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下 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下 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下. ‧. n. al. er. io. sit. y. Nat. 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之研究. Ch. engchi. i n U. 指導教授:吳德美教授 研究生:林廷英 撰. 中華民國一零三年六月. v.

(2) 謝詞 深入撰寫本篇論文已是出社會後,在銀行任職期間,出社會的不適應,常令 我深感懊惱為何未能在在學期間將論文順利如期完稿。延宕許久在家人多番催促 與鞭策下,深感羞赧將碩士論文延宕至今。必須坦言身為台灣高工時上班族一員 後,專心撰寫論文多為週末下午、連假期間,才能夠加緊追趕平日上班所懈怠的 進度。一路走來多虧指導教授吳德美老師自始至終沒有放棄我這個三天打魚、兩 天曬網的學生,吳老師總以溫柔而堅定的語氣,鼓勵我一定要堅持到底,將論文 付諸完稿,於是讓同時身兼學生及上班族兩種身分而多次感到力不從心的我,終 能將本論文完成。論文撰寫期間,屢次麻煩指導教授吳德美老師在週末下午時間 特別抽出私人時間與我面談論文內容修正,吳老師過程中對論文段落仔細審核, 字句間不通順與文意有出入部分,老師均不辭辛勞、加以審視,吳老師對文脈的 耐心與嚴謹,著實讓身為學生的我深感自己才疏學淺,鑽研學術仍有許多不嚴謹、 疏漏之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再來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政大國關中心王瑞琦老師對於中國高等教育的深 入著墨,數度讓學生我在論文審查過程期間,儼然像在班門弄斧,但過程中王老 師仍屢次精準的點出本論文應有的主要核心議題、切中文意,讓論文通篇導引出 最終意旨。還有臺北市立大學的徐淑敏老師,總是認真研讀本論文內容上百頁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每一字每一句均提點我,應再加修改段落、使得各章節能夠因此顯得通順、切合 意旨,非常感謝兩位口委老師在論文審查過程中諸多協助,兩位老師均在口試審 查期間慷慨傾囊相授,針對本論文有疑義處、研究過程中窒礙難行處,三位老師 與不才學生我也透過面對面討論,共同目標是讓論文內容臻於完妥。. Ch. engchi. i n U. v. 另外,論文口試勢必選在平常上班日,本論文能夠順利口試完成,也需要感 謝目前我所任職的第一銀行分行的黃經理與法金部門的陳資深副理,兩位主管都 能夠體恤我迫在眉睫的論文必須快馬加鞭,數次讓我能夠向公司告假,將平日所 承辦的業務暫託同事處理,因而能得以取得碩士班口試通過。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們,過程中總比我更為焦急、忐忑的媽媽,求學以 來家母一直都比我更在意我在校表現與學習進度,有勞母親數個週末下午將在客 廳因平日工作勞累而偷懶怠惰的我,催促我進書房將論文完成,還有數度驅車載 我前往政大國研中心借閱相關參考書籍的父親,邁入而立之歲卻還讓長輩憂心忡 忡的我想來實在愧疚。還有與我同樣身為碩士班畢業的弟弟,儘管就讀的是成大 理工科系,論文撰稿過程中在格式與 WORD 頁面編排、PDF 轉檔等,對於電腦 相當苦手的我諸多幫助,本論文的完成能夠有家人無怨悔的支持與奧援,令我感 到幸福而滿懷感激!. I.

(3) 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下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就業 問題之研究 摘要 1998 年中國大陸宣布高校擴招起,2003 年第一屆擴招大學畢業生其實就已 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直到 2009 年北京大學學者廉思所著《蟻族:大學畢業生 聚居村實錄》一書,大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掀起廣大輿論熱議迄今未褪。昔 日人力資本理論學者對於教育投入越多,勞動生產力越高的論點深信不疑。二十 世紀初世界各國間競相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普及,但市場產業結構轉型與技術 升級,促使勞動力結構隨之改變,針對高階勞動力素質的精進,有賴發展高等教 育來加以培訓業界所需人力。但對岸領導宣布實行高校擴招後,意圖將中國高等 教育推向普及化,大批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與蟻族低度就業問題,卻遲遲未獲得 改善。.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本研究援引 Michael P. Todaro(1974)於發展經濟學領域所提出的勞動力市 場供需架構,從中國三級產業結構所延伸的人力需求、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前後所. n. al. er. io. sit. y. Nat. 形成的勞動力供給差異、中國政府戶籍政策對於人口移動限制等角度深入探討中 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象及成因,透過二手數據資料的蒐羅、城郊蟻族相關 調查文獻與追蹤報導,集結歸納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成因。本文發現由於擴 招政策使得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數量驟增,但造成就業困難的成因可分為下列 部分:第一、產業端大宗人力需求仍集中於第二產業或是勞力密集的第三級生活 服務產業,勞動者教育年限集中於國、高中畢業,無法為龐大的高校畢業生創造 大量職缺。第二、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經費配置不公,普通高校畢業生素質難與產 業聘僱需求接軌,受雇主青睞的多為 211、985 重點高校畢業生,對高等教育重 視存在區域性差別待遇。第三、人口管理制度的歧視:戶籍僵化了高校畢業生求 職市場,勞動人口的遷徙,受制於各地地方政府福利津貼政策不一,勞動力要素. Ch. engchi. i n U. v. 有身分地位高低之分。有鑑於此,要根本解決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除了勞 動力供需雙方面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高等教育再改革,宣布改革開放的中國 中央政府應解決的則是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階級不平等,所造成各地勞動力市場 供需機制失靈、擬定相關政策縮短城鄉資源差距,使勞動力資源配置終將回歸勞 動供需及市場價格機制,才得以使高階人力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運用、緩解高校生 畢業生群聚在一線城市城郊的蟻族現象、進而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關鍵字:高校擴招、戶籍、三級產業、蟻族. II.

(4) 目錄 謝詞................................................................................................................................ I 摘要............................................................................................................................... II 目錄.............................................................................................................................. III 圖目錄..........................................................................................................................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理論架構............................................................................................ 17. 立. ‧ 國. 學. 第二章 、中國高等教育政策的發展........................................................................ 18 第一節 、中國高校擴招政策背景與現況........................................................ 18 第二節 、高等院校人才就業政策發展............................................................ 27. ‧. 第三章 、改革開放前後,產業政策與企業聘僱需求的轉型................................ 37. io. sit. y. Nat. 第一節 、改革開放後中國產業政策與結構變遷............................................ 37 第二節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與就業人力需求變化........................................ 48. n. al. er. 第四章 、中國高校生與專業技術人才就業市場.................................................... 53. i n U. v. 第一節 、中國就業市場人口流動與 Todaro model 之結合 ........................... 53 第二節 、中國高校畢業生求職市場障礙與突破............................................ 66. Ch. engchi. 第五章 、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綜合分析........................................................ 85 第一節 、地區結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 85 第二節 、供給面:區位、校系與薪資、就業量綜合分析............................ 97 第六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發現.......................................................................................... 105 、研究建議.......................................................................................... 107 、研究限制與研究貢獻...................................................................... 110 、未來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3. III.

