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 緒論

第二節 、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文獻回顧

本文旨在了解高校擴招後,中國本科畢業生所面臨就業困難,是否能大致歸 咎為單純的結構性失業?探討高等教育勞動者在佔人口總比例稀缺情形下,何以 仍出現低度人力運用。藉中國特有的二元勞動力市場框架,分析高校生就業困境 的成因。首先分別檢視高等教育勞動者受制戶籍所分割出的二元勞動力市場下的 就業歧視及過度教育擴充下所產生的高階人力低度運用現象,綜觀整理各類相關 文獻,補強現有不足或缺漏之處。最後則說明本文的研究貢獻。

一、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下供需概況

(一)、產業結構:勞動力需求相關文獻

二元經濟,又稱「兩部門模型」(Dual Sector Model),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產 業結構由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及資本密集的現代部門所構成。(Lewis,1954),

本文忽略「兩部門模型」中勞動力同質的假設。儘管發展中國家中傳統部門多伴 存在大量剩餘、低廉勞動力,勞動力因此被視為具有無限供給彈性,但為力求貼 近中國本身情況,假設勞動力市場存在異質勞動力之餘,另外由於戶籍造成城鄉 分割,因此必須額外探討二元勞動市場分割理論,因而將中國勞動力市場分為供 給彈性缺乏及無限供給彈性的勞動力市場結構。

二元勞動市場分割理論則於 1971 年由 Doeringer 與 Piore 提出,從供給、制 度面因素,認為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異質勞動力在職業階層結構間形成區隔,主 要與次要市場勞動力相互流動困難。相較於歐美國家存在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

中國勞動力市場則屬於制度性與功能性併存的多重分割,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體 制市場化的同時,卻缺乏勞動市場完善的配套體制與自由流動的供需機制(韓秀 華、陳雪松,2008)。大陸學者透過 Mincer(1974)人力資本薪資模型驗證中國 確實存在二元勞動力市場,並進一步分析兩部門間工資決定因素,發現在供給缺 乏彈性的勞動市場中,能獲得較高教育收益率,證實主要勞動力市場需求方較為 重視求職者的教育水平,另外性別對供給缺乏彈性的勞動力市場影響係數為 22.77%,由此可知在其他條件假設相同下,男性工資平均高於女性 22.77%,因 此主要勞動力市場同時也存在較明顯的性別歧視。(陳廣漢、張光南,2010)

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職業分類大典職業細分為 8 個大類、66 個中類、413 個小類、1838 個細類,顯然和中國教育培訓學科專業分類有所出入。高等教育 所培育出的畢業生出現失業的狀況,肇因於教育培訓學科的設置總是落後於當前 產業需求結構。(蔣選,2004)。中國處於二元勞動力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本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畢業生為求獲致較高教育收益率、工作轉換成本居高不下的基本前提下,理性求 職者勢必選擇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尋求就業,畢業即失業的情況於焉產生。(賴 德勝,2001)擴招後,中國高等教育勞動力市場顯見已然形成買方市場,企業追 求經營利潤最大化的本意不變,薪資水準的壓低有助於鞭策在職者的競爭力,勞 動力市場結構多重分割矛盾,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與勞動資源相對稀少的技術 密集部門,就業形勢更加艱困。(夏俐,2005)。另外若以受教水平的地區差異,

則將中國各區域大致分為以下數類,第一類為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為全 國受教水平最高的地區,高等教育人口佔當地總數 9.4%,其次為東部省份,約 佔總人口比例 6.6%,而後依序為西部川慶地區、雲南、貴州、甘肅等省份,由 上述數據可知各地區人口教育水平與各地經濟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性。(蔡 昉、鄭真真、都陽,2004)

就業市場的差異,大致可分為各省份的經濟活絡程度不一所造成的地理區位 上的發展差異與各地區行業類別間技術與勞動素質有異,地理區位與勞動素質兩 者對於各地區、各種行業勞動者特質差異表現最為顯著的因素,首推薪資收入差 異。首先地理位置涉及各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水平,個人勞動力素質固然侷限在 個人培訓與受教育程度等;但扣除勞動者本身因素,中國勞動者的就業情況,在 昔日國家政策刻意區分下,勞動力市場有沿海與內陸省份之分,隨著各地經濟活 動盛行與否,連帶影響當地居民生活與受教水準,再者戶籍箝制人口流動,無疑 更凸顯整個中國因為經濟程度的失衡而造就了社福水平、薪資收入、受教水準的 各層面差距。各地的發展差距宛如說明各地戶籍價值有身份別高低之分,同性質、

技術類別的職業細項在各地薪資也有所不同,同樣身為中國求職者與既存就業人 口,受制於區域、戶籍的階級水平,中國分割的就業市場所形成的不公義,徒增 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度。

