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中央日報發展歷程

中央日報於 1928 年 2 月 1 日創刊於上海(參見圖 3),經多次遷址,而於 1949 年 3 月 12 日在台北繼續發刊。關於中央日報的性質與目標,中國國民黨中 央委員會(1973)於 1973 年編纂的「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之二」─「中央日報」

一書中說明:「就新聞與言論的立場言,本報是代表本黨的黨報;就經營方式言,

本報是民營的股份有限公司」。該書中也將中央日報自草創時期至遷到台北期 間,依其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所具之任務而劃分為五個階段,包括:

第一階段:1927 年 3 月至 1928 年 11 月,為漢口版及上海版創刊時期,可 稱為草創時期,亦即中央日報前身時期。

第二階段:1929 年 2 月至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失陷,為首都中央日報正 式創刊及繼續出報時期。

第三階段:1938 年 1 月至 1945 年 9 月 10 日,為隨中樞遷都重慶出報時期。

其間在 1938 年 9 月重慶版出報前,曾先在長沙出報。

第四階段:1945 年 9 月 10 日至 1949 年 4 月 22 日,為勝利還都,在南京出 報時期。其中 1945 年 9 月 10 日至 1946 年 5 月 5 日,及 1949 年 3 月 12 日至同 年 4 月 22 二日,京、渝及京、台兩版,曾分別在兩地同時出刊。

第五階段:1949 年 3 月 12 日迄 2006 年 6 月 1 日,為中央日報在台北出報 時期。

關於中央日報多次遷址的原因,洪慈璘(1992)認為是迫於時局的變化,

而中央日報是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之一,其遷社的地點也代表著中樞基地的所 在,遷台亦不例外。

由以上中央日報的性質、遷台過程及劃分的五個階段,大略可看出中央日 報的創刊背景及過程,以下將探討中央日報遷台後的發展。

圖 3 中央日報 1928 年 2 月 1 日創刊第 1 號 資料來源:中央日報 1928 年 2 月 1 日 1 版

在第二節文獻探討中可發現,不論從哪個角度探討報業發展或經營策略,

大都會將報禁時期、報禁解除及政黨輪替視為重要的分期方式,在以中央日報 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亦不例外,如黃東烈(2002)在以中央日報為例探討台灣民 主化對黨營媒體經營之影響時便以政黨輪替為分期。戚毅(2004)在分析中央 日報處理重大政治事件內容取向時,也將中央日報在台發展時期分為報禁時 期、報禁解除後及政黨輪替後的中央日報。本研究認為此種分期方法雖以概略 的方式做劃分,而不做詳細的切割,在於歷史的發展是複雜而連性的,無法在 一定的時間加以斷裂,故採用此概略分期方法將中央日報的營運時期分為為報 禁時期(1949-1987)、報禁解除後(1988-1999)及政黨輪替後(2000-2006)。

一、報禁時期的中央日報

1949 年 3 月 12 日中央日報在台北發刊,日出兩大張,當時的社長馬星野訂 下日銷六千份的目標,但第一年實銷三萬二千五佰份,創造了高於目標五倍半 的記錄。隔年六月發行香港航空版,十月發行紐約航空版,1951 年所有航空版 改在台北印行,1956 年編印國外版,由於國外版的讀者多為海外學人及留學生,

故增加適合海外讀者的專欄。政府遷台之初對報業的干預措施,造成報業市場 處於競爭的狀態,中央日報因具黨政背景且擁有新穎的印刷設備,在 1954 年的 發行量成為各報之冠(蔡佩穎,1998)。1962 年中央日報增購國內製造的高斯式 印報機一台,使出報率大增,1970 年以後,銷數超過四萬份。

在經營發行據點方面,1964 年起推動村里鄰長訂閱報紙,中央日報因國民 黨的政治勢力而得到保障,至少分得三萬份左右(郭良文、陶芳芳,2000)。1988 年元旦報禁正式解除,也取消政府單位必須訂閱中央日報的要求,中央日報的 發行量因此大幅下降。

政府遷台之初,對報業採行一連串干預措施,限制白報紙的配額,導致紙 價節節攀升;另一方面也制定法規鉗制言論自由。1952 年國民黨政府公布了出 版法及其細則,讓當時的報紙在登記、出版張數、報紙價格與印刷地點,均受

到限制(蔡佩穎,1998;孫鵬雲,1999;戚毅,2004;蔡孟真,2005)。其中,

限照的影響尤其大,造成了報業市場長期處於競爭的狀態。在此政策下,具有 黨政背景的中央日報因有新穎的印刷設備及獨家刊登公告的優勢,在 1954 年發 行量成為各報之冠(蔡佩穎,1998)。

不過,中央日報來台初期也曾遭遇幾項困難,如在台復刊後,由於沒有營 業及印刷場所,最後商借到漢口街及中正西路兩個據點,始獲安頓。另外,中 央日報於 1948 年曾訂購一部高速高斯(Goss)印報機,但機器轉運來台後,因 報社沒錢請人裝機,且房舍亦無法容下此大機器,故早期只能靠一部明精機印 刷,面對日益增加的銷售報數而無法應付(洪慈璘,1992)。

