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越南燕行使黎貴惇中華觀之特色

第四章 越南燕行使黎貴惇地理型中華觀之特色

第二節 越南燕行使黎貴惇中華觀之特色

在古代東亞漢文化圈的文化,基本上是以儒、釋、道為主要內容而構建起 來的。作為一個越南文人─黎貴惇,其著述思想與觀點,也頗受漢文化的影 響。283

279 于向東:〈黎貴惇的著述及其學術思想〉,《東南亞研究》,第 3 期 (1991 年),頁 10。

280 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越南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年),頁 490。

281 于向東:〈黎貴惇的著述及其學術思想〉,頁 11-12。

282 于向東:〈黎貴惇的生平及其哲學思想〉,頁 51-52。

283 于向東:〈黎貴惇的著述及其學術思想〉,頁 13。

黎貴惇與清朝官員秦朝釪284對談,對談內容如下:

(問):285「貴國產物如何?」

(答):286「傳記不曰『稱奇草木,皆在南方』乎?不敢過說,《西遊 記》有云:『中華雖是中華,雖是大邦,其窮無此。』此非仆等捏言 也。」287

黎貴惇在這裡顯然認為中華就是中國,也認為越南擁有中國所沒有的奇珍 異草,也代表越南物產的特殊性。

黎貴惇有一段話講到中國在漢唐時期統治越南的情形,他說:

嗟乎!漢唐之世,官斯土者,幾人稱清吏哉?苛政猛於虎,暴賦毒於 蛇,民何堪矣!天生君主,自立一國,因俗為治,相安寬簡,畏天事 大,恪守常禮,弭息兵革,南北無事,亦一方之福也。288

中國漢唐統治越南時期,苛政暴賦使人民苦不堪言,因而產生獨立意識。

因俗為治的習慣法原則,形成自組織邦國型態,一方面滿足中國的大一統的統 治意識形態,採取事大主義的原則,成為藩屬國,建立禮制天下,以利於南北

284 秦朝釪,清朝官員,字大樽,號岵齋,常州金匱(今無錫)人。乾隆 13 年進士,授工部主 事,遷禮部員外郎,後任雲南楚雄知府。

285 秦朝釪問。

286 黎貴惇答。

287 〔越〕黎貴惇:《北使通錄》,《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 4 冊,頁 203-204。

288 〔越〕黎貴惇:《芸臺類語》卷 3,收入《黎貴惇全集》第 6 冊,(河內:越南教育出版社 2009 年),頁 517。

和平。

安朗縣常隸、金駝二社皆祀東漢大王,不知何位。居廛社有城址,相傳 伏波將軍與徵女王戰於此,今社人並祀為城隍。289

仇必和而解,越南人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與越南徵女王並祀為城隍,共同 保佑越南人,體現了作戰的中越雙方都是英雄的越南民族的包容精神與化敵為 友的同體精神。

黎貴惇曾在《見聞小錄》裡,引用傳說表現出越南人希望勝過中國的願望,

這個傳說的劇情是明朝開科舉考試,皇帝命令諸國陪臣與中國舉人一體應試,考 試結果出爐,諸國考試的前兩名(狀元、榜眼)由越南人包辦,越南人不只贏過諸 國陪臣,而且贏過中國每位舉人:

俗傳太和290間,榜眼鄭鐵長、狀元阮直同往北使,適天朝開科,命諸國 陪臣與中國舉人一體應試。入場招筆,將及半篇。鐵長語直曰:「計當 今首選,惟我與兄耳。我文頗得意,恐兄未必能及。但思在本國時,兄 是狀元,弟是榜眼。今如忝竊先籌,國王必怒前有司鑒別未精。兄意如 何?」直曰:「感公盛情。既實心遜讓,須減筆力,使吾二人名次如舊 可也。」鐵長許之。文中有南之舟北之馬句,因塗馬字改寫于外,馬字 只有三點。迨考官評閱,諸作皆劣,惟鐵馬宜狀元,直宜榜眼。但文白 一字,又以北馬為三足蹶馬,有輕中國之意。乃易升直為兩國狀元,鐵 長為兩國榜眼,並賜榮歸。辭回日,賜錦袍金笏,□蓋良馬,命直先

