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越南歷史演義小說之中華觀(一)——以《皇越春

第五節 結語

在儒家倫理體系中,東亞文人心中之「義」的價值高於「生」的價值。在 面對道德衝突時,若能犧牲生命使道德價值得到兼顧時,往往會捨生取義來實 現其價值。從東亞各國的事例來分析,可知「公」領域優先於「私」領域的價 值,皆重視忠君報國及尊師重道之價值觀,而且都想達成公私兩全,《皇越春 秋》情節描寫也是如此呈現。

黃福之愛民如子與興辦教育讓越南人民印象深刻。對越南文人的心目中,

中國是越南的老師,在仁政的持續推行下,他們也不反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不過,因為明朝的苛政給了黎利高舉撥亂反正大旗、越南重獲獨立的契機,而 期待與中國關係對等的盼望,也是黎利抗明心理上深層的原因,黎利想當越南 的天子,而非中國的微臣。在制度方面,黎利心目中是極為肯定中國的各項制 度的,所以黎利在建立後黎朝之後,所採取的制度完全仿照中國的國家體制。

就越南主體意識方面而言,《大越史記全書》中的「南國山河」詩句表達越 南與中國是南北朝對等的關係,兩者各自稱帝;〈平吳大誥〉中黎利以天子身分 發布大誥,其認為越南是正統皇朝,而「明朝」只被視為「吳」地的地方政權而 已;《明史》記載黎利雖受命於明朝權署安南國事,但其卻自行稱帝,並論及其 統治具有中華風範,隱約表達越南為中華成員;《皇越春秋》描繪出明朝將領與 使者充份表現出明朝的天朝上國的心態,而越南將領與使者亦不甘示弱,表明越 南是對等國家並有一統天下或四海的想法。作者並以詩句總結越南人之主體意識 為越南皇帝是南朝天子;明朝皇帝是北朝天子,越南與中國各有各的天下,可見

其傾向於南北朝型的中華觀。在政治認同方面,中國正史呈現出越南對中國具有 足夠的政治認同;越南正史則將越南對中國的政治認同予以淡化;《皇越春秋》

認為越南對中國缺乏政治認同,反對中國對越南的統治。越南與中國在文化上雖 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199但在政治上卻是各自獨立的國家。黎利 及越南文人認為越南是中華的成員國,越南是南朝;明朝是北朝,臣屬關係只是 一個表面,越南對內自成一天下,其皇帝也以天子自居,並認為越南有越南的天 子,中國有中國的天子,天下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由此可見,越南文人欲透過 小說來突顯越南的主體意識,這也符合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哲學。200每個生命體都意欲極大化其權力,作為 有機生命共同體的國家也具有其權力意志,透過脈絡性轉向與價值的重估與再構,

欲使其在國際關係中得到最好的發展。

由於政治與文化的認同及立場的不同與歷史小說戲劇性的創作,展現出越 南的中華觀,茲以《皇越春秋》作者、黎利及黃福為例,將其中華觀特色歸納 列示如表 1:

199 家族相似性是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在《哲學研究》一書中提出的重要概 念,他舉遊戲為例,棋盤遊戲、紙牌遊戲、球類遊戲、奧運會等遊戲雖然在功能、技巧、構 造、特徵等方面有所不同,卻如家族成員那樣,有其相似之處,同屬一個家族。參見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Oxford : Blackwell, 1963), pp. 31-32.

200 根據尼采權力意志哲學,凡有生命的地方都有權力意志。任何民族都要先估定價值方能生 存,一個民族若想維持自身,其必不能以鄰族之標準來估定價值。每個民族都掛著一張價 值表,這是其權力意志的呼聲。參見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translated by R.J. Hollingdale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9), p. 84&138.

表 1:《皇越春秋》作者、黎利、黃福之中華觀對照表

人物 國家 中華觀特色 身分 說明

《皇越春秋》

作者

越南 具高度同華意識 越南文人 與中國比較,彰 顯自己比中國更 具華之特性。

黎利 越南 文化上越南是中華成 員,而政治上則是南 北朝的中華觀。

越南君主 黎利認為越南在 文化上屬於中華 世界的成員,但 在政治上中越兩 國是對等而各自 不相隸屬的國 家。與中國的朝 貢關係只是一種 表面關係。

黃福 中國 自華他夷 明朝大臣 黃福用夏變夷。

興辦教育與提倡 中華禮義以教化 越南人民。

黃福所採取的是以明朝為一天下的自我本位的中華觀,對於新統治的地區必 須用夏變夷,以興辦教育的方式,逐漸把越南納入中華的範圍。黎利則是認為文 化上越南是中華成員,政治上雖然名義上與中國有朝貢關係,但實質上越中兩國 處於南北朝對等地位,越南自成一天下。一般而言,競華意識通常出現在越南使 臣對外與朝鮮、琉球等中國的藩屬國進行比較上,想藉此展現自己是中國周邊國

家中最具華者,201而不與中國比較。但《皇越春秋》作者藉由黎利表達出「電掃 中原」、「一統天下」的意圖,這樣的作法是在政治上軍事上與中國競爭的意識;

而在文化上,作者則透過越南使者黎公僎對整部《大學衍義》倒背如流的情節,

在中國皇帝面前表現出自己是飽學之士、聰明非凡,比中國士大夫更加優異,以 此表現出作者認為越南對中國是青出於藍,越南對中國具有高度的同華意識。《皇 越春秋》作者心中政治上認為越中兩國地位對等,南北各自稱帝,自成天下。雖 在文化上認同漢文化,但偏重南北朝型的中華觀。

