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日學的源起、典派與目的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主日學的源起、典派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兩個部分,一、主日學的定義、內涵與目的;二、幼兒主日學課 程之架構。在第一部分研究者將會從文獻中,解釋「主日學的源起」、並介紹

「主日學的內涵與典派」、以及整理探討「主日學的目的」。

在第二部分,研究者先從文獻中,整理出課程的定義與課程設計。並且依 照此理論架構,從文獻中整理出主日學的課程架構。並從文獻深入整理探討主 日學課程的「目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量」等四個層面。

第一節 主日學的源起、典派與目的

甚麼是主日學?主日學是教會體制當中的一個組織。它通常負責提供教會 在各種年齡層的基礎聖經教導,或信仰生活之課程(轉引自林明珠譯,2003)。

因此,主日學課程的目標宗旨,是針對年幼的基督徒、未信的慕道友、與初信 的基督徒。按照不同的年齡層,其包括兒童、青少年、大專、成人…等,教導 聖經基礎、信仰生活等課程。實行基督教信仰教育的組職與實質。接下來研究 者再根據文獻,進一步細部說明主日學的源起、主日學的內涵與典派、以及主 日學的目的。

壹.主日學的源起

主日學這詞從何時開始?它源自於主日學運動(梁望惠,2002)2。根據文獻 發現,最早的主日學這詞(Sunday School)出現在 1780 年英國高士打

(GloucesterJournal),由雷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設立的第一所簡陋的學

2 由近代主日學之父Robert Raikes( 1735-1811)。於 1780 年在英國開始主日學學校,利用主日下午兩

點半到五點半的時間,免費招收六至十二歲的孩童,授課內容以認識上帝、教導聖經為主。由於Robert

Raikes 當時是英國 Gloucester 雜誌的出版人和記者,也是優秀的印刷商人。所以在連續 3 年於雜誌上發 表主日學經驗,引起許多教會紛紛響應主日學教育事工,抑或主日學學校,並引發英國政府的重視,因此 被共人為主日學運動的始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校,以教導當地的文盲兒童。這些孩子要在主日上課,所以稱為「主日學」

(Sunday School)。其主要的課程為 Philip Neri(斐李伯‧內利)於1564 年所創立 修會的課程,他是一位改革家(徐在英,2013:40-41)。之後主日學便快速發展 起來,成為當時候的一個運動。主日學也開始被平民、教會領袖、甚至政府所 重視並被接受。根據蕭克諧(1986)在《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論》中,整理出主日 學運動的四項特點(蕭克諧,1986:27-30):

一、 由平信徒發動:最初遭遇教會領袖反對,但隨之轉變為支持。

二、 發展快速:成為最廣的宗教教育,哪裡有宣教,哪裡就有主日學。

三、 課程系統化:以聖經為中心,有較完備教材與系統課程的宗教教育。

四、 教會最有效的宗教教育事工:人人皆可盡功用,平信徒領兒童歸主。

簡單來說,主日學的開始是為了窮人的孩童所招開的免費課程,但課程內 容與內涵環繞在對上帝的認識及聖經的教導。逐漸的,成為對兒童的宣教,帶 進許多的兒童事工。最終,它成了每個教會負責聖經教導、信仰課程的組織、

機構、甚至有些地區成立主日學學校。它致力於在基督教中的基督教教育、推 廣信仰、傳授真理、以及執行宣教的使命。

回到聖經原文,我們不難發現,早在創世記開始,就在家裡教養孩童對於 神、真理與信仰上的認識。雖然沒有「學校」之名的教育,卻有「在家教育」

之實。並且在舊約中,就可以看到猶大王約沙法,教導以色列人,不但如此,

約沙法大力推行差派教師到各城市教授律法書,要在各城當中,學習真理、認 識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耶和華神:

「他作王第三年,就差遣大臣便亥伊勒、俄巴底、撒迦利雅、拿坦業、米 該亞,往猶大各城去教訓百姓;同著他們的有利未人示瑪雅、尼探雅、西巴第 雅、亞撒黑、示米拉末、約拿單、亞多尼雅、多比雅、駝巴多尼雅;又有祭司 以利沙瑪、約蘭同著他們。他們帶著耶和華的律法書,在猶大施教,周遊猶大 各城教訓百姓(歷代志下第十七章 7 到 9 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了新約,教會初建立時,就分為兩種生活與教育形式:在殿裡,指的是 來到教會裡的聚集,教導耶穌的事蹟與教導使徒的教訓;另外則是挨家挨戶,

指的是在家中的小組聚集,實行教導與生活分享:

「他們都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和交通裡,持續擘餅和禱告。眾人都起了 敬畏,又有許多奇事神蹟,藉著使徒行出來。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 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堅定持續的 在殿裡,並且挨家挨戶擘餅,存著歡躍單純的心用飯,讚美神,在眾民面前有 恩典。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和他們加在一起(使徒行傳第二章 42 到 47 節)。」

由此得知,主日學的核心與信仰,早在舊約與新約就可以發現。

然而,這個社會是持續地在改變,在「更新與成長:主日學成立九十年史 裡,張德謙牧師說到:「福音不變,社會在變,教會要怎樣因應,這是需要思考的 (梁望惠,2002)」幼兒主日學課程內容雖然偏重為聖經,但也開始產生教學 上的變化。不同於從前宗教教育單純的教義答辯、聖餐禮儀等。而是更注重在 創新與改變。

