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

國內在推動小班教學精神、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之後,所獲得的一個共識 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和配合程度。綜觀國內教師因職前教育 缺乏品管機制及職場工作長久欠缺合作及省思的習慣,以致教師素質進步情況並 不理想(張德銳,1998)這種情況相較近年來國外教師藉由教學輔導,教學品質漸 趨成長之情況,有很大的差別。而「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也是在這樣的 時空背景下產生的。本節旨在闡述這套系統的研發過程、內涵及實際運用概況,

以協助達成本研究目的。

壹、研發過程

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係以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為基礎,追溯其源乃美國德 州大學教授 Ben M. Harris 和 Jane-Hill 在 1982 年所發展的一套《教師發展評鑑系統》

(The Developmental Teacher Evalution Kit,簡稱 DeTEK)而成(張德銳,2004a)。 DeTEK 共包括六個教學領域、22 個教學行為、101 個教學行為指標。實施歷 程則包括四個階段、十個步驟,分別是:階段一:診斷前調查,階段二:重點診 斷分析,階段三:專業成長計畫,階段四:改進之努力。

DeTEK 所具備的特色有:1.以教學為中心,蒐集和分析客觀的資料。2.根據診 斷結果,和教師一起規劃成長計畫,以代懲罰性措施。3 提供簡明的程序及工具,

並鼓勵評鑑過程的循環。4 教師與評鑑者以互信為基礎共同合作。5.提供診斷的工 具和成長計畫的程序,使教師評鑑有所依據。

有鑑於實習教師接受教學輔導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張德銳參考 DeTEK 教師發 展評鑑系統,綜合「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評鑑系統」

等兩套系統,完成「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由於「評鑑」一詞難免帶有考核意味,

為避免誤解,研究小組乃更名為「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寄望以「教學輔導」一 詞,凸顯以教師教學為核心,以輔導為目的之重要內涵。迄今,提供五、六千位 小學教師一個改進教學、協助同儕教師成長的一個利器(張德銳,2004a)。根據蔡 若蘋(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1.參與教師對初階研習整體實施滿意度,屬於中上 程度;不會因為性別、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參與類別、研習經驗不同而有所差 異;2.教師自評初階研習對教學效能之影響,整體得分屬於中上程度。

當「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在國小教師的教學輔導漸顯成效之餘,有鑒於中 學教師工作過度保障、缺乏升遷機會、欠缺合作、省思的教學習慣以致教師素質 的進步情況並不理想,如此一來教育改革的陳義再高,如果沒有優秀教師的充分 配合,改革將形走樣,如此更見中學教師專業化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於是在民國 九十年張德銳教授組成一個研究小組,以「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為基礎,希望 以「教學專業發展」一詞,凸顯以教學為中心、以輔導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為手段 的訴求。經參與研習教師心得分享,普遍認為該系統具有下列實施成效:1. 透過 具體客觀的工具,可發現已達成、未達成之教學行為,提供明確改進方向;2. 透 過專業成長計畫可拓展學科專業領域以外的教學專業,如教學策略、班級經營、

溝通….等教學專業領域之成長;3. 透過教學者與觀察者之間專業對話、合作、分 享之互動空間,奠定同儕合作之基礎(張德銳等,2004a)。

貳、系統之內涵

一、意義與目標

「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係協助教師透過自我教學檢視、同儕教室觀 察及學生教學反應等方式,來蒐集教師教學表現資料,然後鼓勵教師和同儕在相

互信任、合作的基礎上,設定專業成長計畫並執行之,藉以不斷地促進教學專業 發展的一套輔導系統。所以它既是一種典型的形成性、發展性、診斷性教學評鑑 系統,也是一種專業性、服務性的教學輔導系統。為落實協助教師改善教學,提 升教學品質,其更強調此系統是以「輔導」的精神取代「評鑑」的目的(引自張 德銳等,2004a),真可謂用心良苦。

因此,可知「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的目標,係鼓勵教師們透過自我 反省實踐並與同儕協同改進教學行為。如此一者可提供中學教師自我檢視教學的 機會,再者提供中學教師作為協助同儕改進教學的利器,尤其是對於實習教師及 初任教師;還可以藉此發現教師教學表現成就,以激勵教師工作士氣;最終可以 促進行政人員與教師間及教師同儕之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有助組織氣氛之和 諧。

二、發展規準

教學輔導貴在以明確的規準來觀察教師的教學情形,以收事半功倍的輔導成 效。「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之規準,針對教師教學工作屬性,力求具體明 確更允許教師刪除、修改或添加新規準的機會。內含五個教學領域:掌握教學目 標、活用教學策略、增進有效溝通、營造學習環境及善用評量回饋。每一個教學 領域約有二至三個教學行為觀察主題,每一個觀察主題下有二至五個不等的觀察 指標,共計有四十一個教學行為指標(引自張德銳等,2004a)。如下列所述:

A.掌握教學目標-掌握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案,系統呈現教材。

A1 掌握教材內容:

A1.1 充分備課,精熟教學內容。

A1.2 能連結舊經驗與新概念。

A2 設計教學方案:

A2.1 依據教學內容,考量學生能力,決定教學目標。

A2.2 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A2.3 能提供切合教學目標的補充教材。

A3 系統呈現教材:

A3.1 呈現主題與重點。

A3.2 能循序漸進,由簡而繁,有組織的呈現教材內容。

A3.3 能提供多種例證,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A3.4 能適切提供練習或作業,協助學生精熟學習。

A3.5 於每節課摘要,或總結學習要點。

B.活用教學策略-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採用多元教學方法與媒體,善於發 問,啟發思考。

B1 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B1.1 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經驗。

B1.2 安排學生有興趣的學習活動。

B1.3 提供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經驗。

B2 採用多元教學方法與媒體:

B2.1 依學習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B2.2 依據教學需要,應用教學媒體。

B3 善於發問,啟發思考:

B3.1 設計由淺而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B3.2 發問後代答時間適當(三秒以上)。 B3.3 發問後能針對學生回答,繼續延伸問題。

B3.4 聽答後能歸納整理學生的回答。

B3.5 提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問。

C.增進有效溝通-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展現生動的肢體語言,建立多向互動溝通。

C1 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

C1.1 音量、語速適中,口語表達清晰。

C1.2 能使用適當語言文字進行教學。

C1.3 板書清晰正確。

C2 展現生動的肢體語言:

C2.1 以眼神、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配合口語傳達意義。

C2.2 適度移動位置增進溝通效果。

C3 建立多向的互動溝通:

C3.1 對學生的反應,作建設性的回饋。

C3.2 鼓勵學生之間互動討論。

D 營造學習環境-營造有利學習的班級氣氛,建立教師常規,有效掌握教學時間。

D1 營造並維持有利學習的班級氣氛:

D1.1 以和善親切的語氣與學生互動。

D1.2 引導學生進行同儕合作學習。

D2 建立教師常規:

D2.1 使學生能明確遵守教室規範。

D2.2 使學生能明確遵循活動程序。

D2.3 妥善處理學生不當行為。

D3 有效掌握教學時間:

D3.1 能儘快地進入教學活動。

D3.2 有效分配教學活動時間。

D3.3 維持流暢的教學節奏。

E 善用評量回饋:教師在教學時,能評估學習表現提供回饋與指導,達成預期學習 目標。

E1 評估學習表現提供回饋與指導:

E1.1 依據學習目標,使用適當的評量方法與工具。

E1.2 明確的指正學生的學習錯誤。

E1.3 根據評量結果,進行補救教學或加深加廣的指導。

E2 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E2.1 使學生能專注參與學習活動。

E2.2 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教學概念與技能。

E2.3 學生能理解並悅納與學習活動有關的價值觀念。

三、系統之運作程序

本系統最大的特色即其運作程序皆有配合之工具表格,共分為四個階段,十 個步驟,是一個持續循環的過程,輔導人員在實作過程中,可依據個人需求,參 考指導語,彈性運用。運作程序(如圖 2-5)及配合使用的工具臚列如下:

(一)階段一:綜合診斷調查

步驟一:教師先完成工具一「教學行為自我檢視表」,來自我省思在五個教學領域 和十四個教學行為上的表現。

步驟二:輔導者使用工具二「教學行為綜合觀察表」,對五個教學領域和十四個教 學行為來進行教室觀察。

步驟三:教師及輔導者開會研商,完成工具三「教學行為回饋分析表」,並就下列

三個方案擇其一,以為繼續進行的基礎:

方案(1)直接進行成長計畫。當教師及輔導者都同意所獲得的資料已經很清楚地 顯示出特定的改進需要,則可選擇此方案。

方案(2)選擇一到三個教學行為,進一步進行重點診斷分析。當教師及輔導者都 同意有改進的需要,但是感覺進一步的分析會更穩當時,則應選擇此方案。

方案(3)重新回到步驟一和二,即由教師重新自我檢視,以及由輔導者在進行教 室觀察。當教師及輔導者意見不一致時,可選擇此方案。一來使輔導者 更熟悉教師在教室的表現,再者可提供教師再檢討修正對工具一的反應。

(二)階段二:重點診斷分析

步驟四:教師完成工具四「教師自我報告表」,係用來決定教師是否表現出教學 行為所附屬的每一個行為指標,此部分適用在步驟三、方案 2 所選定分 析的教學行為。

步驟五:輔導者完成工具五「教室觀察報告表」,目的同步驟四。

步驟六:由學生完成工具六「輔助性學生報告表」,適用在步驟三所選定之教學行 為。

步驟七:由教師、輔導者及其他相關合作之專業人員開會共同完成工具七:「資料

步驟七:由教師、輔導者及其他相關合作之專業人員開會共同完成工具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