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主要變項之描述統計

壹、 依變項

本研究依變項有「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國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分 別使用第三波及第六波之資料,並分別以第一波及第三波作為初始狀態當作控制 變項,為完整呈現三個時間點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下面將一併呈現三個時 間點的資料。

一、 內在憂鬱

由表 4-1-1 可以看出,在第一波時,研究對象內在憂鬱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48,平均數為 6.80,標準差為 7.20;第三波時,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56,平均 數為 9.09,標準差為 7.92;第六波時,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56,平均數為 8.18,

標準差為 7.46。整體而言,研究對象憂鬱的數值在第三波為最高,第六波次之。

表 4-1-1 內在憂鬱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時間 樣本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內在憂鬱

第一波 1628 6.80 7.20 0 48 第三波 1628 9.09 7.92 0 56 第六波 1628 8.18 7.46 0 56

45

二、 外在偏差行為

外在偏差行為分為「有偏差行為」和「沒有偏差行為」。

由表 4-1-2 可以看出,在第一波時,研究對象「有偏差行為」的佔 8.2%(N

=134),「沒有偏差行為」的佔 91.8%(N=1494);在第三波時,研究對象「有 偏差行為」的佔 13.3%(N=216),「沒有偏差行為」的佔 86.7%(N=1412);

在第六波時,研究對象「有偏差行為」的佔 31.9%(N=519),「沒有偏差行為」

的佔 68.1%(N=1109)。整體而言,研究對象有偏差行為的比例,隨著年紀比例 越來越高,在第六波最高,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有偏差行為。

表 4-1-2 外在偏差行為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時間 選項 樣本數 百分比

偏差行為

第一波 有偏差行為 134 8.2

沒有偏差行為 1,494 91.8

總計 1628 100.0

第三波 有偏差行為 216 13.3 沒有偏差行為 1,412 86.7

總計 1628 100.0

第六波 有偏差行為 519 31.9 沒有偏差行為 1,109 68.1

總計 1628 100.0

貳、 自變項

本研究自變項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支持變化」和「支持變化 類型」。「家庭支持」與「朋友支持」的部分,國中階段使用第三波資料並以第 一波作為初始狀態當作控制變項,高中階段使用第六波資料並以第三波作為初始 狀態當作控制變項,為完整呈現三個時間點家庭和朋友支持,將一併呈現三個時 間點的資料。各自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概述於下:

46

一、 家庭和朋友支持

由表 4-1-3 得知,家庭支持的部分,在第一波時,研究對象家庭支持最小值 為 0,最大值為 6,平均數為 4.03,標準差為 1.62;第三波時,最小值為 0,最大 值為 6,平均數為 3.65,標準差為 1.55;第六波時,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6,平 均數為 3.53,標準差為 1.49。整體而言,隨著年紀增加家庭支持略為減少,第一 波到第三波減少的幅度較第三波到第六波大。

朋友支持的部分,在第一波時,研究對象朋友支持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9,

平均數為 6.74,標準差為 1.64;第三波時,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9,平均數為 7.00,標準差為 1.63;第六波時,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9,平均數為 7.24,標 準差為 1.76。整體而言,隨著年紀增加朋友支持略為增加。

表 4-1-3 家庭和朋友支持描述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時間 樣本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家庭支持

第一波 1628 4.03 1.62 0 6 第三波 1628 3.65 1.55 0 6 第六波 1628 3.53 1.49 0 6 朋友支持

第一波 1628 6.74 1.64 0 9 第三波 1628 7.00 1.63 0 9 第六波 1628 7.24 1.76 0 9

二、 支持變化

支持變化分為「支持增加」、「支持減少」、「支持維持」三種狀況,是將 後一波支持狀態前去前一波支持狀態,經過調整後分為將調整後改變轉換成 Z 分 數,當 Z≧0.25 為「支持增加」、Z≦-0.25 為「支持減少」、-0.25<Z<0.25 為

「支持維持」。「支持維持」、「支持增加」和「支持減少」,變化次數分配情 形整理如表 4-1-4。

47

家庭支持變化部分,研究對象國中階段支持維持的佔 47.5%(N=773),支 持增加的佔 26.2%(N=427),支持減少的佔 26.3%(N=428);高中階段支 持維持的佔 50.7%(N=825),支持增加的佔 25.7%(N=418),支持減少的 佔 23.6%(N=385)。整體而言,支持維持約佔 1/2,支持增加和支持減少各約 佔 1/4 左右,國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各狀態人數比例變化不大。

