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在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歸納出不論何種社會變遷理論均認為社會是無時無 刻不在變化,社會變遷存在於任何一個社會且無可避免。社會學家也相信,社 會固然要在穩定和秩序中才能繼續存在並延續,但也需要有變遷才能應付和適 應新的需求。不管是計畫或非計畫型變遷,台灣自 1949 年至今的社會變遷是一 個很好的例子,政府遷台之後進行一連串的計畫型改革,在這些計畫型變遷的 推行下,人民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自 1949 年以來,接受並吸取不同的文化,使台灣形 成多元文化的現象,也可說現在的台灣文化是由不斷的文化變遷、衝突的結果。

在 60 年來的文化變遷下,台灣地區已從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工商業社會,

更邁向資訊社會。而隨著科技化、全球化,人們的知識快速累積,閱讀習慣、

價值觀、生活方式等也隨著改變,如願意花大量的時間跟金錢在視聽活動及網

際網路上、增加休閒娛樂等,而在這劇烈的文化變遷下,除了提升生活品質、

知識獲取方便迅速外,卻也造成道德式微、價值觀扭曲,並威脅到傳統的社會 秩序、規範及價值,引發許多社會問題。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家庭結構改變的問題,近年來,少子化及老年 化已成現今許多國家共同的社會現象,台灣在 2011 年與德國、日本並列為全球 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而老化現象則有越來嚴重的現象,老年人口比例在 2006 年 已突破 10%的關卡,成為高齡化嚴重的社會。

在政治的變遷方面,則是由威權政治到民主政治,1987 年的解嚴、2000 年 的政黨輪替都使得憲法中保障的人權、自由獲得進一步的保障。在威權統治時 代,國民黨是唯一有實質領導作用的政黨,加上戒嚴的實施使台灣的政治民主 受到限制,隨著解除戒嚴、憲政改革、開放黨禁等種種政策,台灣人民才真正 享有自由和權利,二次的政黨輪替更是印證了台灣地區確實從威權政治轉變到 民主政治。

在經濟變遷方面,台灣的經濟度過政府初來台時的黑暗時期後便迅速發 展,從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發展成高科技的資訊社會,1960 年代以前主要 依附農產品出口貿易,1970 年實施出口替代及擴張政策後,經濟起飛,以工業 為基礎,推動貿易自由化、國際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技術改 良,人力漸漸被取代,產業則慢慢轉型至民生消費服務市場;1988 年後民間消 費和公共建設投資需求增長,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而資訊科技產業亦是帶動 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另外,隨著開放產業前進大陸及東南亞各國投資設廠引 進外籍勞工,使得台灣的失業率增加,再加上近年景氣低迷,除失業率持續增 加外也導致大量製造業關廠。

在教育的變遷方面,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百姓受教育的機會不多,

但隨著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採取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而將教育體系從基本教育 延伸至中等教育、大學教育及研究所教育。民進黨執行後,教育更注重本土化、

多元化,而網路的盛行也讓學習管道增多。

而在中央日報營運變遷方面,政府遷台之初施行的報禁措施,使報業市場 結構穩定,報業維持在 31 家,且台灣報業競爭形式不像西方資本主義市場,而 是由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主控,故中央日報在報禁政策保護下仍能取得優勢。

另外,政府編列預算補助黨公營報業及推動鄰里長訂閱報紙,再加上當時人民 獲得知識的管道主要是報紙,都使得國民黨營的中央日報在發行量及廣告量上 居於首位,此時中央日報的編輯政策著重在配合反共意識的塑造,所刊登的新 聞以政府單位所發布的最多。而從中央日報的功能分析,政府遷台初期,首要 目標便是宣傳政令、維持經濟穩定和防止通貨膨脹,所實施的一連串政治及經 濟措施均需依賴媒體宣導,此時身為國民黨機關報的中央日報便負起此重任,

也可說中央日報對當時的政治及經濟穩定具有重要的功能。

依上所述,報禁時期的中央日報,跟派深思的功能論相符,派深思認為社 會體系中的每一部分均對社會的秩序和穩定有貢獻。中央日報是國民黨的黨 報,當初創辦中央日報的目的便是要以三民主義來驅除共產主義,為實現三民 主義,必需將此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共同的信仰,而宣傳是非常重要的,中央 日報此時就發揮身為黨報的功能,為三民主義、國民革命工作宣傳,一切工作 均以此為準則。

