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儒家倫理情節

第二章 越南歷史演義小說之中華觀(一)——以《皇越春

第四節 中華儒家倫理情節

為了深入瞭解越南人民的儒家倫理情節,本節將以《皇越春秋》為中心再加 入《明史》及黃福的著作等文獻為基礎以探究越南的中華儒家倫理中的師生、父 子、君臣等關係來闡明越南之中華意識。因此,有關內容將分成三部份加以說明,

175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 年),卷 321,頁 3621 上。

包括用夏變夷與尊師重道、《皇越春秋》裡之倫理衝突抉擇、東亞儒家倫理衝突 抉擇等。

一、 用夏變夷與尊師重道

從中華儒家倫理體系的觀點來看,要想轉化世界必須以自我的轉化作為基 礎才能達到。因此,當黃福觀察到越南剛重回中國版圖之時,缺乏禮義教化,

他就想從自身出發,興辦教育、以身作則,最終達成太平盛世的理想境界。黃 福說:

交阯自漢唐而下,丁李陳黎廢立相繼,稱孤道寡四百年,餘祼跣之氓,

漸染成俗,而不知有中華禮義之盛。176

為了以禮義來教化,黃福在越南實施以下的方針:興辦教育與提倡中華禮 義。如此一來,越南的文化與教育逐漸與中國內地同步。關於黃福在越南興辦 教育的情形,在《明史》亦一併提到:

於是編氓籍,定賦稅,興學校,置官師。數召父老宣諭德意,戒屬吏毋 苛擾。177

在文教方面,各府、州、縣皆開設學堂,惟以教授四書、五經為主。178興 辦學校、實行聖賢教化,有利於文化水準的提高及更多越南文人對中國的認 同,也提供越南文人透過受教育來提升生活品質及實現政治抱負。然後在積極

176 〔明〕黃福:〈與鄉友本司左恭議貫齊〉,《黃忠宣公文集》卷 4,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27 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 年),頁 252。

177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 154,頁 3029。

178 吳鈞:《越南歷史》,頁 110。

面上,針對越南地方耆老做好溝通與布達德政;在消極面上,告誡下屬官吏切 勿苛擾越南百姓。他採取此雙管齊下的措施以達成百姓感念朝廷德政的目的。

從儒家的思想觀點來看,僅憑外在的施政作為是不夠的,必須建立民眾對執 政者的信任,而信任感來自執政者所展現出的良好人格特質,因此必須先「內聖」

而後才能「外王」,在《大學》的修行次第即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此個人的人格特質至關重要。有關黃福的人格特 質,在《明史》曾作出詳細的描述:

福丰儀修整,不妄言笑。歷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於人。

當官不為赫赫名,事微細無不謹。憂國忘家,老而彌篤。自奉甚約,妻 子僅給衣食,所得俸祿,惟待賓客周匱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 人,命解縉評之,惟於福曰:「秉心易直,確乎有守。」無少貶。179

黃福具備嚴謹、廉潔簡約、公正、寬恕、淡泊名利、憂國憂民等特質,這 樣「克己復禮」的人格特質不但能落實在越南所施行的仁政上,而且也作為民 眾的行為表率。以儒家傳統來說,有德的老師是學生精神上的父母。有關黃福 受越南從上到下尊敬的情形,《明史》描述如下:

宣德元年,馬騏激交阯復叛。時陳洽以兵部尚書代福,累奏乞福還撫交阯。

會福奉使南京,召赴闕,敕曰:「卿惠愛交人久,交人思卿,其為朕再行。」

仍以工部尚書兼詹事,領二司事。比至,柳升敗死,福走還。至雞陵關,

為賊所執,欲自殺。賊羅拜下泣曰:「公,交民父母也,公不去,我曹不 至此。」力持之。黎利聞之曰:「中國遣官吏治交阯,使人人如黃尚書,

179 〔清〕張廷玉等:《明史》,頁 3031。

我豈得反哉!」遣人馳往守護,饋白金、餱糧,肩輿送出境。至龍州,盡 取所遺歸之官。180

黃福被俘之後企圖自殺殉國,表達儒家士大夫忠於國家的氣節。再者,他 將黎利所贈予之財貨全數交納官府,表現廉潔奉公的精神,實為受人尊敬的有 德君子。文中有德的君子是「民之父母」的觀念出自《詩經》與《孝經》,《孝 經》說: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 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 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 此其大者乎?」181

君子的教學內容是孝悌、忠君之道,而內心始終都是一個「敬」字。黃福 在越南辦學教導越南人民的就是儒家的孝悌、忠君之道,而這樣培育人民的君 子就是人民的父母。父母生出的是身體,而君子則長養了百姓的精神生命,教 導世間的禮法,使人真正作為一個人,與禽獸分別開來。由於黃福是具備德行 的君子,所以越南民眾能隨順他的教化,讓自己的生命價值提昇,獲得巨大的 效果,因此越南人民感恩黃福的德澤,將其尊為自己精神上的父母。當代越南 著名的一行禪師(1926-)曾表達出越南人如是的觀點:

我們心靈上的先祖也是給我們生命的人,他們也同樣在繼續給我們新生 命。我們越南人說,正宗可靠的老師有能力給徒弟新生。有足夠精神力

180 〔清〕張廷玉等:《明史》,頁 3030。

181 〔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 年),《孝經.廣至德》,頁 43。

量的人就能夠生出精神上的孩子,他的生活和修行也能繼續創造新生 命,甚至他死後也是如此。182

一般而言,傳統東亞人民祖先崇拜的對象是血緣上的先祖。相對而言,越南 人民除了對血緣上的祖先之尊崇外,他們也把具有足夠精神力量的老師視為自己 心靈上的父母及先祖。由於越南深受佛教的影響,有無限生命(輪迴)的觀念,因 此認為良師生生世世都給予學生新生命。

