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特質和家庭背景因素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個人特質和家庭背景因素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21

除上一節所提到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有影響 外,青少年本身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其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 行為,本節將探討影響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其他因素。

壹、 個人特質

一、 性別

青少年內在憂鬱及外在偏差行為的表現會因性別而有所不同,相較於男性,

女性的憂鬱情緒較為嚴重,而男性的偏差行為則較女性多(王齡竟,2008)。憂鬱 情緒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出現性別差異現象,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憂鬱情緒 的困擾,而此性別差異會延續到成年。相關研究發現,由於少女比少男承受更多 生活壓力且擁有較少社會資源,其自尊普遍也較男性低落,故受憂鬱情緒所擾的 可能性也較高(陳毓文,2004)。除此之外,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也可能 因著性別而有所差異,不同的性別其重要的社會資源可能有所差異,女性較容易 與朋友發展支持性關係,因此社會支持對於男女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Helsen &

Vollebergh, 2000)。

二、 自尊

Rosenberg(1979)指出低自尊的人有較大比例是憂鬱、悶悶不樂、缺乏愉 悅感、較多負向的情緒及焦慮感,Siyez(2008)也指出青少年低自尊與高憂鬱 相關,亦有較高可能涉入問題行為。

李曉蓉(1997)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自尊對沮喪具

22

有預測力。蘇曉憶與戴嘉南(2008)針對國中生及高中生進行研究,瞭解青少年 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自尊愈高憂鬱傾向 愈低,自尊愈低憂鬱傾向愈高。

貳、 家庭背景

一、 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教育某種程度程度代表了家庭社會階層,Sutherland 認為青少年偏差 行為與家庭社會階級間有密切關係因為不同階級的家庭在社會化及管教子女的 方法上具有差異,因此子女會呈現不同的行為(引自周愫嫻,2004)。洪淑媛 (1988) 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偏差行為。

簡伶蓁 (2009)研究也指出父親教育程度不僅影響青少年憂鬱情緒初始情況,

也影響青少年七至九年級之憂鬱情緒改變速率。父親的教育程度愈高,青少年於 七年級有較高程度的憂鬱情緒,因為父親教育程度愈高時,雖然可以帶給孩子更 多的知識及建議,但相對的,對孩子各方面的要求、期許亦愈多,而在無形中帶 給孩子較大的壓力,使得青少年之憂鬱程度較高。然而,父親教育程度愈高者,

七至九年級之憂鬱程度上升速率較為緩慢,父親教育程度較高之學生除了可以獲 得較多的同儕支持外,和父母及同儕相處之關係亦較佳,因此即使於七年級之憂 鬱程度較高,但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卻可以協助緩和負面情緒的上升。

二、 家庭結構

Aneshensel 與 Sucoff(1996)研究指出單親家庭的青少年較其他父母婚姻 狀況的青少年有較高程度的憂鬱情緒。另外,Kaltiala-Heino 等人(2001)將 父母婚姻狀況分為生物血緣雙親家庭、繼親家庭、單親家庭,發現相較於與生物 血緣雙親家庭,繼親家庭、單親家庭的青少年,其有憂鬱情緒之危險性是較高的

23

(引自簡伶蓁,2009)。家庭結構不完整可能讓父母因經濟壓力無暇照顧孩子或 影響親子關係而引發青少年情緒問題。

就偏差行為而言,侯崇文(2001)的研究顯示,家庭結構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有關,家庭結構完整的青少年較少從事偏差行為,而結構不完整的家庭如父母離 婚、分居或其中ㄧ方已逝,則青少年較容易從事偏差行為,家庭結構不完整可能 影響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與家庭連結較弱容易讓青少年有偏差行為。

以上變項為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將其視為 控制變項。

24

第四節 小 結

青少年時期會面臨許多新的發展與變化,正向的發展與適應對於日後成人生 活將奠定良好基礎。過去研究中也證實家庭和朋友支持有助於青少年的生活適應,

然而研究仍有不一致與不足之處。

國外研究中,雖然無論橫斷性或縱貫性研究都證實家庭支持與內在憂鬱之關 連,而在朋友支持部分確有著不一致的發現。在外在偏差行為部分,橫斷性研究 證實家庭和朋友支持與偏差行為的負向關連,然而,長期研究中則缺乏相關研究,

需要更進一步的證據確認兩者之關係,特別是在朋友支持部分。國內由於較缺乏 長期研究資料庫,有關青少年社會支持的研究多是橫斷性研究,僅能探討單一時 間點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內外在問題之關連。而且,研究對象多著重於特定身份、

特殊壓力源的對象且著重探討社會支持之壓力因應效果。因此運用長期資料探索 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本研究重點之一。

社會支持並非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變動的過程。過去研究中也指出,

青少年時期社會支持有所變化,隨著年紀的增加父母的支持可能保持不變或者呈 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來自同儕的支持則呈現增加的趨勢青少年時期,而這些支持 的變化又是如何影響青少年發展?過去國內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對青少年 影響的研究鮮少針對整個青少年時期進行探討,也缺乏同時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 之變化,僅單獨就家庭支持或朋友支持變化的影響進行討論。探索支持變化對青 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本研究重點之二。

由於家庭和朋友支持有著相似的功能,但其為兩種不同型態支持。因此,相 關研究將家庭和朋友支持視為兩個獨立支持來源,僅針對單一支持來源變化或各 自變化的影響進行探討,忽略家庭和朋友支持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變化的類型。

先前文獻提到家庭和朋友支持的關係改變可能呈現出補償、增強或是附加等不同

25

模式,其對青少年影響可能有所不同。本研究試圖以過去研究為基礎,將家庭和 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分為「家庭補償型」、「朋友補償型」、「正向增強型」、「負 向減弱型」、「維持不變型」和「其他型態」。探究家庭和朋友支持之間變化類 型與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關係為本研究重點之三。

再者,相關研究指出,父母和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隨著時間而改變,父母的 影響在青少年早期較大,同儕的影響則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較大(Aimin et al., 2007)。過去研究雖然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但研究多關注在青少年早期、

晚期,或是整個青少年時期,未分別就不同時期家庭和朋友支持改變對青少年發 展影響進行探討。因此,分別探究在不同階段(國中和高中)中,家庭和朋友支 持變化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本研究重點之四。

本研究運用「青少年的成長歷程研究」之長期追蹤研究資料,就上述四個研 究重點進行探討以瞭解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影 響。期待研究結果,在學術上,能對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影響相關研究知識的累積 有所貢獻;在實務上,能提供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及相關專業工作者,在學校、家 庭場域或相關機構提供青少年服務時,留意青少年支持體系的改變,透過協助青 少維持與建構足夠社會支持以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