於 1953 年至 1961 年期間擔任中央日報總經理的閻奉璋(1978)回憶當時 中央日報在台復刊的困境表示,遷台之初,蓽路襤褸,比創辦一張新報還要困 難,當時的社長馬星野先生以身作則,任勞任怨,全體同仁一心一德,刻苦奮 發,才奠定了基礎。當時,中央日報發動大陸流亡來台的青年學生分區沿街叫 賣,甚至報社員工都親自上陣,挨戶推銷兼送報,讓家家戶戶都有中央日報(洪 慈璘,1992)。

劉燕南(1999)在分析台灣報業發展時提出如此的看法:台灣報紙在發展 之初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發行」,隨著報紙的成長和擴展,廣告收入所占的比 重越來越大,而發行量越大,則發行收入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小;他並提到,

1960 年代末期,中央日報的發行與廣告已經拉平。至於在廣告收入方面,吳志 雲(2001)在研究台灣報業廣告經營與經濟發展之關聯性時指出,中央日報在 台發刊的第二年起,廣告業務便漸入佳境。1950 年代,報業廣告數量最多的便 是中央日報,廣告類別以機關公告、分類廣告、影劇廣告與結婚啟事為主。

在中央日報的企業化經營方面,閻奉璋(1978)曾在一篇懷舊與瞻前的文 章中提到,報紙自步入企業化後,中央日報在同業中居於領導的地位,除了合 理的競爭外,還需兼顧到同業共同的利益,促進其共同的發展。另外,他也提 到,中央日報於 1955 年 10 月起,獨家採用飛機運報,清晨由台北起飛至台中,

再由台中以專用汽車分送至中南部各地,這是開台北各報以飛機運報的先河。

隨著業務發展的需要,中央日報也陸續購進現代化的印刷設備、興建印刷廠,

以因應日漸成長的發行量。

在此期間,黨營報紙跟軍營、公營報紙一樣,因國民黨的政治勢力而得到 保障,縣市政府均編列預算,補助村、里、鄰長訂閱報紙,中央日報至少分得 三萬份左右(郭良文、陶芳芳,2000)。此外,當時政府機關的公告只刊登在台 灣新生報及中央日報上,讓中央日報即使遷台後曾面臨困境,但很快就因有利 的條件而取得優勢,也因此提供了中央日報穩定的收入來源。蔡佩穎(1998)

指出,報禁的施行及中央日報擁有新穎的印刷設備、言論立場以及獨家刊登公 告的優勢,在 1954 年的發行量成為各報之冠。同時她也認為,在此期間的民營 報社雖然無法積極擴充發行量,但在沒有新報創刊的威脅情況下,發行量亦有 大幅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報禁保護下脫穎而出的民間報紙,如聯合報及中國時報,

不但取代黨政軍報的優勢,且占領市場的三分之二,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蔡 孟真,2005)。

中央日報在國家發展中一直擔任重要的角色,屬於精神層面的文字工程。

1971 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蔣經國先生於 1972 年出任行政院長,就任之後 提出行政革新、社會革新、省市政革新的要求。在一片革新熱潮中,中央日報 為了配合國家的處境及政治革新,發出一份「編輯部通報」,印成小冊子,臚列 編採取材、寫作、標題、編排等方面應注意改進的事項,發給編輯部的同仁,

希望大家遵守力行(薛心鎔,1999)。 1970 年代末期,聯合報及中國時報幾乎 占去所有廣告量的一半,中央日報已退居為第二線的報紙。在 1980 年代以後,

中央日報的業績與氣勢跌至谷底,每年大幅虧損。為進行整頓,除更新人事外 也大幅改版,在編輯方式、取材內容皆有一番新面貌。1987 年八德路華廈大樓 落成,並引進電腦設備,成立電腦中心,希望能挽回頹勢。

二、報禁解除後的中央日報

1988 年元旦報禁正式解除,新登記報紙如雨後春筍大增,報紙家數也巨幅 增加,1988 年向行政院新聞局申請核准發行而未被註銷的報紙就有 123 家(呂 郁女,1994)。隨著報禁政策的解除,也取消政府單位必須訂閱中央日報的要求,

中央日報的發行量因此大幅下降(包澹寧,1995),這就是營運日益困難的主因。

蔡佩穎(1998)研究中央日報實施高績效工作系統時發現,面對營運不善 的問題,中央日報曾以企業再造工程因應環境的轉變,但因背負國民黨黨報的 包袱,以致所走的路途有別於其它報社。1988 年 4 月擔任中央日報社長的石永 貴回憶當初的艱困與考驗說,當初民營的兩家報紙由三大張擴充為六大張,中 央日報內具有發言地位的大老,堅決主張跟進,因此員工一下子增加至一千二 百三十人,不但失去報社原有的嚴格用人精神,也形成相當大的財務與管理的 壓力。此外,廣告方面則處處都是天天見報的墊版廣告,他形容這一仗,真是 打得元氣大傷(石永貴,2003)。

此後,中央日報便處於經營艱困的局面,接任的唐盼盼、黃輝珍皆有一番 改革,但由於黨營的色彩鮮明,組織結構及員工的老化,均不利於業務的拓展,

仍無法改善財務的虧損。1999 年由中華日報董事長詹天性兼任中央日報社長,

企圖力挽狂瀾,不但進行人事瘦身,也賣掉了華夏大樓(戚毅,2004)。1999 年起,中央日報進行數波的裁員行動以精簡成本,這是中央日報創社七十年來

企圖力挽狂瀾,不但進行人事瘦身,也賣掉了華夏大樓(戚毅,2004)。1999 年起,中央日報進行數波的裁員行動以精簡成本,這是中央日報創社七十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