(5) 圖目錄 圖 2-1 1978 年至 1996 年間普通高校歷屆招生畢業生人數差距折線圖 ........... 33 圖 2-2. 1997 年至 2010 年間普通高校歷屆招生畢業生人數差距折線圖 ........... 33. 圖 3-1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三級產業佔國民生產總值比例 ............................. 40 圖 3-2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三級產業勞動人口數變化趨勢 ............................. 50 圖 4-1. 勞動力市場短期靜態均衡 .......................................................................... 57. 圖 4-2. 蛛網長期動態模型三模式 .......................................................................... 57. 圖 4-3. 中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示意圖 ...................................................................... 65. 圖 4-4. 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個人戶籍與檔案的流程圖 .......................... 70. 圖 4-5. 中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級別分類 .......................................................... 81. 圖 5-1. 蟻族月薪分布(單位:人民幣) .............................................................. 92. 圖 5-2. 2009 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單位分布 ............................................................. 9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表目錄 表 1-1. 兩岸大學學歷人口就業文獻回顧 .............................................................. 10. 表 2-1. 1977 年至 1981 年間高等教育改革大事記 ............................................... 20. 表 2-2.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與高等教育相關政策 .............. 23. 表 2-3. 《高等教育職責暫行規定》摘要 .............................................................. 24. 表 2-4. 211 工程歷史背景 ....................................................................................... 25. 表 2-5 985 工程入選院校名單 ................................................................................... 26 表 2-6. 中國普通高校經費來源及其構成 .............................................................. 30. 表 2-7. 國家財政性教育 2000 年至 2009 年歷年經費支出. 表 3-1. 2000 年至 2010 年中國三級產業貢獻度百分比(%) ................................. 39. 表 3-2. 中國產業構成簡圖:依產業結構、企業所有制劃分 .............................. 40. 表 3-3. 中國產業發展沿革 ...................................................................................... 41. 表 3-4. 自然人自營經濟定義暨法令規範 .............................................................. 43. 表 3-5. 各所有制下 1992 年至 1998 年企業戶數增長情況 .................................. 44. 表 3-6. 中國企業經營型態暨法令規範整理 .......................................................... 44. 表 3-7. 中國大陸三級產業 2010 年職業細目產值分析百分比 ............................ 45. ‧. ‧ 國. 學. 表 2-8. 單位:億元,% 治 政 .............................................................................................................. 31 大 中國高等院校 2001 立年至 2005 年經費來源及增長情況 .......................... 32.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表 3-8 2006 年至 2011 年中國勞動人口產業分布情況 ....................................... 48 表 3-9. Ch. engchi. 2001 年至 2009 年三級產業個別勞動力需求構成 ................................... 48. 表 3-10 2010 年人均產值前十名的省份經濟及人口教育程度 ........................... 49 表 3-11. 三級產業投入與產出—國民生產總值與勞動人口投入數的比較 ........ 50. 表 3-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 52. 表 3-13. 2002-2009 年中國各類企業型態勞動需求百分比 .................................. 51. 表 3-14. 中國大陸三級產業在城市間歷年平均薪資比較簡表 ............................ 64. 表 4-1 1998 年擴招後高校畢業生數與就業數 表 4-2. 單位:萬人 ........................... 60. 1999 年中共教育部直屬高校學歷以上畢業生就業地區分佈 ................. 61. 表 4-3 1999 年中共教育部直屬高校學歷以上畢業生就業單位分佈 ................. 62 表 4-4. 1991-2005 年大學畢業生薪資與全國職工薪資差異表. 單位:人民幣. .............................................................................................................. 63 表 4-5. 戶籍制度的劃分 .......................................................................................... 66 V.

(7) 表 4-6.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農業戶籍轉為城市戶籍途徑 ...................................... 66. 表 4-7. 中國大學生戶籍資料概況 .......................................................................... 70. 表 4-8. 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身分別與福利區分 .................................................. 71. 表 4-9. 中國戶籍制度與其附屬地方社會政策簡表 .............................................. 73 — 河南鄭州、四川重慶 ................ 74. 表 4-10. 中國戶籍制度地方化改革案例. 表 4-11. 中國大陸各省市人口劃分類別 ................................................................ 75. 表 4-12. 全日制普通高校生與自考本科畢業生招生與就業差異 ........................ 76. 表 4-13. 1994 年至 2012 年高校畢業生報考研究所人數 ..................................... 78. 表 4-14. 高校生證照種類 ........................................................................................ 79. 表 4-15. 2010 年世界各國大學生占總人口比例 ................................................... 79. 表 4-16. 中國就業市場中職業資格證書分類 ........................................................ 82. 政 治 大 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相關變數比 .............................................................. 87 立 2005 年與 2010 年第三級產業各類城鎮就業人數結構比 ....................... 88. 表 5-1 2000、2005、2010 年間三級產業就業人數變化比 ................................. 87 表 5-2. 學. ‧ 國. 表 5-3. 表 5-4 2005 年與 2010 年,第三產業產值成長率 ............................................... 89 表 5-5 2005 年與 2010 年相較,各項服務產業就業人數與產值貢獻比 ........... 90. ‧. 表 5-6 2000、2005、2010 年間,第三級產業細項產值比重及成長比率 ......... 90 表 5-7 1990 年與 2000 年中國三級產業從業人員受教水準 ............................... 92. y. Nat. sit. 表 5-8 2011 年中國各地區城鎮單位依產業別區分就業人數比. 單位:萬人 . 93. er. io. 表 5-9 2004 年各城市人才結構構成 ..................................................................... 94. al. 表 5-10 2005 年 中國大陸全國就業人員學歷構成 ............................................. 95. n. v i n 2012 年 中國大陸全國就業人員學歷構成 ............................................. 95 Ch U i e h n gc 2005 年及 2012 年專業技術人員就業變化 ............................................. 96. 表 5-11 表 5-12. 表 5-13 2008 年大陸高校本科畢業生畢業學校與就業所在區位分布比 ........... 97 表 5-14 2009 年高校畢業生首選產業分析暨性別差異表 ................................... 98 表 5-15 2009 年高校畢業生首選職業類別與考慮因素、受教年限分布 ........... 99 表 5-16 2008 年 985 重點高校就業能力排行前 15 名 ....................................... 100 表 5-17 2008 年普通高校就業能力排行前 15 名 ............................................... 101 表 5-18. 按類別區分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收入 .................................................. 102. 表 5-19. 現行中共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類別 .................................................. 103. 表 5-20. 中國各學科門類畢業生供給結構變化情況 .......................................... 104. VI.

(8)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高等教育大眾化議題,甫自二次戰後,是二十世紀的國際趨勢。1920 年至 1985 年間全世界共計創立 1854 所大學院校,其中逾半數成立於 1950 年代。 (戴 曉霞,2000)。依據 1970 年學者 Martin Trow 於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會 議提及「由菁英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移轉問題」所衍生出的 Trow 模型中將高等 教育發展按照適齡人口(18 至 21 歲)區分為三種類型:菁英型、大眾型、普及 型,其學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別為 15%以下、15 至 50%及 50%以上。 (楊 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後,所產生的問題,如政府教育經費的收支比重、高 等教育勞動者就業供需缺口、受教機會區域均等議題相關問題,逐漸引起各國廣 泛重視。以中國為例,加拿大籍學者 Ruth Hayhoe(1995)呼籲中國高等教育應朝 大眾化邁進,引述鄰近台、日、韓等國,透過推動高等教育,提升人力素質,將 其培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王瑞琦,2001)。另外 1998 年,時任亞洲開發銀 行駐北京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也主動向中共中央遞交一篇《關於啟動中國經 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文,文中提到:「中國大學生毛入學率遠低於相 同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擴招可以刺激內需市場,進而帶動經濟成長。」(李 勇,200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中國屬於勞動資源豐富國,1998 年官方遂採納各學者意見,決定推動高校 擴招,欲藉由拉抬勞動力教育素質,提升產出效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Fasih (2008)認為透過教育確實對改善勞動市場產出有相當助益,其研究並將教育因 素、教育成果、勞動產出三者做連結;但是當高等教育政策忽視整體社會發展、 未能與勞動實質需求配合,將使得高等教育勞動者在市場中出現失業現象。(劉 秀曦、黃家凱,2011) 。根據 2010 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每十萬個中國人僅有 8930 位具有高等教育學歷,高等教育人口總量僅佔總人口 8.93%,美國為 60%、 印度也有 16%,中國大學生人口比率仍遠較其他各國比率偏低,出現就業困難的 現象被認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國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存在相當落差,於. Ch. engchi. i n U. v. 是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過度教育」 。 (劉志業、欒開政、李衛東,2003)因此當大 陸高校畢業生由 1980 年 14.7 萬人增加到 2007 年 447.8 萬人,增幅高達 30.5 倍 時,對於高校擴招政策是非批判的言論也隨之激增。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是 整體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蔡昉認為中國就業市場出現失業,乃基於中國經濟成 長未能帶來相對充分的勞動就業彈性,因此經濟增長未能有相對應的就業增加。 (蔡昉、都陽、高文書,2004)。 經濟學假設就業市場在勞動力同質假設前提下,相同職業型態下,薪資水平 1.