289 〔越〕黎貴惇:《見聞小錄》卷 10,收入《黎貴惇全集》第 5 冊,(河內:越南教育出版 社,2009 年),頁 608。

290 應為黎仁宗大和年間(1443-1453)。

行。所賜鐵長廄馬,繫其一足,任使進程,不能則拘留。〔…〕此說最 無理可笑。為是說者,蓋因見《國朝表章集》中有〈擬天朝賜阮直狀元 般冠帶袍笏謝表〉,信以為真,造出鄙話耳。291

這裡體現越南與中國競爭的競華意識,也呈現出越南的民族自信心,這與越 南為文獻之邦的說法相符應。在正史中,越南工部左侍郎馮克寬奉命於 1597 年 如明歲貢,並求封。克寬至燕京,適遇明朝萬曆皇帝生日(萬壽聖節),克寬上拜 賀詩三十首,明武英殿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張位以萬壽詩集上進,萬 曆皇帝御筆批曰:「賢才何地無之,朕覽詩集,具見馮克寬忠悃,殊可深嘉篤美。」

即命下刊板,頒行天下。朝鮮國使刑曹參判李睟光為之作序。292正史在這段中闡 明了明朝萬曆皇帝過生日時,中國、越南、朝鮮等國的大臣們以祝壽詩文為皇帝 祝壽,吏部尚書張位把各國大臣們的祝壽詩文集成後上進給萬曆皇帝。萬曆皇帝 在閱讀完各國大臣們的詩文後,認為越南正使馮克寬所寫的詩文為各國大臣中的 第一名,因此萬曆皇帝特別御筆給予嘉評讚美之,評為各國大臣中最優異者。這 件事很可能是「兩國狀元」稱號之由來。

黎貴惇在 1760 年出使中國。在出使中國的議題上,黎貴惇論述了使者應有 的態度。在《北使通錄》中,他說:

夫古人論奉使,以文學則須博洽多聞,以詞命則須婉正得體,然氣自不 可不善,蓋內外尊卑勢位殊別,若望風而先餒,與以荒遠自處,簡交寡

291 〔越〕黎貴惇:《見聞小錄》卷 12,收入《黎貴惇全集》第 5 冊,(河內:越南教育出版 社,2009 年),頁 631-633。

292 〔越〕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收入陳荊和編校:《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頁 909-910。

言,必為人所鄙薄,而以彝293官、彝使視之矣!294

所謂「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295人必自重,然後人重之。」對於奉命出使 的使者,黎貴惇因為應該具備各種條件,文采要豐富、文詞要得體,雖然中國國 際地位比越南高,但身為使者,必須表現出氣勢、威嚴,不能表現出氣餒、膽怯 的樣子,才不會被輕視,不辱使命。否則會被中國官員以夷狄視之,視為彝官、

彝使。

然而,黎貴惇使節團在出使中國時,卻在各地遭受中國禮生賛唱稱呼為「彝 官」、「彝目」。黎貴惇因此以正式外交文書致書於中國官員,以表達最強烈的 外交抗議。黎貴惇在呈文中說:

奉覩先今詔書,及前屆欽使大人送示冊封儀注,并稱該國使臣、該國官 員,部堂具題朝賀儀注,亦稱安南國進貢官員,一話一言,動開體統。

乃生等進關之日,左江道台臨關啟鑰,使臣入拜龍亭,禮生賛唱儀注,

只呼彝官彝目,視指其嚴,殊深愧報。殆抵南寧謁道臺,抵梧州謁協 臺,稠人廣坐,仍用彝賛。敝邑誠要荒也,誠僻陋也,忝備藩封,夙稱 文獻,春秋之義,四彝而用中國礼,則進之。今敝邑百餘年來,朝貢會 同,一遵儀典,如此而猶彝之。有識者于心安乎?296

黎貴惇外交慣例來做出論述,他歸納了從過去到當時清政府致越南的詔 書,以及歷屆欽差大臣送識越南的冊封儀注,都是稱安南國使臣、安南國官

293「彝」通「夷」

294 〔越〕黎貴惇:《北使通錄》,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編:《越南漢文 燕行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 4 冊,頁 12-13。

