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方法

「天下」指天子所治理的區域,越南文人所指的「南天下」、「北天下」

具有地理意義的中華觀。越南不僅以天下來表達自己的統治區域,亦用「九 州」、「四海」、「嶺南」等詞來描述其統治領域。

每位越南文人並不僅有單一的中華觀,只是偏重不同。在第四章中,黎貴 惇對舉「中州」與「嶺南」,表達越南屬於嶺南,不屬於中州。他雖然認為越 南是「華」非「夷」,具有文化意義的中華觀,但更側重於地理意義的中華 觀。以上三種意義的中華觀,每個越南文人僅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並非只有一 種中華觀,本論文只是依照偏重程度勉強予以分類。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由於本論文研究中華觀之流變,此涉及到事件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結與變 化,也涉及到許多文本之解讀與分析,因而採取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

99 張其賢:〈“中國”與“天下”概念探源〉,《東吳政治學報》,第 27 卷第 3 期(2009 年 9 月),頁 200-205。

100 張其賢:〈“中國”與“天下”概念探源〉,頁 212。

101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卷 89,〈晉書十五.列傳第 四〉,頁 1162。

的詮釋學方法。關於神話的部分,呂格爾認同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的觀點,認為神話致力於蒐集人類的勞作之剩餘,亦即蒐集文化的 一個子集合。這是一種剪貼修補的工作。神話的思想以事件的碎片或殘餘構建 出結構。呂格爾認為神話歷史服務於整個結構對事件發起的抗爭,並表現出社 會要消除歷史因素的干擾活動之努力;神話歷史自身表現一種消除歷史與弱化 事件之策略。102有關越南神話,越南文人將許多越南之文化元素,經由剪貼、

拼湊、修補,形成一個具有結構性的神話故事,以達成其特定之目的。在第六 章中,越南文人為了消除中國侵略之歷史因素對自身產生的不良影響與干擾,

因而創造出越南神話,將中越關係引導成為兄弟關係,這亦有助於使兩國地 位,從上下關係轉化為平等關係。而在越南神話中,雖然中國祖先是兄長;越 南祖先是弟弟,但作為弟弟的越南祖先的資質更優異,這亦可同時增強越南民 族自信心。

呂格爾舉以色列民族為例,以色列正是透過對自己的傳統進行之重新解 釋,才具有一種自身即是歷史性之認同性:表明以色列在定居之後之近鄰同盟 裡重建氏族以前,可能並無以色列之統一性。正是透過歷史地詮釋自身的歷 史,將此歷史構想成栩栩如生的傳統,以色列方能作為一特殊之民族而投射至 過去之中,如同於一個不可分的整體所發生的。以色列思想趨向的神學原理就 是,它總像統一體般地行動。103越南民族之情形也和呂格爾所論及的以色列民 族有相似之處,須經由神話、小說、歷史、其他文學作品與戲劇等逐漸建構出 越南的歷史傳統,越南才能形成為一個獨特的民族。

從歷史之主觀性與客觀性的角度來考察,呂格爾認為,我們從歷史那期待

102 Paul Ricoeur 著,莫偉民譯:《解釋的衝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50-52。

103 Paul Ricoeur 著,莫偉民譯:《解釋的衝突》,頁 50-52。

獲得某種適合歷史之客觀性。人們期待歷史能為客觀性之多樣化的帝國增添一 個新省份。換言之,歷史的客觀性不像生物學或物理學之客觀性那樣具有單一 性的標準答案,而是容許多元性。另一方面,我們對歷史也期待某種的主觀 性,但這並非是一種任意之主觀性,乃是正好適合於歷史的客觀性之主觀性。

而人們由解讀與從史學家之著作之沉思那期待一種反省之主觀性,這就是讀者 的重要性,每一部作品的價值都體現在讀者身上。所以整個發展路線是,由歷 史之客觀性至史學家之主觀性,再到哲學之主觀性(此及讀者的主觀性)。這樣就 能把歷史上升到人類歷史的高度。104越南的文人再撰寫越南史書、歷史演義小 說、神話、詩及其他著作時,他們會考慮讀者的反應。越南民族原本不是一個 統一的民族,透過這些歷史、文學作品,提升上一種哲學的高度,歷史不只是 歷史,它更上升到越南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高度。越南民族也透過這些創作,

逐漸凝聚成一個民族國家整體,越南歷史也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

呂格爾贊同布洛克(Marc Bloch, 1886-1944)的觀點,將史學家對過去之研究 稱為「觀察」。歷史學家並不面對過去之現象,而面對的卻是過去之痕跡,這明 顯的限制也讓歷史失去科學之資格。在歷史的文獻之痕跡裡理解過去,準確來 說,這是一種觀察,因觀察並非意味記錄一個原始的事實。透過文獻重建一事 件,更準確地說是重建一系列的事件。這種重建也意味要求讓文獻來說話。而 試圖進行解釋之史學家的活動稱為「分析」,而非「綜合」。歷史之目標並非再 現一系列的過去事實,乃是重建與重組一系列過去之事實。歷史之客觀性即在 於此種對再現與符應之拒絕,在於此種在歷史理解之層次上建構一系列事實之 目標。在史家的工作中,合理的選擇取決於價值判斷,它能支配事件與因素之 選擇。透過史家僅關注與分析重要事件,並將其聯結在一起。史家之主觀性用 解釋之圖示來干預原初的意義。價值判斷消除次要之事物,創造出連續性。真