(9) 理應大同小異;然而在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的價格差異不僅是呈現在勞動 者本身產出效率,決定其工資水準,也因為省份區域間經濟發展失衡、當地產業 結構聘僱需求不一,均使得勞動力價格與勞動者分布出現很大的歧異,舉例產業 別而言: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吸納能力較強者,多集中於第三產業;以地理區位別 則以中、西部地區較能吸納過度剩餘的高等教育勞動者,因此縮短城鄉差距,無 疑為中國當局亟待解決的問題。(岳昌君、丁小浩,2004)。 人力資本理論將勞力視為可再投資的資本財,拉長受教年限、職業訓練,提 高勞動生產力,藉以謀取較高的薪資水平及福利待遇(Becker,1964;Schultz, 1968;Blaug,1976)其中勞動者投入受教年限的長短與在職場所獲取的薪資水 平兩者關聯,為最受廣泛探討的議題。勞動資本薪資函數(Mincer,1974)即透 過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本架構,認為人力投資是取決收入高低的關鍵因素。1970 年代起,歐美各國相繼出現高學歷高失業現象,傳統人力資本理論受到強烈質疑, 美國經濟學家 Freeman(1976))整理大學在校四年所需耗費的學費、生活費、因就 學而無法賺取的薪資所得,與高學歷畢業者終身所得相比,計算出投報率,強調 當高學歷勞動人口供過於求時,提高受教年限的投資報酬率,不及另外可行的配 套投資方案。台灣行政院主計處 2011 年所公佈的整體失業率有下降的趨勢;各 年齡層的失業率也向下修正,但具大學學歷以上的求職者失業率卻逐年攀升。顯 見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擴充與不足對於失業率均呈現高 度相關,政府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方面,應質量俱重;過與不及對於勞動力市場.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都有長遠影響。(張芳全,2008). n. al. er. io. 傳統經濟學將失業區分為:結構性失業、循環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為了因 應近代各國教育普及化趨勢,闡述高等教育擴招對勞動市場的影響,Edwards 和 Torado(1974)提出「教育性失業」一詞,藉以和前述三者相區隔;「教育性失業」 性質相似於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偏重於經濟學層面景氣循環造成勞動有效需 求不足,所引發的失業,教育性失業則側重於國家教育政策推動高校招生過度擴 編;產業政策、市場又未能及時調整用人需求結構,因而產生失業。(劉秀曦、 黃家凱,2011)「教育性失業」一詞的出現,推翻往昔人力資本理論擁護的:受 教年限越長,必伴隨高生產力及高受雇率的假設過於簡化。Berhman(1987)探討. Ch. engchi. i n U. v. 發展中國家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間的關聯性,發現教育投資報酬率到了一定量後, 會隨之下降。各國長期所關注的高學歷人口失業問題,過去的研究多從勞動者的 薪資收入個體面向著眼。對於總體產業政策與勞動要素遷徙的整合著墨甚少,因 此本文意圖援引 Todaro 勞動市場供需模型做出連結。 Todaro 勞動力市場供需模型,立論來自於發展經濟學的人口移動模型。中國 內陸幅員廣大,勞動要素遷徙與各省份資源要素稟賦不一,國家重沿海輕內陸的 發展政策,致使城鄉差距擴大,改革開放促使沿海省份經濟迅速獲得發展,但內. 2.

(10) 陸、偏遠省份受到 195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劃分人民身份,與 沿岸一線城市的繁榮涇渭分明,各地的就業環境受到經濟發展程度影響,薪資水 平出現歧異、求職者過度集中於特定省份,造成特定省份失業率偏高。戶籍制度 形成的城鄉分割分化,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理性求職者的就業影響尤其明顯。戶籍 制度中勞動人口階級流動障礙,阻滯勞動力自由遷徙,形成勞動力市場多重分割, 足以顯見中國勞動力市場本身就存在就業艱困與就業供需矛盾,儘管如此多數學 者仍對於高等教育投資對提高個人薪資水平與就業機會有相當助益,仍抱持肯定 的態度。(陳曉宇、閡維方,1998) 中國官方近年大力推動教育普及;但直到 2000 年農村子弟具本科教育程度 ,顯然不同地區的戶口受教權,有了生活水 者僅佔總數 0.08%。 (姚裕群,2008) 平高低的階級差異。北京、上海等沿岸一線城市,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省市的首 選,就業地區選擇過度集中,助長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姚育群,2008)而後 1994 年起,為避免各地高校畢業生競相湧入北京、上海等各地求職,各大城市 限制: 「本科以上非本地畢業生求職者,必須通過當地民政單位部門審核,才能.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2011). ‧. ‧ 國. 學. 取得留在當地就業的資格。」以北京公佈的《2005 年北京市引進非北京生源畢 業生工作程式》為例,非北京畢業生要到北京找工作必須具備 1 四個條件:「1. 進京審批表,由用人單位及主管部門蓋章。2.畢業生就業推薦表。3.畢業生已修 畢全部課程成績單 4.英語證書影本」,但相關審查指標不透明,各省市民政部門 所定的資格不一,因此就業審核證明的核發標準,引發許多社會爭議。 (林宗弘,. n. al. er. io.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走向市場機制,溯及於 1977 年中國教育部召開「全國 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恢復高校招考入學,當時高校畢業生就業仍實施「統 包」,一旦進入大學,畢業工作已決定,但用人單位分配不一及畢業生心態怠惰 等弊端陸續在各地出現,中共教育部於是在 1985 年頒布「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 制改革的決定」 ,其中招生計畫中提到: 「打破傳統,高校生從入學到畢業,全由 國家統一包辦並且直接支配到業動向;改以逐漸回歸供需雙方自行簽訂聘僱合約 的市場機制。」關於高等教育就業政策改革,本是為了避免分配不公與大學生取 巧心態,但也因此後續衍生出高等教育許多就業問題:升學競爭、人口流動、知. Ch. engchi. i n U. v. 識失業。 (楊景堯,1995)。 1998 年的高校擴招促使大學畢業生總量,在近年急速攀升,在產業結構衍 生出的勞動需求無法與高等教育政策所提供的勞動力供給增長量互相因應時,大 學生畢業進入職場後難以找到工作。當勞動力市場出現勞動供給者技能、訓練與 企業主勞動需求所釋放的職缺無法相吻合,此現象源於勞動力供求結構不一而產 生,經濟學家將之稱為「結構性失業」。對於產業政策面的「結構性失業」與近 來學者針對高校畢業生失業所提出的「教育性失業」 , 「教育性失業」針對的研究. 3.

(11) 群體:高等教育勞動人口,確實為本文主要核心對象;然而本文認為中國大學生 失業的問題若是僅在教育供給面著墨,教學質量品質能否為社會所需,顯得過於 偏頗。固然為中國勞動力市場提供看似豐沛的高階人力資源,但當高等教育所刻 意培育出的勞動菁英在市場上卻面臨失業,顯見勞動供需質量出現歧異,於是本 文擬從勞動供給與需求兩層面,個別深入探討中國大學生失業問題。 中國與台灣發展背景大致雷同,同樣推動全民教育,拉抬國民受教水平,近 年也致力於廣設大學、高等教育普及化,都面臨了「高學歷、高失業」的社會現 象。勞動力接受高度培育後,在進入就業市場卻無法充分運用,傳統人力資本理 論透過教育投入解釋教育與勞動生產力與勞動收益的連結(Mincer,1974;Becker, 1964;)顯然已難以合理說明教育性失業與產業結構性失業現象。另外人力資本 理論出發點多針對個人面向,包含私人教育投入,蘊含勞動報酬收益的期望值、 政府提供人民接受教育的動機等。若欲針對總體勞動力市場人才運用範疇,意圖 充分解釋市場所達成均衡狀態,本文認為需要更完整的分析架構,因此擬採納發 展經濟學領域的 Michael P. Torado 所建立的勞動力市場供需模型,研究中國高等.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框架。. ‧. ‧ 國. 學. 教育何以在人才相對稀缺的前提下,勞動力市場為何仍出現供需失衡問題,以 1998 年起實施的高校擴招政策,作為勞動供給作為主軸,從產業經濟結構面所 釋放的工作職缺、職業結構加以深入分析,透過勞動供需兩者因素相互結合、並 置入 1958 年代起實行的戶籍條例為背景,視戶籍為造成整體勞動力市場分割的 中國特有制度因素,藉此為解釋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建立一個完整的分析. n. al. er. io. Torado 模型將國家經濟體設定為二元城鄉經濟,肯定教育對於國家整體經濟 發展的助益;但一旦人力市場供需不均,將引發失業及低勞動力運用問題。首先 在勞動供給方面,將人力培育分為消費者個體決策與政府總體政策,在產業結構 偏重國家政策,對於企業對勞動需求的影響著墨較少,因此本文除了加入產業結 構因素,檢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三級產業勞動用人需求的影 響,以及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對高等教育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個人對教育年限及校 系排名對於就業區位選擇的差異、產業結構變遷下的高階勞動力供需變化。.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 了解大陸高校畢業生,身為求職者所面臨的戶籍身分階級差別制。 2. 以多重分割的 Todaro 勞動力供需模型結合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 3. 分析高校擴招前後,求職者就業型態差異。 為釐清上述三點,本文第二章節將蒐羅中國及各國相關高等教育人力失業情 況及人才低度運用問題,檢視相關文獻內容與結論,藉以提出相對應不足與缺漏。. 4.

