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正向領導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校長正向領導、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 文獻與其相關研究。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者蒐集國內外有關校長 正向領導、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與著作加以整 理並做深入分析,以作為本研究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時之依據。本章共 分四節,第一節為校長正向領導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正向 心理資本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基 礎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校長正向領導、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之相關研究,詳細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校長正向領導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壹、校長正向領導之起源與發展

領導是一門持續發展中的科學,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領導的理論 一直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歷史的挑戰和檢驗(謝傳崇,2010)。傳統上,

領導理論可歸類為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三大走向;自 1980 年後許 多新興的教育領導類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包含:轉型領導、教學領導、

服務/僕人領導、交易/互易領導、分布(散)式領導、科技領導、真誠領 導…等(秦夢群,2011)。而在近幾年廣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的領導模 式,首推 Cameron(2008)所提出的正向領導(positive leadership)。

Cameron(2008)參照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學和 正向變革理論提出「正向領導」的理念。林新發(2010)認為,正向領 導是由正向觀點衍生出的領導模式,強調領導者肯定部屬的長處,以培 養同仁具有樂觀、良好工作效能與良善品德之正向特質。Cameron(2008) 則指出所有的正向觀念皆歸因於向陽效應。向陽效應認為所有生物都具 有趨吉避凶的傾向—即趨向正向能量,遠離負向能量。就如同植物的向 光性一般,人們學習正向知識比負向知識來的快,喜歡正向語言勝過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2

負向語言,人們普遍會對於正面描述表示認同,在潛意識層面,人腦會 傾向於關注樂觀向上的信息,亦即所有的生命均傾向正向能量(Matlin &

Stang, 1978; Cameron, 2008)。

校長正向領導乃是指校長利用正向領導促使學校產生超越預期的 表現,達到卓越超凡的水準。自 2008 年 Cameron 提出「正向領導」的 理念後,國內外對於正向領導的相關研究開始蓬勃發展,然而針對校長 正領導的相關研究則仍在起步階段。

貳、正向領導之理論基礎

正向領導是一個新的領導概念,中國大陸稱為積極領導或正面領 導。在正向領導的發展進程中,以Cameron的研究最為當今學者所推崇,

其理論基礎源自於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正向組織行為學和正向變 革理論(Cameron, 2008)。為探究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研究者將依續 探討較為學界認同的正向心理學、正向組織學和正向組織行為學。

一、正向心理學

(一)正向心理學的起源與現況

正向心理學源自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對於人的本性(nature)、潛能 (potentiality)、經驗(experience)、價值(value)、創造力(creativity) 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等的研究。而「正向心理學」一詞最 早出現在Maslow(1954)於其著作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書中最 後一節「走向正向心理學」(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Froh, 2004),但在當時並未引起過多的關注,一方面源於Maslow的英年早逝 (1908-1970),一方面與當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所採用的研究方式乃是 依靠個人的觀察、體驗和傳記資料,缺乏必要的實驗手段及實證根據有 關。(靳宇倡與秦啟文,2010)

1980年代以前傳統心理學多偏向以負向、病理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的 心理活動,但隨著越來越多無法解釋的情況出現,學者開始漸漸從「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3

裡有問題?」轉而關注到「哪裡對了」(Clifton & Harter, 2003), 從 而開始熱烈討論,什麼是「愛」、「樂觀」、「快樂」、「幸福感」、「創傷復 原力」…等等正向議題。1990年代以後,大量有關「正向心理學」的研 究議題如雨後春筍般的被提出,如自由意識(free will)、心理資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個人自我力量(ego strength)、適應 性的防衛機轉(adaptive mental mechanism)、好(good)、分享正向 事件(sharing positive events)等(王沂釗,2005;謝傳崇,2012)。

Seligman 在 1998 年 擔 任 美 國 心 理 學 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主席期間積極推廣相關研究,並指出正向心理學的 目的在幫助個人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使個體在遭遇挫折時不會輕易落 入憂鬱之中。2000年時<<美國心理學家>> ( American Psychologist) 期 刊編輯特刊介紹正向心理學,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並發表專文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闡述正向心理學興起的時 代背景及研究範疇(Froh, 2004;李新民,2011)。因此有人稱「正向心 理學」運動為心理學界的「第四次改革運動」。

時至今日正向心理學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相關的課程、

組織、會議及研討會相繼成立及舉辦。第一屆正向心理學峰會於1999年 召開,第一屆國際正向心理學會於2002年舉行,第一屆正向心理學世界 大會於2009年舉行。美國哈佛大學於2006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並成為 全 校最 受歡 迎的 課程 之一 ; 英 國劍 橋大 學成 立幸 福感 研究 院 (The Well-being Institute) 進 行 相 關 研 究 ; 歐 洲 成 立 正 向 心 理 學 網 路 (European Network for Positive Psychology)整合歐陸各國相關研 究…。目前台灣、中國、香港、韓國已積極推動「正向心理學」的會議 或組織,但相較歐美各國,亞洲關於「正向心理學」的發展,仍有待努 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4