永樂 4 年,中國將越南納入版圖,經過黃福 13 年的治理之後,他自己對越 南的情況做出了如下的評論:

十有三年,盜既息,民既安,中華之治教遠及,南越之夷俗丕變。農桑 以勤,學校以興,蔚然有太平之氣象。183

根據這段描述,黃福在越南興辦教育及透過他人格特質以身作則的感召之 下,強化了越南尊師重道的觀念,越南人也把他當作心靈上的父母。儒家禮義 的價值通過黃福心靈的傳遞之後,逐漸「用夏變夷」,讓越南改變了夷狄的風 俗,成為華夏的教化範圍。

對於越南北屬時期統治越南的官員,〈纂修大越史記全書凡例〉曰:

北人守任有政績者必書,好善惡惡,人心所同,天下之公也。184

182 〔越〕一行禪師(Thích Nhất Hạnh)著,薛絢譯:《生生基督世世佛》(本書譯自: 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臺北縣:立緒文化,1997 年),頁 45。

183 〔明〕黃福:《黃忠宣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北京:線裝書局,2006 年),〈送莫恭議領官入覲序〉,頁 97。

184 〔越〕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頁 68。

對於越南北屬時期的外來統治者,凡有政績者亦不掩其功勞,彰顯大公無 私的史家精神。這種精神亦體現在《大越史記全書》與《皇越春秋》歷史演義 小說的撰寫上,《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九.陳紀〉曰:

福為人聰慧,善應變,有治民才,人服其能。185

這句話很清楚地點出了黃福靈活的政治才能,亦具備治民的智慧,為越南 民眾所欽服。不僅正史《大越史記全書》肯定黃福的治理能力,《皇越春秋》對 黃福亦讚譽有加,認為他是個好官員、好老師。《皇越春秋》第49 回「黃尚書 承詔還北 山招撫奉命如南」中說道:

先是黃福治交趾,練兵治民,勞來戢訓,飭戒郡邑吏修撫字之政,中朝 士夫以遷摘至者,必加調恤,拔其賢者與共事。〔…〕福居交趾十八年,

設帳教學,弟子信從者眾。186

《皇越春秋》的作者亦秉持大公無私的精神,黃福雖為外來統治者,但是 黃福治理越南有治績,故而不掩其功勞,亦是大加稱讚,讚揚其治民有道、選 賢與能、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等。黃福奉詔還京起程時,《皇越春秋》亦描述 道:

交人有何盛恩者,扶老攜幼送之,公僎、少碍送至隘留關,拜伏于地,

號泣不已。187

185 〔越〕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頁 496。

186 〔越〕佚名:《皇越春秋》,頁244。

187 〔越〕佚名:《皇越春秋》,頁 244。

黃福的施政表現獲得越南民眾的認同,《皇越春秋》描寫了黃福離開越南 時,越南民眾扶老攜幼歡送黃福、學生們感恩涕零黃福的教育之恩的情況,栩 栩如生,令人動容。也顯現出《皇越春秋》對於外來統治官員所給予的公正評 價。

二、 《皇越春秋》裡之倫理衝突抉擇

東亞文化交流圈中「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關於越 南文人如何處理這樣的議題,在《皇越春秋》中說道:

工部尚書黃福居後,知昇已死,大軍潰敗,落荒遁走,至隘留關,伏兵 齊起,左邊少碍、右邊公僎將福回住,軍士活捉。僎、碍知是業師,皆 下馬羅拜曰:「我父母也,先生而不北歸,小子必不至此。」言已皆泣,

車三令軍士檻黃福將回鎮彝稟命。

詩:師弟情中無背義,君臣心上敢忘恩。188

《皇越春秋》能充分體現越南文人如何思考道德衝突的議題。少碍、公僎視師 如父母,然而在師弟情義與君臣之恩義兩者之間,兩者如何兼顧,形成了道德 兩難(moral dilemma)189的衝突。《皇越春秋》又云:

太祖大怒,命推出斬之,武士牽黃福出,忽見黎公僎抱住,少碍向前稽

188 〔越〕佚名:《皇越春秋》,頁 284。

189 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是當行為者面臨兩個以上相衝突的道德規範因素(normative factors) 或相衝突的初確義務(prima facie duties)時所產生的道德抉擇之困境。見 Shelly Kagan, Normative Ethics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8), p. 182.

首,請代尚書,太祖曰:「我殺寇讎,公何救解?」少碍奏曰:「臣與公 僎本受業尚書,方生獲時,師生之誼,釋之亦宜,第念君臣之道,不敢 狥私,故解回稟納,臣請自代,死亦無憾。」190

此段生動地描寫越南士人在面對道德兩難時的道德抉擇。「仁」是孔孟之道 的根本及核心,「忠」、「孝」、「義」等則是實踐的德目、枝葉。當「忠」、「孝」、

「義」等德目產生倫理衝突時,在更高層次的仁道上,化解了忠孝等德目之間的 衝突問題。師生之誼可以說是孝道的擴大及延伸,也是「義」的具體實踐,「天、

地、君、親、師」為傳統東亞文化中五大最重要的對象情境與關係,君的排序在

地、君、親、師」為傳統東亞文化中五大最重要的對象情境與關係,君的排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