 呈現出中國已然崛起為世界大國的趨勢。而對東協國家的整合在中國的努力下,

也逐漸成為中國的影響範圍之內(sphere of influence)。

東協和中國持續加強相互支持與合作,中國支持東協「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的宗旨和精神,及簽署東南亞無核區條約作為回應,東協國家支持中國進入 WTO,東協和中國雙邊市場准入談判成功結束,制定「南海區域行為準則」亦 有進程。經貿、政治、區域安全領域之合作更為深化,雙方在第三次經濟貿易聯 合委員會的共同聲明指出,支持中國進入WTO,增進東協和中國的經濟合作和 整合,朝向建立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同時東協成員寮國、緬甸、泰國和中國 於2000年4月20日簽訂「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開啟瀾滄江-湄公河

航運走向國際化,促進湄公河流域的經貿發展,推動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的合 作,增進中國和東協的一體化(李平,2000:73-75)。

中國與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的貿易在亞洲金融危機後逐漸恢復增長,2000 年 中國與次區域五國貿易額累計近百億美元。2000 年 4 月 20 日,寮國、緬甸、泰 國和中國簽訂「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隨後又簽署有關諒解備忘錄,

開啟瀾滄江-湄公河航運走向國際化,促進湄公河流域的經貿發展,推動瀾滄江

-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增進中國和東協的一體化,2001 年 4 國已實現正式通 航。2002 年 11 月 3 日,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首次在金邊舉行,成員包括 湄公河沿岸之中國、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六個國家的經濟合作受到 國際社會的廣泛的關注與參與,已經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開展經濟合作的重要 組成部分(吳少玲,2005)。

大體上來說,中國對外是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自1989 年以來,以「大國 外交戰略」,積極與美、俄、英、法,以及其他區域性大國建立戰略性的夥伴關 係,以「韜光養晦」的作法持續改善和各大國之間的關係以發展自身大國的地位,

並在其間謀取經貿發展的利益;而在另一方面,則是採取「睦鄰外交」,與週邊 的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企圖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週邊環境,中國不斷強調「只 會做睦鄰、安鄰、富鄰的事」。

2003年底與東協各國簽署「南海行為準則」平息南海主權爭議是一個具體的 例子,增進東亞各國對中國大陸的信任,爭取區域的主導優勢,採取「有所作為」

的策略以尋求穩定周邊環境和抗衡美、日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勢力(丁樹範,

2004),尤其「十加一(中國)」的倡議即是排除日、韓兩國,以取得東亞自由貿 易談判的主導地位,利用經貿手段來達到政治目的,進而與日本爭奪亞洲區域經 濟整合的霸權地位,提高其在全球的發言權。

另外,以經濟的改革開放成功為崛起鋪路中國,在經濟發展上也在近年出現 一些不同的需求。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快速成長,讓中國連帶地對能源的需求量也 大增。並且,中國也需要更穩定的邊界來確保進口的能源運輸線的安全。中國2005 年的石油需求約為每天650萬桶,而進口石油為每天近270萬桶,這個數字比前一 年增長了13%。到202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量大約將增至每天1千到1千5百萬桶。

從這個角度來看,東協之於中國就有了不同的意義。東協國家同時包含了中國 對南海洋與路地的運輸線。麻六角海峽雖然目前極為重要,但是南海繞到麻六角 海峽並進入印度洋的路程中,中國要面臨包括日本、臺灣、南海群島圈等爭議性 極大且帶有不穩定因子的場域。也因此,中國積極投入對印支半島地區的次區域 層次的建設與投資就得以看出了更核心的意義。中國投入「泛亞鐵路計劃」,並 幫助泰國與柬埔寨作鐵路連結,這將方便東協將物資運進中國西部。 更重要的 是,有了這條鐵路貫穿印支半島,中國將可以直接與迅速地進入印度洋,這給予 中國確保重要能源管道安全的能力。這條泛亞鐵路不僅連接了東協國家,使中國 西部地區出海運輸距離縮短五千公里,確保了能源通道,往西更可與中亞連結,

進一步伸向歐洲。

也因為能源之故,中國在非洲的外交更是積極,中國在非洲大量投資並為許多 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尤其是那些擁有能源資源的國家。目前,中國是安哥拉石油 的一個主要進口國,而且中國 7%的石油來自蘇丹。

亞洲各國也看出了中國在亞洲的企圖,因此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紐 西蘭、澳洲、美國,紛紛尋求與東協的 FTA 談判。日本另也提出協助柬埔寨其 境內鐵路。連印度也尋求與東協建立夥伴關係,並建築從新德里至這條泛亞鐵路 的平行公路。但近年來值得注意的另一個現象就是東協國家似開始對東協整合的

進程感到不耐,轉而投入雙邊 FTA 的簽定以達成個別國家的經貿發展。

第四節 小結

總體而論,中國與東協在 1997 年東亞金融危機之後出現極大的突破。東協 國家基於自身發展模式與策略的緣故,東協國家過份依靠外資,甚至仰賴外資以 支撐其經濟成長,並且也對外資缺乏合理的調節,因此在金融危機中吃盡了苦 頭。而中國雖然出於自利而保持人民幣值,不論動機為何,以結果論來看,在東 亞金融危機中,中國之於東協可以說是樹立起區域大國的形象。並且也因為如 此,讓東協與中國之間的整合迅速升溫,「東協+N」的體系儼然成為亞洲區域的 核心組織。但也因為這樣,東協也在這個階段正式失去在東亞的主導地位,90 年代初期的風光不再,現今似乎在中國崛起的態勢下,東協已經逐漸退居為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