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中華觀之關鍵詞

一、政治意義的關鍵詞(皇帝、天子、朝貢)

根據甘懷真的研究,秦始皇在西元前 221 年併吞六國,創立了「皇帝」稱號 與制度,秦始皇政權將此「一國」說成是「天下一家」。戰國所形成「天下—國

83 黃麗生:〈明代萬曆時期的島嶼議題:以《明實錄》為中心〉,《海洋文化學刊》,21 期(2016 年 12 月),頁 3。

84 朱正業、楊立紅:〈《清實錄》的編纂特色探析〉,《檔案學通訊》,2008 卷 3 期(2008 年 5 月),頁 89-90。

85 〔越〕章收編:《潘佩珠全集》,共 10 冊(順化:順化出版社,2001 年)。

—家」被轉換為秦的一個「國家」,秦始皇為這個新的一大國的首長命名為皇帝。

而且秦的支配領域不是原天下(塞北+華北+華中),而是「胡—中國—越」(塞 外+塞北+華北+華中+華南+嶺南)。秦始皇所創造的一大國的具體制度是郡 縣制。秦所支配的天下是由郡縣所構成的,而不是封建的國與家。86

中華帝國(天下)以同心圓的方式呈現,以中國天子之國為中心,其內環是郡 縣,中環是冊封國,外環是朝貢國,再外部則是絕域之國。由內至外,各領域內 的政權首長與中國天子間有深淺不同的君臣關係。西元前 11 世紀後期周王權的 成立是中國王權的里程碑。周人運用其天的信仰所蘊涵的政治功能,宣告其政權 所應治理的政治空間即天下,而周王是以祭祀王的身分居於天下之中(中國、中 域)的聖域。藉由冊命制度,周王作為祭天的主祭者,即天子。爵是天子制度的 一環,以標示以天子為頂點的政治身分的高低。自西元前第八世紀的霸者政治以 來,天下只是一個祭祀圈的諸國聯盟,而天子只是祭祀王。其後戰國學者提出新 的天下學說,即「天下國家」說,其後為儒家所繼承。此說主張天下由諸國所共 構。而國是自立與自主的、封建的。國又由諸家所共構。諸國中有一國國君因受 天命而為天子,天子的職責在「治天下」。87

朝貢是儒家倫理學關於上下關係禮儀與「名分」實踐的外化,其倫理內涵 反映著抽象的「天下秩序」。作為一種倫理關係的實踐,朝貢行為中,「禮」

的意涵極為濃厚。因此,古代中國朝廷由「禮部」這個機構來管理對外關係。

88

86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收入《臺大東亞文化研究》,

5 期(2018 年 4 月),頁 295-296。

87 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頁 291-295。

88 張登及、陳瑩羲:〈朝貢體系再現與「天下體系」的興起?中國外交的案例研究與理論反 思〉,《中國大陸研究》,55 卷 4 期(2012 年 12 月),頁 94。

皇帝這個詞不是只有中國在用而已,越南也是用皇帝,並自稱天子,而朝鮮 反而不敢用皇帝、天子來自稱,由此可看出越南的中華觀之特性。這種南北朝各 自稱帝、各有天子的觀點是屬於政治意義的中華觀。例如第二章《皇越春秋》之 描述則側重於南北朝型中華觀。中國建立「中華世界帝國」有其朝貢體制;而越 南自認為是「華」是其他周邊國家為「夷」,亦有其自設之朝貢體制,以顯越南 是「華」非「夷」,此朝貢體制屬於政治意義的中華觀。例如第三章的三部歷史 演義小說之情節描寫則偏重於二重朝貢型中華觀。濱下武志曾提出「雙重朝貢體 制」89之概念,與本論文息息相關。

二、文化意義的關鍵詞(華夷、兄弟)

「中華」指的不僅是狹義上政治的中國,主要是指文化上的華文化,這裡 的「中華」是相對於「外夷」而言,是一種文化上的觀點。「中華觀」指的是 在文化上對「中華」的觀點。中華觀與「中國」這個概念息息相關。「中國」

這個概念的內涵可以歸納為「地理上的中國」和「文化上的中國」。對於「地 理上的中國」,在商代的甲骨卜辭中就有「五方」之說,而「中商」一詞可能 是「中國」的概念淵源。90這代表商朝政府自認為處於地理中心。對於「文化 上的中國」,在《戰國策‧趙策》的言論中最能有效體現此一意涵。《戰國 策‧趙策》云:91

中國者,聰明叡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 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

89 〔日〕濱下武志著,朱陰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 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36。

90 胡厚宣:〈論五方觀念與中國稱謂之起源〉《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 究所,1944 年),第 2 冊。轉引黃俊傑:《東亞儒學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 化與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年),頁 85-86。

91 張哲挺:〈越南燕行使李文馥文化中華觀之特色〉,頁52。

之所義行也。92

這段話是對「中國」的內涵做出具體的八點說明及詮釋。這種對於「中國」

文化上而非地理上的解釋,使得詮釋的空間有了更大的開放性。換言之,只要符 合這八項條件者即可稱為「中國」,而非統治領域一定要包括黃河流域的中原地 區的國家才能稱為「中國」。這也可以給明清鼎革而華夷變態之後,越南、朝鮮、