(二)正向心理學的意義與內涵

Seligman 與 Csikszentmihalyi(2000)指出,正向心理學的主要目 的在於幫助人們發展潛能,以促進個體及社會健康發展。因此,正向心 理學是一門關心正向的主觀經驗、正向的個人特質及正向環境的科學,

其目標在於增進生活品質及預防病態心理的發生(Seligman, 2000)。

國外學者Hill(2001)認為正向心態(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是由正面的特徵所組成的,包含:信心、誠實、希望、樂觀、勇氣、進 取、慷慨、容忍、機智、誠懇與豐富的常識等。Peterson(2006)則認為 正向心理學除了關注人的優勢,強調建立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外,並可修 補不足與缺陷之處。因此,正向心理學是一門探究正確心態的學問,除 了關注正向的目標外,也可治療人們生命中的傷痕。

國內學者仲秀蓮(2004)指出正向心理學是一種處處往好的方面 想、相信自己具有潛能、對自己傳送好的訊息、運用長處與美德的信念。

曾文志(2006)認為正向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技巧,以了 解人類行為的正向要素,其所探討的是有助人們、群體與組織達到繁榮 或最佳化的條件與過程。謝傳崇(2012)則認為正向心理學是分析和找尋 人類優點及潛能的科學化研究,藉由發掘個人的潛能與組織的優勢,增 強對抗逆境的能力,以追求正向的人生。簡而言之,正向心理學可說是 針對人類長處與心理福祉的科學研究。

Seligman 與 Csikszentmihalyi(2000)指出正向心理學的主要研 究範疇如下:

1. 正向經驗(positive experience):指正向的情緒或對自我和未 來具有積極的正面看法,例如:樂觀、健康、快樂、主觀幸福感 等。

2. 正向特質(positive trait):指個人具有發展能力、創造的潛 力 、 追 求 卓 越 表 現 的 動 力 , 例 如 : 自 我 決 定

(self-determination)、智慧(wisdom)、創造力(creativi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

美德(virtues)等。正向特質是持久的行為型態,可經由潛移 默化而成為人格特徵。

3. 正向環境(positive community and positive institutions):

指能夠支持個人正向發展的因素,例如: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文化規範(culture norms)、家庭對潛能發展 的影響(effects of fami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等。

綜上所述,正向心理學的目的在使人們獲得更快樂、更幸福的生活。

(三) 正向情緒擴展與建構理論

受到正向心理學運動發展的影響,Fredrickson(1998)提出正向 情 緒 之 擴 展 與 建 構 理 論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說明正向情緒能擴展個體短暫的思考-行動技能,並且建構 個體身體、智能、社會與心理的資源,同時在面對挫折與壓力情境時,

能削弱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 Fredrickson所提出的正向情緒擴展與建 構理論,主要包含1.擴展假說;2.建構假說;3.消除假說。茲分述如下:

1. 擴展假說(The broaden hypothesis):擴展假說主張正向情緒 能夠擴展個體注意力、認知力和行動力,擴大個體目前存在於心 中的一連串的認知、思想和行動(Fredrickson & Branigan, 2005)。其意味著個體的認知與行為受到正向情緒的影響而變得 更加有彈性、開創性與建設性(李新民,2011) 。

2. 建構假說(The build hypothesis):建構假說主張正向情緒能 建 構 個 體 的資 源 ,包 含 身 體 、社 會 、心 理 和 智 能的 資 源。

Fredrickson(2003)並以學童進行遊戲為例,當他們與同伴在遊 戲場玩耍時,除了享受當下的愉悅,同時也建構他們的智能、身 體、心理和社會的資源。遊戲的策略能幫助學童發展問題解決的 技巧與鍛鍊心智;身體的活動可以促進學童的健康;而和朋友的 聯繫可加強社會的聯結;遊戲的過程可以強化學童心理素質,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

些資源將可在未來提供重要的支持,以面對可能遇到的挫折與挑 戰。建構假說相關應用如圖2-1所示:

圖2-1 正向情緒建構假說-以學童遊戲為例

資料來源:Fredrickson, B. L.(2003). 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 American Scientist, 91,p333.

3. 消除假說(The undoing hypothesis):經由實證研究說明正向 情緒能擴展當下的注意力、認知、行動力,此種短暫的擴展,可 消除負向情緒所帶來的影響。體驗過正向情緒的個體,能夠較快 速的消除負向情緒所帶來的身體與心理反應,讓個體的身體能夠 處於較為穩定心理處於較放鬆的狀態,對於復原力的提升也所幫 助。

綜上所述,正向情緒擴展與建構理論認為,正向情緒經驗經由擴展 及建構之過程會促使組織內形成正向關係的聯結與增強,並促進組織的 成長與正向表現,進而促進社會的成長與發展,形成一個螺旋向上的模 式。正向情緒擴展與建構理論的螺旋向上模式,如圖2-2所示:

智力資源 發展解決問題技巧

學習新知識

身體資源 發展協調性

強健體能

心理資源 發展復原力與樂觀

心理資源 發展復原力與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