以道德價值與文化認同上而言,《皇越春秋》呈現出義的價值比個人生命 的價值更高,「公」領域優先於「私」領域;就政治上的觀點而言,《皇越春 秋》持南北朝型的中華觀。越南雖形式上尊中國,但認為自己也屬於「華」,

並視其他周邊國家為「夷」。

201 張崑將:〈越南「史臣」與「使臣」對「中國」意識的分歧比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 刊》,第 12 卷第 1 期(總第 23 期) (2015 年 6 月),頁 167-191。

第三章

越南歷史演義小說之中華觀(二)——

以《越南開國志傳》、《皇黎一統志》、

《皇越龍興志》的二重朝貢型為中心

前一章《皇越春秋》歷史演義小說內容旨在描述 1400 年至 1428 年之時間範 疇,成書於 1858 年至 1883 年之間。其他三部著名歷史演義小說,《越南開國志 傳》所陳述之時間範圍為 1568 年至 1689 年,成書於 1719 年;《皇黎一統志》

所描述之時間為 1777 年至 1802 年,成書於 19 世紀初;《皇越龍興志》則在敘 述 1773 年至 1820 年之時間範疇,成書於 1899 年至 1904 年之間。本節將探究其 餘三部越南演義小說,並再與《皇越春秋》歷史演義小說作相互比照以研究分析 其在時間序列上之中華觀有何改變。

在上述三部歷史小說裡,《越南開國志傳》強調漢文化中的忠義、積德、

謙卑與天意;《皇黎一統志》重視仁、義、禮、公天下與興滅繼絕原則;《皇 越龍興志》亦強調積德與天意。就政治上的觀點而言,這三部歷史小說都傾向 二重朝貢體型的觀點,越南一方面向中國朝貢,另一方面也要求周邊國家向其 朝貢。但二重朝貢型的中華觀也涉及到地理意義和政治意義的中華觀,彼此息 息相關。

關於二重朝貢體制,濱下武志、張啟雄皆有相關研究。濱下武志指出,朝 貢體制雖是兩國關係之中以中國為核心的放射狀構成之體制。但是,處於中國 周邊自成體系之衛星朝貢體系就有幾個,例如琉球對中國與日本都派遣使團,

於是中國與日本之間就存在競爭關係,此為雙重朝貢之例。朝鮮也是將中國作

阮主時期官員榜中侯阮科占,官至參政正斷事,受封榜中侯。他在擔任該簿副斷 事期間(1718—1724 年)撰寫了這本小說。從小說內容上看,阮科占有很高的漢 文化素養,具有儒、佛、道的思想,小說中運用了大量的漢文詩詞。小說主要敘 述南朝阮主政權之建立、鞏固和發展等過程,以及和北方鄭氏政權之間的對抗。

小說共分為八卷不分回,以編年體敘事,楊慎齋作序。205

《皇黎一統志》,原名《安南一統志》,全書共十七回。吳俧著,吳悠續,

吳任輯編。成書於 19 世紀初。《皇黎一統志》為越南歷史演義小說中,最重要 且最具特色之一。其書所敘之故事,均見諸正史記載。另有三點值得重視之處:

一、本書之作者、編者均參照歷史事件,且係書中人物,此實為以往歷史演義小 說所未有。二、作者、續者、編者竟為兄弟與從兄弟之關係,且作者、編者之父 曾撰《越史標案》,編者任亦曾監修國史,足見其家族之史學淵源。三、本書所 敘之史事,結束於黎朝之亡,而此後之史事,復有任之曾孫吳甲豆(1852-?)為之 撰《皇越龍興志》一書,以記述阮朝建立基業之歷史,接續皇黎一統志之史事,

尤見是時越南國史似為吳家世守之學。206

有關《皇黎一統志》相關著者的生平,鄭阿財已有簡單的考證。首先有關第 一著者吳俧,一名時志,字學遜,號淵密,山南青威人(今屬西河省),為吳任之 弟。領鄉薦亞元,官歷書僉書平章省事,西兵之變,與陳名案、武楨等文臣,從 昭統帝奔至靈,上中興之策,承往諒山招諭藩臣,卒於嘉平。著有詩文集、《新 真心鏡》及《安南一統志》七回。接續作者吳悠,一名時悠,字徵甫,號文博。

係吳任之叔父吳燾之子,為任、俧隻從弟。官歷海陽學政,生平為學精苦,壽六 十九。著有詩文集及續編《安南一統志》七回。至於輯編者吳任(1746-1803),一

205 李時人:〈中國古代小說與越南小說的淵源發展〉,《復旦學報》,第 2 期(2014 年),頁 139。

206 吳俧著,吳悠續,吳任輯編:《皇黎一統志》,收入陳慶浩、王三慶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 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年),第 5 冊,頁 3-4。

名時任,字希尹,號達軒。天資聰穎,十六歲撰《一十七史撮要》。年三十中進 士,授戶部都給事中。1788 年 12 月,西山阮惠即皇帝位於富春,而清兵南伐。

阮惠授任工部侍郎,封晴派侯,命其出使,與清議和,著有《邦文集》。1790 年 陞兵部尚書,1791 年陞侍中大學士,1792 年兼國史署總裁。1793 年充求封部正

阮惠授任工部侍郎,封晴派侯,命其出使,與清議和,著有《邦文集》。1790 年 陞兵部尚書,1791 年陞侍中大學士,1792 年兼國史署總裁。1793 年充求封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