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台灣報業市場概況

台灣報業市場演變大都以 1988 年報禁開放作為分水嶺。在 1949 年國民政 府遷台後,為了管控新聞媒體及言論而對報業管控,於 1952 年頒布出版法,限 證、限張、限印、限價及限紙,影響最大的首推「限證」,嚴格限制頒發報紙登 記證,「限證」之前雖然規定紙於聲請登記核准後才可發行,但要獲得登記證並 不困難,但「限證」後開始嚴格限制發放登記證,此一措施讓報業市場為原有 報紙獨占,造成報業生態不平衡。

在報禁時期,黨公營的中央日報、中華日報、台灣新生報、台灣新聞報及 青年日報均被視為具有宣導政令的功能,中央日報、中華日報是國民黨黨營媒 體,台灣新生報及台灣新聞報是省政府所經營的機關報,青年日報的前身為青 年戰士報,具有軍方背景。黨公營報紙除可藉由政府編列預算得到補貼外,受 惠於村里鄰長報政策,發行量也受到保障,中央日報和台灣新生報是當時銷售 最多的報紙。

在 1960 年代中期以前,以中央日報最暢銷,但在 1960 年代末期開始,民 營的聯合報及中國時報逐漸取代中央日報,雖然這兩份報紙的言論觀點比黨公 營報開明,但因兩家報紙的老闆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故其報導觀點及言論也與 國民黨的政策差不多。

1988 年報禁開放,開放初期,聯合報及中國時報的銷售量不但在報業市場 合占三分之二,並展開跨國企業,不斷擴張報業勢力。此外,報禁開放之後,

許多新報成立,各報社除了改進軟硬體設備外,報紙版面也大幅增加,為因應 增張擴版需要,各報社大舉招考編採、行銷、印刷方面的人員,也大規模投資 生產設備,如建立電腦排系統、採用高速印刷機器等。1990 年起景氣低迷,立 即對報業產生衝擊,廣告四大媒體中,報紙廣告是唯一收入衰退的媒體,加上 聯合報及中國時報根基穩固,一些體質不良的報紙陸續在市場中被淘汰。

1991 年後,自由時報推出贈獎活動吸引讀者,因特殊的行銷手法強起強烈 迴響,發行量大曾,逐漸拉進與聯合報及中國時的市場差距。自由時報的企銷 策略成功後,各報紛紛跟進,除舉辦贈獎活動外,甚至採取削價或免費贈閱措 施,此時,台灣報業進入激烈的競爭時代,有些報紙不再以提升品質為應戰方 式而改以價格促銷戰為主,贈獎活動和削價競爭已是市場競爭的常態。

2003 年 5 月 2 日,港商黎智商夾著雄厚的資金在台灣發行蘋果日報,並購 地自建壹週刊大樓、蘋果日報大樓、建造二座印刷廠,引進全球最新最快速的 印刷機器,全彩印刷。蘋果日報創報初期的目標是要擴大閱報人口而非瓜分現 有的讀者市場,而當時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強鼎立,三報各有長期 的忠實讀者,且與報社共同成長,要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並不容易,故蘋果日 報鎖定年輕讀者為目標,報紙內容也以年輕人關心的議題為主,設定運動、影 視、生活、旅遊等版面,政治議題較少,版面設計活潑、文字精簡。另外,設 立讀者投訴爆料專線、踢爆新聞,強調只要讀者想看,蘋果就會報導。

在發行策略方面,加入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舉辦創刊促銷活動、設慈善 基金會、零售為主、放棄訂戶等措施,使發行量迅速提升;在廣告方面,定期 或不定期推出專刊、廣告不分版等,使廣告收入持續成長。蘋果日報加入台灣 報業市場後,打亂了原由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十幾年來瓜分報業市場 的局面,而在發行量、閱報率、市場占有率等有傲人的成績,並成功打入台灣 報業市場,依據蘋果日報 2013 年 5 月 5 日頭版刊登的數據,該報 2013 年 3 月 份平均每天發行 427,267 份,實銷 415,703 份。面對蘋果日報的鯨吞蠶食,三大 報吃了不少苦頭,其它小報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經濟低迷加上報業競爭激烈,加上有線電視及網際網路的盛行,導致 台灣報業利潤相對減少,各報紛紛透過策略規劃因應或轉型,有些則是停刊,

從 1987 年至 2000 年,停刊的有大眾報、台灣晚報、大華晚報、民族晚報、首 都早報、環球日報、自立早報。2000 年後停刊的則有自立晚報、勁報、中時晚 報、大成報、星報、台灣日報、中央日報、民生報等。而現有的報業市場中,

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為四大報,但雖是台灣四大報,卻都 呈現虧損狀態,也都以裁員、縮編等政策來因應不景氣的報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