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主要將中國古代磁學相關的資料與指南針的發展演進作一介紹,最後再將 中西磁學發展的重要事例做一比較表,概分為四部分,分別為中國磁學發展的介 紹、中國古代磁鐵的應用、指南針的發明與中西磁學發展之比較。分述如下

壹、 中國磁學發展介紹

一、中國古代對磁鐵的認識

我國遠在春秋時期,便已知道如何使用鑄鐵的技術,也因此人們需要甚多的金 屬原料,因此礦產的採掘和冶煉工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華覺明,2003)。礦工們 在鐵礦的開採與加工中,常常和磁鐵礦打交道,逐漸認識到它那奇妙的吸鐵性質,

因而給予特別的注意。在《管子、地數篇》等先秦古書中,曾有 “ 上有慈石者,其 下有銅金。” 的記載。當時人們已覺察到磁石往往和鐵礦儲存在一塊。

(一)慈石的由來

在春秋戰國的著作中,便屢屢記載到磁體的吸鐵性質了。如西元前三世紀的《呂 氏春秋、精通篇》上的“慈石召鐵,或引之也",時代相隔不遠的《鬼谷子》上的“慈 石之取針"等都是。這個時候大概已經比較普遍地認識到磁鐵的性質了,而之所以會 以「磁」寫為「慈」,乃是古人把磁石的吸鐵性比喻作「母子相戀」,像是慈愛的母 親對子女的吸引(張勉之,1999)。東漢的高誘在註釋《呂氏春秋》時便曾提到:

“石,鐵之母也。已有慈石,故能引其子; 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其意思是說石是鐵的母 親,但石又有慈和不慈的,慈愛的石,能吸引它的子女(鐵),不慈的石則不能吸引。

所以漢以前都把磁石寫成「慈石」,就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二)磁石吸鐵的特性

當然人們不免也用磁石試著去吸引其他的金屬或物體,結果如何呢?西漢時期 的《淮南子》一書寫道:“若以慈石之能連鐵也,而求其引瓦,則難矣,及其於銅則不通"

《三國誌·吳書》中記載:“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針"。所謂「曲針」,大約指的 是金、銀、銅之類軟金屬的針(戴念祖,2002)這當然是不受磁石吸引的。這些記 載,說明漢代前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東西的特性。

(三)磁力強弱與相吸、相斥特性的發現

磁鐵的磁性有強弱之分,有的磁體對鐵的吸力大,有的小。西元五世紀左右,

南北朝劉宋時代的著作《雷公炮炙論》裏曾寫到:“夫欲驗者,一斤磁石,四面只吸鐵 一斤者,此名延年沙;四面只吸得鐵八兩者,名曰續未石;四面只吸得五兩已來者,號曰磁石"

此即以已經懂得按照吸鐵重量的不等,把磁石分別命名。稍後,著名的醫生、科學 家梁代陶弘景對此作了研究。他在《名醫別錄》中指出:“今南方亦有好者,能懸吸針,

作虛連三、四為佳。"此說明出優質的磁石出產於南方,磁性很強,能連吸三根或四 根鐵釘,就是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成一條線吸掛在磁體上。宋代的蘇頌在《本草圖經》

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能吸鐵虛連十數針,或一、二斤刀器回轉不落者尤真。"他指出,質 量最好的磁石,甚至能連吸十根以上的鐵針,或使一、二斤重的鐵刀迴轉也不掉落。

這不但指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關於磁力測量的最早的文字記 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古人十分關注磁性的強弱,並且在不同的時代都進行過 仔細的定量研究。

另外磁鐵的另一特性是一磁鐵上必定會同時出現有 N、S 兩極,且異性極相接 近會互相吸引,同性極相接近則互相排斥。這個現象在西漢時期就被發現了,當時 有個「方士」名叫樂大,搞了兩個磁體,樣子很像是棋子,互相接近,抵說不但能 移相吸,還能夠「相拒不休」,就是互相排斥。這就是所謂「鬥棋」的把戲,他把 這個把戲表演給漢武帝看,可把那皇帝逗樂了,因此獲得一個「五利將軍」的官位。

(四)磁力的穿透性與磁屏現象的發現

磁體只能對磁性物質(鐵、鎳、鈷)有力的作用,且這種作用力是有穿透性的,

是很多物質所不能阻隔的。磁力的這一特點,宋代的陳顯微已經指出過:“磁石吸 鐵,皆陰陽相感。阻礙相通之理,豈能測其端倪哉"。他說磁力可以「阻礙相通」即說明 磁力的穿透性。張君房的《雲笈七籤》說得更明白,所謂「磁石吸鐵,間隔潛應」。

在西方,這個現象遲至英國吉爾柏特 (William Gilbert)西元1600 年「磁論」出版才較 有系統的正式記載,晚約我國六百年。(王錦光、洪鎮寰,1984)

磁力是不是真的能穿透過一切的物質呢?奇怪的是,只有鐵族物質倒能夠阻隔 磁力的作用。這個奇特的規律,遠在三百多年前就被發現了。清初一位名叫劉獻廷 的,在《廣陽雜記》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或問余曰:『磁石吸鐵,何物可以隔之?』

