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之改變對青少年憂鬱與偏差行為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之改變對青少年憂鬱與偏差行為之影響"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之改變對青少年憂鬱與偏差行為 之影響 Changes in Family and Friend Support :Effects o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周俐利. 指導教授:潘恩伶 博士. 中華民國 一0一 年 七 月.

(2) 誌謝辭 終於通過了最後也是最難的一關了!轉眼間,竟然花了五年的歲月完成碩士 學位!從一開始雄心壯志的希望兩年半完成,接著一直不斷加碼,接著休息了一 年後,硬是把四年的修業期限都用完,在最後一刻,總算是完成了! 謝謝恩伶老師願意答應指導且協助我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在斷斷續續的論 文寫作過程中,我總是認真一月喘息 N 個月,您卻總是體貼我工作忙碌不忍苛責, 包容我總是趕在期限到來的最後一天交出功課,犧牲了無數個週末假日修改我的 論文。在每次的討論過程中總是能解決我的疑問,而且,總是不斷提醒我論文該 有的「份量」,從您身上我學習到研究該有的精神。還有彭老師在休假之餘還硬 是被我凹來擔任口試委員,細心的提醒我如何明確且精準的表達變項的概念,而 且在對於研究論文發現如何與社會工作實務連結提供許多寶貴建議,玉慧老師則 是在從未見過面的狀況下,很有勇氣的答應了口試委員,總是能一針見血的指出 我在統計上及研究方法的缺失與遺漏,給予很多指點。謝謝你們給了我許多寶貴 的意見與肯定,讓我得以繼續堅持下去也讓我在過程中學習到許多。還有可敬的 謝老師,雖然我辜負了你的期待,沒有在讀完大學後繼續讀研究所,而且還轉行 了,不過真的謝謝你在大學時就幫我們打下深厚的統計與研究方法的基礎,歷經 十多年依舊受用。 感謝思穎開設 STATA 速成班,一對一教學,讓我可以迅速上手這以前都沒學 過的統計工具;親愛的同學正鄆,在大家相繼畢業之後,鼓勵我要堅持下去,在 工作之餘還抽空協助我的計畫書及論文口試;還有小雅,冒著看完會頭暈的風險 幫我看論文。 最後,感謝我親愛的寶貝,你是我完成論文最大的阻力卻也是督促我趕快完 成最大的動力,還有愛嘮叨的媽媽,雖然有時候真的很煩,不過也是因為有妳讓 i.

(3) 我在最後幾個月可以專心的去圖書館寫論文。 五年兼職學生的生活要劃下句點了,這過程讓我體認到一邊工作一遍唸書的 辛苦,每當晚上與假日想要放鬆與玩樂,心裡總是帶著愧疚。現在,終於可以卸 下兼職學生的身份囉! 俐利 2012.7.30 於家中. ii.

(4) 中文摘要 社會支持為協助青少年發展的重要資產,缺乏社會支持可能導致內在憂鬱或 外在偏差行為,家庭和朋友支持為青少年時期兩大重要社會支持,對青少年有重 要影響。本研究在瞭解青少年時期家庭和朋友支持改變的狀況,以及在不同階段 (國中與高中),家庭和朋友支持、支持變化與和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內在憂 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以「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簡稱 TYP)之長期 追蹤資料,2000 年時就讀國中一年級學生的第一波(2000)、第三波(2002) 和第六波(2005)資料,刪除遺漏值後共 1628 個樣本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青少年時期知覺到的家庭支持是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減少,朋友支持則隨著 年紀的增加呈現增加情形;(二)無論是在國中階段或高中階段,家庭支持對於 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都有影響;(三)在國中階段,家庭支持變化對 於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都有影響,高中階段,家庭支持變化僅對青少 年內在憂鬱有影響;(四)無論是在國中或高中階段,朋友支持與朋友支持變化 對青年的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都沒有影響;(五)不同支持變化類型的青少 年在內在憂鬱及外在偏差行為上有所不同。雖然青少年知覺到家庭支持隨著年紀 越大而減少,朋友支持則隨著年紀越大而增加,但無論是在國中階段或高中階段, 知覺到家庭支持與支持的改變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有其相當之重 要性,其無法以朋友支持來替代或彌補,家庭支持影響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視。建 議家人應多關心並提供青少年支持,實務工作者可以協助家人提供青少年支持、 評估青少年支持變化和善用家庭支持協助青少年達到處遇目標。 關鍵字: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青少年、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iii.

(5) ABSTRACT Social support is an important ass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The lack of social support may lead to depression or delinquency. Family support and friend support are two important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for adolescents.Howerver, little is known that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family and friend support on adolescent’s outcomes. The data was drawn from Taiwan Youth Project (TYP), which was a longitudinally panel study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Taiwan (n=1628).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amine the changes of family support and friend support among adolesc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patterns and changes on social support o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In general,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When adolescents get older, perception of family support is declined, but friend support is increased. Howerver the effects of family support o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in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more importment than friend support. It is noted that the changes in family support are significant related to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in the sta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other important finding is that friend support is not significant related to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Finally, different types of change patterm had different levels of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Changes in family support had great effects o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practitioners help parents to provide efficient support for their children,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family and friend support, and help adolescent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intervention by using of family support.. Keywords:family support, friend support, adolescent, Taiwan Youth Project. i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青少年社會支持 ........................................................................................7. 第二節. 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 ..............13. 第三節. 個人特質和家庭背景因素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21. 第四節. 小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8. 第三節. 研究樣本與資料來源 ..............................................................................29. 第四節. 研究變項之定義與測量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主要變項之描述統計 ..............................................................................44. 第二節. 支持的變化 ..............................................................................................51. 第三節. 家庭、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之影響 ..........................................53. 第四節. 家庭、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之影響 ..................................6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6 I.

(7) 參考文獻…..................................................................................................................90 附錄一. 抽樣結果 ......................................................................................................93. 附錄二. 變項之問卷題項說明與計分處理 ..............................................................94. II.

(8) 圖表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 .......................................................................................................27 表 2-1-1 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相關文獻 ..................................................................12 表 2-2-1 家庭和朋友支持與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相關文獻 ..............20 表 3-3-1 研究樣本說明 ..............................................................................................30 表 3-4-1 調整支持改變分數說明(支持增加) ......................................................34 表 3-4-2 調整支持改變分數說明(支持減少) ......................................................34 表 3-5-1 多元迴歸分析模型 ......................................................................................41 表 3-5-2 邏輯迴歸分析模型 ......................................................................................43 表 4-1-1 內在憂鬱分析摘要表 ..................................................................................44 表 4-1-2 外在偏差行為分析摘要表 ..........................................................................45 表 4-1-3 家庭和朋友支持描述分析摘要表 ..............................................................46 表 4-1-4 支持變化分析摘要表 ..................................................................................47 表 4-1-5 支持變化類型分析摘要表 ..........................................................................49 表 4-1-6 自尊描述分析摘要表 ..................................................................................50 表 4-1-7 家庭結構分析摘要表 ..................................................................................50 表 4-2-1 家庭支持變化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51 表 4-2-2 家庭支持變化事後比較 ..............................................................................52 表 4-2-3 朋友支持變化之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52 表 4-2-4 朋友支持變化事後比較 ..............................................................................52 表 4-3-1 國中階段家庭、朋友支持對青少年憂鬱影響之迴歸分析 ......................55 表 4-3-2 國中階段支持變化與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憂鬱影響之迴歸分析 ......58 表 4-3-3 高中階段家庭、朋友支持對青少年憂鬱影響之迴歸分析 ......................61 表 4-3-4 高中階段支持變化與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憂鬱影響之迴歸分析 ......64 表 4-4-1 國中階段家庭、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邏輯迴歸分析 .......68 III.

