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過往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三節、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過往研究

探討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文獻大多以歷史研究的途徑為主。透過對於政策 的分析釐清金融發展的問題與政策效果。

劉鴻儒(1986)認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在初期是由市場經濟的發展所牽引 而缺乏通依規劃與方案,在中國政府「七五」開始金融改革後,中國逐步建立了 雙層的銀行制度、非銀行性金融機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外匯市場、放寬外 資銀行與保險。劉鴻儒認為這一系列措施雖然顯示大陸已從計劃體系逐漸轉軌,

但缺乏了高度透明性的市場,使大陸金融市場化不足而影響市場效率。

劉國光(1996)認為大陸的金融體系在 1992 年以後已從社會主是市場體制 過度,但是在轉軌的過程中涉及了利益關係的調整,雖然整體市場化取向是無可 置疑的,但利益關係的協調是改革進展的關係。

Lardy(1998)在說明利益關係與中國金融改革做了清楚地闡述。Lardy(1998)

指出中國自改革開放的急速經濟增長可以由高存款、投資以及充新分配資源置高 效率產業說明,經濟發展與金融資產的累積具有正相關,在金融相關改革提高資 源分配的有效性。然而,他亦發現中國金融體系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但是國有 商業銀行在資金的分配上一直缺乏效率,並且缺乏資本化與低準備使之僅能透過 利差賺取微薄利潤。國有商業銀行之所以無法發揮商業銀行該有的效果是因為內 部與外部的兩大主因讓他無法轉型為真正的商業銀行。內部問題包括命令式的放 款與缺乏實際的商業經驗、外部的問題則為政治極權體制下,並不需要國有銀行 真正的商業化。而金融分配效率的提升與金融自由化包括提昇市場透明度、與問 責監管將影響中國國有企業的流動性與成本,當國有商業銀行不再以國有企業為 訊號進行融資、國有企業不再享有低利率的貸款、私營部門貸款不需要再受限,

整個金融體制的鬆綁將提升整體金融市場的效率。

Lardy 的看法與 Boyreau-Debray(2003)的實證研究不謀而合。如同第一節 所述 Boyreau-Debray 發現了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在中國地方政府發生例外,

因為金融中介在中國受到命令式的干擾而放貸給國有企業成為經濟增長的負擔,

而並沒有發揮將資本流通到需要的人手上的功能。因此,中國在面對金融改革與 發展時,必須要關注的不只是所宣示的政策,更要透過數據檢視政策的內容是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不同於利益團體對於金融市場效率的負面看法,Tam(1995)提出了中國的 貨幣管理及金融計劃模式(CFP, Chinese model of financial planning and monetary management)。他認為中國在邁向市場化時政府的預算收入會因為市場 化而下滑,而國家銀行大量吸納了居民存款,因此國家銀行可以支持國有企業保 有宏觀經濟的穩定,為進一步金融自由化打下比較好的基礎。CFP 模式的內容是:

政府總支出 (E) = 政府總收入(B) + 國家銀行貸款 (L),而根據他的研究,

在改革開放後,政府的預算內的收入由 70%變為 30%-40%,而預算外的收入與國 家銀行貸款為各 30%,使國家銀行貸款的角色對於穩定總體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

Tam 的看法和前一節 McKinnon 所認為金融自由化的步驟得到了相互的印證,而 事實上,McKinnon (1994)高度評價中國在金融部門所做的漸進式改革。他認 為中國政府在利率、信貸、價格和外貿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成功地配合,使經濟自 由化的同時保持了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除了中國政府因應經濟發展大力支持金融體系的發展外,亞洲金融風暴與加 入 WTO 分別帶給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不同的契機。在亞洲金融風暴時,在東亞各 國過急的金融自由化使熱錢集中在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形成資產泡沫,外匯系 統脆弱無法承受投機攻擊,東亞各國經濟嚴重的倒退。雖然中國當時由於資本帳 並未開放而未受到波及,能成立中央金融工作小組增強金融市場的監管與介入規 範,並且成立資產公司清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呆帳(Heilmann,2005)。

但是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措施可以發現中國的金融自由化仍停留在國內穩健 金融體系,李桐豪、遲淑華(2013)及指出 2002 年以前的中國銀行業改革,主 要是將過去國家專業銀行,轉變為國有商業銀行。本質上,中國政府仍主導國有 商業銀行的經營與發展。

中國在加入 WTO 以後,許多學者如 Bonin and Huang(2002)對於中國金融 部門是否能承受外資投資的金融機構的競爭產生很大的疑問,並且警告中國在面 臨過多熱錢的湧入可能會產生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但在五年緩衝期中,中國逐 步調整金融體制,分別在 2002 年、2007 年、2012 年招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持 續走向金融深化改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Naughton(2007)詳盡的描述了中國金融體制與市場在改革前、改革後、到 加入 WTO 的差別與改變,指出中國金融目前的發展處在深化有餘而寬化不足的狀 態,在國有銀行與政府的長期介入金融體制與市場下,金融市場的動機結構與規 範是嚴重不足的,而政府扮演者「最後的供給者」使的國有銀行有道德危機。未 來的發展面臨的挑戰在金融發展的穩定和良性循環制度的產生。

針對中國金融體制未來努力的發展,國內學者朱浩民(2007)認為中國的銀 行業仍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幹,在 2006 年,中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為 215,714.8 億元,占全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之比例為 52.7%,在面臨 WTO 金 融服務開放的衝擊有有七點可以努力的方向,

(一) 加速充實銀行資本金

(二) 深化銀行體制改革

(三)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四) 積極推動金融創新,提高服務水準

(五) 健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管

(六) 穩步推動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

(七) 借鑒國際經驗,引進外資

總體而言,中國在面對金融發展所推行的金融改革在改革開放初期是以被動 的角度與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漸進式的摸索,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為了使 資源配置符合市場需求,金融制度朝向市場化發展,但是在朝向市場化的過程遭 遇利益團體的阻力以及政府為了穩定總體經濟所施行的政策手段,使金融自由化 的改革速度較為緩慢,在遭遇亞洲金融風暴、加入 WTO 以後,中國金融市場體質 與市場化的趨勢逐漸健壯與明確,但仍須創造一個金融正向的循環以利促進金融 與經濟正向發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