(12) 而後闡述本文研究內容與方法,最後說明本論文的章節安排。.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3) 第二節、文獻回顧 本文旨在了解高校擴招後,中國本科畢業生所面臨就業困難,是否能大致歸 咎為單純的結構性失業?探討高等教育勞動者在佔人口總比例稀缺情形下,何以 仍出現低度人力運用。藉中國特有的二元勞動力市場框架,分析高校生就業困境 的成因。首先分別檢視高等教育勞動者受制戶籍所分割出的二元勞動力市場下的 就業歧視及過度教育擴充下所產生的高階人力低度運用現象,綜觀整理各類相關 文獻,補強現有不足或缺漏之處。最後則說明本文的研究貢獻。 一、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下供需概況 (一)、產業結構:勞動力需求相關文獻. 政 治 大 二元經濟,又稱「兩部門模型」(Dual Sector Model),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產 立 業結構由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及資本密集的現代部門所構成。(Lewis,1954), ‧. ‧ 國. 學. 本文忽略「兩部門模型」中勞動力同質的假設。儘管發展中國家中傳統部門多伴 存在大量剩餘、低廉勞動力,勞動力因此被視為具有無限供給彈性,但為力求貼 近中國本身情況,假設勞動力市場存在異質勞動力之餘,另外由於戶籍造成城鄉 分割,因此必須額外探討二元勞動市場分割理論,因而將中國勞動力市場分為供. sit. y. Nat. 給彈性缺乏及無限供給彈性的勞動力市場結構。. n. al. er. io. 二元勞動市場分割理論則於 1971 年由 Doeringer 與 Piore 提出,從供給、制 度面因素,認為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異質勞動力在職業階層結構間形成區隔,主 要與次要市場勞動力相互流動困難。相較於歐美國家存在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 中國勞動力市場則屬於制度性與功能性併存的多重分割,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體 制市場化的同時,卻缺乏勞動市場完善的配套體制與自由流動的供需機制(韓秀 華、陳雪松,2008) 。大陸學者透過 Mincer(1974)人力資本薪資模型驗證中國 確實存在二元勞動力市場,並進一步分析兩部門間工資決定因素,發現在供給缺 乏彈性的勞動市場中,能獲得較高教育收益率,證實主要勞動力市場需求方較為. Ch. engchi. i n U. v. 重視求職者的教育水平,另外性別對供給缺乏彈性的勞動力市場影響係數為 22.77%,由此可知在其他條件假設相同下,男性工資平均高於女性 22.77%,因 此主要勞動力市場同時也存在較明顯的性別歧視。(陳廣漢、張光南,2010) 在產業結構方面,中國職業分類大典職業細分為 8 個大類、66 個中類、413 個小類、1838 個細類,顯然和中國教育培訓學科專業分類有所出入。高等教育 所培育出的畢業生出現失業的狀況,肇因於教育培訓學科的設置總是落後於當前 產業需求結構。 (蔣選,2004) 。中國處於二元勞動力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本科. 6.

(14) 畢業生為求獲致較高教育收益率、工作轉換成本居高不下的基本前提下,理性求 職者勢必選擇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尋求就業,畢業即失業的情況於焉產生。 (賴 德勝,2001)擴招後,中國高等教育勞動力市場顯見已然形成買方市場,企業追 求經營利潤最大化的本意不變,薪資水準的壓低有助於鞭策在職者的競爭力,勞 動力市場結構多重分割矛盾,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與勞動資源相對稀少的技術 密集部門,就業形勢更加艱困。 (夏俐,2005) 。另外若以受教水平的地區差異, 則將中國各區域大致分為以下數類,第一類為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為全 國受教水平最高的地區,高等教育人口佔當地總數 9.4%,其次為東部省份,約 佔總人口比例 6.6%,而後依序為西部川慶地區、雲南、貴州、甘肅等省份,由 上述數據可知各地區人口教育水平與各地經濟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性。(蔡 昉、鄭真真、都陽,2004) 就業市場的差異,大致可分為各省份的經濟活絡程度不一所造成的地理區位 上的發展差異與各地區行業類別間技術與勞動素質有異,地理區位與勞動素質兩 者對於各地區、各種行業勞動者特質差異表現最為顯著的因素,首推薪資收入差 異。首先地理位置涉及各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水平,個人勞動力素質固然侷限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個人培訓與受教育程度等;但扣除勞動者本身因素,中國勞動者的就業情況,在 昔日國家政策刻意區分下,勞動力市場有沿海與內陸省份之分,隨著各地經濟活 動盛行與否,連帶影響當地居民生活與受教水準,再者戶籍箝制人口流動,無疑 更凸顯整個中國因為經濟程度的失衡而造就了社福水平、薪資收入、受教水準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各層面差距。各地的發展差距宛如說明各地戶籍價值有身份別高低之分,同性質、 技術類別的職業細項在各地薪資也有所不同,同樣身為中國求職者與既存就業人 口,受制於區域、戶籍的階級水平,中國分割的就業市場所形成的不公義,徒增 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度。. Ch. engchi. (二)、擴招政策:勞動力供給相關文獻. i n U. v. 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下,倘若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每年持續 增加,必然導致薪資水平下降,失業是由於不願屈就低薪資緣故。 (Blaug,1969)。 中國大陸區域發展失衡問題嚴重,高等教育勞動者普遍認為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 能獲致較高的教育收益率,另外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無形中亦增加了高等教育勞 動者的就業流動成本,因此對於高校畢業生,主要勞動力市場自然是找工作的唯 一選擇。 (馬莉萍、岳昌君,2011)。中國為勞動資源豐富國,當局長期以「一 胎化政策」抑制人口數「量」上的成長,並以戶籍做為勞動人口自由流動為「質」 的區位限制,人口結構與人力素質與經濟發展,內陸與沿海省份間往往呈現極大 落差,因此除探討中國近年因應高校擴招各項頒布的政策,戶籍制度亦是高校畢 業生就業問題中不容忽視的癥結點之一。. 7.