(9) 表 4-4-2 國中階段支持變化與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邏輯迴歸分析71 表 4-4-3 高中階段家庭、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邏輯迴歸分析 ......74 表 4-4-4 高中階段支持變化與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邏輯迴歸分析76 表 5-1-1 驗證結果摘要表 ..........................................................................................89. IV.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是要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之改變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 行為的影響,本章分別闡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青少年時期為生命歷程中重要發展階段,個體面對生理及心理的快速成長和 開始為脫離「兒童時期依賴」進到「成年時期獨立」做準備,因此青少年時期成 為一個特別且重要的轉捩點。面對各方面的轉變,青少年許多能力尚未到達成熟, 故需要充足的「資源」來因應,如果缺乏資源協助其調適,可能會產生內在心理 問題或出現外在行為問題。相關研究指出社會支持對於青少年生活適應及促進其 福祉十分重要,缺乏社會支持可能會導致憂鬱或產生許多風險的行為(Colarossi & Eccles, 2003; Hafen & Laursen, 2009; Helsen & Vollebergh, 2000; Ritakallio, Luukkaala, Marttunen, Pelkonen, & Kaltiala-Heino, 2010;于 潄, 2007;王齡竟,2008)。因此,社會支持可視為協助青少年發展重要的「資 源」之一。 家庭與學校為青少年最主要的兩個生活場域,內政部兒童局於 2010 年「臺 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發現受訪少年困擾時的求助對象,以「同 學朋友」者最多,佔 79.3%;「父母」次之,佔 50.2%(內政部兒童局,2010)。 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尋求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為家庭和朋友支持。另外,相較於 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社會支持網絡開始有所變化,青少年主要知覺到支持的對 象由家庭轉移至朋友(Cornwell, 2003; Helsen & Vollebergh, 2000; Scholte, van Lieshout, & van Aken, 2001;簡伶蓁,2009)。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 針對 2918 位 12 至 24 歲青少年探討家庭、朋友支持與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橫斷性 1.

(11) 研究發現,處於不同年紀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支持與朋友支持有所不同,特別是 在 12 至 16 歲間的青少年,年齡越大的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支持越少,同儕支持 則越多。長期研究也有相同發現,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支持逐年遞減,而同儕支 持則呈現遞增的趨勢(Cornwell, 2003; Scholte et al., 2001)。 過去在服務青少年時發現青少年期父母與孩子關係變的緊張,同儕在青少年 心中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重要,朋友的一句話勝過父母的千言萬語。許多父母深感 挫折,不知道該如何關心孩子,與孩子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縱使如此,在與青 少年相處過程中發現父母影響仍不可忽視,在其心底父母的關心與支持仍有著重 要影響。國內調查也發現,青少年主要的支持管道來自同儕朋友,但家庭支持與 否卻最能影響其憂鬱情緒。家庭對青少年的支持越高,青少年憂鬱程度就越低, 家庭支持較為薄弱,青少年容易產生情緒困擾問題(董氏基金會,2002;家扶基 金會,2010)。雖然過去研究和調查發現青少年主要知覺到支持的對象由家庭轉 移至朋友,但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影響性仍是不容忽視。因此,家庭和朋友支持為 青少年時期兩大重要社會支持系統,對青少年有重要影響。 國外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對青少年亦有影響,隨著支持 增加,憂鬱情緒減少,當支持減少,憂鬱情緒則增加(Cornwell, 2003)。國內關 於青少年社會支持研究多著重在社會支持之因應效果(周淑如,2006),較少探討 對青少年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國內由於較缺乏長期研究資料,有關青少年社 會支持的研究多是橫斷性研究,僅能探討單一時間點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內外問題 之關連(施雅薇,2004),忽略了社會支持隨著時間變化的特性。 目前研究支持變化與青少年內外在問題關係的長期研究,僅針對單一支持來 源或分別探討(Cornwell, 2003; Scholte et al., 2001;簡伶蓁,2009),忽略 青少年時期家庭和朋友支持間變化存在不同變化類型,例如家庭支持減少而朋友 支持增加、家庭支持增加而朋友支持減少、兩者同時增加或減少等不同變化類型 2.

(12) 對青少年有何影響? 發展相關文獻提到,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亦有所差異, 低父母支持對年紀輕的青少年影響比年長者大,低同儕支持對年長的青少年影響 比年紀輕者大(Young, Berenson, Cohen, & Garcia, 2005)。然而 Helsen 與 Vollebergh(2000)探討家庭、朋友支持與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橫斷性研究有不一 致的發現,對較年長的青少年,父母支持的影響較小,而同儕支持的影響並無如 預期對年紀較大的青少年的影響較大。無論國內外在探討社會支持影響時,並未 進一步區分不同階段的差異,在台灣,青少年時期涵蓋國中及高中(職)兩個不 同就學階段,本研究試圖探討在這兩個不同就學階段,家庭和朋友支持改變對青 少年的影響又是如何? 過去文獻在探討支持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著重在內在心理問題與外在行為 問題兩個層面,內在層面以憂鬱程度,而外在表現則以偏差行為作為影響之測量 變項。因此,本研究也以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作為支持對青少年影響 的觀察指標。 瞭解青少年社會支持系統的改變以及支持改變的影響,在實務工作上有助於 專業工作者評估青少年社會支持網絡並發展適當之服務策略以協助青少年。由預 防觀點來看,協助個人維持充足的社會支持有助於促進個人身心健康達到良好調 適,由治療的觀點來看,協助個人增強或重建社會支持亦能夠讓個人有充足的能 力與資源達到處置目標。 因此,本研究藉由分析「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之長期追蹤資料,瞭解 青少年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國中與高中),朋友支持與家庭支持變化對於其內在 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希望可以瞭解支持改變對於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 偏差行為的潛在風險,提供青少年的家人、師長和相關專業人員具體的建議,共 同協助青少年順利過渡到成人階段。 3.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青少年時期家庭和朋友支持改變的狀況。 二、探討青少年家庭和朋友支持對其內在憂鬱、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 三、探討青少年家庭和朋友支持改變對其內在憂鬱、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 四、探討青少年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對其內在憂鬱、外在偏差行為的影 響。 五、探討不同階段(國中與高中),家庭和朋友支持之改變對其內在憂鬱、 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 4.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將分別於青少年國中和高中階段探討下列研究問題: 一、青少年時期家庭支持變化情形為何? 二、青少年時期朋友支持變化情形為何? 三、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的影響為何? 四、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的影響為何? 五、家庭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內在憂鬱的影響為何? 六、朋友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內在憂鬱的影響為何? 七、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何? 八、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何? 九、家庭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何? 十、朋友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何? 十一、. 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對於青少年內在憂鬱的影響為何?. 十二、. 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對於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何?. 5.

(1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要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之改變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 的影響,以下就本研究中所使用之名詞加以界定: 一、青少年時期 本研究中的青少年時期是指 13 至 18 歲,又分為國中階段為 13 至 15 歲和高 中階段為 16 至 18 歲。 二、家庭支持 個人知覺到來自家庭的支持,包含情感關懷、實質協助與訊息提供。 三、朋友支持 個人知覺到來自自己所認定最要好朋友的支持,包含情感關懷、實質協助與 訊息提供。 四、憂鬱 憂鬱是指一個人感到嚴重的心情低落,並伴隨著憂愁、孤獨、失眠等多種不 愉快情緒以及產生頭痛、頭暈肌肉酸痛等身體狀況綜合而成之身心狀態。 五、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是指個人的行為破壞了社會常規或標準,或者是觸犯法律。本研究 所指之偏差行為包含蹺課、逃學、逃家、抽煙喝酒以及物質濫用。. 6.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回顧與討論國內外相關文獻。首先,第一節是青少年社會支持,說明 社會支持意涵、社會支持的功能、青少年主要社會支持來源及其變化;由於家庭 和朋友支持為青少年時期兩大重要社會支持,因此,第二節進一步分別探討家庭 和朋友支持改變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第三節則是探討個人 特質與家庭背景等其他因素,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最後統 整國內外研究的發現作為本研究之基礎。. 第一節. 青少年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動態的人際歷程,個人在社會體系中透過與他人的互動獲得各方 面協助,使其能面對壓力、解決問題達到良好的適應,其改變亦會影響到個人在 社會環境中的調適。本節先說明社會支持的意涵、功能,再藉由過去的研究進一 步探討青少年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及其變化。 壹、. 社會支持的意涵 1970 年代以來,社會支持的概念逐漸獲得西方學者的重視,Caplan、Cassel. 和 Cobb 等人的研究主在探討生活壓力對生理及心理健康所造成之負面影響,並 發現社會支持可以緩和生活壓力對生理或心理造成的衝擊及增進個人的生活適 應(引自蔡嘉慧,1998)。爾後,即有許多學者投入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然而,對於社會支持的概念,不同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而不同研究亦會從不 同角度來界定社會支持這個概念。從社會支持的內容來看,Caplan 於 1974 年時 提出社會支持視為在團體中個人為克服挫折與壓力情境過程中,從正式或非正式 之關係中獲取情緒(emotional)、認知(cognitive)、與物質(material)之. 7.