104 Paul Ricoeur 著,姜志輝譯:《歷史與真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年),頁 3-4。

實之過去是不具連貫性的,是分裂成微小的碎片的。聯繫在一起之敘述透過其 連續性而獲得意義。歷史的合理性取決於欠缺可靠標準之價值判斷。換言之,

價值判斷創造了歷史的合理性。105呂格爾認為歷史可被解讀成意義之延伸,意 義由許多組織中心之擴展。作為構成之統一,焦點放在事件之間相互聯結在一 起之整體秩序上;作為戲劇化之描述,它由節點到節點,由皺褶到皺褶。106越 南文人和史家在取材文獻時,也是根據其特定的價值判斷,將眾多紛亂是文獻 中的事物,編輯出一個特定因果序列的統合性整體,形成意義之網,這樣的詮 釋體系也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越南文人,在形塑其作品時必須考量此參照標 準。因此,「南國山河」詩、〈平吳大誥〉等作品不斷出現在越南文人創作的文 本脈絡中,亦是建構一系列越南歷史事實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在越南歷史世 界的整體秩序上,這些作品有其特定的座標,亦是越南歷史的意義組織中心,

它們具有拓展性與能動性,牽動著越南歷史的發展。越南歷史即由這些作為節 點的重要事件所連貫起來而動態發展的有機整體,持續影響越南的世世代代。

自《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通過《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再到呂格爾之《時間與敘事》(Time and Narrative)後,基本而言是由

「敘事」來理解人之時間性;人在講故事時,會將自身之歷史性與經驗及其中 各種存在可能與核心焦點,都帶至語言上講出來。講故事基本而言是一種講出 人的歷史性之方式。而通過人之歷史性,人得以從歷史中來開顯存有,這樣就 能經由這種方法之迂迴,將敘事、時間與存有都聯繫在一起。107史書、歷史演 義小說、文章等作品也是在說故事,越南文人也是透過說故事,把自己時代的 歷史性、歷史經驗及當時核心關切點,都帶到作品中。透過人與作品,存有在 其中開顯出來。本論文即是研究存有如何在 18 至 20 世紀的歷史之流中,透過

105 Paul Ricoeur 著,姜志輝譯:《歷史與真理》,頁 5-9。

106 Paul Ricoeur 著,姜志輝譯:《歷史與真理》,頁 23-24。

107 沈清松:《呂格爾》(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 年),頁 88。

這些著作開顯出來。

關於敘事文方面,「三層擬構論」是呂格爾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擬構」一 詞來源於希臘文的 mimesis,原有「模仿」的意思,亦有「再現」的意思。他的

「擬構論」受到亞里斯多德極大的影響。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論是一種創造性的模 仿,「模仿」是將人的行動加以典型化。不論故事、小說或歷史,皆是經由敘事 性之語言對各事件間之關聯加以重構(reconstruction)的結果。呂格爾「三層擬構 論」的第一層擬構係指人在時間之中,有主動、被動的整體存在及行動歷程。第 二層擬構是指敘述行動之語言與時間受佈局結構化,透過情節、佈局及其間的組 織,將全部事件同構為一個曲折的故事。第一層擬構,他稱為「前構」(pre-figuration),可以透過第二層擬構的「同構」(configuration)開展出來。再通過與讀 者之關係,在第三層擬構中即可達到「再構」(re-figuration),因此時讀者藉由閱 讀之行動,會從故事之中建構一個世界,一個故事之指涉(reference)即讀者從中 讀出來的世界。108黃冠閔認為,在預設呂格爾的第一層擬構(前構)所涉及之行動 時,事件與歷史以情節化作為中介,成為圖示化(同時性之全體)和傳統的辯證。

在第二層擬構中,敘事之情節化作用須將事件與歷史(故事)串連起來,呂格爾稱 此種組合關係為同構。依照敘事之時序重新形成一種整體,此便使得虛構敘事也 取得了結構上之合理性。情節安排的同構動作之特徵體現在「當作整體」、「組 成整體」之判斷上。於此關聯中,他重新提到生產的想像力,想像力之圖式化連 結了知性和直觀,把異質性的事物加以綜合。第三層擬構(再構)連結了文本與讀 者,在文本與讀者間之關聯,有一種對話的指涉、一種共同指涉。讀者與文本間 產生有意義的互動關係,閱讀使文本與讀者之世界交錯,也聯結了文本與讀者兩 者之視域;閱讀作為一種再構,產生了視域之融合。閱讀的行為使文本重新生動 展現於讀者面前,此為第三層擬構的再構,讀者在閱讀時將歷史與虛構重新整編,

108 沈清松:《呂格爾》,頁 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