(15) 擴招前,1950 年代中國大陸採行統籌統包、公費教育政策,使高等教育個 人成本極小化,個人收入與財力資源影響個人受教機會等因素降至最低。(周祝 瑛,1999)。大學生在當時被視為國家資產,畢業後分配到重工業部門就業,用 於國家重要建設(楊景堯,1995)。此時戶籍政策與教育決策集中於中共中央政 府,直至 1985 年大陸當局頒布《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文中正式 提到政府對於教育方面權力逐漸下放,逐步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性、推翻過去 由中央政府計畫招生及統籌分配的制度,高等教育就業市場回歸市場機制。1997 年中國高等院校全部並軌招生制,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於焉確立。 (姚 育群,2008) 隨著 1998 年擴招政策推動,四年後首批擴招畢業生進入職場,根據 2003 年中國國家教育部統計,高校畢業生較 2002 年增加 67 萬人,高等教育勞動人口 供給量增幅高達 46.2%,未就業的畢業生則增加 26.7 萬人,增幅更是高達 72.4%, 此一數據儼然說明中國勞動力市場未能將首屆高校擴招畢業生充分吸納為就業 人口,次年畢業生隨即進入勞動力市場。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先生,於 2005 年 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中也提到:「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越來 越突出,每年有上百萬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找到工作。」.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傳統經濟學強調商品的售價受市場供需關係牽動,供過於求的勞動供給量反 映出的是大學畢業生勞動薪資水平的下降。教育性失業在中國,普遍被認為表現. n. al. er. io. sit. y. Nat. 在兩種形式上,狹義定義為畢業後在職場無法找到工作,另則為學非所用,受過 高等教育卻無法對等運用。(吳回生,2003;景曉芬,,2004)。體制上中國勞動 力市場長期處於二元分割,傳統產業部門薪資未能提升,無力吸納歷屆畢業的知 識勞動者;現代高科技部門每年新增勞動力需求量有限,市場既存失業人口未能 消弭,高校畢業生每年新增勞動力,更加劇了高等教育勞動者就業困境。(劉龍 洲,2003).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是否因為高等教育擴充過剩導致失業?首先教育過度的概念首見於 20 世紀 70 年代,1960 年後人力資本理論興盛,促使各國政府重視人才培育。美國 高等教育人力問題文獻,1976 年 Freeman 發表的《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 明確定義「教育過度」的概念:「當個人教育收益率逐年下降,表示教育供給已 超越社會對教育需求。」 中國探討高校畢業生失業及高校擴招教育過度問題的文獻相當多,議題多數 落在教育政策、產業結構、戶籍制度三方面。首先在教育層面,既有文獻普遍認 為大學教育品質質量未與政府擴招政策速度互相配合,投注教育經費所培育出的 本科畢業生無法為企業所用。 (龔剛敏,2009) 。另外,家計單位對高等教育普及 化的需求及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品質良莠不齊的各省市民辦大學興起,無疑. 8.

(16) 更深化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楊景堯,2003) 。擴招固然提升錄取率,中國 教育部數據指出 2011 年普通高校高考錄取率已達 72.3%,大幅錄取考生,招生 素質下降,同時校內基礎設施、校系資源超量負荷,高等教育水準形同不進反退。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2002) 另外也有學者從背景因素進行探討,1998 年擴招致使高校畢業生遽增,指 出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儘管為各國必然趨勢;但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因變 數,GDP 年增率、國家財政支出佔 GDP 比例等四項自變數,採 95 個國家為樣 本,依人均所得高低分為三類國家,迴歸分析設算後認為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 規模,高等教育不宜再做擴張。 (胡詠梅、薛海平;2004) 。在城鄉經濟發展失衡 差距的二元勞動力市場下,高等教育勞動者預期薪資水平與市場供需均衡後的勞 動價格相悖離,按中國近年經濟成長率約 7 至 8%,依經濟增長所推估出的就業 彈性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彈性相較,發現當前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對畢業 生吸納能力相當有限。(岳昌君、丁小浩,2003). 立. 政 治 大. 二、擴招政策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需與中國人口管理制度. ‧ 國. 學. ‧. 戶籍制度源自於 1958 年,中共政府建國後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村居民進 入城市,立法之初目的在於控制人口不要過度集中;卻形成二元城鄉分割,戶籍 侷限勞力自由流動,然而戶籍背後所連帶附加的社會福利:升學教育、住房、衛. n. al. er. io. sit. y. Nat. 生保健津貼,造成中國人民立足點就因出身的而有身分高低之分,農村子弟為了 擺脫原戶籍地的貧困,無形中更強化各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偏向,因此高階 勞動力在省市間不可能自主流動,而是迫於朝社經地位、薪資就業水平高的一線 城市擠,多重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中,求職者無法自由選擇工作地點,市場機制便 難以發揮作用,勞動力市場被迫分割為二元,勞動族群之一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失 業困境,因為市場機制失靈而更趨於惡化。(賴德勝,2013). Ch. engchi. i n U. v. 1998 年高校擴招,根據勞動統計年鑑:1999 年時大專及以上學歷佔總體就 業勞動者比例為 3.6%,至 2010 年已提升至 10.1%。整體人力資本存量提升,有 助於產業結構升級及經濟結構轉型,儘管近年大學生初次就業率持續維持在 70%, 卻由於畢業生總量的增加,2012 年大學畢業生 670 萬人,就有兩百萬人找不到 工作,原因之一在於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提高了勞動力流動的成本,產業結構 的偏差,使得企業主以低階勞動力取代聘僱大學畢業生。(賴德勝,2013) 當高階勞動力素質的求職者在找尋工作時,勞動力遷徙成本過高,便會強化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偏向。人民身分別有了階級高低之分,勞動力市場被分割 為二元,因此在人口遷徙模型 Todaro model 前提下,探討勞動力供需在中國大學 畢業生就業問題之餘,也無法忽視人口管理的根源:戶籍制度在中國大學畢業生. 9.

(17) 的失業困境中,各層面涉及的影響,於是本文在勞動力市場供需模型下,加以論 述數十年來戶籍制度在中國就業市場所造成的影響,將模型架構趨於完整切合於 中國勞動就業市場真實情況。 三、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文獻整理 表 1-1 作者. 兩岸大學學歷人口就業文獻回顧. 摘要. 評述. 黃雅婷 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低度就 中國勞動力市場本身就受制於戶籍制 (2010) 業,整體薪資下降,雇主願 度,因此本文擬著眼於戶籍為中國就業 聘僱高階人才薪資卻提高。 問題的根本,來闡述當前面臨大學生失 中國與台灣走入高等教育 業問題,並進一步引入勞動供需,建立 普及化、高等教育人才找不 本文完整框架。 到工作,原因集中於產業結 構與教育政策失衡,失業成 因不盡相同。 文中肯定就業市場是需要經過勞動供需 市場機制調節的,但並未以勞動供需模 型探討高校生就業問題,僅以美化畢業 生就業率,闡述了目前大陸高校面臨招. ‧. 湯舜 2003 年中國教育部規定高 (2009) 校招生計畫與畢業就業率 掛鉤,連續兩年就業率不足 50%,必須縮減入學人數,.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各校為求生存,浮誇畢業生 生壓力,而掩蓋了畢業生就業問題。 一次就業率。高等教育是商 品的一種,呼籲中國官方應 正視畢業生就業質量,而非 淪於重視帳面數字的美化。. Ch. engchi. i n U. v. 賴德勝 勞動供需雙方由於成本及 以工作搜尋理論為架構,探討用人單位 (2001) 市場體制分割,高校畢業生 與求職者的搜尋成本,但仍通篇以個體 就業壓力大,成為考研熱主 角度為出發點,以勞動供給端(高校畢 因。 業生)與勞動需求者(業主)去分述如 認為中國勞動力市場並不 何在市場中搜尋職缺與人才。 具備完善市場機制,促使供 需達成均衡。受制於戶籍、 城鄉、區域發展失衡,使得 高校本科畢業生畢業工作 首選為沿海省份或是一線 城市,失業情況日益嚴峻。 費菊瑛 任條娟. 本文擬改以 Todaro model 勞動力市場供 需模型,改以總體經濟學的面向出發, 針對勞動供需,但加以結合戶籍為勞動 市場分割的背景,將重點置放於總體角 度出發,解析中國高等教育勞動者失業 問題,找出與其不同的觀點論述。. 高校層次結構缺陷導致高 探討產業結構需求面:不需要高階人 等教育人口普遍失業,高等 才,還是勞動供給層面:中國高校所培 10.