(17) 支持。情緒支持是一種促成有舒適安全感之行為表現,其可使個人得到尊敬、關 愛及從別人所提供之照應與安全感。認知支持是指個人在瞭解其生活世界與調適 之過程中所可獲取之資訊、知識與忠告。物質支持代表的是實質物品以及服務之 提供,用以解決實際上所遭遇之困難。接續的研究者 Thoits 整合先前的類型, 於 1985 提出兩種支持類型:社會心理功用之支持,如關愛、同情、瞭解、接納、 尊重等;實質具體之協助,包括提供忠告、資訊、消息,分擔家庭或工作責任和 支援經濟,以協助其因應壓力情境(引自邱珮怡,2000;高迪理,1991;謝毓雯, 1998)。 另外,亦有學者強調社會支持為一動態人際互動歷程。在 1981 年,House 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人際間相互交流。Heller、Swindle 與 Dusenbury 在 1986 年時更進一步說明社會支持是接受者所知覺到的人際互動,互動過程知覺到的各 種協助可增進接受者自尊或調適壓力(引自蔡嘉慧,1998)。 社會支持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以及動態的人際歷程。個人在社會體系中,透 過互動而獲得家人、重要他人、同儕及社會機構在生理、心理、訊息、工具或物 質上的協助。這種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使受支持者覺得受到關心、尊重,而這 些社會支持能夠幫助個人減少壓力、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以及增加個人因應能 力。 貳、. 社會支持的功能 社會支持的功能在社會支持的定義中可以窺見,如 Caplan 和 Thoits 在定. 義社會支持時都提到社會支持可以協助個人克服挫折與壓力情境(引自邱珮怡, 2000;高迪理,1991;謝毓雯,1998)。Cohen 與 Wills (1985)提到社會支持與 健康關係有兩個主要的觀點:主要效果模式(main effects model)及緩衝模式 (buffering model),主要效果模式認為社會支持與健康有直接的關係,正向. 8.

(18) 的關係有助於個體的福祉,無論個體是否在壓力下,社會支持都有其效果。緩衝 模式則認為,在高壓力情境下,社會支持能發揮其功效,低壓力情境下則效果不 明顯。當個體面對壓力事件來臨時,社會支持可以協助提高個體處理問題的能力, 減少壓力事件之衝擊,間接對身心健康及生活適應產生正面效果。 高迪理 (1991)彙整過去相關文獻提出社會支持不僅被視為一種現象的描述, 也有學者將其概念轉化成服務處置上之策略,可以從預防、適應、治療三方面去 探討。從預防的觀點來看,社會支持可以協助個人在危機或壓力事件尚未發生前 先建立促進身心健康、強化調適行為並增進解決問題之技能;從適應觀點來看, 社會支持具有緩衝或緩和生活壓力與挫折之作用,因此被視為調適或因應壓力生 活事件的方法;第三種功能則是直接將其應用在服務處置過程中,將社會支持與 社會網絡兩概念結合,在達成處置目標過程中,藉現有的或形成新的社會支持網 絡來發揮社會支持之作用和效應。 社會支持除在壓力情境下緩衝壓力對個體健康負面的影響外,亦可滿足個人 在自我認同、情感、物質等需求,直接對個人身心健康產生效果,有助於個人發 展。因此,在實務工作上,由預防觀點來看,協助個人維持充足的社會支持有助 於促進個人身心健康達到良好調適。由治療的觀點來看,協助個人增強或重建社 會支持亦能夠讓個人有充足的能力與資源達到處置目標。 參、. 社會支持來源 Caplan 在 1974 時將社會支持來源區分為正式與非正式二種。正式支持係指. 藉由組織本身的特性與目標來提昇個體的福利,其來源為專業人員、半專業人員、 輔導人員等。非正式支持則是一種無結構性,屬於個別化需求的一種形式。Brown 則進一步提到正式社會支持來源是指提供服務的學校、衛生機關、政府或民間福 利機構的工作者,及為特殊目的而結合的互助團體。非正式社會支持來源則是指. 9.

(19) 初級團體裡的成員,如家人、親戚、朋友、鄰居、社團朋友及工作中的同事(引 自蔡嘉慧,1998)。Cassel 於 1974 年指出社會支持提供者主要來自於初級團體, 包括家人、親戚、朋友、鄰居與同事等,意即非正式支持為主要的支持來源(引 自邱珮怡,2000)。 不同研究對象,其主要社會支持來源有也有所差異。Scholte 等人(2001)研 究青少年主要社會支持來源指出,青少年最主要的四個社會支持來源為母親、父 親、手足與好朋友。McGrath、Brennan、Dolan 與 Barnett (2009)認為在青少年 的社會網絡中,家庭和同儕佔最大部分。雖然,國中階段之青少年仍與家庭(父 母、手足)維持互動(且較成人時期多),但同儕的重要性不可忽略。Cotterell (1996)更清楚指出對青少年而言,同儕朋友的重要性不但增強,而且會轉變成 提供支持者(引自于潄,2007)。 國內研究也有相似的發現,由於國中生與正式專業機構的接觸機會較少,也 較不了解求助管道,故遭遇困難時,通常不會直接找正式的專業組織尋求協助, 主要還是以週遭親近的人為主,其主要社會支持來源為父母支持、兄姐支持、同 儕支持與師長支持(邱珮怡,2000; 邱瓊慧,1988; 蔡嘉慧,1998)。 由過去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瞭解,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雖包含正式支持 系統及非正式支持系統,然青少年時期接受到的社會支持以來自非正式的家人及 朋友的支持為最主要。 肆、. 青少年時期主要社會支持:家庭和朋友支持的變化 在青少年時期,人際關係開始改變,重要他人的網絡也重新再建構。社會支. 持是一持續與變動的過程,雖然兒童及青少年早期,父母在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 絡中仍在核心的位置,但隨著年紀增長同儕的重要性在青少年時期持續增加,而 且同儕會成為主要提供支持者。因此,青少年時期社會支持也產生變化,隨著年 10.

(20) 紀的增加父母的支持維持或者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來自同儕的支持則呈現增加 的趨勢(Cornwell, 2003; Helsen & Vollebergh, 2000; Scholte et al., 2001; 簡伶蓁,2009),茲將國內外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主要文獻整理於表 2-1-1。 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針對 2918 位 12 至 24 歲青少年探討父母和朋 友支持和青少年情緒問題相關性的橫斷研究,發現不同年紀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 支持與朋友支持有所不同,特別是在 12 至 16 歲間的青少年,年紀越大知覺到父 母的支持越少而朋友的支持則越多。由長期研究中也發現青少年時期家庭和朋友 支持改變的趨勢,Cornwell (2003)運用兩年追蹤資料,研究 11,835 名分別就讀 7 至 12 年級,平均 15.36 歲的青少年,發現第二年研究對象整體獲得父母支持 的平均數比起第一年是減少的,而朋友支持是增加的。Stice、Ragan 與 Randall (2004)運用三波長期追蹤,針對 11 至 15 歲青少女研究社會支持與憂鬱之關係, 也發現研究對象整體獲得父母支持的平均數逐年減少,而同儕支持逐年增加。 國內僅簡伶蓁 (2009)針對七到九年級國中生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家庭支 持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其並未針對朋友支持的改變進行探討。因此,值得再進 一步瞭解青少年時期家庭支持及朋友支持變化情形為何。. 11.

(21) 表 2-1-1 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相關文獻 作者(年代) Helsen 與 Vollebergh.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橫斷. 12~24 歲. 不同年紀青少年知覺到的父母支持 與朋友支持有所不同,特別是在 12. (2000). 至 16 歲間的青少年,年紀越大知覺 到父母的支持越少而朋友的支持則 越多。. Cornwell (2003). 縱貫 7~12 年級 第二年研究對象整體獲得父母支持 (追蹤兩年) (平均 15.36 歲) 的平均數比起第一年是減少的,而 朋友支持是增加的。. Stice、Ragan 與 縱貫 Randall (2004) (追蹤三年). 11~15 歲 青少女. 研究對象整體獲得父母支持的平均 數逐年減少,而同儕支持逐年增加。. 簡伶蓁(2009). 縱貫. 7~9 年級. 青少年 家庭支 持則呈 現下 降的趨. (追蹤三年). (國中). 勢。. 12.