猶子阿孺曰:『惟鐵可以隔之耳』"。有人問他,什麼東西可以阻隔磁石對鐵的吸力。

他的一位過房兒子名叫阿孺的代他回答說,只有鐵可以阻隔。那人對此很感興趣,

回去就動手做試驗,果然不差,十分高興。第二次來說,他已經試過了,這是千真 萬擁的。劉氏的這位阿孺世兄可說是我國最早發現「磁屏」的人,固然可佩,但那 位提出問題的先生,也確實富有鑽研精神,他不但能提出這樣新奇的問題,而且能 用實驗的方法去驗證人家的話,可說是具有科學頭腦,實在可敬。至於劉獻廷本人 也有功績,首先他能把此事記錄下來,為科學史保存一條重要的材料。(王錦光、

洪鎮寰,1984)

(五) 磁鐵的指極特性

我們的祖先大約在戰國時代發現了磁體的指極性。當時的著作《韓非子‧有度 篇》裏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話。「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端朝夕」就是 正四方的意思。此後,在這方面有很多發明,到了明代的李豫亨的《青烏緒言》中 也記有堪輿家懸鐵條使它指向的方法:“近遇地師汪弄丸者,始知以鐵杖不拘鉅細,繫繩 懸之,以手擊之旋,旋定必指南,即羅經法也,余試之良然。",大意是說一個姓汪的人,

把一根普通的鐵杖橫著懸掛起來,用手一擊,使之旋轉,待靜止後,鐵杖必定指向 南北。這裏所說的究其實也是磁體的指極性問題。因為一根鐵杖放到地球磁場裏,

久而久之受到感應,產生了磁性,成為磁體,因此表現出指極性來,此也是一種利 用地磁磁化鐵棒的展現。(戴念祖,2002)

(六)磁偏角與磁傾角的發現

磁傾角的存在,遠在北宋初年就發現了。那時的一本軍事書《武經總要》,在 敘述人工磁化的時候就特別指出“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也就是說 被地磁場磁化的鋼魚,在加熱之後,當浸到冷水時,要使魚尾略向下傾。這是意識 到我國的地磁力略有傾斜,故使魚尾下傾,正對磁力,可以充分發揮地球磁力的作 用,使鋼魚更好地被磁化。我國各地的磁偏角雖然十分微小,但在北宋時代竟也被 發現了。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十分明確地記載說,磁針能夠指南,但“常微偏東,

不全南也"。明白無誤地說明了磁偏角是向東的。這是世界上關於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張勉之,1999)。

(七)對磁力來源的解釋

磁能吸鐵,但為什麼能吸鐵?或者說磁的本性是什麼?古代人關心者多,而認 真研究者卻很少(戴念祖,2002)。如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提過:“磁石取鐵,奇而可怪,

非人所意也"。對其道理無法解釋,只說「磁石取鐵」,「奇而可怪」,那道理是人所 不能了解的。到了東漢王充《論衡》中曾指出:“頓牟(玳瑁)掇芥,磁石引針,皆以 其真是,不假他類。他類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氣性異殊,不能相感動也。"王充富有創 見地把「磁石引針」與「頓牟掇芥」兩個現象緊緊地聯繫起來。這就是把磁現象和 靜電現象聯繫在一起,且認為都是因為「氣性」相同,互相感動的結果。而後宋代 的陳顯微也曾在《周易參同契解》說:“磁石吸鐵,皆陰陽相感。阻礙相通之理,豈能測 其端倪哉。"他感覺到了,單用陰陽來解釋是不夠的,因為在磁鐵和鐵之間用一物隔

來解釋:“神與氣和隔閡相通,猶如磁石之吸鐵也。"此皆是宋代人試著用古代的陰陽五 行理論去解釋,認為「磁石吸鐵」是「陰陽相感」,是「神和氣合」的結果。

此些論述學者胡化凱認為這是中國古代長期的科學認識活動中,所形成了一種 感應論自然觀,認為自然界許多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由相互感應引起的。自然感應 論是在古代元氣本體論基礎形成的一種樸素自然觀,對古代科學認識活動有著廣泛 而持久的重要影響。(胡化凱,1997)

小結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知,從西元前四世紀開始,我國就發現了磁石能夠吸鐵,

而且只能吸鐵。後來,還能對磁性的強弱作定量的測量,從漢代開始,發現了磁體 互相接近時,可能相吸,也可能相斥。清初發現了鐵的「磁屏」作用。磁體的指極 性,遠在戰國時期就知道了,最晚在北宋就發現了磁偏角與磁傾角,這些皆是我國 發現磁鐵特性的紀錄,很可惜的是對磁力來源的解釋則大都以感應論的方式來解釋 其源由,這些解釋都是非常模糊的,並沒有觸到問題的要點,而沒能追根究底下去,

這也某方面的限制了中國古代的科學發展。(胡化凱,1997)

二、人造磁鐵的出現

中國是人工磁化鐵針技術的發源地,早在西元前 1000 年左右,便知道磁石具 有吸引力(張光熙、宋加麗,2002)。拿一根本來沒有磁性的鐵釘,靠近或接觸一 塊磁體,或者用磁體在它上面順著一個方向磨擦幾下,這根鐵釘就可以吸引另一根 鐵釘,這就叫人工磁化,而對某些材料來說,一經被磁化久了後,雖然離開磁體後,

中國是人工磁化鐵針技術的發源地,早在西元前 1000 年左右,便知道磁石具 有吸引力(張光熙、宋加麗,2002)。拿一根本來沒有磁性的鐵釘,靠近或接觸一 塊磁體,或者用磁體在它上面順著一個方向磨擦幾下,這根鐵釘就可以吸引另一根 鐵釘,這就叫人工磁化,而對某些材料來說,一經被磁化久了後,雖然離開磁體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