(18) (2005) 教育普及卻缺乏專業度以 育出的本科畢業生其實僅具有專科畢業 及獨特性,低度就業是由於 生的就業水準。 供需層次屢屢錯位所致。 忽略戶籍造成的勞動人口流動不自由。 岳昌君 以地區及職業結構劃分,高 分析產業結構失衡與城鄉差距以及個人 丁小浩 等 教 育 勞 動 人 口 就 業 彈 效用極大化選擇,本論文則擬改以總體 (2003) 性,發現京、津、滬地區的 層面,從戶籍背景出發,著眼於產業結 高等教育密集程度遠高於 構與區域失衡,結合勞動供需探討高校 中國其他地區,除了經濟發 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 達外,戶籍是影響高等教育 勞動者求職動向原因之一。 朱世一 (2011). 地方本科高校、非國家一級 部門直屬學校,而是省市級 直屬的地方本科院校,三千 多份問卷調查發現 62%學. 從教育體制以及經濟學供需面分析高校 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但對於產業面的 探討較為忽略。透過田野調查,獲得驗 證:中國高校畢業生多數排斥到偏遠地. 政 治 大 生就業市場嚴峻、76%學生 區就業,是篇側重個人角度出發的研究 立 不願到偏遠或鄉鎮發展。 論文,並未深入以總體面. ‧ 國. 學. ‧. 曲玥 中國工業企業在職職工平 對於高校本科畢業生所供給勞動市場的 (2010) 均受教年限僅 10.74 年。 諸多因素及擴招、戶籍等背景因素在文 重工業背景發展長遠,現有 中疏漏提及,至於產業面部份也側重工 企業強調年限與經驗,高校 業產業,並未以中國各產業就業情況為. 從教育經濟學角度分析勞 動供需矛盾、從高等教育與 人才市場關係分析供需矛 盾,獲致中國勞動力市場存. 本碩論命題與論文結構相當吻合,同樣 從供需矛盾著眼,撰寫於 2004 年,正值 擴招政策實行兩年後,數據尚嫌不足。 另外文中並未針對戶籍制度做探討,肯. n. 艾小娟 (2004). Ch. sit. er. io. al. y. 著重於產業面需求分析。. 全體,本論文擬加以補足,產業職工就 業年限不應僅限於工業部門,應擴及其 他產業,另外在教育政策部份並未論及 擴招政策帶給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因此 本文改以勞動供需,分析高校畢業生面 臨中國就業市場問題較為全面、完整。. Nat. 教育質量與市場需求脫 節,使得用人單位不願聘僱 高校本科畢業生、工作本身 不需要高校畢業即可勝任。. engchi. i n U. v. 在多重分割因而大學畢業 定勞動力市場存在分割使大學生面臨就 生存在就業困難。 業困境,但市場分割的主因是中國戶籍 制度在文中卻被忽略。 張騰元 文 中 描 述 大 學 生 就 業 背 (2008) 景、概況,認為影響大學生 就業因素來自於高校擴招 下大學課程設置、二元勞動 市場分割、產業結構、學生. 造成二元勞動力市場的最主要因素:戶 籍。並未深入探討其背景,將中國勞動 力市場結構直接視為二元,將大學畢業 生就業困難的因素,歸咎於辦學品質、 產業、學生本身。對於勞動力市場結構 11.

(19) 自我期許. 顯得並不完整、另外也未對於戶籍制度 造成的二元分割加以著墨。. 由上述文獻獲悉,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近來確實受到各方關注與重視,但 各家文獻分析的探討多數集中於個體層面,從個人教育年限投資分析,大體上還 是肯定教育能夠提升個人勞動生產力,長期而言有助於國家總體經濟發展。從總 體面向的文獻,如賴德勝使用工作搜尋理論,仍不脫離由個體層面去剖析整個勞 動力市場。邇後艾小娟、張騰元透過勞動力市場供需分析,文獻中共同結論是: 中國勞動力市場是分割的、供需之間存在矛盾。但都忽視市場分化的制度面主因: 戶籍與人民身份階級等議題,並未納入為中國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中就業困 難的原因,有鑑於此,本文採以 Todaro model 導入中國勞動力市場供需分析,佐 以人口管理制度的根本:戶籍,企圖解釋戶籍分化形成的二元勞動市場下,供需 矛盾及形成的階級高低身份別,所帶給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衝擊。. 政 治 大 (一)、中國勞動力市場模型與高校畢業生就業 立. ‧ 國. 學. ‧. 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在學校中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術能力在畢業後進入職場 試圖發揮所學,為企業締造高生產效率與獲致個人高薪資所得,使得教育與就業 分別扮演了勞動市場的供給與需求。近來各國高學歷低度就業現象,逐漸被世人 高度關注,中外文獻諸多加以對此現象進行分析,卻多為單面向的探討,較少從. n. al. er. io. sit. y. Nat. 供需雙方完整性的框架出發,發展經濟學大師 Michael P. Todaro 從勞動市場供需 面著手,研究教育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屬較為完整的分析架構。因此本文先 說明 Todaro model,分從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引述,並結合上一節學者各方人力 資本理論的說法,為本文進一步確立分析架構。 1、Todaro 模型. Ch. engchi. i n U. v. 1970 年代 Harris-Todaro 提出都市-鄉村就業流動模型,工資僵固性僅限於都 市部門,鄉村並不受最低工資的影響,理論背景來自於開發中國家都市普遍存在 高度的失業,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移往都市就業。研究發現預期薪資是勞動人口 遷徙的主要原因,往後 Todaro 針對此一模型架構,繼續深入探討開發中國家就 業市場發展的相關問題。 𝑙. 𝑤𝑟 < 𝑙 𝑒 𝑤𝑢 𝑢𝑠. 或. 𝑙. 𝑤𝑟 > 𝑙 𝑒 𝑤𝑢 𝑢𝑠. Wr 為都市部門薪資、Wu 為鄉村部門薪資,Le 與 Lus 分別為兩部門間自由流動 的勞動人口,唯有達成下列均衡式,部門間勞動人口才不再遷移。. 12.

(20) 𝑤𝑟 =. 𝑙𝑒 𝑤 𝑙𝑢𝑠 𝑢. Todaro 認為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核心因素,1974 年建立勞動力市場分析 模型,以教育為主要探討的重點,此模型架構奠基於前述的 H-T model,屬於供 需分析角度切入,試圖解釋何以開發中國家在就業市場發展薄弱、職缺稀少的前 提下,人們對於教育的需求力道仍舊興盛,Todaro 從供需層面,說明人們選擇個 人投資教育成本與收益間的影響因素,供給來自於學校教育的培訓,需求則延伸 自產業聘僱用人生產商品的引申性需求。 2、教育人力供給 Edwards and Todaro(1974)在開發中國家存在兩部門的前提下,從教育體 制供需切入,包含個人與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影響個人教育需求有四點,主要來 自兩部門間薪資差異大、高等教育勞動者一般被認為聘僱機會也較多,另外國家 政府提倡教育,使得個人受教直接成本降低,都被視為是促使個人提升受教年限 的因素之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Todaro 認為鄉村與都市兩部門間薪資水平差異越大,勞動者對於教育的需求 便越迫切,該模型針對開發中國家情形進行分析,中國儘管已被國際視為發展不. y. Nat. 容小覷的經濟強國,但長期政治制度及階級不平因素作用下,城鄉兩部門發展失. sit. n. al. er. io. 衡差距大。以往量化研究除了針對兩部門間的薪資差異做分析,也透過教育程度 高低所賺取的薪資差異做差異比較。影響個人教育需求的另一因素與人力資本理 論不謀而合,普遍都肯定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較能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必然較 大的此番論點。Todaro 指出失業率與教育需求密切相關,一旦失業率提高,則對 教育的需求則會下降。. Ch. engchi. i n U. v. 受教育的成本面,Todaro 則提到接受教育時個人所直接面臨的教育費用支出 屬於直接成本,像是學費及餐費、雜費等,屬於可以直接被估算出的成本,當所 付出的代價成本越高,人們會加以評估預期未來薪資收益是否合乎效益,於是較 為貧困的人可能因為無力支付高額學費而不得不放棄高等教育,教育需求因而下 降。最後是受教的機會成本,蘊含的是因為將個人時間選擇投資高等教育而放棄 其他生產活動,無形中所無法賺取的收益,機會成本的概念主要存於經濟學中, 一般而言較難以明確估算。除了上述因素外,Todaro 另外提及文化背景、社經地 位、家庭等因素,都有可能左右個人對教育的需求,但由於牽連甚廣,本文僅著 眼探討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家庭背景層面-中國自計畫經濟體制世襲的幹部家 庭階級制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13.