日本等國各自的中華觀提供理論依據,也為「文化中華觀」提供具體的範例。我 們可以想像得到,若有一個國家具備了人文薈萃、民生富裕、聖賢教誨盛行、民 眾講求仁義、外國人樂意前來參訪、國家的文化能影響外國,為外國所嚮往等,

自然可以依據如上定義而被認定為「中國」。93

就「華」相對於「夷」而言,「華」與「夷」是具有文化意義的語詞。華夷 是一對多的關係,以華為中心。夷可變成華,華可變成夷,華夷可變動。對中國 而言,「華」是一元;對越南來說,「華」是二元的,兩國是平等的,各自以自 己為中心。第五章李文馥在〈夷辨〉一文中強調文化上的觀點,因此其側重在文 化意義的中華觀。而第六章中,近代越南愛國志士潘佩珠稱中國為兄,越南為弟,

中越為兄弟之國則側重於兄弟型中華觀。這種兄弟之國的國際關係在歷史上有諸 多例子,例如:宋與遼在澶州之戰後,兩國於 1005 年 1 月訂定「澶淵之盟」,

互約兩國為「兄弟之國」,此即為經典史例。

根據張崑將的研究,日本德川儒者伊藤仁齋(1627-1705)曾解釋《論語》的

92〔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中冊,卷 19,〈趙 2.武 靈王平晝閒居〉,頁656。

93 張哲挺:〈越南燕行使李文馥文化中華觀之特色〉,《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4 卷第 1 期 (總第 27 期)(2017 年 6 月),頁 52。

「九夷」而說:94「苟有禮義,則夷即華也。無禮義,則雖華不免為夷。」95如 果華夷問題,是指仁齋所謂「有無禮義」的文化定義,那麼越南、朝鮮、琉球 等國使臣們出使中國經常碰到的是被當作「夷」身份的問題,為了爭回國格尊 嚴,往往向接待的中國官員抗議,以爭回自己的「華」性。同時,因同是藩屬 國的身份,往往彼此惺惺相惜,以詩文相酬,但私下的文集中也常出現互相

「競華」的意識。96

三、地理意義的關鍵詞(天下、九州、四海)

在東亞文化交流圈中,「天下」的概念起源於中國,但是越南、日本、韓國 也都擁有自己特殊的天下意識。在討論越南之天下意識之前,我們先對「天下」

這個概念進行探究。

「天下」的概念在《詩經》中清楚地表現出來。《詩經.皇矣》云: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97

「天下」並非指全世界,「四方」是指一定的區域。「上帝臨下」應是「天 下」觀念的由來,而居此天下之內的人是「民」。天所監臨的區域即「天下」區 域內,天子代理天而實際統治天下,故所謂「天下」即天子所治理的區域,天子 是主祭者,其他國君以諸侯的身分成為陪祭者。天子作為「天下」的最高統治者

94 張崑將:〈朝鮮與越南的中華意識比較〉,收入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臺 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 年),頁 213。

95 伊藤仁齋:《論語古義》,收入《日本名家四書詮釋全書.3》(東京:鳳出版,1973 年),卷 5,頁 137-138。轉引張崑將:〈朝鮮與越南的中華意識比較〉,收入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 的「中華」意識》,頁213。

96 張崑將:〈朝鮮與越南的中華意識比較〉,收入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

213-214。

97 〔漢〕毛亨傳,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 年),卷 16,〈大雅.皇矣〉,頁 567。

而承擔宗教職能,藉此宣示其擁有「天下」。皇帝以天子的身分,扮演聖人的職 能,代表所有的「民」,與天地溝通,也藉由這套宗教性的制度,天子與人民之 間發生倫理的關係。「天下」不只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也是一種政治體制。「天 下」政體的基本結構是「天——天子——民」。即以天為中心的宇宙觀作為政權 理論的依據,而人間政治秩序與價值的根源則直接訴諸天子。天子的職責在為「民」

建立一個合理且有意義的生存空間。中國在戰國以來,「天下」的政體逐步成立,

而核心的制度是「天子治天下」。於是「天下」一詞語相應的制度,成為東亞地 區在描述國體時的主要詞彙。舉日本為例,第五世紀以後,日本的大和朝廷要擺 脫向中國朝貢與接受冊封的地位,即宣告自己是一個可以與中國並列的帝國時,

即宣告自己的政權是「天下」,故有「治天下大王」的稱號出現,後來「大王」

的稱謂提昇為「天皇」,更在律令中引入中國式稱謂「皇帝」、「天子」。這些 政治稱謂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日本要建構一個自主性的政權,另一方面也證明 中國自戰國至漢代所建構的皇帝制度論述,尤其是天下政體的理論,已成為東亞 這個區域共通的政治理論。98

「九州」相傳由大禹所劃分,根據張其賢的研究,在戰國史料中,「天 下」一詞主要有兩個意涵,一是「天下=九州=中國」,二是「天下=九州+

四夷」。前者可稱為狹義的「天下」,後者則可稱為廣義的「天下」。而戰國 時人描述「中國」的方式,主要是經由「九州」與「四海」兩個核心概念。

「九州」的最主要特徵,即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想像,而且此整體並不以春

「九州」的最主要特徵,即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想像,而且此整體並不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