(22) 第二節. 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 偏 差 行 為 的 影 響 Cohen 與 Wills (1985)整理 1975 至 1984 年間的社會支持相關研究文獻,. 發現社會支持不管在直接效果或者間接的緩衝效果上對身心健康均有正面的助 益,增加社會支持,會使得個人在生理及心理適應上,產生較佳的表現,使個體 身心不適狀況減少。許多研究一致性指出社會支持對於青少年生活適應及促進其 福祉十分重要,缺乏社會支持可能會導致憂鬱或產生許多風險的行為(Colarossi & Eccles, 2003; Hafen & Laursen, 2009; Helsen & Vollebergh, 2000; Ritakallio et al., 2010;于潄,2007;王齡竟,2008;周玉慧,1997)。 過去文獻在探討青少年的社會支持對其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採 取兩種不同研究取向:以「變項為中心」與「個人為中心」。「變項為中心」的 研究取向主要針對整體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支持面向、來源的影響,而「個人為中 心」的研究取向則考量個別差異性,區分出不同支持變化類型(Scholte et al., 2001) 。因此,本節將回顧過去不同取向的相關研究文獻,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 支持的改變及支持變化類型影響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研究發現。茲 將主要文獻整理於表 2-2-1。 壹、. 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之影響 許多研究證實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憂鬱情緒呈現負相關,即青少年知覺到社會. 支持越高,其憂鬱程度越低(Colarossi & Eccles, 2003;蔡嘉慧,1998;簡伶 蓁,2009)。若進一步分別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影響,則先前的研究有 不同的發現。橫斷性研究中,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發現父母支持與青 少年情緒問題呈現負相關,當父母支持越多時,情緒問題越少,而朋友支持與青 少年情緒問題則無顯著相關。國內相關研究,施雅薇 (2004)以國中生為對象, 探討社會支持對國中生憂鬱情緒之影響也有同樣的發現,當家庭支持愈低,憂鬱 13.

(23) 情形會愈高,但同儕支持則不具影響。Sun、Hui 與 Watkins (2006)以 450 名 11 至 16 歲香港青少年為對象,則發現友伴支持與憂鬱相關,但對憂鬱並無直接 影響而是透過自尊產生影響。郭鴻茹 (2009)則以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 友伴支持對不同性別青少年憂鬱傾向的影響發現,友伴實質協助對女性青少年有 影響,實質協助愈高,憂鬱傾向會愈低,但對男性青少年來說,友伴支持是透過 與生活事件交互作用而影響憂鬱傾向,當發生「學習與考試」、「未來出路」、 「家庭危機」時,友伴支持才發揮作用。 相關長期研究亦發現家庭支持對於憂鬱有預測效果,而朋友支持則出現不一 致的結論。Stice 等人(2004)以 496 名 11 至 15 歲女性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第一 年同儕支持、父母支持、憂鬱情形做為基線,縱貫追蹤三年,以邏輯迴歸分析顯 示,父母支持會影響研究對象在追蹤期間憂鬱症狀及預測憂鬱症的初次發作,即 父母支持缺乏會使得憂鬱症狀增加或發生憂鬱症的機率較高,但是,同儕支持則 無預測力。而 Colarossi 與 Eccles (2003)以 217 名 15 至 18 歲青少年為研究 對象,結果指出第一年的母親支持與朋友支持對第二年青少年憂鬱情緒具有預測 力。 不論橫斷性或縱貫性研究都證實家庭支持對憂鬱的影響,因此,即使在青少 年時期,知覺到的家庭支持有所改變,但對青少年仍有其重要性。朋友支持對青 少年憂鬱情緒的影響則有不同的發現。進一步探究國內外關於朋友支持與憂鬱的 關係的研究,不同的研究其研究對象所處的年紀不同,研究對象處於青少年前期 (12 至 15 歲,相對於國內的國中階段)的研究則發現朋友支持對憂鬱不具影響 (Stice et al., 2004;施雅薇,2004),而研究對象處於青少年後期(15 至 18 歲,相對於國內的高中階段)的研究發現朋友支持對於憂鬱情緒有其影響性 (Colarossi & Eccles, 2003;郭鴻茹,2009)。 Aimin、 Peterson 與 Morphey (2007)回顧過去文獻提到父母和同儕對青少 14.

(24) 年在發展的影響隨著時間而改變,父母的影響在青少年早期較大,同儕的影響則 是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較大。過去研究中對於朋友支持的影響有不同的發現, 是否因為朋友的影響在青少年晚期較高的關係?因此,家庭和朋友支持對憂鬱情 緒的影響,需進一步就不同階段進行瞭解與探討。 貳、. 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之關影響 社會支持不僅有協助個人成長的功能,於對青少年的良好的社會化以及外在. 行為表現等,都能發揮相當程度的影響(Scholte, 1999;Siyez, 2008)。Brennan 與 Auslander(1979)發現,如果青少年缺乏家庭、同儕與師長的關愛時,往往 會形成強烈的孤獨感,所以就容易與其他被標示為「失敗」或「被拒絕的人」在 一起,而形成犯罪團體。Stern 等人(1984)也認為青少年如果缺乏社會支持或 社會關懷時,便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引自謝毓雯,1998)。 橫斷性研究中,Siyez (2008)針對 1734 位 9 至 11 年級土耳其學生進行調查, 瞭解自尊、問題行為和知覺到社會支持的關係,結果發現父母支持與同儕支持和 問題行為有顯著相關,父母和同儕的支持對於青少年行為有正向的影響,青少年 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持,容易有風險性的行為或可能感到孤獨。Stice 與 Barrera (1995)運用長期追蹤資料,探討知覺到父母支持與青少年物質使用(酒精及藥物 濫用等)和外顯行為(偷東西、打架等)之相互關係,研究對象為 441 位 10.5 至 15.5 歲青少年,結果發現父母支持與物質使用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先前知 覺到父母支持與後來物質使用呈現負向關係,先前的物質使用與後來的父母支持 亦呈現負向關係。在外顯行為部分,僅先前的外顯行為與後來的父母支持則呈現 負相關,先前知覺到父母支持與後來的外顯行為無顯著相關。國外研究顯示家庭 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在的影響在橫斷性研究中有被證實,然而在長期研 究中僅發現父母支持對於部分偏差行為有影響。. 15.

(25) 檢視國內探討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兩個面向: 不同社會支持內容與偏差行為之關係(董旭英,2009;蔡美雪,2005)和社會支持 的緩衝作用(周淑如,2006)。蔡美雪 (2005)發現社會支持層面之情感性支持 與整體性偏差行為、外向性偏差行為、內向性偏差行為、學業適應問題存在負向 關係即情感性支持越高,越少偏差行為;工具性支持與各類型之偏差行為則不具 相關性。董旭英 (2009)在「生活壓迫事件、社會支持、社會心理特質」研究中 也提到國中生獲得情感性社會支持愈多者,其偏差行為的發生次數則愈少;相反 地,接受物質性社會支持愈多者,其偏差行為的發生次數則愈多。研究者提出如 果只提供物質性的支援,缺乏關心和愛護作為基礎,儘管有豐富的物質支持,不 但無法有效降低偏差行為的發生,更可能助長其出現(董旭英,2009)。雖然, 兩篇研究同時發現情感性支持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但並未從不同支持來源探究其 影響。另一方面,國內社會支持與偏差行為的研究,則是著重探討社會支持對處 於危機情境的青少年是否能揮發其緩衝作用(周淑如,2006)。周淑如(2006)試 圖瞭解重要他人的支持是否能緩衝家庭暴力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結果發現, 父親支持、母親支持與師長支持能降低手足精神虐待對國中生內向性問題行為 (即無法有效解決內在衝突、緊張或挫折所產生的心理困擾問題,包括焦慮反應、 自殘、精神緊張、憂鬱悲觀、敵意、恐懼等情緒)之影響力,而手足支持與同儕 支持對國中生遭受家庭暴力並無法發揮緩衝的作用,而國中生即使日常生活中有 重要他人的支持,一旦目睹父母婚姻暴力或遭受父母暴力對待,其產生的負面影 響並不會有所減緩。整體而言,國內研究缺乏探討不同社會支持來源對青少年偏 差行為直接影響之研究。 參、. 家庭和朋友支持的改變對青少年之影響 多數研究都將社會支持視為穩定的狀態,探討某一時間點個人所接收到的社. 會支持的高或低與個人身心發展之關係。上一節在探討社會支持時曾討論社會支 16.