(21) 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並不僅於擴招政策在數量上,使得勞動市場中出 現龐大的畢業生求職人口;近來高等院校辦學品質也受到關注,擴招使各地興起 私人辦校的風氣,各省份廣設大學招收未能於高校中錄取理想學校學生,為回應 民眾對於高等教育有強烈需求而催生,中央與地方政策也力求附和人民需求,逐 漸放寬法規,如 1993 年推動的《民辦高等學校設置暫行規定》 ,儘管民辦大學規 定的限制有政策性鬆綁,使得中國高教受教人口相對增加,但於第十三條中載明: 「國家鼓勵設置無專科層次的民辦高等學校。」具備學歷教育資格的民辦大學僅 有少數幾所能招收本科生,因而牽制了私人興學的教學認定與質量發展(楊景堯, 2003) 。中國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定義: 「高等教育勞動人口」泛指包含: 「學 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全日制及非全日制、成人、專科、本科,以廣播電視網絡 函授等各種教學形式受教的人口。」 在此本文重申所定義的高校畢業生;擴招政策下,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昔 日屬國家重點菁英人才,卻面臨的教育性結構失業困境與學非所用的低度就業, 因此並未針對廣義高等教育人口就業深入探討。.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3、產業用人需求. ‧. 供給相對應的是需求,Todaro 模型中政府透過教育普及,培育大量人才,勞 動需求卻沒有相對應的工作機會,足以吸納這些勞動人口,首先必須釐清的是模 型背景建立於開發中國家,此類國家多擁有大量豐沛的低廉勞動力,卻未能與已 開發國家一樣擁有高階生產科技與專利。中國國務院 1988 年頒布《關於進一步 擴大沿海經濟特區開放區範圍的通知》 ,沿海的省份陸續開放外資設立經濟特區, 藉以習得相關技術,提升生產力與促進技術進步;然而外資的進駐並未因此釋放 高階人才職缺,僅是著眼於中國擁有的豐沛低階勞動人口,技術進步後,所擠壓 到的高等教育人口就業機會相形之下被壓縮。.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Todaro 針對產業面用人需求分析來自四個層面,開發中國家由於要素市場不 完備,價格機制受到扭曲或是人為控制,認為勞動力價格過高,但中國素來以低 廉勞動力資源見長,關於此項假設顯然並不全然合適於中國勞動力市場。此外 Todaro 提及專業化技術、資源過度投入教育也是產業用人需求的因素之一,首先 是「專業化技術」:中國受到戶籍制度影響長期分化了勞動力市場,在低階勞動 力市場中勞動者無須具備專業化技術,而本文研究對象為主要勞動力市場的技術 性勞動人才,於是論文中納入產業結構政策的用人需求面,意圖藉主要勞動力市 場需求層面,驗證 Todaro 所論述的勞動力市場中專業化技術對於企業主用人需 求的影響。其次「資源過度投入教育」:的假設,來自於許多發展中國家政策循 著推廣教育普及、提升人民知識水平、提高勞動力素質、帶動經濟成長來脫離貧 窮,但從中國長期重工業政策導向來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2009 年刊載 的統計數據,教育經費支出也僅佔 GDP 的 3.59%,但為求勞動供需模型的完整 性,本文仍從勞動供需個別分析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態 14.

(22) 勢。 另外在市場結構中供需理應透過看不見的手,即市場機制共同決定勞動聘僱 薪資,透過不斷的動態調整,達成市場恆定狀態,也就是受雇者所獲取、雇主所 支付的均衡價格。過程中卻經常忽略國家政府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例如中國 政府一手策劃推動的高校擴招,儘管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國際趨勢、也是政府欲透 過人民素質提高,達成經濟發展最終目標的政策手段、人民則對於藉由接受高等 教育拉抬個人薪資收入,試圖脫離貧困的殷切、甚或是改革開放前實行眾多制度 面因素皆促成中國勞動力市場本身長期處於分割、多重矛盾,再再都顯得政府在 箇中扮演的角色亦十分關鍵。 4、綜合分析. 政 治 大. 由上述三節我們獲悉 Todoro 模型的基本概念與架構,屬於開發中國家兩部 門勞動人口流動,儘管中國本身制度背景因素呈現多重分割矛盾,整體模型似乎 不足以充分解釋各層面所致生的就業困境現象。本文援引該模型,乃希望從市場 供需出發,並利用成本效益分析,力求在本文中簡化而明確解釋中國幅員廣大的 勞動力多重分割區域市場矛盾,並結合前章節人力資本理論的概念,確立本文研 究架構。. 立.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中國學者對於高校擴張後產生的教育性失業問題,多數將其定義為知識份子 失業,亦或者是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水平,卻無法在職場上謀得與其所學專業匹 配的職業,必須面臨若干程度的低就。 (姜麗美,2003;姚林,2003)針對 Todaro. n. 模型研究而言,學者多數聚焦於城鄉二元人口流動,對於教育在該模型中的影響, 並未多加探討。謝作詩、楊克瑞(2007)年認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實質是現 實的人力資本供給與社會的需求結構不吻合,王霆、曾湘泉(2009)試圖從勞動 供需層面剖析,認為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困境並不在於擴招後總量的遽增,而 來自於產業結構面與教學品質,兩相落差形成的就業困境,高校培育出的畢業生 實際知識運用率未達 40%。上述學者們和 Todaro 模型相似之處在於均從勞動供 需角度去分析就業市場失業的現象。. Ch. engchi. i n U. v.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 Todaro 模型除了強調教育供給層面,大多側重政府在居 中扮演的角色,對於產業結構進一步說明則略顯薄弱,有鑑於此本文納入其他相 關學者的論點,力求分析架構完整。中國所自行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目錄》則設 11 項學科門類、504 種專業,針對職業分類則劃分為 8 個大類、66 個中類、413 個小類。將兩者作為產業結構與勞動供需的鏈結,儘管無法一一相 對應,但確實是反映了勞動力供需結構某種關聯,職業分類受經濟發展、產業結 構變化加以調整,教育培訓學科專業的調整總是相對落後於就業市場職業結構變. 15.

(23) 動,某一特定種類的勞動力對於因應各種不同職業應有一定的適應力,這也說明 了勞動力具備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但經濟變動越來越隨科技進步而迅速,高等 教育體系居於各階層教育之首,理應對知識科技、專業技能構成等有更強的適應 性去迎合勞動市場變化多端的需求。(蔣選,2004)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長相當迅速,三次產業結構也隨之有變化,建 國初期仿效蘇聯體制,捨棄長期以農立國的傳統,加速重工業發展,截至今日為 止根據統計年鑑資料顯示,第二產業仍佔GDP產值最大宗;然而工業企業職工 平均受教年限卻僅 10.74 年,初中與高中學歷為工業勞動力的主要組成。中國勞 動力市場發育不成熟,區域失衡也體現在各地職工教育收益率上,中國整體職工 教育收益率 6.85%低於世界水平,企業所有制中以私營企業的教育收益率最低, 地區教育收益率以北京、上海最高。(都楊、王德文、張建武,2010). 政 治 大. Todaro 模型根據城鄉兩部門所得差異分析,勞動人口藉由受教年限增加而強 化自身人力素質,並透過要素自由流動,選擇遷徙至所得較高城鎮部門就業,最 終透過要素稟賦交替,取得最終均衡。但根據中國多重勞動力市場分割型態顯示, 受限始於 1958 年的城鄉戶籍分割,中國勞動力市場肇因於城鄉發展失衡形成分 割之後,勞動要素無法透過在部門間自由流動取得勞動價量平衡,並消弭長期以 來的兩部門階層差異。高校畢業生受限於家庭、國家、個人期許、戶籍制度的多. 立. ‧. ‧ 國. 學. 重因素加以牽制,以致流動不自由,為求得獲致較高薪資所得,畢業後必然選擇. sit. y. Nat. 在一線城市待業,形同被迫形成自願性失業人口。(賴德勝、吳克明,2004). n. al. er. io.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提到:「人民由農村遷往都市必須取 得城市勞動部門錄用證明、學校錄取通知、城市戶口機關准允遷入證明。」,由 此可知同樣身為勞動力市場的一員,中國高校本科畢業生戶籍屬性,較低階市場 中的流動農民工為明確。高校生在考取大學後,得以錄取通知取得學校作為其戶 口居住地,但畢業後一年內必須取得與企業簽訂的就業協議書,否則戶籍在離校 後容易滅失,形成黑戶。 (溫海燕、陳平水,2006) 。本文於是採中國國家官方公 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在職職工學歷統計,併計各校公佈之初次就業率,設 算高校畢業生實際就業率。. Ch. engchi. 16. i n U. v.

(24) 第三節、理論架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7. i n U. v.

