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 改革開放前後,產業政策與企業聘僱需求的轉型

第二節 、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與就業人力需求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中國產業結構變遷與就業人力需求變化

(一)、三級產業就業人口需求變化

1.既存業者於三級產業間就業分布

表 3-8 2006 年至 2011 年中國勞動人口產業分布情況 年份

勞動力人口(萬人) 勞動力構成(%) 勞動人

口總數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第一 產業

第二 產業

第三 產業 2006 74978 31941 18894 24143 42.6 25.2 32.2 2007 75321 30731 20186 24404 40.8 26.8 32.4 2008 75564 29923 20553 25087 39.6 27.2 33.2 2009 75828 28890 21080 25857 38.1 27.8 34.1 2010 76105 27931 21842 26332 36.7 28.7 34.6 2011 76420 26594 22544 27282 34.8 29.5 35.7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 2011 年

表 3-9 2001 年至 2009 年三級產業個別勞動力需求構成 年份 勞動力需求構成(百分比%)

第一級產業 第二級產業 第三級產業 2001 1.6 25.1 73.3 2002 1.8 25.8 72.4 2003 2.2 31.6 66.2 2004 2.6 31.9 65.5 2005 1.8 30.8 67.4 2006 2 31.3 66.7 2007 1.9 37.1 61 2008 3.4 34.7 61.9 2009 2.2 39.6 58.2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入口網站

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在中國商品市場成熟完備,企業 為求生存,人才成為企業在競爭中成敗的關鍵因素(鄧岳敏,2007),中國官方 與企業雇主逐漸重視起高階人才端的勞動力需求,其中尤以第三級產業對於高等 學歷勞動者的吸引力為最甚,而其中又以郵電通信、金融保險、房地產業等的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業者薪資普遍高於其他行業,對高等教育的就業效應分別達到 5.9、5.6、11.6,

此數據表示當該行業產值每增加一個百分比,能分別吸引 5.9 萬人、5.6 萬人及 11.6 萬人進入該職場求職(岳昌君、丁小浩,2003),反觀第一產業中的農林漁 牧業,由於從業者多僅具小學教育的學歷,並且其產業屬性多為需要大量投入勞 力低階企業,因此吸引高階人力的就業效應偏低。服務業屬白領又起薪普遍高於 一、二級產業,順勢成為高校畢業生的理想職業,但隨著資訊技術的發達,傳統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改以電腦化取代人工,表 3-9 顯 示第三級產業用人需求比例逐年下降,對於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十分不利。

表 3-10 2010 年人均產值前十名的省份經濟及人口教育程度

地區 人口(萬人)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人均國民生 產總值(元)

每十萬人中擁有高等學歷人口 人數 比例(%) 上海 2301.91 17165.98 74572.61 21952 21.95 北京 1961.2 14113.58 71964 31499 31.5 天津 1293.82 9224.46 71296.18 17480 17.48 江蘇 7865.99 41425.48 52664.04 10815 10.82 浙江 5442.69 27722.31 50934.94 9330 9.33 內蒙古 2470.63 11672 47242.97 10208 10.21

廣東 10430.31 46013.06 44114.74 8214 8.21 遼寧 4374.63 18457.27 42191.59 11965 11.97 山東 9579.31 39169.92 40890.13 8694 8.69 福建 3689.42 14737.12 39944.26 8361 8.36 資料來源:2010 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2011 年中國統計年鑑

三級產業自 1978 年以來對生產總值的產出,隨著中國經濟改革而由農業部 門為發展主力逐漸轉向為以二、三級產業為產值貢獻主力,由上表整理獲悉,人 均產值前十名的省市之間由於各省市間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不一,也 有各自的產業發展面向,因而在二、三級產業的產出貢獻也有所區別。以長年吸 引大量廉價民工湧入謀職的廣東,每十萬人口中僅僅不到一萬人具有高等學歷,

歸納出該地職工的教育年限普遍不長,但憑藉勞動資源稟賦相對優勢,仍為廣東 省締造 46013.06 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儘管如此國民生產總值的表現及整體勞 動力教育素質表現,卻遠不及於人口僅四分之一的上海市,足見透過高校擴招增 加勞動人口素質及產出,固然能帶動經濟成長及促進就業率提高,但相關政策終 將需配合各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因地制宜訂出適合各地配套的教育政策,有鑑於 此 Torado model 以發展中國家多伴隨城鄉分割勞動力市場為主軸,從勞動市場供 需角度探討何以在職缺稀少的前提之下,發展中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仍殷切。

產業發展在影響就業結構方面,三級產業在就業人數比例、組成結構變化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勢呈現出兩個基本特徵,改革開放後歷年勞動力投入變化趨勢與產業產值變動趨 勢走向呈現一致,第一級產業在改革開放初年所投入的勞動力比重高居 70.5%,

2012 年勞動力投入降幅已逾半,僅佔總勞動力比例 33.6%,在此同時二、三級產 業的勞動就業人口不斷攀升,由上圖 3-2 可獲知中國改革開放伴隨產業結構轉型 同時,三級產業間就業人口的相互消長,也表述了中國就業結構在改革開放後呈 現由農業產正逐步轉趨於以非農業部門為主。

圖 3-2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三級產業勞動人口數變化趨勢 表 3-11 三級產業投入與產出—國民生產總值與勞動人口投入數的比較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鑑 2013》

儘管圖 3-2 與上表 3-11 三級產業歷年勞動力投入變化趨勢與產業產值變動 趨勢走向出現一致性,兩者之間仍有下列差異性存在,以表 3-11 進一步說明兩 者的對比差異:表 3-11 第一級產業在就業結構投入比重與國民產值產出明顯不 成比例,驗證了第一級產業勞動產出貢獻率,遠遜於二、三級產業的現象;此外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三級產業勞動人口數變化趨勢圖(%)