(26) 持並非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變動的過程。研究也指出,在青少年時期, 其主要兩大社會支持來源:家庭和朋友支持,隨年紀增長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 對青少年的憂鬱與偏差行為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社會支持改變對於身心的影響在長期研究中已證實,社會支持會隨著時間而 改變,而支持改變會影響個人心理健康(Metts, Manns, & Kruzic, 1996; Turner, Hays, & Coates, 1993)。Cornwell (2003)運用青少年健康長期研究資料,針對 11,835 名七至十二年級青少年進行研究,將支持變化情形分為增加、減少、穩 定。結果發現不論父母支持或朋友支持,支持的減少及增加對於青少年憂鬱皆有 影響,支持減少青少年的憂鬱會增加,而支持增加青少年的憂鬱會減少。支持的 減少比起支持增加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尤其歷經父母支持或朋友支持減少的青 少年比起支持不變或增加者有較高程度的憂鬱。進一步比較父母支持與朋友支持 對青少年憂鬱的影響則發現父母支持改變的影響又比朋友支持改變的影響大。 Hafen 與 Laursen (2009)運用成長曲線模型探討青少年調適與知覺到父母支持 的相互關係,並針對 313 位 11 至 13 歲中學生三波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父母支持變化趨勢與內在症狀(沮喪、焦慮等狀況)變化趨勢也呈現負相關,父 母支持下降速度越快,內在症狀的上升速度越快,外顯症狀(侵略性、偏差行為) 亦有同樣之發現。 簡伶蓁 (2009)運用「兒童與青少年之長期發展研究」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簡稱 CABLE 計畫)長期追蹤資料,以 2004 至 2006 年就讀七至九年級之 1,646 名國中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潛在成長曲線 模式分析,並探討家庭支持的初始情況、改變速率與憂鬱程度改變速率之關係。 研究發現青少年感受到的家庭支持下降的速率愈快,則其憂鬱程度有上升的趨勢 亦愈快。另外,青少年之家庭支持初始情況與憂鬱程度上升速率呈現負相關,即 青少年於七年級時所感受到的家庭支持愈多,則七至九年級之憂鬱程度上升速率. 17.

(27) 愈緩慢,家庭支持對青少年憂鬱情緒的影響不僅只限於橫斷的時間點,而是具有 長遠累積的影響。 由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僅限於單一時間點, 隨著年紀的增長,其變化會對青少年產生影響。目前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對 青少年影響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一方面鮮少針對整個青少年時期進行探討,另 一方面則是缺乏同時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之變化,僅單獨就家庭支持或朋友支持 變化的影響進行討論。 肆、. 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的影響 探討支持與支持變化的影響是以「變項為中心」的研究取向來瞭解青少年知. 覺到家庭和朋友支持對其之影響,但其並無考量到家庭和朋友支持並非為兩個獨 立的系統可能存在相互關係,同時也忽略青少年的個別差異。因此在探討支持變 化的影響時採取以「個人為中心」的研究取向,考量個別差異性、區分出不同支 持變化類型,檢測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的影響,則可以更完整瞭解家庭和朋友 支持對青少年的影響(Scholte et al., 2001)。 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提到過去在討論青少年父母支持、朋友支持 與心理健康有三個重要模式:(1)補償模式(a compensation model):此模 式由衝突假設轉換而來,青少年若從家中獲得很少的支持,會轉而由好的友誼關 係來補償,也就是說,如果無法由父母獲得充足支持,會轉向朋友獲取支持。 (2) 增強模式(a reinforcement model):根據 Bowlby 的依附理論,與父母的關係 會影響到與其他人的關係,如果可以與父母建立成功的依附關係,較容易與他人 發展良好的關係。因此與父母有好的、支持性的關係,有助於其與朋友建立支持 性的關係進而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3)附加模式(an additive model)將家 庭與同儕視為兩個完全獨立社會世界,與父母的依附和同儕的依附是獨立的,其. 18.

(28) 認為父母和同儕對於青少年都有影響,但是在不同的情境,父母和同儕有不同功 能,其各自對於心理健康提供其貢獻。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嘗試在研 究中檢視上述三個模式,研究結果僅發現當青少年有較高朋友支持,父母支持影 響變大,其可以用來解釋增強效果。另外,Scholte 等人(2001)探討不同支持的 配置與青少年調適的關係,發現知覺到不同程度父母支持與同儕支持狀況對青少 年適應也有影響。接收到較少父母支持和朋友支持的青少年其容易產生內外在問 題行為、低心理健康、高程度偏差行為和霸凌。再者,若青少年接收到較少父母 支持和較高朋友支持者容易在其環境中引起較多問題,例如,在班上侵略和擾亂 的行為、在家庭的衝突行為,高朋友支持並無緩衝低家庭支持的影響。 Helsen 與 Vollebergh (2000)和 Scholte 等人(2001)研究發現部分支持增 強模式和補償模式,但其皆為橫斷性研究,結果呈現為不同研究對象在不同年齡 時家庭和朋友支持相對狀態的影響,並未能說明同一研究對象,家庭和朋友支持 變化類型對其影響的情況,因此在解釋上有所限制。再者,除上述三種模式, Scholte 等人(2001)研究中提到另一種狀況即低家庭支持且低朋友支持對青少 年影響。本研究考量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可能存在其他類型,例如:補償模 式除家庭支持減少而朋友支持增加的情況可能外,亦有朋友支持減少而家庭支持 增加的情況;除增強模式外,也可能是減弱模式,即家庭支持減少且朋友支持也 減少,另也可能家庭和朋友支持都維持不變,故需進一步再探究,如:朋友補償 模式(家庭支持減少且朋友支持增加)、家庭補償模式(朋友支持減少且家庭支 持增加)、正向增強模式(家庭支持增加且朋友支持增加)負向減弱模式(家庭 支持減少且朋友支持減少)、維持不變模式(家庭和朋友支持維持不變)等不同 狀況對青少年之影響。因此,需運用長期追蹤資料以縱貫性研究方法進一步探討 家庭和朋友支持不同型態的變化組合如何影響著青少年的憂鬱與偏差行為。. 19.

(29) 表 2-2-1 家庭和朋友支持與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相關文獻 作者(年代) Helsen 與 Vollebergh.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年齡. 研究發現. 橫斷. 12~24 歲. 父 母 支持 與 青少 年情 緒問 題 呈現 負 相 關,當父母支持越多時,情緒問題越少,. (2000). 而朋友支持與青少年情緒問題則無顯著 相關。. 施雅薇(2004) Siyez (2008). 橫斷 橫斷. 12~14 歲. 當家庭支持愈低,憂鬱情形會愈高,同. (國中). 儕支持則不具影響。. 9~11 年級. 父母支持與同儕支持和問題行為有顯著 相關,父母和同儕的支持對於青少年行 為有正向的影響。. Stice 與. 縱貫. 10.5 至 15.5 歲 先前知覺到父母支持與後來物質使用呈. Barrera (1995) (追蹤二年). 現負向關係. Colarossi 與 縱貫 Eccles (2003) (追蹤二年). 15~18 歲. 第一年的母親支持與朋友支持對第二年 青少年憂鬱情緒具有預測力。. Cornwell. 7~12 年級. 1. 不論是父母支持或朋友支持,支持的. (2003). 縱貫. (追蹤二年) (平均 15.36 歲). 減少及 增加 對於 青少 年憂鬱 有影 響,支持減少青少年的憂鬱會增加, 而支持增加,青少年的憂鬱會減少。 2. 支持的減少比起支持增加 對青少年 的影響更大,歷經父母支持或朋友支 持減少的青少年比起支持 不變或增 加者有較高程度的憂鬱。 3. 父母支持改變的影響又比 朋友支持 改變的影響大。. Stice、Ragan 與 Randall. 縱貫. 11~15 歲. 父母支持會影響研究對象在追蹤期間憂. (追蹤三年). 青少女. 鬱症狀及預測憂鬱症的初次發作,即父. (2004). 母支持缺乏會使得憂鬱症狀增加或發生 憂鬱症的機率較高,同儕支持則無預測 力。. Hafen 與 縱貫 Laursen (2009) (追蹤三年). 11~13 歲. 父母支持變化趨勢與內在症狀變化趨勢 也 呈 現負 相 關, 父母 支持 下 降速 度 越 快,內在症狀的上升速度越快,外顯症 狀亦相同。. 簡伶蓁(2009). 縱貫. 7~9 年級. 青少年感受到的家庭支持下降的速率愈. (追蹤三年). (國中). 快,則其憂鬱程度有上升的趨勢亦愈快。. 20.