(25) 第二章、中國高等教育政策的發展. 第一節、中國高校擴招政策背景與現況 一、中國大陸普通高等院校發展歷程 中國所謂的高等教育,一般可分為: 「普通高等學校」 、 「成人高等學校」 ,前 者為正規大學,屬於本文研究重點。以下首先針對不同學者對中國各時期的普通 高校教育政策發展時點區分加以統整論述介紹。. 立. 政 治 大. 周祝瑛(2002)針對中共建國以來,大陸高等教育發展分為文革前、文革時. ‧. ‧ 國. 學. 期、文革後迄今,並可將之細分為以下七個階段:1.蘇化時期(1949-1957)、2. 大躍進(1958 至 1960)、3.調整時期(1960-1965)、4.撥亂、返正、試探時期 (1977-1984)、5.體制改革(1985-1989)、6.治理整頓(1989-1992)7.加速發展 (1993 迄今)。另外楊瑩在其著作《中國大陸教育改革與高校合併之探討》中,. n. al. er. io. sit. y. Nat. 則以文化大革命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分水嶺,1949 年至 1965 年、文革時期(1966 年 1976 年)、高等教育重整、發展階段(1977 年至 1998 年)、高等教育深化改 革(擴招迄今)四大階段。楊景堯(1995)一書中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側重於文 革時期後 1977 年迄今,將之分割為五個時期:分別為 1977 年至 1981 年的復甦 時期、1982 年至 1985 年的發展期、1985 年至 1989 年的改革期、1990 年至 1992 整頓期,以及 1993 年迄今。. Ch. engchi. i n U. v. 1.1949 年至 1957 年為蘇化兼院系調整、1958 年至 1960 年大躍進、1961 年至 1965 年調整期 1949 年中共建國初期,高等學校共 205 所,其中國立、省市立共 124 所, 約佔總數 60.5%、私立學校及教會學校 81 所約佔總數 39.5%。 (郝維謙、龍正中、 張晉峰 2011) ,高等教育大致分為兩種形式:公立及私立大專院校,中國私立院 校又以接受外國教會津貼補助成立的教會院校為大宗,1950 年代起中國中央教 育部本著「培養工業人才及師資為施政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加強綜合大 學」,私立大學全數改為公立、撤銷所有教會學校。(張蔾,1992) 1951 年召開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時,全國高等院校共計 211 所,普通大學 18.

(26) 49 所、獨立學院 91 所、專科學校 71 所,當時高等教育結構存在下列問題:1. 內部科系設置不合理,肇因於舊中國時期工業技術落後、科技需求量落後。2. 高校規模格局小,招收學生數量少,蘇聯援建計畫急需工業技術專門人才。(郝 維謙、龍正中、張晉峰 2011)3.全國工學院地區分佈不合理,多數集中在沿海地 區和少數大城市。1949 年時 58%的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省市,其中上海佔 25%, 偏遠地區僅佔全國高校總數 6.8%;直至 1958 年時,沿海省市比例下降到 42.9%, 偏遠省區增加至 13%(楊東平,2006)。在上述數點亟待改善的結構背景因素作 用下,中共 1952 年遂推行《關於 1952 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的計畫》:是以 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主要培植 工業人才,尤其單科術科專業的設置。取消大學中學院,調整出工、農、醫、師 範、政法、財經等科,新建專業院系、或併入已有的同類學院中。當時的中國高 校教育還存在著師資設備分散、學科龐雜,教學不切實際、學生數量無法適切為 國家工業建設所用等多項隱憂;於是同年在發展重工業為國家政策主要方針下, 以華北、華東為首波重點區域開始一連串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張藜,1992)以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來說,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重點在於仿效蘇聯高校制度,以培 育工礦交通、經濟建設專才為主力,高等教育重心顯然落在能與國家重點經濟建 設發展有直接相關聯的理工院系為首要栽培目標,與當時計畫經濟體制、社會共 產經濟政治背景相輔相成;然而卻變相的壓縮、排擠文科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與 資源。 1949 年中國大學生文科類學生共占總數 33.1%,其中文科、財經、政治 各科的學生比重分別是 10.2% 、16.2% 、6.3%;1953 年第一次院系調整後,佔.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總數下降為 14.9%,比重分別為 6.7%、6.4%和 1.8%。(楊東平,2006). n. al. er. io. 而後 1950 年代末期,正值中蘇關係生變,中共遂興起以黨政辦學,政黨干 預政治色彩濃厚,即為大躍進政策生成的時空背景。以此時間點來說,培植高等 教育勞動人口仍是中國超英趕美的政策工具。1961 年頒布《教育部直屬高等學 校暫行工作條例》,開啟了引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朝向統一性領導及中央、省、 直轄市自治區的兩級管理制度。高等專才教育就國家功利層面而言,能帶動工業 技術進步、提升企業產出效率等實質經濟效益,但教育本身的價值又具有傳承文 化歷史、陶冶教化人心、提升國民道德素養等功能,中國過去數十年來秉持趕超 歐美工業大國的國家政策方針,使得其高等教育身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工具;卻忽. Ch. engchi. i n U. v. 略了教育本身所具備人文價值與學術涵養的重要定位。 2.文革時期(1966 年至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時,中國教育受到極大摧殘,尤以高等教育受創嚴重。 (吳佩真, 2005) ,1967 年起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高校入學考試制度也隨之中斷,邇後發動無 產階級掛帥的群眾思想,舉薦工農背景的紅衛兵入學、大力鼓吹毛澤東思想主義, 灌輸在高等教育體制中,廢除高考制度,改採推薦選拔,裁撤、整併全國高等院. 19.

(27) 校,使得高等教育學子的教育水準大幅低落。1971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更 將 434 所高校裁撤近三分之一(鄔大光,2004),顯見文革十年期間對於高等教 育發展造成極大的傷害。影響勞動力市場中受教育知識份子的培育,1970 年起 各校招募出身背景貧窮、思想激進的青年進入大學1,憑藉著當時政治環境塑造 出的地位進行了一連串對學術界因貧富分化出的階級鬥爭。此時大學生畢業由於 工農兵鼓吹「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造成許多青年子弟畢業後就被流放到邊疆 就業。十年文革不僅對教育學術產出、中華史學文化產生難以抹滅的傷害,中國 勞動人口素質培育因此產生斷層。2直到 1978 年中共第 11 屆中全會召開,明確 訂立改革開放政策與方向,宣告文革時期的正式結束。(吳佩真,2005) 3.1977-1985 年文革後的整頓 隨著文革時期的落幕,高等教育配合改革開放及四個現代化政策,當時領導 人鄧小平以「調整」 、 「改革」 、 「整頓」 、 「提高」四大方針,改善高等教育,1978 年在《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基礎下,頒布《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 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 ,除了中央鼓吹提倡人民接受高等教育之餘,官方也鼓 勵民間興辦高等教育,創立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所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湖南中 山進修大學。 (王英杰、劉慧珍,2005) ,顯見在此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無論以民間 或官方層面都有正向發展。. 政 治 大. 立. y. 1977 年至 1981 年間高等教育改革大事記. sit. 大事記. n. al. er. 《關於 1977 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恢復全國高校統 一招生考試、設置了 169 所普通高校。. io. 1977. ‧. ‧ 國. 學. 年份. Nat. 表 2-1. Ch. i n U. v. 1978. 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前往美國、文革前 60 所重點高校回復。. 1980. 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1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規定我國的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 1981. 教育部允許自費出國留學、奠定學位制,分為學士、碩士、 博士三級。. engchi. 資料來源: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 4.1985 年至 1992 年的改革磨合期 1985 年 5 月頒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被視為中國新時 期教育的真正起點。當時中國相繼頒佈了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 1. 工農兵學員,狹義的可被稱為紅衛兵 老三屆:1966 年至 1968 年間的高中畢業生,受十年文革的牽連致使至 1979 年恢復高考制度 後仍特許得以超齡報考高校招生。. 2.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在我國大專校院畢業,取得副學 士以上學位之外國留學生、僑生 或其他華裔學生之證明文件(符合

共同業務 教師成長 C/Q/S E/R/A 專業發展 C/Q/S E/R/A 實驗研究組 科學活動 C/Q/S E/R/A 研究發展 C/Q/S E/R/A 資料出版組 出版刊物 C/Q/S E/R/A 國際教育 C/Q/S

Zhang Jiahao,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Story on “Taizong Entering the Underground World”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臺南職 業訓練中心、國立 臺中高級工業職業 學校附設高級工業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

國立旗美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臺東女子高

畢業於國際學術機構 QS 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 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