第一級產業勞動人口比例 第二級產業勞動人口比例 第三級產業勞動人口比例

第一級產業 第二級產業 第三級產業 第一級產業 第二級產業 第三級產業

1978 100 28.2 47.9 23.9 70.5 17.3 12.2

1980 100 30.2 48.2 21.6 68.7 18.2 13.1

1985 100 28.4 42.9 28.7 62.4 20.8 16.8

1990 100 27.1 41.3 31.5 60.1 21.4 18.5

1995 100 20.0 47.2 32.9 52.2 23.0 24.8

2000 100 15.1 45.9 39.0 50.0 22.5 27.5

2005 100 12.1 47.4 40.5 44.8 23.8 31.4

2010 100 10.1 46.7 43.2 36.7 28.7 34.6

2012 100 10.1 45.3 44.6 33.6 30.3 36.1

年份 GDP總產值(%)

產值比例構成(%) 勞動力投入比例結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級產業在產值貢獻度上,無論改革開放前後,表現都優於第三級產業,顯見 儘管中國經濟體從改革開放中獲得豐碩的經濟成長率,但在產業結構轉型優化過 程中,二級產業中仰仗廉價勞動的加工製造業與易引發環境汙染的重工礦業所提 供的就業貢獻度,都較第三級產業來的遜色。(劉偉、蔡洲、張輝;2010)

但依個別企業型態對於勞動需求百分比檢視細分,如表 3-13 可以窺見中國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由國有制、集體制轉型為股份制企業,因此國有企業和集體 企業兩者對勞動力的需求逐年減少,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股份制企業數 量的增加以及大量私營個體企業崛起,對勞動力的需求逐年增加,其中私營企業 勞動力需求占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力需求的比例曾經從 2002 年的 33.5%上升至 2006 年的 38.5%,2007 年遭遇金融危機才略降; 而股份制企業的勞動力需求比 例從 2002 年 的 27.4% 上升至 2009 年的 34.5%。顯見私營個體企業以及股份 制企業已逐漸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與企業型態加以結合分析,多數私營個 體及股份制企業性質偏向服務業。

表 3-12 2002-2009 年中國各類企業型態勞動需求百分比 企業型態 2002-2009 年各企業型態勞動需求百分比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國有 4.9 5.7 5.6 4 4.1 4.1 3.7 2.7 集體 5.9 5.2 4.5 3.4 3.1 3.1 3.1 2.5 私營個體 33.5 36.6 36.7 38.4 38.5 35 36.5 36.8

聯營 3.1 3.6 4.5 2.7 2.5 2.3 2.2 1.7 股份制 27.4 25.7 23.1 29.5 30.9 32.5 32.1 34.5

外資 6.8 8.8 9.2 7.5 7.3 9.1 8.1 8.3 港澳台 5.8 6.3 4.8 5.1 4.9 7.3 6.1 6.2 其他企業 5 8 11.6 9.4 8.6 6.7 8.1 7.4 事業 1.3 1.2 0.8 0.6 8 0.6 0.7 0.6 機關 0.4 0.6 0.2 0.2 0.4 0.2 0.1 0.2 其他企業 5.7 5.4 5.7 3.5 2.3 2.7 3 2.8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第三級產業中最具增長潛力的就業職缺,莫屬「專業性技術人員」。根 據 1999 年頒布、2007 再行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記載,「專 業性技術人員」歸類在第二大類:從事科學研究和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其中又 包含 14 個中類(科學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飛機和船舶技 術人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經濟業務人員、金融業務人員、法律專業人員、教 學人員、文學藝術工作人員、體育工作人員、新聞出版暨文化工作人員、宗教職 業者、其他專業技術人員)、115 個小類、379 個細類。三級產業業主最迫切的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需求集中在需要特殊培訓的專業技術型人才。(賴德勝、吳春芳、潘旭華;2011); 然而按照中國高階勞動力供給現狀,高等院校培育出的畢業生由於教學內容與產 業結構趨勢脫節、科系專業過於細分、在校所學難以銜接業界聘僱需求、加以畢 業生數量逐年遽增,近年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困境,彰顯出畢業生就業能力與 雇主需要的「高階專業性技術人才」標準相距甚遠。

表 3-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第一大類: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 第二大類: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大類: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 第四大類:商業、服務業人員

第五大類: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 第六大類: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第七大類:軍人

第八大類:其他從業人員。

本章節屬產業面分析:尚未與第二章供給面政策做出整合:高校畢業生就業 應歸屬於專業技術人才層面議題。但若以現今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的結果評 斷,單就產業結構層面因素,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專業性技術人才供給的 素質與業主聘任需求必然存在認知落差,形成高校畢業求職者,看似在就業市場 中具備就業優勢;卻仍淪陷失業困境。原因大致有二:一者說法是產業職缺未能 充分吸納如此大量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再者中共採行城鄉人口戶籍管理,形成城 鄉身份差別歧視、不具備城市戶籍的農家子弟,與城市戶口的同期畢業生,儘管 有著同樣的學術涵養,雇主卻給予截然不同的就業機會,造成就業市場扭曲,大 學生就業問題因此日益趨於惡化。另外以產業薪資而言,目前充斥大量高校以上 學歷的勞動者,以理性求職者來說,當上海市薪資水平遠高於其他兩省市,加上 當地財政豐沛、社會福利加持,無疑都是極大的誘因,再者中國勞動力求職者不 若其他國家就業情況自由遷徙,大學生就業不僅放眼眼前職缺所願聘僱的薪資高 低,工作所在地所落腳的省份戶籍,往後所能供給個人及家庭的福利,衍生出「寧 要城市一張床、不要鄉村一間房」的順口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