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釣魚臺列嶼爭端之背景與發展

對現代國家而言,海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豐富的生物與非生物資 源外,在經濟全球化的現代,海洋已成為國際經濟貿易的高速公路,甚至是攸關 國家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

釣魚臺列嶼處於臺灣與日本之間,位於東海大陸礁層的邊緣,為一貫穿第三 紀岩層噴出的火山島,是臺灣北部大屯山、觀音山脈延伸入海底的凸出部分,在 地質上與臺灣東北方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一脈相承,是屬臺灣的自然延伸。1 是臺、日主權爭議之所在,中共亦宣稱擁有對釣魚台主權。近期,隨著臺日漁業 協議的簽署,臺、日雙方關係日趨穩定。

釣魚臺列嶼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豐富的漁業、石油及天然氣資源,更是不言 可喻,本章內容分別是以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之角度切入研究,藉此瞭解爭議的 原因,進而探討主權爭端之起因,更從周邊國家對於該爭端區域之海洋政策,探 討其海洋戰略價值之重要性。

第一節 主權爭議的緣起

一、 地理環境及相對位置

釣魚臺列嶼位處臺灣東北方的東海中,為東海中部隆起地帶,位於北緯 25 度 44 分至 25 度 56 分,東經 123 度 23 分至 124 度 34 分之間,2南距離臺灣基隆 102 浬,北距離沖繩首府那霸則有 230 浬之遠,距離最近的中華民國領土彭佳嶼 73 浬,距最近的日本領土與那國島則為 76 浬。釣漁臺列嶼由釣魚嶼、黃尾嶼、

南小島、北小島、赤尾嶼等五個無人島及沖北岩、沖南岩、飛瀨三個岩礁所組成,

1「中華民國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主張與東海和平倡議」,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UpLoadFiles/Upload/75842265-bc76-4bd8-b7db-946441e423e1.PDF(2014 年 3 月 31 日閱覽)。

2 向多耐志邁,日本在中國(臺北:中華民國歷史文化出版社,1973 年),頁 565。

17

http://www.soa.gov.cn/xw/ztbd/2012/dydszgdsslt/xgxw/201212/t20121224_23348.htm(2014 年 3 月 31 日閱覽)。

http://www.soa.gov.cn/xw/ztbd/2012/dydszgdsslt/xgxw/201212/t20121224_23348.htm(2014 年 3 月 31 日閱覽)。

或直接稱赤尾嶼;西方人則稱為 Sekbisan Raleigh Rock 或 Tsheouey-su。18赤尾嶼 位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最東端,北緯 25 度 55.3 分,東經 124 度 33.5 分,形

http://www.soa.gov.cn/xw/ztbd/2012/dydszgdsslt/xgxw/201212/t20121224_23348.htm(2014 年 3 月 31 日閱覽)。

http://www.soa.gov.cn/xw/ztbd/2012/dydszgdsslt/xgxw/201212/t20121224_23348.htm(2014 年 3 月 31 日閱覽)。

以沖繩海槽(Okinawa Trough)相隔。海槽水深在 500 公尺以上,最深可達 2,717 公尺,水色深黑,中國歷史文獻稱之為「黑水溝」,形成中國與琉球的天然海界。

海槽的地質構造傾向於「海洋塊」(oceanic crust),與東海大陸礁層之屬於

「大陸塊」(continental crust)顯然不同。從水深與地質來看,釣魚臺列嶼與琉 球群島具有顯著差異,31琉球群島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擊,形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物產資源

由於北赤道洋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到了菲律賓東邊以後,分成兩支,

一支往北形成黑潮(Kuroshio),經臺灣東岸再流向釣魚臺列嶼一帶的海洋面後,

西折與中國大陸的沿岸海流會合,再轉向東北方向流經赤尾嶼附近而往北流,由 於正處黑潮與大陸沿岸海流會合之中,故迴游漁類頗為豐富,為臺灣北部漁民主 要的漁捕區域,其中以鰹魚為最多,其次還有鯊魚、鯧魚、旗魚、鯖魚、鮫魚、