(30) 第三節. 個人特質和家庭背景因素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 的影響 除上一節所提到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有影響. 外,青少年本身的個人特質、家庭背景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其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 行為,本節將探討影響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其他因素。 壹、. 個人特質. 一、. 性別. 青少年內在憂鬱及外在偏差行為的表現會因性別而有所不同,相較於男性, 女性的憂鬱情緒較為嚴重,而男性的偏差行為則較女性多(王齡竟,2008)。憂鬱 情緒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出現性別差異現象,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憂鬱情緒 的困擾,而此性別差異會延續到成年。相關研究發現,由於少女比少男承受更多 生活壓力且擁有較少社會資源,其自尊普遍也較男性低落,故受憂鬱情緒所擾的 可能性也較高(陳毓文,2004)。除此之外,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也可能 因著性別而有所差異,不同的性別其重要的社會資源可能有所差異,女性較容易 與朋友發展支持性關係,因此社會支持對於男女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Helsen & Vollebergh, 2000)。 二、. 自尊 Rosenberg(1979)指出低自尊的人有較大比例是憂鬱、悶悶不樂、缺乏愉. 悅感、較多負向的情緒及焦慮感,Siyez(2008)也指出青少年低自尊與高憂鬱 相關,亦有較高可能涉入問題行為。 李曉蓉(1997)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自尊對沮喪具 21.

(31) 有預測力。蘇曉憶與戴嘉南(2008)針對國中生及高中生進行研究,瞭解青少年 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自尊愈高憂鬱傾向 愈低,自尊愈低憂鬱傾向愈高。 貳、. 家庭背景. 一、. 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教育某種程度程度代表了家庭社會階層,Sutherland 認為青少年偏差 行為與家庭社會階級間有密切關係因為不同階級的家庭在社會化及管教子女的 方法上具有差異,因此子女會呈現不同的行為(引自周愫嫻,2004) 。洪淑媛 (1988) 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偏差行為。 簡伶蓁 (2009)研究也指出父親教育程度不僅影響青少年憂鬱情緒初始情況, 也影響青少年七至九年級之憂鬱情緒改變速率。父親的教育程度愈高,青少年於 七年級有較高程度的憂鬱情緒,因為父親教育程度愈高時,雖然可以帶給孩子更 多的知識及建議,但相對的,對孩子各方面的要求、期許亦愈多,而在無形中帶 給孩子較大的壓力,使得青少年之憂鬱程度較高。然而,父親教育程度愈高者, 七至九年級之憂鬱程度上升速率較為緩慢,父親教育程度較高之學生除了可以獲 得較多的同儕支持外,和父母及同儕相處之關係亦較佳,因此即使於七年級之憂 鬱程度較高,但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卻可以協助緩和負面情緒的上升。 二、. 家庭結構 Aneshensel 與 Sucoff(1996)研究指出單親家庭的青少年較其他父母婚姻. 狀況的青少年有較高程度的憂鬱情緒。另外,Kaltiala-Heino 等人(2001)將 父母婚姻狀況分為生物血緣雙親家庭、繼親家庭、單親家庭,發現相較於與生物 血緣雙親家庭,繼親家庭、單親家庭的青少年,其有憂鬱情緒之危險性是較高的 22.

(32) (引自簡伶蓁,2009)。家庭結構不完整可能讓父母因經濟壓力無暇照顧孩子或 影響親子關係而引發青少年情緒問題。 就偏差行為而言,侯崇文(2001)的研究顯示,家庭結構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有關,家庭結構完整的青少年較少從事偏差行為,而結構不完整的家庭如父母離 婚、分居或其中ㄧ方已逝,則青少年較容易從事偏差行為,家庭結構不完整可能 影響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與家庭連結較弱容易讓青少年有偏差行為。 以上變項為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將其視為 控制變項。. 23.

(33) 第四節. 小結. 青少年時期會面臨許多新的發展與變化,正向的發展與適應對於日後成人生 活將奠定良好基礎。過去研究中也證實家庭和朋友支持有助於青少年的生活適應, 然而研究仍有不一致與不足之處。 國外研究中,雖然無論橫斷性或縱貫性研究都證實家庭支持與內在憂鬱之關 連,而在朋友支持部分確有著不一致的發現。在外在偏差行為部分,橫斷性研究 證實家庭和朋友支持與偏差行為的負向關連,然而,長期研究中則缺乏相關研究, 需要更進一步的證據確認兩者之關係,特別是在朋友支持部分。國內由於較缺乏 長期研究資料庫,有關青少年社會支持的研究多是橫斷性研究,僅能探討單一時 間點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內外在問題之關連。而且,研究對象多著重於特定身份、 特殊壓力源的對象且著重探討社會支持之壓力因應效果。因此運用長期資料探索 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本研究重點之一。 社會支持並非一個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變動的過程。過去研究中也指出, 青少年時期社會支持有所變化,隨著年紀的增加父母的支持可能保持不變或者呈 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來自同儕的支持則呈現增加的趨勢青少年時期,而這些支持 的變化又是如何影響青少年發展?過去國內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對青少年 影響的研究鮮少針對整個青少年時期進行探討,也缺乏同時探討家庭和朋友支持 之變化,僅單獨就家庭支持或朋友支持變化的影響進行討論。探索支持變化對青 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本研究重點之二。 由於家庭和朋友支持有著相似的功能,但其為兩種不同型態支持。因此,相 關研究將家庭和朋友支持視為兩個獨立支持來源,僅針對單一支持來源變化或各 自變化的影響進行探討,忽略家庭和朋友支持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變化的類型。 先前文獻提到家庭和朋友支持的關係改變可能呈現出補償、增強或是附加等不同 24.

(34) 模式,其對青少年影響可能有所不同。本研究試圖以過去研究為基礎,將家庭和 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分為「家庭補償型」、「朋友補償型」、「正向增強型」、「負 向減弱型」、「維持不變型」和「其他型態」。探究家庭和朋友支持之間變化類 型與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關係為本研究重點之三。 再者,相關研究指出,父母和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隨著時間而改變,父母的 影響在青少年早期較大,同儕的影響則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較大(Aimin et al., 2007)。過去研究雖然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但研究多關注在青少年早期、 晚期,或是整個青少年時期,未分別就不同時期家庭和朋友支持改變對青少年發 展影響進行探討。因此,分別探究在不同階段(國中和高中)中,家庭和朋友支 持變化對青少年內在憂鬱和外在偏差行為的影響為本研究重點之四。 本研究運用「青少年的成長歷程研究」之長期追蹤研究資料,就上述四個研 究重點進行探討以瞭解家庭和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的影 響。期待研究結果,在學術上,能對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影響相關研究知識的累積 有所貢獻;在實務上,能提供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及相關專業工作者,在學校、家 庭場域或相關機構提供青少年服務時,留意青少年支持體系的改變,透過協助青 少維持與建構足夠社會支持以促進青少年身心發展。. 25.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設計研究架構,研究變項之間的關係見研究架構圖 3-1-1。 依變項為「內在憂鬱」及「外在偏差行為」,自變項主要為「家庭支持」與「朋 友支持」,分為以變項為中心取向的「支持」與「支持變化」及以個人為中心取 向的「支持變化類型」,探討其與依變項的關係。此外,因為個人特質中「性別」 和「自尊」及家庭背景中「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結構」等為青少年內在憂鬱 與外在偏差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以及需考量初始的狀態,因此本研究將「初始 憂鬱情緒」、「初始偏差行為」、「初始家庭支持」、「初始朋友支持」、「性 別」、「自尊」和「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結構」視為控制變項。. 26.