小結:從主日學的緣起,可以看出主日學的中心與焦點,主要分為兩個,

第一,主日學源自平民,因此教育並不是屬於特定的牧者、傳道、長老、教 師,而該是人人盡功用,不分男女老少;第二,主日學有兩個使命,分別是教 導與宣教。教導是負責將教會的信仰價值觀點、聖經的真理,傳授給下一代基 督徒,不論是信徒的孩子或是初信的基督徒;另外就是宣教的使命,主日學也 是宣教的一種管道,將福音帶給萬民,各地方教會應實踐宣教的信仰,將福音 訊息列入主日學當中,為了帶給所有的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主日學的內涵與典派

在討論主日學的內涵前,需要先解釋主日學與主日學課程包含甚麼?很多 人的理解與理會說,主日學就等於主日學課程,然而這兩者並非全然相同。

Richard R. Osmer(李察‧奧斯曼)指出,主日學是教會體制當中的一個「組織」, 它負責提供教會在各種年齡層的基礎聖經教導,或信仰生活之課程(轉引自林明 珠譯,2003)。

除此以外,部份長老教會更是認為主日學是一種「學校」組織機構(陳光 輝,2004),負責主日學教育最高機構是教會、其次為牧師與校長、第三是各班 級主任與各年級老師(陳光輝,2004:403-404)。那在這種學校組織當中,最核 心的組成元素是甚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在長老會太平境主日 學創校 120 周年特刊中,整理出主日學學校機構主要組成的三方面,分別為:

教導(課程)、事奉(崇拜)服事、活動(徐在英,2013:59-60) 。 一、教導(課程):

教育的根本即是教導,按照聖經提摩太後書三章 15 節:「並且知道你是 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藉著相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這 裡指明,一個孩童若有從小明白聖經,需要的就是「教導」。而主日學 負責教導的,也就是主日學課程。

二、事奉(崇拜)服事:

一個基督徒,除了對聖經真理的認識,以及對神的信仰以外,還需要 學習如何事奉、服事真神。在舊約中,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時,人人皆是學習如何敬畏與事奉真神。特別在利未支派,是從小學 習如何事奉神。在約書亞時代,第二代以色列人之所以可以征服美 地,也是因為上一代從埃及出來的以色列人,教導了第二代以色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往後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撒母耳、大衛、但以理…都是從小明白 聖經,並學習如何事奉與服事真神。

三、活動:

當然宗教教育並不是單靠教導與事奉,就可以將真理教會孩童。孩童 是需要有活動的連結,才能深入真理。甚至是進一步的操練與實行宣 教活動,方能幫助孩童有正確信仰之認識,與帶領罪人歸主。並且諸 多的節慶、節日、禮儀,皆是屬於活動的一環,是信徒在特別的日子 當中,所實行的信仰實踐與紀念。

蕭克諧(1986)在基督教育概論中解釋,一般的主日學學校是由教導、事奉 (崇拜)服事、活動,三種元素所組成的,缺一不可。若是只有教導沒有事奉,那 就缺少實際的實踐,若是缺少活動,則無法有效率的將所學習的教導,內化吸 收。但若是沒有教導,事奉服事就沒有信仰的根基;而若是只有活動,那將與 其他的營隊沒有甚麼兩樣,進而失去信仰實質的中心。因此,這三種元素是缺 一不可的。並且也不難發現,其中最重要且強調信仰根基的,就是教導。而負 責主日學的教導,就是主日學的課程(蕭克諧,1986)。

在探討不同典派的主日學重點之前,需要先釐清眾多教會典派的來源。研 究者從臺灣福音書房所出版的《二千年教會歷史巡禮》,整理教會眾多教派的緣 由。自從羅馬帝國康士坦丁承認基督教為國教以來,政治就與教會產生了混 雜,使得教會不再純淨,並且融入了許多羅馬文化的元素。隨著羅馬帝國的發 展,羅馬教會的地位與逐漸攀升,導致在 14、15 世紀當中,羅馬教會的教皇與 教義大過於聖經。因此,在 16 世紀當中,由路德馬丁、加爾文…等人,或是由 於國家的因素,如英國國教,開啟了改教運動。但不難發現在其中仍是有許多 的政治、教義因素。一直到二十世紀,改教的運動持續進行著。不論是 18 世紀 的衛理尋道運動,十九世紀海外宣教運動,到如今二十世紀的靈恩運動,以及 世界各地發展出特色獨立教會(臺灣福音書房編輯部,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著名的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則是說到:「基督教的教會並不是才在 天上,而是在地上及歷史中。雖然它是一種上帝的恩賜,但祂已經把它放在地 上及人間的環境中…基督的教會與級上帝所賦給它的高尚善德,都是在地面及 在歷史中生存的(轉引自胡簪雲譯, 1963:3)。」因此,教會雖然是主耶穌親 自設立的,但仍然是在地上,存在於歷史脈絡當中的。

按照歷史發展脈絡,當今世界基督教中,最著名的兩個主要派系,分別

按照歷史發展脈絡,當今世界基督教中,最著名的兩個主要派系,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