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青少年社會支持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回顧與討論國內外相關文獻。首先,第一節是青少年社會支持,說明 社會支持意涵、社會支持的功能、青少年主要社會支持來源及其變化;由於家庭 和朋友支持為青少年時期兩大重要社會支持,因此,第二節進一步分別探討家庭 和朋友支持改變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第三節則是探討個人 特質與家庭背景等其他因素,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最後統 整國內外研究的發現作為本研究之基礎。

第一節 青 少 年 社 會 支 持

社會支持是動態的人際歷程,個人在社會體系中透過與他人的互動獲得各方 面協助,使其能面對壓力、解決問題達到良好的適應,其改變亦會影響到個人在 社會環境中的調適。本節先說明社會支持的意涵、功能,再藉由過去的研究進一 步探討青少年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及其變化。

壹、 社會支持的意涵

1970 年代以來,社會支持的概念逐漸獲得西方學者的重視,Caplan、Cassel 和 Cobb 等人的研究主在探討生活壓力對生理及心理健康所造成之負面影響,並 發現社會支持可以緩和生活壓力對生理或心理造成的衝擊及增進個人的生活適 應(引自蔡嘉慧,1998)。爾後,即有許多學者投入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然而,對於社會支持的概念,不同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而不同研究亦會從不 同角度來界定社會支持這個概念。從社會支持的內容來看,Caplan 於 1974 年時 提出社會支持視為在團體中個人為克服挫折與壓力情境過程中,從正式或非正式 之關係中獲取情緒(emotional)、認知(cognitive)、與物質(material)之

8

支持。情緒支持是一種促成有舒適安全感之行為表現,其可使個人得到尊敬、關 愛及從別人所提供之照應與安全感。認知支持是指個人在瞭解其生活世界與調適 之過程中所可獲取之資訊、知識與忠告。物質支持代表的是實質物品以及服務之 提供,用以解決實際上所遭遇之困難。接續的研究者 Thoits 整合先前的類型,

於 1985 提出兩種支持類型:社會心理功用之支持,如關愛、同情、瞭解、接納、

尊重等;實質具體之協助,包括提供忠告、資訊、消息,分擔家庭或工作責任和 支援經濟,以協助其因應壓力情境(引自邱珮怡,2000;高迪理,1991;謝毓雯,

1998)。

另外,亦有學者強調社會支持為一動態人際互動歷程。在 1981 年,House 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人際間相互交流。Heller、Swindle 與 Dusenbury 在 1986 年時更進一步說明社會支持是接受者所知覺到的人際互動,互動過程知覺到的各 種協助可增進接受者自尊或調適壓力(引自蔡嘉慧,1998)。

社會支持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以及動態的人際歷程。個人在社會體系中,透 過互動而獲得家人、重要他人、同儕及社會機構在生理、心理、訊息、工具或物 質上的協助。這種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使受支持者覺得受到關心、尊重,而這 些社會支持能夠幫助個人減少壓力、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以及增加個人因應能 力。

貳、 社會支持的功能

社會支持的功能在社會支持的定義中可以窺見,如 Caplan 和 Thoits 在定 義社會支持時都提到社會支持可以協助個人克服挫折與壓力情境(引自邱珮怡,

2000;高迪理,1991;謝毓雯,1998)。Cohen 與 Wills (1985)提到社會支持與 健康關係有兩個主要的觀點:主要效果模式(main effects model)及緩衝模式

(buffering model),主要效果模式認為社會支持與健康有直接的關係,正向

9

的關係有助於個體的福祉,無論個體是否在壓力下,社會支持都有其效果。緩衝 模式則認為,在高壓力情境下,社會支持能發揮其功效,低壓力情境下則效果不 明顯。當個體面對壓力事件來臨時,社會支持可以協助提高個體處理問題的能力,

減少壓力事件之衝擊,間接對身心健康及生活適應產生正面效果。

高迪理 (1991)彙整過去相關文獻提出社會支持不僅被視為一種現象的描述,

也有學者將其概念轉化成服務處置上之策略,可以從預防、適應、治療三方面去 探討。從預防的觀點來看,社會支持可以協助個人在危機或壓力事件尚未發生前 先建立促進身心健康、強化調適行為並增進解決問題之技能;從適應觀點來看,

社會支持具有緩衝或緩和生活壓力與挫折之作用,因此被視為調適或因應壓力生 活事件的方法;第三種功能則是直接將其應用在服務處置過程中,將社會支持與 社會網絡兩概念結合,在達成處置目標過程中,藉現有的或形成新的社會支持網 絡來發揮社會支持之作用和效應。