(36) 自變項. 以 變 項 為 中 心 以 個 人 為 中 心. 依變項. 家庭支持 朋友支持 內在憂鬱. 家庭支持變化 朋友支持變化. 家庭和朋友支持. 外在偏差行為. 變化類型. 控制變項. 個 人 特 質. 性別 自尊. 家 庭 背 景. 父母教育程度. 初 始 狀 態. *. 家庭結構 初始憂鬱* 初始偏差行為** ***. 初始家庭支持 初始朋友支持****. 國中階段以第一波資料之憂鬱作為初始憂鬱,高中階段以第三波憂鬱作為初始憂鬱. **. 國中階段以第一波資料之偏差行為作為初始偏差行為,高中階段以第三波偏差行為作為初始偏 差行為. ***. 國中階段以第一波資料之家庭支持作為初始家庭支持,高中階段以第三波家庭支持作為初始家庭支持. ****. 國中階段以第一波資料之朋友支持作為初始朋友支持,高中階段以第三波家庭支持作為初始朋友支持. 圖 3-1-1 研究架構. 27.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過去相關文獻,分別就國中和高中兩階段探討家庭、 朋友支持變化與青少年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之關係,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一、青少年時期家庭支持隨年紀增加呈現減少的趨勢 二、青少年時期朋友支持隨年紀增加呈現增加的趨勢 三、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有負向影響 四、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內在憂鬱有負向影響 五、家庭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內在憂鬱有顯著影響 六、朋友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內在憂鬱有顯著影響 七、家庭支持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有負向影響 八、朋友支持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有負向影響 九、家庭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有顯著影響 十、朋友支持變化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有顯著影響 十一、. 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內在憂鬱有顯著影響. 十二、. 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對青少年外在偏差行為有顯著影響. 28.

(38) 第三節 壹、. 研究樣本與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本研究為次級資料分析,資料取自「青少年的成長歷程研究」,簡稱 TYP. (Taiwan Youth Project)計畫的長期追蹤資料庫。該計畫重點在了解臺灣青少 年成長的過程,並試圖由家庭、學校和社區等三個重要社會制度的交互影響切入, 以期能由社會學的角度,探討青少年多元化的成長歷程以及影響不同成長模式的 可能因素(伊慶春,2011)。 該計畫以固定樣本連續追蹤研究(Panel Study)的方式,針對同一學生和 其家長進行多次的貫時性調查,並在第一年調查時間訪問學生的導師。調查實施 時間從 2000 年 3 月開始,每年蒐集一波資料,至今共已完成九波調查資料。研 究對象為台北市、台北縣(新北市)和宜蘭縣的國中在學學生。研究樣本包含兩 個世代,分別為 2000 年時就讀國中一年級(J1)及國中三年級(J3)的學生。 本研究所使用樣本為 2000 年時為國中一年級(J1)的學生,第一波、第三波及 第六波之學生樣本資料。 貳、. 抽樣方法與抽樣結果. 台灣青少年計畫以台北市、台北縣(新北市)和宜蘭縣全體國中一年級和三 年級學生(不含夜間部、補校及進修學校)為抽樣母體。抽樣方式採取「分層的 多階層叢集抽樣」,「縣、市」作為第一分層,「鄉、鎮、市、區」發展的先後 順序作為第二分層。分層後,以叢集抽樣(cluster)為主,在第二分層內分二階 段隨機抽樣,第一階段以「學校」作為抽出單位,第二階段以「班級」作為最終 抽出單位。最後共抽取 40 所學校,台北市 16 所,台北縣(新北市)15 所,宜 蘭縣 9 所。其中,國一樣本(J1)抽取 81 班,訪問 2694 人,國三樣本(J3)抽. 29.

(39) 取 81 班,訪問 2890 人,學生總人數為 5586 人(詳細抽樣結果請參考附錄一)。 本研究使用 2000 年時為國中一年級(J1)的學生樣本中第一波、第三波和 第六波之學生問卷。第一波資料於 2000 年 3 月開始,由訪員到校在樣本班級發 放問卷、講解問卷,由學生自行填寫,回收問卷共 2690 份,完成率 99.78%。 第三波資料沿用第一波資料施測方式,於 2002 年 3 月開始進行施測,回收問卷 共 2663 份,完成率 99.11%。第六波資料於 2005 年 3 月開始,訪員到家,由受 訪者自行填寫,回收問卷共 1823 份,完成率 67.64%。 調查時間、方式與實際完成樣本數整理如表 3-3-1。 表 3-3-1 研究樣本說明 時間. 計畫代號 調查對象年級 調查方式 實際完成樣本數(份)完成率(﹪). 2000 春. J1W1. 國一. 學校自填. 2690. 99.78. 2002 春. J1W3. 國三. 學校自填. 2663. 99.11. 2005 春. J1W6. 高三. 家訪自填. 1823. 67.64. 參、. 研究樣本和樣本遺漏狀況說明 為確保資料之完整性,本研究合併第一波、第三波和第六波之樣本後,保留. 三波皆有完成問卷之樣本作為分析用,共 1727 個樣本,刪除有遺漏值之樣本後, 本研究之有效分析樣本為 1628 個。 為瞭解樣本遺漏狀況,透過邏輯迴歸分析各變項遺漏情形,結果發現,在第 一波樣本資料中,雙親家庭及家庭支持高的樣本遺漏機率較低,有偏差行為的樣 本遺漏機率較高,其餘變項則沒有顯著的差異。 由於非雙親家庭、家庭支持低與有偏差行為的樣本遺漏狀況較多,而本研究 刪除遺漏之樣本,在統計迴歸檢驗上可能影響檢驗顯著性,為本研究推論上的限 制。 30.

(40) 第四節. 研究變項之定義與測量. 本研究使用 2000 年時為國一的學生樣本中第一波(J1W1)、第三波(J1W3) 和第六波(J1W6)之學生問卷。主要的研究變項說明如下(詳細變項資料整理於 附錄二): 壹、. 依變項 依變項有「內在憂鬱」與「外在偏差行為」,國中階段使用第三波(J1W3). 資料,高中階段則使用第六波(J1W6)。 一、. 內在憂鬱 「內在憂鬱」使用第三波(J1W3)及第六波(J1W6)學生問卷之題項:過去. 一個星期,你有沒有下列不舒服的情形?不舒服的程度如何?(1)頭痛、(2) 頭暈、(3)孤獨、(4)鬱卒、(5)擔心過度、(6)肌肉酸痛、(7)失眠、 不易入睡、(8)身體某些部位感到麻木或是針刺、(9)好像有東西卡在喉嚨、 (10)感覺身體某些部位虛弱、(11)很想要去毆打、傷害別人、(12)一大早 就醒了,想再睡又睡不著、(13)睡眠不安穩或一直醒過來、(14)常常和別人 爭吵、(15)尖聲大叫或摔東西、(16)不想活了等 16 題進行測量。並以「1= 沒有」、「2=有,有點」、「3=有,普通」、「4=有,嚴重」、「5=有,很嚴重」 五個尺度測量,研究對象自五個選項中勾選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研究者將選 項重新計分,「0=沒有」、「1=有,有點」、「2=有,普通」、「3=有,嚴重」、 「4=有,很嚴重」,再將十六題的分數加總,總分介於 0 至 64 分之間,總分越 高表示其內在憂鬱越嚴重。以 Cronbach’s α 係數檢定進行內部一致性之檢測, 結果第三波、第六波「內在憂鬱」量表之 Cronbach’s α係數皆為 0.87,顯示 其有良好之內在一致性信度。 31.

(41) 二、. 外在偏差行為. 「外在偏差行為」使用第三波(J1W3)及第六波(J1W6)學生問卷中與第一 波(J1W1)問卷共同之題項。第三波使用題項問題:回想上國三以來,你自己有 沒有出現下列狀況?請依照行為發生的頻率圈選(1)蹺課、逃學或故意不去上 學、(2)喝酒、抽煙或嗑藥。以「1=從未」、「2=偶爾」、「3=有時候」、「4= 常常」四個尺度測量,研究對象自四個選項中勾選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第六 波使用題項問題:回想過去一整年,你自己有發生以下的行為嗎?(1)抽煙、 (2)喝酒、(3)逃家、(4)使用藥物,如強力膠、搖頭丸等。以「1=沒有」、 「2=一兩次」、「3=有時候」、「4=常常」、「5=總是」五個尺度測量。為求計 分統一,將偏差行為之測量重新定義為類別尺度,研究對象於任一偏差行為題項 中勾選「2=偶爾」、「3=有時候」、「4=常常」其中一項,表示其曾有選項中任 何一種偏差行為,則定義為「1=有」,表示曾有偏差行為,各偏差行為題項皆 勾選「1=從未」,則定義為「0=無」,表示未曾有過任何偏差行為。 貳、. 自變項 自變項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支持變化及支持變化類型,國中階段家庭. 支持及朋友支持使用第三波(J1W3)資料,支持變化及支持變化類型使用第一波 (J1W1)及第三波資料(J1W3) 。高中階段家庭支持及朋友支持使用第六波(J1W6) 資料,支持變化及支持變化類型使用第三波(J1W3)及第六波(J1W6)資料。 一、.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採用第一波(J1W1)、第三波(J1W3)、第六波(J1W6)三波. 學生問卷之共同題項:下列關於你家中生活的情形,你認為符不符合?(1)我 受到挫折時,總可以從我的家人那裡得到安慰、(2)當我需要幫忙或忠告時,. 32.