鱔魚、珊瑚、夜光貝等。33

釣魚臺海域尚有磁鐡礦、稀土、天然氣及石油等重要礦產,其中以石油特別 重要,也是造成中、日、臺、美紛爭的最主要原因。一個地區的石油蘊藏與該地 的岩石結構有密切的關連。屬於某些地質年代的岩石,要比屬於其他地質年代的 岩石,有更大的石油潛力。全世界已出產的石油中,一半以上是從新生代(7,000 萬年前到現在)的岩石中發現,特別是新生代第三紀的岩層(6,500 萬至 200 萬 年前)。而在發現石油的第三紀岩層中,又有一大部份出自新第三紀(2,500 萬到 200 萬年前)的岩層。大多數石油都發現於多孔的沈積岩(亦稱水成岩)中,因 為數百萬年前堆積在地底的有機物,因緩慢、複雜的化學變化而生成石油後,必 須依靠沈積岩的孔隙,才能流動聚集而形成油陷。一個油田就是許多油陷聚集而 成的。所以,第三紀的沈積盆地,一般而言是最適合大量石油蘊藏的環境。

臺灣與日本之間的大陸礁層,極可能是世界藏油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也是 全世界少數幾處尚未進行鑽探的廣大礁層之一。341967 年 11 月時,聯合國亞洲 及遠東經濟開發委員會,派遣一批專家到臺灣和日本間的海域進行探測,據初步 研究及探勘的結果,認為在這個地區內海底,特別是釣魚臺列嶼附近海底,有豐 富的石油礦。35

33 澤田久雄,日本地名大辭典(東京:日本書房,1938 年 8 月),第 4 卷,頁 3628。

34 馬英九,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臺北:正中書局,1986 年),頁 26-28。

35 同前註,頁 19-21。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68 年 6 月日本又進行大規模探勘,認為油礦在釣魚臺與赤尾嶼之間。有 一份日本政府的探勘報告估計,在釣魚臺附近海域的石油除量有 150 億噸,即 1,095 億桶之多。36這個數字已經超過整個中國石油儲量的估計,由此瞭解,釣 魚臺列嶼的海底礁層很可能為當今世界上蘊藏石油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三、 歷史背景及各方文獻

現存記載有釣魚臺列嶼諸小島之各國文獻記錄中,我國明朝的記載是目前最 早的,從中國明清兩朝(1368-1911 年)官方文獻的記載可知,37釣魚臺列嶼為 我國古代人民所發現、命名、使用,雖長期無人居住,但並非無主之地,茲將釣 魚臺列嶼之有關重要文獻記載情形分述如下:

(一) 我國歷史文獻

1. 明朝納入海防

(1)1534 年(嘉靖 13 年),冊封使陳侃所撰「使琉球錄」,為目前我國保留最 早的使琉球錄。在陳侃之前,因禮部失火,檔案俱焚,因此成為目前僅見 之最早使琉球錄。38此外,陳侃在其使錄的「群書質異」中,特別對琉球 的疆域作一詳細說明,這幾份文獻說明當時釣魚臺已經正式列入我國版籍,

地理上要到古米山,即今琉球之久米島才真正屬於琉球,其他的部份則屬 釣魚嶼,黃尾嶼及赤嶼等島並不屬於琉球的範圍。

(2)1552 年(嘉靖 31 年),明世宗派遣鄭舜功奉為出海偵察日本,途經臺灣、

釣魚臺、黃麻嶼(黃尾嶼)。對此次偵探,鄭舜功曾於嘉靖 38 年撰「日本 一鑑桴海圖經」,其中所記往日本的航程指南,是用一首「萬里長歌」來

36 馬英九,前引書,頁 30。

37 「中華民國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主張與東海和平倡議」,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UpLoadFiles/Upload/75842265-bc76-4bd8-b7db-946441e423e1.PDF(2014 年 4 月 8 日閱覽)。

38 王雲五,叢書集成簡編第 149 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頁 24-25。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