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 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綜合分析

第一節 、 地區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綜合分析

第一節、地區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率,引發學者們將開發中國家發展模式從昔日

「華盛頓共識」轉向稱頌「北京共識」、「中國模式」。(戴東清,2012)中共官方 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政府為輔的政策走向,維持持續高度經濟成長,世界各國無 不稱羨,邇來發展經濟學家們肯定「市場機制」是實現要素有效配置的根本,但 仍需仰賴政府適時介入、因勢利導,此乃由於經濟發展是一長期動態過程,各時 期資源要素稟賦優勢有所不一,需扶植的產業也有所不同,另外經濟學者們也認 為過度放任市場自由,容易產生外部性引發市場失靈,政府應適時決定發展各項 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林毅夫,2009)。

過去中國政府遵循 Todaro 發展模型,利用戶籍政策人為干預,控制農村與 城鎮間人口身份管控,今日城市經濟崛起是以昔日農村勞動力剩餘作為後盾,提 升國家整體產出貢獻;卻也擴大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當中國的經濟增長所 憑藉的廉價勞動力優勢耗盡,面臨類似同是人口密度大國印度的發展困境,勞動 要素固可暫時彌補制度資本的不足,但隨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勞動無法永遠做 為資本、技術進步的替代品。(陳志武,2010)

關於 Todaro 模型(1969)主要研究結論:依靠城市工業部門擴張,不僅無法為 經濟帶來永續發展,更無力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失業問題;再者,人為方式擴大城 鄉實際收入差異的措施,最終必須消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城鄉失衡,是 城市高學歷勞動者群聚失業的主要方法。(黃怡綾,2006)Todaro 與 Harris 假設 某一國家同時存在高薪區與低薪區,高薪區工資會受到法令與制度的規範,低薪 區則沒有。若高薪區與低薪區均充分就業時,勞動力便會流向高薪區。但是,高 薪區的產業結構並沒有改變,因此沒有釋出額外的就業機會,因此當高等學歷勞 動者,都往高薪資所得的一線城市求職,就業的排擠效應,加劇高校畢業生的失 業困境,使得大批的高校畢業生無法在一線城市找到工作;但即使如此,他們仍 不願再回去低薪區覓職,此舉又將使得高薪區的失業率連年攀升,嚴重時恐會危 及國家總體經濟發展。(黃怡綾,2006)

本論文核心 Todaro(1969)模型乃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失業問題與勞動流動的 現象作深入解釋。透過模型,本文歸納出戶籍本屬其他省份的高校畢業生爭搶擠 入一線城市待業的原因,關鍵不只來自城鄉薪資差距,求職者也會將城市的失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狀況納入考量。遷移的動力不單取決城鄉工資差異,也是理性行為者期望能夠改 善生活現狀,藉著移動到另一就業環境,薪資福利將優於原出身地因而執行的個 人決策。因此,勞動者在一線城市能獲取就業機會的機率,也會是高校畢業生求 職者的重要考量。(黃怡綾,2006),本節透過產值貢獻結合就業、學歷、區位等 數據以 Todaro model 為模型根本,分析高校畢業生各地、各產業就業。透過前述 第二章、第三章勞動供需架構個別分析,釐清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所存在的 多重體制障礙,儘管在中國官方近年透過高教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扶助、西部 人才開發、產業政策等各種管道,意圖改善產業結構、區域失衡等,提高中國高 學歷受教者的就業機會,但何以似乎尚未見明顯起色?本章擬結合二、三、四章 節中所論及的各項層面因素,透過圖表及數據呈現說明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 境況。

註:本章節下列各表中所載明的增長率,均採複合年均增長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CAGR)29,計算兩段不同時間點所採計的數據資料變化。數值公 式如下:

CAGR(t0, tn) = (V(tn) V(t0))

tn−t1 0

− 1

其中 t 為年份,V 為該年份的數值,t0為基期、tn為第 n 期

一、產業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

首先針對產業產值與就業人數間數據關係,做一整合連結,透過產業細項個 別產值與成長比率解釋,分析各產業吸納就業人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彈性。爬梳 多方文獻後,學者們多數認同第三產業為吸納高等學歷求職人口,最佳緩解龐大 就業管道。首先下表 5-1 中得悉中國正面臨結構轉型,昔日以農立國、以龐大農 業勞動剩餘作為經濟成長後盾已不復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也出臺許多產業 政策扶植市場經濟,意圖促進第三產業崛起(王岳平,2013),第一產業的就業 人數持續減少,逐步移轉到二、三級產業,其中第三級產業勞動力增幅又較二級 產業高出許多。昔日計畫經濟體制時期,第一產業積累著往後的經濟產出成就確 實不可抹滅;但再透過表 5-2 所表述出,經濟成長率崛起迅速,但卻未帶來相應 的就業增長,2006 年、2007 年 GDP 連續兩年突破 10%,達到 11%,就業增長 率卻從 1.02%走低至 0.78%。再由右半圖就業彈性逐年降低的趨勢,亦說明中國 的經濟逐年發展,對勞動人力吸納能力卻連年萎縮,隨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 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係數持續降的 態勢還會繼續。(曹洪軍,2011)

29 一不特定數據成長率在特定區間增長率,透過年度總增長率採計 N 次方根而求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用、無法發揮所長,為了餬口而屈就,在經濟學中稱為隱藏性失業30,以人力資 本及教育學者則稱為「教育性失業」31。中國高校教育改革迄今,仍有多數中國 高等院校不了解勞動有效需求的趨勢,盲目設置熱門專業科目,以表 5-3 中的數 據資料而言,生活性勞力服務產業中的「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業」、「公共管 理和社會組織」、「教育」,可吸納大多數的城鎮就業人數,確實為服務業釋出許 多就業職缺;但多屬於文書行政部門其疲弱的就業彈性,難以消化重複大量培育 的熱門科目畢業生。

