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中文部分

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芝翔(2012)。校長轉型領導及交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後設分析。

心理學報,39(2),328-334。

任 皓 、 溫 忠 麟 和 陳 啟 山 (2013)。 工 作 團 隊 領 導 心 理 資 本 對 成 員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的 影 響 機 制 : 多 層 次 模 型 。 心 理 學 報 , 45(1), 82-93。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圖書。

吳欣怡(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 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政達(2005)。心理契約、組織公平、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連性研究:

以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為例。九十四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94-2413-H004-018- )

吳政達(2009)。學校組織中領導者與部屬交換關係、組織公平、組織自尊與工作 滿意度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2(1),141-161。

吳政達( 2010)。印象管理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00,

53-71。

吳 政 達 (2011)。 教 師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前 置 變 項 之 跨 層 次 模 式 分 析 。 教 育 行 政 研 究 , 1:2, 169-209。

吳政達、湯家偉、羅清水(2007)。心理契約、組織公平、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 為結構關係之驗證:以臺北地區國民中學學校組織為例。教育政策論壇,

10(1),133-159。

吳禹鴒(2011)。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資本及其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樹德

刊,21,149-171。

李 新 民 (2009)。 幼 兒 教 師 的 心 理 資 本 及 其 與 工 作 表 現 的 潛 在 關 聯 。 幼

誠之差異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38,205-256。

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凱莉(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新發(2010)。正向領導的意涵與實施策略。國民教育,50(3),1-5。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 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7(4),1049-1073。

林鳳珠(2008)。信任關係、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防管理學

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466,54-61。

曾貴珍(2011)。國民中學內部行銷策略 工作滿足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

黃俊傑( 2006)。「組織公民行為」在學校組織革新上的啟示。學校行政,43,

134-145。

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春日(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柏勳( 2003)。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意涵及其成因分析。學校行政,27,63-79。

黃柏勳(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

靳宇倡、秦啟文(2010)。心理資本的理論研究。生產力研究,5,33-34。

廖大偉(2005)。桃園縣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

49(1),41-62

蕭 佳 純 、 崔 念 祖 (2011)。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與 學 校 創 新 經 營

謝傳崇(譯)(2011)。正向領導(原作者:Kim Cameron)。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 年:2008)。

謝傳崇(2011a) 。正向領導對學校領導者的啟示。竹縣文教,41,9-12。

謝傳崇(2011b)。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1,

59-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9

謝傳崇(2012)。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台北市:高等。

謝 傳 崇 、 王 瓊 滿 (2011)。 國 民 小 學 校 長 分 佈 式 領 導 、 教 師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對 學 生 學 習 表 現 影 響 之 研 究 。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教 育 學 報 , 28:1,

35-66。

謝豐宇(2011)。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 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雯豐(2011)。校長全面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 園縣國民中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顏 弘 欽 (2013)。 心 有 餘 , 而 力 不 足 ? 「 家 庭 對 工 作 衝 突 」 對 教 師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的 影 響 。 教 育 經 營 與 管 理 研 究 集 刊 , 9, 61-90。

藺寶欽(2009)。心理賦權、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轉換型領導之中介 角色。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品如(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心淇(2007)。心理資本、薪資水準與工作努力程度關係之研究:以某跨國企 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Bateman, T. S., & Organ, D. W. (1983).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 citize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6(4), 587-595.

Baumeister, R.F.,& Vohs,K.D.(2002). The pursuit of meaningfulness in life. In C. R.

Snyder& S.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608-61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NJ: Prentice-Hall.

Cameron, K. S. (2003). Organizational virtuousness and performance. In K.S.

Cameron, J.E. Dutton & R. E. Quinn (Eds), Positive organizatiional scholarship (pp. 48-65). San Franciso: 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 (2007). Building relationships by communicating supportively. In D.

A. Whetten & K. S. Cameron(Eds.), Developing management skills(pp.237-282).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ameron, K. S.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C.A.: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 & Caza, A.(2004).Introduction: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ipline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6), 1-9.

Cameron, K. S., Bright, D., & Caza, A. (2004),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virtuousness and performanc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 766-790.

Cameron K. S., Dutton J. E, and Quinn R. E.(2009).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Foundations of a new discipline. C.A.: Berrett-Koehler.

Clifton, D. O. & Harter, J. K.(2003). Investing in strengths. In A. K. S. Cameron, B. J.

E. Dutton, & C.R.E. Quinn(Eds.),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pp.111-121). CA: Berrett-Koehler.

Chen, G. (2007). Subject-object meaningfulness in knowledge work. Unpublished honors thesis, Organizational Stud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enison, D.R.(1996).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l climate? A native’s point of view on a decade of paradigm wa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3), 619-654.

Dutton, J.E. (2003). Energize your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utton, J. E., & Ragins, B.R. (2007). Explor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t work. NJ: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