報禁解除後,政黨相繼成立,報紙家數也巨幅增加,加上兩岸交流政策、

開放外籍勞工入台及經濟全球化等社會因素的變遷,中央日報面對其它報業的 競爭,發行量及廣告量大幅下滑,雖曾推出黨員報低價促銷,但除引起非黨員 的讀者不平外,並未使發行增加,加上有線電視及電子報的發展,中央日報營 運更加艱困,雖曾以企業再造工程及人事瘦身、改版擴張甚至賣掉華夏大樓等 政策因應,仍無法改善財務的虧損。黨禁解除後,各政黨競爭激烈,國民黨營 的中央日報營運既不若報禁時期,也不敵聯合報、中國時報,營運漸呈虧損,

在功能論學說中,中央日報此時的功能便是肩負宣導執政黨政令的重責。

政黨輪替後,國民黨瞬間成為反對黨,黨營的中央日報成為在野黨的文宣 報,負責監督政府。為了能永續經營,報社邀請全體員工一起構思報社前途,

然而隨著經濟景氣下滑,導致發行量及廣告銳減。期間雖曾派中華日報董事長 詹天性兼任中央日報社長,但仍未有起色,且由於連年虧損,其未來走向多次 成為被討論的焦點。之後中央日報多次進行人事精簡及縮編,2006 年 5 月 31 日,中央日報於頭版刊登「期待再相會」,於 2006 年 6 月 1 日起暫時停刊。

綜合上述社會變遷及中央日報營運變遷,研究者認為社會變遷是影響中央 日報營運變遷的重要因素,中央日報的營運方式是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其中 開放報禁及政黨輪替更是兩大關鍵。以下細述文化、政治、經濟及教育變遷影 響中央日報的營運變遷分述如下:

(一)文化變遷對中央日報營運的影響

1949 年至今,電視、廣播、雜誌至網際網路等,都可說是報紙的替代品,

也是讀者除了報紙之外獲取知識的其它管道,而電視影音效果呈現豐富、刺激 觀眾的感官神經,使讀者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觀看電視上,衛星電視與有線電 視的出現,內容豐富及多頻道的選擇讓資訊更多元,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的播 報對報紙衝擊尤大,而網路的誕生更受年輕人的喜愛,使用人數快速增加。

相對廣播、電視及網路,對於講求時效性的新聞來說,報紙卻無法提供,

因此完全處於劣勢,影響所及便是發行量及廣告量的流失。而中央日報屬於國 民黨黨報,版面的編排及內容雖經幾次調整,但在其它媒介講求聲光、視覺效 果的競爭下,閱讀率仍無法提升,因此,文化變遷下所產生的新興媒介對中央 日報衝擊甚大。

(二)政治變遷對中央日報營運的影響

報禁的開放讓報紙家數巨幅增加,取消鄰里長的訂閱也讓長期在保護下的 中央日報流失大量的訂報數,加上現今眾多報紙的競爭,使中央日報營運雪上 加霜。另外,台灣自威權政治至現在的民主政治,身為國民黨黨報的中央日報 的角色可說是隨著政權的變動而變動,角色的定位也由國民黨遷台初宣導國 策、政令的機關報轉變為在野黨的文宣報,言論尺度放寬不少。而黨禁解除後

各黨競爭激烈,對照於遷台時的一黨獨大,國民黨的支持人數已不若當初的眾 多,對身為國民黨黨報的中央日報自然失去許多支持者。

(三)經濟變遷對中央日報營運的影響

政府遷台之初實施一連串的經建計畫,使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發展的 結果連帶影響報業的發展,報業家數的增加及報業形態的改變都跟早期的台灣 報業呈現不同的景象,也使報業競爭更激烈、經營更困難。自由競爭下的報業 市場對中央日報產生嚴重的衝擊,由於黨報的形象明顯,言論立場受限,在發 行量及廣告量上一直無法突破,所以經濟快速發展下,對中央日報而言並無受 惠。

2000 年政黨輪替後,產業低迷及資金外移、投資停滯,加上國際經濟不景 氣,引發嚴重的經濟問題,連帶影響台灣報業市場,發行與廣告量驟減,經營 更加艱困。

(四)教育變遷對中央日報營運的影響

1949 年至今一連串教育改革,使人民受教育的機會增多,也提升了人民的 素質,課本上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人民的求知慾,而讀報也不再是少數知識分子 的權利。且隨著見多識廣,自主性與判斷力增強,像中央日報這樣的黨報已無 法像以往吸引知識分子。

以上所述為 1949 年至 2006 年社會變遷對中央日報營運所產生的影響,針 對中央日報無法再經營下去而暫時停刊的原因,研究者歸納如下:

(一)黨營的包袱:在國民黨統治的威權時代,黨營的中央日報確實因地 位特殊受到保護,但也因黨營的身分使其言論受制,版面編排不活潑,無法吸

(一)黨營的包袱:在國民黨統治的威權時代,黨營的中央日報確實因地 位特殊受到保護,但也因黨營的身分使其言論受制,版面編排不活潑,無法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