表 5-3 2005 年與 2010 年第三級產業各類城鎮就業人數結構比 就業人數與年份

第三產業職業分類

城鎮就業人數

(年份、單位:萬人) 就業結構比重(%) 2005 2010 2005 2010 增長率 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 613.9 631.1 10.2% 9.1% -2.26%

訊息傳輸軟體服務業 130.1 185.8 2.2% 2.7% 4.18%

金融業 359.3 470.1 6.0% 6.8% 2.53%

租賃商務服業 218.5 310.1 3.6% 4.5% 4.56%

科學研究、技術

地質勘查業 227.7 292.3 3.8% 4.2% 2.02%

水利環境、公共設施

管理業 180.4 218.9 3.0% 3.2% 1.30%

生產性服務業 1729.9 2108.3 28.8% 30.6% 1.22%

批發和零售業 544 535.1 9.1% 7.8% -3.04%

住宿和餐飲業 181.2 209.2 3.0% 3.0% 0.00%

房地產業 146.5 211.6 2.4% 3.1% 5.25%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53.9 60.2 0.9% 0.9% 0.00%

教育 1483.2 1581.8 24.7% 22.9% -1.50%

衛生、社會保障

社會福利業 508.9 632.5 8.5% 9.2% 1.60%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122.5 131.4 2.0% 1.9% -1.02%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1240.8 1428.5 20.6% 20.7% 0.10%

生活性服務業 4281 4790.3 71.2% 69.4% -0.51%

服務業合計 6010.9 6898.6 100.0% 100.0%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鑑,經作者計算整理

勞動人口大量由第一產業的農業剩餘轉移到二三級產業的趨勢,亦可從表 5-4 中窺見,首先 2005 年與 2010 年第三級產業,各職業產值表現均呈現正向成

30 勞動者表面上就業,實際卻從事與其教育水準或能力不相符的工作。

31 國家教育政策推動高校招生過度擴編,產業政策未能及時調整用人結構而產生的失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其中尤以金融業成長將近 27.17%為最,中國改革開放數十年後,躍升為國 際最大經濟體,金融活動、投資交易盛行,此數據一樣表現在成長幅度居次的房 地產業;然而金融交易、股匯市投資、房市土地交易熱絡,卻無法在這兩者間牽 引出同樣亮眼的就業人數成長。再以最多高學歷勞動者就業的「科學研究技術服 務類別」為例,產值以複合年均增長率計算後得到 22.41%的增長率,足見中國 高階產業產值也正處於蓬勃成長期,但對第三級整體產業貢獻比率卻僅從 2005 年 2.79%增加到 3.24%,顯見從單一職業類別檢視產值增幅大量增加,不足以解 釋該產業已成熟轉型,顯見倘若該職業類別佔總體產業產值貢獻度仍偏低;則該 職業產值後續仍有許多增幅成長。

表 5-4 2005 年與 2010 年,第三產業產值成長率 年份、產值

職業類別 2005 2010 產值增幅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 10835.7 19132.2 12.04%

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 4768.0 8881.9 13.25%

批發和零售 13534.5 35746.1 21.44%

住宿和餐飲 4193.4 8068.5 13.98%

金融 6307.2 20980.6 27.17%

房地產 8243.8 22782.0 22.54%

租賃和商務服務 2912.4 7785.0 21.73%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 2050.6 5636.9 22.41%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 849.9 1752.1 15.57%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 3129.4 6101.7 14.29%

教育 5656.3 12042.1 16.31%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2934.5 5980.8 15.30%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1188.2 2495.8 16.00%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6828.8 16210.3 18.87%

第三產業合計 73432.9 173596.0 18.78%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經作者計算整理

表 5-5 則將第三級產業,就業人數與經濟產值貢獻,2005 年與 2010 年兩者 計算得出增長率,服務業經濟產值貢獻較第一級產業以農業為主產值來的貢獻率 高,但在就業人數的增幅比率而言,卻不及於需要大量勞力投入的農林漁牧等第 一級產業,發展經濟學家提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往往伴隨產業結構轉型,產 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對於要素雇用必有所增減,正如下表 5-5 所說明高度經濟產 值貢獻,未必與勞動力市場就業人數的增加有正向相關,由於隨著資本技術進步,

科技取代以往大量勞動要素投入,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在人才勞動力素質的培育 上,也應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改變,昔日中國資源優勢以勞動要素稟賦見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按照發展經濟學比較優勢發展理論,進而推升經濟成長;但當勞動邊際產能發揮 到一定程度,國家勢必因勞動要素產能遞減,而必須透過產業結構轉型與人才結 構再造,引發新的一股經濟成長動能。按理說此時高等院校畢業生應成為就業市 場生力軍,表 5-6 則細部說明了第三級產業各類別產值成長率,單就僅看三級產 業分類顯得偏頗,中國在產業結構細項層面顯仍有改善空間,再者第三級產業就 業人數增幅遠不及於經濟產值貢獻,以便消化每年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人才。對

按照發展經濟學比較優勢發展理論,進而推升經濟成長;但當勞動邊際產能發揮 到一定程度,國家勢必因勞動要素產能遞減,而必須透過產業結構轉型與人才結 構再造,引發新的一股經濟成長動能。按理說此時高等院校畢業生應成為就業市 場生力軍,表 5-6 則細部說明了第三級產業各類別產值成長率,單就僅看三級產 業分類顯得偏頗,中國在產業結構細項層面顯仍有改善空間,再者第三級產業就 業人數增幅遠不及於經濟產值貢獻,以便消化每年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人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