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變遷之意涵

一、社會變遷的定義

變遷是一種時間觀念,宇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人類社會也處於不斷 變動的情形下,這種現象就是變遷。它存在於任何一個社會,且無可避免。社 會學家相信,社會要在穩定和秩序中才能繼續存在並延續下去,但也需要有變 遷才能應付和適應新的環境與新的需求(蔡文輝,1995)。「變遷是社會很重要 且明顯的特徵,任何社會科學理論,無論從什麼概念出發,總須探討變遷這個 主題」,可見變遷是很重要的核心課題。

社會變遷是一個複雜而多元的社會現象,世界萬物處在一個變遷的過程 中,社會生活會不斷地變化,而任何社會過程或社會型態的改變,均可稱為社 會變遷。社會變遷也可說是一切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任何改變,無論是個人或 團體、物質或文化,進化或退化,凡是有關人類生活的任何改變即是社會變遷。

社會變遷是社會現象的改變,它普遍存在任何一個社會,而且是不可避免也無 法抗拒、無法倒逆、無法換回或變更的。此種變遷不論是永久的、暫時的、有 計畫或無計畫的、有益的或有害的,均屬於社會變遷的現象(龍冠海,1982 )。

林嘉誠(1992)從兩方面來界定社會變遷,首先從社會系統理論的脈絡來 看,社會變遷是整個社會角色、社會結構與社會系統的改變;若從實際社會現 實的觀念來分析,社會變遷則是整個社會、社會制度、社會組織及社會成員行

為的改變。不論從社會系統或實際社會現實來看,都可將社會變遷視為社會成 員、社會制度、社會組織、社會成員的改變。這種社會系統或現實社會包括了 政治、經濟、心理、教育、家庭、婚姻、大眾傳播、人口職業、社會結構等層 面。

人類在經營共同生活時,並不是一直維持舊有的結構與功能,葉至誠(2001)

便認為為了確保生存發展,必須運用環境以滿足生活上的需求,此種過程會讓 人與環境間的關係產生變化,而變化的結果將會引導人們從事新的活動,這就 是社會變遷。

社會變遷必須經歷一段時間後才產生,所以社會變遷一定跟時間有關係,

張樹倫(1998)便認為,在時間的流變中,人類社會會因內部的發明創新或是 外在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社會結構、組織、功能乃至社會制度的改變。而 Swanson

(1971)、Nisber(1973)及 Harper(1992)均認為社會變遷是一個結構的差異,

此種差異是由外來的因素所引起,經歷一段時間後才產生,而且是持續進行著 的,而 Calhoun, Light & Keller(2001)則認為「社會變遷」是指行為模式、文 化及社會結構之長期基本改變。

社會變遷的基本要素很多,凡是與人類生活有關的,不管是社會制度、結 構、行為、規範、過程、生活環境、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生活方式、價值觀 念或者是文化和價值信仰上的變異都是社會變遷(方鵬程,1983。李建興,1989)

則認為社會變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文 化因素、政治因素等。

根據以上中、外社會學者對社會變遷所下的定義中可以發現,人們所處的 社會環境多元而複雜,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因而對社會變遷所下的定義及 分析的層次也不一樣。

研究者從各學者的論述中,歸納出社會變遷有以下的特徵:

(一)社會變遷可能發生在個人生活,也可能發生在團體、社會;

(二)社會變遷有時是短期性的,有些則是長期的;

(三)社會變遷是無時無刻不存在且無可避免的;

(四)社會變遷的因素是多層面,而不是單一的;

(五)社會變遷不一定是進步的現象,有時也可能導致落後或退步。

此外,由於社會變遷速度慢而幅度小,人們通常沒有感覺社會有什麼變動。

因此,方鵬程(1987)認為,只有在變動速度快、變遷幅度大到使傳統文化與 人們的生活規律之間失去協調,身處於該社會中的人才會因而意識到此一變 動,而加以關注。

二、社會變遷的因素

社會變遷的範圍很廣,造成社會變遷的因素也很多,因時間、地區的不同 而有差異;不同的社會,變遷的因素、方向及速度也不同。本研究綜合各社會 學者的研究,將社會變遷的因素分為四項,包括:文化、政治、經濟、教育。

(一)文化層面

文化包括工藝技術、意識價值、傳播、競爭與衝突等。

工藝技術在人類歷史上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會影響個人食衣住 行,改變生產方式、生產結構,對整個社會組織、結構、生活方式及文化、社 會互動也有極大的影響。因此,謝高橋(1982)便認為工藝技術的進步會加速 社會發展。

然而,工藝技術的改進雖然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卻也同時產生一些新的 社會問題,如空氣污染、人口增加、環境擁擠等。因此,工藝技術的改進對社 會變遷可說是利益參半的。