295 〔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 年),《孟子.離婁上》,頁 127。

296 〔越〕黎貴惇:《北使通錄》,頁 273-274。

員,對於進貢的官員,也稱為安南國進貢官員。因此此次外交活動,安南國官 員被稱為彝官彝目,且使用彝贊,有失體統,對安南國極為不尊重。黎貴惇所 說的「四彝而用中國禮,則進之」代表一種文化進化觀的中華觀,也就是說,

原本的四夷能因為使用了中國的禮而晉級為華,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因此,

越南長期以來為文獻之邦,採用春秋之義理和中國的禮儀,卻仍然被中國視為 夷,這是相當不合理的,因而呈文提出外交抗議。

在呈文抗議之後,清朝的布政使葉存仁對此也給予正面回應。黎貴惇在

《北使通錄》中有如下的記載:

布政使葉存仁,公服坐堂上,燈燭輝煌,喚通事近前免禮,先問貢 使 一 路 平寧,次 出 呈 文 謂 曰:「 這箇 甚 好 說 得 話 裡,意 思 亦 高,但古 語云:『舜生於諸馮,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西夷之人也。』夷 字非元輕慢貴國。令使臣以此為言,已蒙撫臺準允,因不便批當行一角 公文,報左江道,自後停呼彝字,稱安南國使,貢使可回啟國王知道,

通事叩謝傳免。」297

布政使葉存仁的回應很有趣,他寬慰黎貴惇說,「夷」字並非輕慢越南國,

這裡隱含「夷」僅是指方位而已,這是地理上的華夷觀,並不具貶意。但是既然 越南使臣黎貴惇呈文抗議,蒙撫臺準允,今後停稱「彝」字,稱安南國使,也表 示越南國不屬於文化上的「夷」,亦屬於華的範圍。黎貴惇此舉意義重大,為越 南國爭回自身是華而非夷的國格尊嚴,不負使命,載譽歸國。

黎貴惇把中州、嶺南視為兩個地理區。他說:

297 〔越〕黎貴惇:《北使通錄》,頁 281-282。

中州鮮雷,蓋水土深厚,陽氣堅固,故以冬雷為異;嶺南多雷,蓋水土 淺薄,陽氣發洩,故以冬雷為常。298

中州、嶺南地理上對舉稱呼,代表嶺南非中州,兩廣、越南屬於嶺南,這 與歷史上漢代的交州範圍包括兩廣和越南北部有關,漢代的交州首府是龍編(位 於今河內),管轄越南北部及兩廣之地,河內(龍編)為交州人文薈萃之地及首善 之區,而交州為嶺南地區,把中州與嶺南對舉,也有以五嶺(南嶺)來作為南北 兩個地理區分界之意。

以五嶺(南嶺)作為中州與嶺南之南北分界,在越南正史中亦有提及。越南 史官吳士連(1400-1499)在 1479 年冬至節所寫的《大越史記外紀全書》序299中 曰:

大越居五嶺之南,乃天限南北也。其始祖出於神農氏之後,乃天啟真主 也,所以能與北朝各帝一方焉。300

五嶺即南嶺,即是中州與嶺南之交界,亦是趙佗所建立的南越國之北方邊 界。《南國山河》之神諭詩的「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五嶺(南 嶺)即為上天所分定的南北朝之界限。越南人把五嶺(南嶺)以南視為越南的歷史 舊疆。五嶺(南嶺)之天險即為南北朝各帝一方的地理依據,此具有上天之預定 論之色彩。而大越皇帝的始祖出於神農氏之後,具有天啟之正統性,君權來自

五嶺即南嶺,即是中州與嶺南之交界,亦是趙佗所建立的南越國之北方邊 界。《南國山河》之神諭詩的「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五嶺(南 嶺)即為上天所分定的南北朝之界限。越南人把五嶺(南嶺)以南視為越南的歷史 舊疆。五嶺(南嶺)之天險即為南北朝各帝一方的地理依據,此具有上天之預定 論之色彩。而大越皇帝的始祖出於神農氏之後,具有天啟之正統性,君權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