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壹、 資料蒐集

本研究資料蒐集主要包括學生反應與教師自省兩部分。

一、學生反應

本研究所關注的學生反應將作為修正教學內容的依據,所收集的回饋資料包 括教學錄影帶、學習單、學生創作作品、學生發問的問題、及晤談資料等面向。

(一)教學錄影帶

本研究進行時,研究者會協商協同研究者於教室後方架設攝影機,在正式錄 影前先讓學童習慣其存在,以免錄影時學童表現失真。因有專人協助操控,因此 錄影的焦點不限在講台,可以隨時記錄下教師教學時的動作、孩子的表情及專注 情形,此外聲音部分也可全程收錄,以清楚對照教師授課內容、學童的發言與其 發問的問題。

(二)課前、課後問卷

因本研究的教學活動主要在藉由中國磁學科技史料的融入來進行指南針的探 索、磁鐵的教學,所以教學上是特別的著重在磁鐵磁化、指極特性的介紹上,然 因這方面國小教學上是欠缺的,是故在進行課程教學前,研究者透過課前問卷的 調查,先對學生磁鐵、指南針及對中國科學發達與否的觀念與想法透過課前問卷 進行初步的瞭解,以做為研究者後續教學上的參考及其教學後成效上的審視。

(三)學習單

本研究中學習單的內容設計一方面配合課程進度讓學生填寫答案以審視學生 學習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藉此瞭解學生的學習感受與對中國古代科學觀的轉變。

故研究者把相關的問題統一納入學習單的形式中,一方面可避免學生填很多問 卷,另一方面因學習單會納入評量的依據之一,也可減少學生填答問卷時敷衍的 心態。

(四)訪談資料

訪談的目的為求更深入與廣泛的得知課程進行後學生的想法與疑難,研究者 依據教學中和學生的互動狀況與學習單、問卷回饋資料的不足所需,來進行立意 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的訪談,每次以4~6位為原則,邀請同學進行半結 構性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但視情況需要也會進行個別之訪談,

之後隨即將訪談內容進行轉錄,以便進行教學反省與資料蒐集的依據。訪談綱要 分為主要問題與深入問題。每個主要問題中另包括數個深入問題,且隨著課程活 動的進行研究者穿插有不同的問題來對受訪者提問。於下列出訪談綱要如表3-5-1 表 3-5-1 訪談綱要

主要問題 深入問題

一、上課時您最感興趣的內容 或最難瞭解內容

1. 為什麼您會對該內容最感興趣?

2. 最難理解的原因是什麼?

二、對磁鐵特性及指南針固定 指向的看法?

1. 鋼針被磁鐵摩擦後會有磁性嗎?為什麼?

2. 為什麼長條型磁鐵懸掛起來會固定指向南 北?

3. 您認為為什麼指南針會固定指向某一方向?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三、在這個課堂活動中,您覺 得最有收穫的地方在哪 裡?

1. 老師課堂中融入磁鐵與指南針的相關故事您 們覺得好嗎?

2. 經過本單元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3. 對閱讀補充學習資料的感受為何?覺得可如 何修正較好呢?

四、教學中提到的中國科學事 例?

1. 課堂中老師都有介紹到一些老祖先的發現?

您感覺為何?

2. 你認為中國的科學發達嗎?

(五)學生學習自我檢核表

研究者為了審視其整體課程是否符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之精神及為了 進一步瞭解學生自我評價其學習成效如何,於是和協同研究者討論、摘錄出課程 綱要中對應本課程的能力指標項目,並於指標後舉例說明對應到的課程項目為 何,目的在讓學生填寫時能清楚瞭解自我評量之依據。研究中自我檢核表主要用 在課程全部單元結束後,讓同學自我評量學習成效之用。

二、教師自省

(一)教學省思日誌

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隨時紀錄文獻閱讀、專家建議、同儕意見、學生回饋、

研究者自己的心得與收穫等資料,以進一步釐清思緒,做為研究進行修改的依據。

(二)協同研究觀察與晤談回饋

協同研究者的觀察與晤談回饋資料,研究者也都會將回饋的意見進行錄音保 存轉錄或記錄在研究者的省思日誌中,以作為下一循環修正的重要參考。

三、資料的整理

研究期間,研究者針對每一種蒐集到的資料持續進行編碼的工作,蒐集得到共 有下列「研究者的省思札記」、「學生學習單與學習回饋」、「學生自我學習檢核表」、

「訪談資料」、及「現場教室錄影、錄音轉錄」五個部分之資料,編碼的方式為方 便協同研究者一同參閱,故以簡要清楚呈現為原則來進行編碼的作業。

首先出現的是國字碼,代表該份資料種類,然後是三組數字碼,中間由破折號 分開,第一組數字碼緊接在國字碼後,代表該份資料為該種類的第幾份;第二組數 字共四碼,代表學生代號或同儕代號;第三組數字碼代表日期。若無此編號則以 0 表示。以「學習單 1-9503-950809」為例,即表示該份資料是屬於學習單中的第一 份,是 9503 的學習單資料。日期為 95 年 8 月 9 日

貳、 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教室觀察(錄影)、文件蒐集(學習單、學生自評表)、晤談等 方法蒐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三角檢核與持續比較之精神進行資料分析,深入探討 教學時,教材內容呈現和教學進行時學生的學習回饋,以及如何因應學生需求與 嘗試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本研究分析乃依循教育行動研究中「行 動—反省」(action-reflection)的螺旋循環過程,並參考邱兆偉(1995)所提 出的五種分析策略:1.組織資料(qrganizing the data);2.形成範疇

(categories)、主題(themes)、類型(patterns);3.考驗假設的適切性;

4.尋求變通的解釋;5.撰寫研究報告。等方式來進行研究中的資料分析。

而整個研究分析過程大致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研究過程中的資料分析,

第二階段是教學活動結束且所有資料蒐集完畢後,研究者針對所有資料進行的統 整與分析。第一階段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每次教學完後,隨即利用課後時間進 行學生晤談,並彙整晤談內容與整個教學循環中各次教學的回饋資料,確認研究 收穫與下一循環進行的必要修改。且在每一學習活動單元結束後,馬上就當次的 教學觀察心得、教學錄影帶、學生的學習單與協同研究者的觀察建議等資料,經 由與文獻研究論述結果、研究者教學省思、教學心得的比對,並不時與許老師分 享心得以聽取建議,最後確認研究收穫及下一次教學流程與需修改的教學內容。

在第二個階段,研究者針對各種資料統整歸納後,進一步形成一相關主題類型,

著手敘述與詮釋資料,詳細描述研究者的行動策略、對學生的影響、個人反思與 修正策略,最後比較各類別行動策略與原先想法的適切性,以形成本研究的結論,

撰寫成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