朋友支持變化部分,研究對象國中階段支持維持的佔 10.5%(N=171),支 持增加的佔 26.3%(N=428),支持減少的佔 63.2%(N=1029);高中階段支 持維持的佔 8.5%(N=139),支持增加的佔 24.5%(N=398),支持減少的佔 67.0%(N=1091)。整體而言,支持減少比率較高超過 60%,增加約為 25%,

而維持則有 10%左右,國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各狀態人數比例變化不大。

48

三、 支持變化類型

支持變化類型是將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情形分為「家庭補償型」、「朋 友補償型」、「正向增強型」、「負向減弱型」、「維持不變型」與「其他類型」

六種,「家庭補償型」為家庭支持增加且朋友支持減少的情形;「朋友補償型」

為家庭支持減少且朋友支持增加的情形;「正向增強型」為家庭支持增加且朋友 支持增加的情形;「負向減弱型」為家庭支持減少且朋友支持減少;「維持不變 型」為家庭支持維持且朋友支持維持,其他如家庭支持維持且朋友支持增加或減 少、朋友支持維持且家庭支持增加或減少等情形則歸類為「其他類型」。支持變 化類型之次數分配情形整理如下表 4-1-5。

國中階段研究對象家庭補償型的佔 15.5%(N=252),朋友補償型的佔 6.6

%(N=108),正向增強型的佔 7.5%(N=122),負向減弱型的佔 17.0%(N=

276),維持不變型的佔 4.5%(N=74),其他類型的佔 48.9%(N=796);高 中階段家庭補償型的佔 15.9%(N=259),朋友補償型的佔 5.4%(N=88),正 向增強型的佔 7.5%(N=122),負向減弱型的佔 16.8%(N=273),維持不變 型的佔 4.8%(N=78),其他類型的佔 49.6%(N=808)。整體而言,除其他類 型外,家庭補償型與負向減弱型比例較高,國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各類型比例變化 不大。

49

表 4-1-5 支持變化類型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時間 選項 樣本數 百分比

支持變化類型

國中階段 家庭補償型 252 15.5

朋友補償型 108 6.6

正向增強型 122 7.5

負向減弱型 276 17.0

維持不變型 74 4.5

其他類型 796 48.9

總計 1628 100.0

高中階段 家庭補償型 259 15.9

朋友補償型 88 5.4

正向增強型 122 7.5

負向減弱型 273 16.8

維持不變型 78 4.8

其他類型 808 49.6

總計 1628 100.0

參、 控制變項

本研究之控制變項在個人特質部分為「性別」和「自尊」;家庭背景為「父 母教育程度」和「家庭結構」,另控制「初始憂鬱」、「初始偏差行為」、「初 始家庭支持」及「初始朋友支持」。各控制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概述於下:

一、 個人特質

本研究中共計男性佔 50.3%(N=819),女性佔 49.7%(N=809)。

自尊的部分,國中階段(運用第一波資料)自尊最小值為 6,最大值為 24,

平均數為 16.15,標準差為 2.86,高中階段(運用第三波資料)自尊最小值為 6,

最大值為 24,平均數為 15.48,標準差為 2.95。整體而言,第一波自尊比第三波 自尊略高。

50

表 4-1-6 自尊描述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時間 樣本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自尊 第一波 1628 16.15 2.86 6 24 第三波 1628 15.48 2.95 6 24 二、 家庭背景

父母教育程度是以父母中教育程度最高者為代表,並轉換為接受教育的年限,

最小值為 0,最大值為 18,平均數為 11.59,標準差為 2.97,研究對象父母平均 教育程度約相當於高中職。

家庭結構是以父母之婚姻狀況作為判斷依據,將其家庭結構分為「雙親家庭」

(爸爸媽媽住在一起、爸爸媽媽分居)和「非雙親家庭」(爸爸或媽媽已經去世、

離婚、已離婚但仍同居和其他)。國中階段(運用第一波資料)研究對象家庭為 雙親家庭的佔 91.1%(N=1483),為非雙親家庭的佔 8.9%(N=145);高中階 段(運用第三波資料)研究對象家庭為雙親家庭的佔 89.7%(N=1461),為非雙 親家庭的佔 10.2%(N=167)。第三波非雙親家庭比例比第一波非雙親家庭比例 略微增加。

表 4-1-7 家庭結構分析摘要表

變項名稱 時間 選項 樣本數 百分比

家庭結構

第一波 雙親家庭 1,483 91.1

非雙親家庭 145 8.9

總計 1628 100.0 第三波 雙親家庭 1,461 89.7 非雙親家庭 167 10.2 總計 1628 100.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