社會支持除在壓力情境下緩衝壓力對個體健康負面的影響外,亦可滿足個人 在自我認同、情感、物質等需求,直接對個人身心健康產生效果,有助於個人發 展。因此,在實務工作上,由預防觀點來看,協助個人維持充足的社會支持有助 於促進個人身心健康達到良好調適。由治療的觀點來看,協助個人增強或重建社 會支持亦能夠讓個人有充足的能力與資源達到處置目標。

參、 社會支持來源

Caplan 在 1974 時將社會支持來源區分為正式與非正式二種。正式支持係指 藉由組織本身的特性與目標來提昇個體的福利,其來源為專業人員、半專業人員、

輔導人員等。非正式支持則是一種無結構性,屬於個別化需求的一種形式。Brown 則進一步提到正式社會支持來源是指提供服務的學校、衛生機關、政府或民間福 利機構的工作者,及為特殊目的而結合的互助團體。非正式社會支持來源則是指

10

初級團體裡的成員,如家人、親戚、朋友、鄰居、社團朋友及工作中的同事(引 自蔡嘉慧,1998)。Cassel 於 1974 年指出社會支持提供者主要來自於初級團體,

包括家人、親戚、朋友、鄰居與同事等,意即非正式支持為主要的支持來源(引 自邱珮怡,2000)。

不同研究對象,其主要社會支持來源有也有所差異。Scholte 等人(2001)研 究青少年主要社會支持來源指出,青少年最主要的四個社會支持來源為母親、父 親、手足與好朋友。McGrath、Brennan、Dolan 與 Barnett (2009)認為在青少年 的社會網絡中,家庭和同儕佔最大部分。雖然,國中階段之青少年仍與家庭(父 母、手足)維持互動(且較成人時期多),但同儕的重要性不可忽略。Cotterell

(1996)更清楚指出對青少年而言,同儕朋友的重要性不但增強,而且會轉變成 提供支持者(引自于潄,2007)。

國內研究也有相似的發現,由於國中生與正式專業機構的接觸機會較少,也 較不了解求助管道,故遭遇困難時,通常不會直接找正式的專業組織尋求協助,

主要還是以週遭親近的人為主,其主要社會支持來源為父母支持、兄姐支持、同 儕支持與師長支持(邱珮怡,2000; 邱瓊慧,1988; 蔡嘉慧,1998)。

由過去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瞭解,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雖包含正式支持 系統及非正式支持系統,然青少年時期接受到的社會支持以來自非正式的家人及 朋友的支持為最主要。

肆、 青少年時期主要社會支持:家庭和朋友支持的變化

在青少年時期,人際關係開始改變,重要他人的網絡也重新再建構。社會支 持是一持續與變動的過程,雖然兒童及青少年早期,父母在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 絡中仍在核心的位置,但隨著年紀增長同儕的重要性在青少年時期持續增加,而 且同儕會成為主要提供支持者。因此,青少年時期社會支持也產生變化,隨著年

11

紀的增加父母的支持維持或者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來自同儕的支持則呈現增加 的趨勢(Cornwell, 2003; Helsen & Vollebergh, 2000; Scholte et al., 2001;

簡伶蓁,2009),茲將國內外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主要文獻整理於表 2-1-1。

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針對 2918 位 12 至 24 歲青少年探討父母和朋 友支持和青少年情緒問題相關性的橫斷研究,發現不同年紀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 支持與朋友支持有所不同,特別是在 12 至 16 歲間的青少年,年紀越大知覺到父 母的支持越少而朋友的支持則越多。由長期研究中也發現青少年時期家庭和朋友 支持改變的趨勢,Cornwell (2003)運用兩年追蹤資料,研究 11,835 名分別就讀 7 至 12 年級,平均 15.36 歲的青少年,發現第二年研究對象整體獲得父母支持 的平均數比起第一年是減少的,而朋友支持是增加的。Stice、Ragan 與 Randall (2004)運用三波長期追蹤,針對 11 至 15 歲青少女研究社會支持與憂鬱之關係,

也發現研究對象整體獲得父母支持的平均數逐年減少,而同儕支持逐年增加。

國內僅簡伶蓁 (2009)針對七到九年級國中生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家庭支 持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其並未針對朋友支持的改變進行探討。因此,值得再進 一步瞭解青少年時期家庭支持及朋友支持變化情形為何。

12

表 2-1-1 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相關文獻

作者(年代)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

Stice、Ragan 與 Randall (2004)

縱貫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