(42) 我可以依賴我的家人,進行測量,並以「1=非常符合」、「2=還算符合」、「3= 不太符合」、「4=非常不符合」四個尺度測量,研究對象自四個選項中勾選最符 合自己情況的選項。研究者將選項反向並重新計分,「0=非常不符合」、「1= 不太符合」、「2=還算符合」、「3=非常符合」,再將二題的分數加總,總分介 於 0 至 6 分之間,總分越高表示其接收到家庭支持越高。以 Cronbach’s α 係 數檢定進行內部一致性之檢測,結果第一波、第三波、第六波「家庭支持」量表 之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0.74、0.81 和 0.87,顯示其有良好之內在一致 性信度。 二、. 朋友支持 「朋友支持」採用第一波(J1W1)、第三波(J1W3)、第六波(J1W6)三波. 學生問卷之共同題項:以下是一些關於你最要好的朋友的描述,你覺得符不符合 實際的狀況?(1)他(們)關心我、(2)我常會得到他(們)的一些幫忙、(3) 我受到挫折時,總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安慰,進行測量,並以「1=很符合」、 「2=符合」、「3=不符合」、「4=很不符合」四個測量尺度,研究對象自四個選 項中勾選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研究者將題項反向並重新計分「0=很不符合」、 「1=不符合」、「2=符合」、「3=很符合」,再將三題的分數加總,總分介於 0 至 9 分之間,總分越高表示其接收到朋友支持越高。以 Cronbach’s α 係數檢 定進行內部一致性之檢測,結果第一波、第三波、第六波「朋友支持」量表之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0.80、0.88 和 0.93,顯示其有良好之內在一致性信 度。 三、. 支持變化. 在「國中階段」測量之支持變化以「第三波的支持狀態」減去「第一波支持 狀態」 , 「高中階段」則以「第六波的支持狀態」減去「第三波支持狀態」 ,Cornwell 33.

(43) (2003)研究中提到由於每位研究對象支持起始狀況不同會影響到其可能改變空 間,即使研究對象都成長到支持的上限,但其改變的狀況有所不同,例如研究對 象 A、B 和 C 初始支持狀態分別為 0、1 和 0,其在後來的支持狀態分別成長到 6、 6 和 5,A 和 B 分別成長 6 和 5,雖然成長幅度不同,但其皆成長到上限,B 和 C 雖然成長幅度相同,但 C 並未成長到上限,故參考其研究重新調整支持變化,調 整方式舉例說明如下表表 3-4-1、表 3-4-2。 首先,先計算實際改變,實際改變(c)=T2 支持(b)-T1 支持(a),再計 算可能改變空間,可能改變空間(d)=6(家庭支持最高總分)-T1 支持(a); 接著計算出改變比例,改變比例(e)=實際改變(c)/可能改變空間(d);最 後將改變(c)乘上改變比例(e)最為調整後之變化(f)。 表 3-4-1 調整支持改變分數說明(支持增加). 樣本 A B C D. a T 1 支持. b T 2 支持. 0 1 0 1. 6 6 5 3. c 改變 b-a 6 5 5 2. d 可能改變空間 6-a 6 5 6 5. e 改變比例 c/d 1.00 1.00 0.83 0.40. f 調整後變化 c*e 6.00 5.00 4.15 2.00. 備註:以家庭支持作為範例. 表 3-4-2 調整支持改變分數說明(支持減少). 樣本 E F G H. a T 1 支持. b T 2 支持. 6 3 3 5. 4 1 0 3. c 改變 b-a -2 -2 -3 -2. d 可能改變空間 a-0 6 3 3 5. e 改變比例 |c/d| 0.33 0.67 1.00 0.40. f 調整後改變 c*e -0.66 -1.34 -3.00 -0.80. 備註:以家庭支持作為範例. 調整後將調整後改變(f)轉換成 Z 分數,將支持變化分為「支持增加」、 「支持減少」、「支持維持」三種狀況。當 Z≧0.25 為「支持增加」、Z≦-0.25 為「支持減少」、-0.25<Z<0.25 為「支持維持」。. 34.

(44) 四、. 支持變化類型. 將家庭和朋友支持變化類型分為「家庭補償型」、「朋友補償型」、「正向 增強型」、「負向減弱型」、「維持不變型」與「其他類型」,說明如下: (一)家庭補償型:家庭支持增加且朋友支持減少。 (二)朋友補償型:家庭支持減少且朋友支持增加。 (三)正向增強型:家庭支持增加且朋友支持增加。 (四)負向減弱型:家庭支持減少且朋友支持減少。 (五)維持不變型:家庭支持維持且朋友支持維持。 (六)其他類型:上述五種情形之外,包括家庭支持維持且朋友支持增加或減少、 朋友支持維持且家庭支持增加或減少等情形則歸類為「其他類型」。 參、. 控制變項 控制變項包括個人特質中「性別」和「自尊」,家庭背景中「父母教育程度」. 和「家庭結構」及初始的狀態的「初始憂鬱情緒」、「初始偏差行為」、「初始 家庭支持」和「初始朋友支持」。除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皆使用第一波(J1W1) 資料,其餘控制變項,國中階段使用第一波(J1W1)資料,高中階段使用第三波 (J1W3)資料。 一、. 性別 使用第一波(J1W1)學生問卷資料,1 為男性,2 為女性,研究者重新定義. 0=男性,1=女性。. 35.

(45) 二、. 自尊. 「自尊」分別採用第一波(J1W1)、第三波(J1W3)兩波學生問卷之共同題 項:以下有關你本人的描述,你同不同意?(1)我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某些問 題、(2)、我沒有辦法控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3)、我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 我自己(4)、我很滿意我自己(5)、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很沒有用(6)、有時 候我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進行測量,並以「1=很同意」、「2=同意」、「3= 不同意」、「4=很不同意」四個尺度測量,研究對象自四個選項中勾選最符合自 己情況的選項。研究者將(3)及(4)二題項反向計分,再將六題的分數加總, 總分介於 6 至 24 分之間,總分越高表示其自尊越高。以 Cronbach’s α 係數檢 定進行內部一致性之檢測,結果第一波、第三波「自尊」量表之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0.67 和 0.73,顯示其有良好之內在一致性信度。 三、. 父母教育程度 採用第一波(J1W1)學生問卷中有關父母基本資料,並以父母教育程度高者. 為代表。原本的選項為次序尺度,但為便於分析,因此皆轉換為連續尺度。所以 回答「沒受過教育」轉換成 0 年,「國小」轉換成 6 年,「國中」轉換成 9 年, 「高中」及「高職」轉換成 12 年,「專科」轉換成 14 年,「大學」轉換成 16 年,「研究所」轉換成 18 年。 四、. 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分別採用第一波(J1W1)與第三波(J1W3)學生問卷資料之題項:. 你爸爸媽媽的婚姻狀況為何?(1)爸爸媽媽住在一起、(2)爸爸已經去世、(3) 媽媽已經去世、(4)爸爸媽媽已經離婚、(5)爸爸媽媽分居、(6)爸媽已離 婚但仍同居、(7)其他,請說明。研究者重新定義勾選(1)或(5)之選項為.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package tours in Europe. Tourists and aboriginal people.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a monthly water quality predicting model using a grammatical evolution (GE) programming system for Feitsui Reservoir in Northern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Due to the high technology change and rigorous glob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he dynamic customer preference needs and short product lifecycle intensify th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