除了工藝技術這項物質的因素會導致社會變遷外,屬於精神層次的意識價

價也是造成社會變遷的另一種因素。一個社會裡成員的思想、信仰、態度及知 識水平的不同都有助於社會變遷,可能鼓勵個人和造成社會的團結;然而,有 時也因意識價值的保守而阻礙社會變遷。

而傳播可為社會帶來新的訊息、影響人民的思考模式,對社會變遷也有極 大的影響,它有調整社會體系、維持社會均衡狀態的功能(陳昭郎,1992)。陳 世敏(1983)在探討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時指出,大眾傳播是「社會的」

活動,比起「個人的」、「心理的」活動要多染上一層意識型態色彩,可知傳播 對社會變遷的重要性。

另外,馬克斯與達倫道夫曾以「衝突」來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 遷,他們認為社會上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斯認為階級鬥爭是社會變遷的 刺激因素;而達倫道夫則認為:衝突的來源是某些人的權威高過其他人,當衝 突強烈時,變遷就會劇烈地發生。

由上述可知,工藝技術、意識價值、傳播、競爭與衝突等屬於文化層面的 因素,或多或少會造成社會變遷。

(二)政治層面

政府是社會上最具權力和執行力的機構,政策及效率往往是國家經濟成功 或失敗的原因之一。政治對社會的影響不僅在經濟方面,也會影響人口結構、

家庭制度、工藝技術及意識價值。張樹倫(1998)認為,在社會變遷的各項因 素中,政府經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政府所採取的決 策往往影響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故政治對社會變遷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三)經濟層面

馬克斯以單一的經濟因素來解釋社會變遷,他強調整個社會是由經濟因素 來決定,經濟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也就是所謂「經濟決定論」。他認為人類 的歷史其實就是階級鬥爭史,資產階級統治無產階級,社會因此分成兩派對立,

而解決這種對立的方式就是革命。所以,馬克斯認為社會變遷決定於內部結構

經濟因素的改變。雖然大多數的學者不認為經濟決定一切的說法,卻也不能否 認經濟會影響社會變遷。

(四)教育層面

結構功能論者認為教育是現代社會培育和選拔人才的重要工具,許多國家 為了培養各類人才,常會發展適合的教育政策,因此導致社會變遷。一個國家 要實現政治理想,主要的途徑就是靠教育的力量;另外,為達成經濟發展的目 的,社會也須從事多種教育改革。這些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在實現政治理想、

促進經濟發展,卻也間接造成社會的變遷。

綜合上述四個影響社會變遷的層面可知,造成社會變遷的原因很多,可能 是內在性或外在性,有計畫或是無計畫的,而且這些因素絕非單一存在,而是 互相影響的;它們可能促進社會的變遷,也可能是阻礙社會變遷的因素。以上 探討了文化、政治、經濟、教育等四個造成社會變遷的最主要因素,這些因素 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影響社會的變遷,因此,將作為本研究分析、探討的 重點。

三、社會變遷理論

社會變遷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也是社會學家們相當重視的研究課題,

有關社會變遷理論的研究,西方社會學者始終不遺餘力,紛紛提出各種理論。

社會變遷理論的分類標準各家不一,以時代背景區分,進化論、新進化理論、

功能論、衝突論及循環論可列為古典社會變遷理論,而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

世界體系理論則屬於當代社會變遷理論。

(一)古典社會變遷理論

以下分別就進化論、新進化論、功能論、衝突論、及循環論的代表人物之 看法、學說要旨加以闡述:

進化論強調社會是不斷向前進化,而社會組織則是不斷分化的。主張進化 理論的社會學者包含孔德 (A. Comte)、斯賓塞(H. Spencer)、涂爾幹(E. Durkheim) 等。

最先使用「社會學」一詞的法國社會學家孔德認為人類歷史具有共同淵源 和目的,而社會變遷是不可避免的進化過程(詹火生等,1990),並認為知識是 社會進化過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他將人類的進化過程分為三個時期(參 見圖 2):神學時期、哲學時期、實證時期,這三者有前後一定的次序:神學時 期是哲學時期的基礎,而實證時期必發生在哲學時期之後。

圖 2 孔德社會進化過程三時期

(1)神學時期

人類社會以家族為中心,社會的領袖是方士(或巫師)。社會的意識型態則 以人與自然界關係為重點。

(2)哲學時期

政治為政治中心,哲學家為社會領袖人物,意識型態則以反抗超自然所應 驗的本質為對象。

(3)科學時期

工業為重心,科學家為領袖,以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來處理人的事務。

工業為重心,科學家為領袖,以科學的觀念和方法來處理人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