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節 文獻檢討

有關於中國與東協的區域整合的相關文獻,基本上分為三種:經濟合作發 展、中國崛起的區域安全觀點,以及區域爭霸的觀點。

第一類經濟合作發展的觀點建立於自由主義的基礎,認為在以自由化作為意 識形態的基礎上,降低關稅與自由化將導致貿易創造效果與貿易轉移效果,進一 步帶動區域內外貿易與投資的增加。這種觀點放置於中國與東協,甚至現在更擴

大的南亞與東北亞來看,區域合作可能形成的自由貿易區與貨幣統一,將成為世 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官方為此觀點最主要的倡議者(朱鎔基,2000;張 蘊嶺,2002;林錫星,2002;林梅,2002)。這種論點將區域經濟合作先驗性地 聚焦在經濟利益,將其認定為合作之因,並忽略其他合作的原因。此種線性的經 濟發展理論也有可能涉及中國官方自身的「和平崛起」策略的一環,可說是在論 述上的刻意偏差。但許多其他相關的論者則是純粹被去脈絡化的經濟解釋的偏差 所限制,對中國與東協在政經結構中的其他限制與機會都無法作整體解釋。

第二類文獻則是以懷疑論者為主,將中國與東協的區域整合視為「中國崛起」

的一步棋。可以說是認為中國終將崛起成為足以挑戰美國的世界級霸權。西方國 家間,以美國的保守派為首,一直對中國的崛起懷有相當的戒心。除去美國鷹派 自身對世界各形成中的可能對手一直過度渲染其威脅性的偏差以外,其觀察並非 毫無根據,但是往往流於偏狹與單面停留在安全的層次。對「中國威脅」最明顯 的展示無疑是 1999 年出版的《考克斯報告》(The Cox Report),其中細數中國竊 取美國核武科技的指控。美國學界意識到中國崛起後,對此與其區域戰略的檢討 一直沒有停止,除了美國全球政治中心的亞洲研究主任芒羅(Ross Munro)所指 出的「中國不斷地擴張與區域整合,將導致在 21 世紀美中會有一場無法避免的 戰爭」這種最極端的論調以外,也有其他像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桂格(James A.

Gregor)以中國在東南亞的合作與擴張來警告中國對世界和平的威脅。這樣的論 點通常集中在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亞洲過往經濟發展的主導者,並因為其產業結 構與發展途徑與東協週邊國家的類似,將會與其互斥,不僅會首先威脅亞洲週邊 國家,最終將也會挑戰美國的超級霸權地位。這類中國威脅論的文獻被第一類文 獻的倡言者所回應,經濟發展論者將中國目前的發展定調為「和平友好」與「互 利共榮」。其中又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界體系的一份子,並積極地 推動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等努力,中國「只」追求穩定與和平的發展,因為只有 和平的外在環境才有利於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為主要論點(宋鎮照,2003;邊裕

淵,2002;曹雲華,2002)。但是這兩造的對話其實並沒有交集。只是一方已經 先驗性地對中國所有的逐步發展與任何行為都單純視為「威脅」,而另一方則以 辯解性(apologetic)的說法在強調經濟發展不必然促使著中國追求在其他方面的 發展與控制。而且,這種文獻幾乎完全視東協國家為被動地接受來自中國的影 響,而忽視東協國家自身在亞洲整體結構下仍然存在相當有彈性的能動性。

第三類文獻是著重於中國在區域內部的霸權爭奪。東亞地區在冷戰結構下,

政治與安全的主導權在美國,而在經貿方面則是美日兩國分享主導權。但是在冷 戰結束後,美國駐軍不若以往,日本也因為經濟的泡沫化而陷入蕭條的泥淖中,

又因為東亞金融危機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正當性在東南亞受到嚴重的挑 戰。與此同時,中國卻在經濟改革後,不斷地對東協國家示好,在東亞金融危機 之後更被東協國家視為可能扛起東亞金融體系責任的力量。在中國與東協的整合 過程中,中國與東協同時可得到各自想要的:中國要成為區域強權,東協國家要 向東看,並在面對西方時,擁有更大的自主性。這讓與中國合作成為東協的選項 之一,以此來牽制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林祖嘉,2002;蔡增家,2002;朱文暉,

2003)。此類文獻較以區域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國家與集團間的權力消長,東協國 家、美國、日本、南韓與中國等國家與集團間合縱連橫的角力。但是往往較少著 墨於個別國家彼此間較小規模的合作,並且忽略各國的國內因素。在此間許多合 作間的宣示性意味其實並不亞於實質性。

本論文將整合以上幾種觀點,尤其是經濟與政治因素的整合,較有利於整體 的觀察。並且將試圖排除單純政治安全或經濟利益面的分析,並將其間權力的運 作與歷史發展的脈絡釐清,這將有助於更精準地觸及中國與東協整合的核心因果 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