(二)、擴招政策:勞動力供給相關文獻

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下,倘若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每年持續 增加,必然導致薪資水平下降,失業是由於不願屈就低薪資緣故。(Blaug,1969)。

中國大陸區域發展失衡問題嚴重,高等教育勞動者普遍認為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

能獲致較高的教育收益率,另外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無形中亦增加了高等教育勞 動者的就業流動成本,因此對於高校畢業生,主要勞動力市場自然是找工作的唯 一選擇。 (馬莉萍、岳昌君,2011)。中國為勞動資源豐富國,當局長期以「一 胎化政策」抑制人口數「量」上的成長,並以戶籍做為勞動人口自由流動為「質」

的區位限制,人口結構與人力素質與經濟發展,內陸與沿海省份間往往呈現極大 落差,因此除探討中國近年因應高校擴招各項頒布的政策,戶籍制度亦是高校畢 業生就業問題中不容忽視的癥結點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擴招前,1950 年代中國大陸採行統籌統包、公費教育政策,使高等教育個 人成本極小化,個人收入與財力資源影響個人受教機會等因素降至最低。(周祝 瑛,1999)。大學生在當時被視為國家資產,畢業後分配到重工業部門就業,用 於國家重要建設(楊景堯,1995)。此時戶籍政策與教育決策集中於中共中央政 府,直至 1985 年大陸當局頒布《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文中正式 提到政府對於教育方面權力逐漸下放,逐步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性、推翻過去 由中央政府計畫招生及統籌分配的制度,高等教育就業市場回歸市場機制。1997 年中國高等院校全部並軌招生制,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於焉確立。(姚 育群,2008)

隨著 1998 年擴招政策推動,四年後首批擴招畢業生進入職場,根據 2003 年中國國家教育部統計,高校畢業生較 2002 年增加 67 萬人,高等教育勞動人口 供給量增幅高達 46.2%,未就業的畢業生則增加 26.7 萬人,增幅更是高達 72.4%,

此一數據儼然說明中國勞動力市場未能將首屆高校擴招畢業生充分吸納為就業 人口,次年畢業生隨即進入勞動力市場。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先生,於 2005 年 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中也提到:「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越來 越突出,每年有上百萬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找到工作。」

傳統經濟學強調商品的售價受市場供需關係牽動,供過於求的勞動供給量反 映出的是大學畢業生勞動薪資水平的下降。教育性失業在中國,普遍被認為表現 在兩種形式上,狹義定義為畢業後在職場無法找到工作,另則為學非所用,受過 高等教育卻無法對等運用。(吳回生,2003;景曉芬,,2004)。體制上中國勞動 力市場長期處於二元分割,傳統產業部門薪資未能提升,無力吸納歷屆畢業的知 識勞動者;現代高科技部門每年新增勞動力需求量有限,市場既存失業人口未能 消弭,高校畢業生每年新增勞動力,更加劇了高等教育勞動者就業困境。(劉龍 洲,2003)

中國是否因為高等教育擴充過剩導致失業?首先教育過度的概念首見於 20 世紀 70 年代,1960 年後人力資本理論興盛,促使各國政府重視人才培育。美國 高等教育人力問題文獻,1976 年 Freeman 發表的《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

明確定義「教育過度」的概念:「當個人教育收益率逐年下降,表示教育供給已 超越社會對教育需求。」

中國探討高校畢業生失業及高校擴招教育過度問題的文獻相當多,議題多數 落在教育政策、產業結構、戶籍制度三方面。首先在教育層面,既有文獻普遍認 為大學教育品質質量未與政府擴招政策速度互相配合,投注教育經費所培育出的 本科畢業生無法為企業所用。(龔剛敏,2009)。另外,家計單位對高等教育普及 化的需求及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品質良莠不齊的各省市民辦大學興起,無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更深化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楊景堯,2003)。擴招固然提升錄取率,中國 教育部數據指出 2011 年普通高校高考錄取率已達 72.3%,大幅錄取考生,招生 素質下降,同時校內基礎設施、校系資源超量負荷,高等教育水準形同不進反退。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2002)

另外也有學者從背景因素進行探討,1998 年擴招致使高校畢業生遽增,指 出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儘管為各國必然趨勢;但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因變 數,GDP 年增率、國家財政支出佔 GDP 比例等四項自變數,採 95 個國家為樣 本,依人均所得高低分為三類國家,迴歸分析設算後認為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

另外也有學者從背景因素進行探討,1998 年擴招致使高校畢業生遽增,指 出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儘管為各國必然趨勢;但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因變 數,GDP 年增率、國家財政支出佔 GDP 比例等四項自變數,採 95 個國家為樣 本,依人均所得高低分為三類國家,迴歸分析設算後認為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