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產品策略分析

透過上述理論,本節研究 「產品策略分析」從「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的 歷年紀事里程碑」(附錄一),還有 Peter TEO 整理出至 2000 年新加坡講華語運 動歷年口號(附錄二),及新加坡華語相關新聞訊息中(附錄三),依據上述語言 行銷理論對於產品的定義及類型,歸納新加坡華語特性及成效,下列為作者對其 現象的分析和看法論述。

1. 為產品作寬廣的定義:講華語運動,依本質而言是一項無形性的產品,

卻透過舉行各項推廣活動,或將定位為文化、或將定位為工具,隨著 不同的地點(如:巴剎、公車站、購物中心、公家機關)與不同的推 廣對象(如:家長、學生、行政人員),提供不同的服務和產品,使無 形的服務有形化,尌如推廣華語理事會在每年例行的講華語運動推出 相關「產品」,從 1979 開始便設計了華語會話課程、1983 至 1987 電信 局提供了「打電話學華語」。華語推廣的對象,也尌是行銷理論中的消 費者,主要設定於新加坡的華人族群,而產品則不限有形或無形,最 終目標是要吸引華人改變其語言習慣。

華語推廣理事會與新加坡政府推出了許多華語產品,以產品三大 層次來看,第一層次的核心為提供服務,從 1983 年貣電信局提供 24 小時的「打電話學華語」服務,1998 年舉辦「網際網絡中文故事接力 賽」,華文研究機構和學校也展出它們的產品與服務。第二層次為有形 產品,如 1979 年開設了華語會話課程,1982 年製作學習華語會話卡帶,

1997 年推出講華語運動網頁等諸多有形產品。第三層次是講求售後服 務的衍生產品,作者認為新加坡講華語運動在推出許多有形、無形的產 品後,何以能引貣民眾大力的迴響,必然有其質量的保證,信心與信任 讓「講華語運動」所推出的產品,使華族民眾有正面的評價並口耳相傳。

2. 具有利益價值:尌產品的吸引力來說,提供無形的服務和有形的成果,

最可看出消費者最直覺的反應,以華語替代方言,以及將華語作為抵 禦新加坡沉沒於西方文化的洪流,不僅符合政府推行華語的立意,並 視華語為亞洲經濟圈最有力的工具性語言。前總理吳作棟先生也強調 過:「我們應該鼓勵講英語的華族家庭在家裡多講華語,理由是華語將 成為華族的母語,懂華語會得到額外的好處。」12好處除了華語的經濟 效益外,還有求職上的優選,在學術方面也可獲得表揚…等,在推廣 華語歷年口號中,1993 年「用華語,受益多」、1996 年「講華語,開 創新天地」、1998 年「講華語,好處多」的標語,顯示了華語這項語言 是具有功利價值的,可以讓你獲得額外的有形或無形的利益,鼓勵華 人多多使用這個產品(語言),其概念已確實符合大眾消費的一項因素。

3. 消費群的設定各有不同:「講華語運動」最早的推行主旨是在於取代方 言,由於新加坡是一個移民社會,大部分的華人來自於中國沿海各城 市,所使用的語言當然是其方言母語。新加坡政府為消除華人社團之 間的隔閡,強化華族自身的聚合力,故其推廣對象便設定於「使用方 言的華族社群」,自 1979 年開始「多講華語,少講方言」、1981「學華 語,講華語」、1983「華人講華語,合情又合理」,大力推廣以華語取 代方言的目標。在政府推廣過程中,消費群的對象也依場所而有不同 的設定,巴剎、熟食中心還有公車站、購物中心…等各大公眾場所,

華語推廣理事會的歷年紀事里程碑(附錄一)中,也明確指出當年的

12

雲惟利(1996) 。引用自〈中國帶來經濟機會〉 ,於 1993.09.07《聯合早報》。

推廣對象,從 1985 年的公共交通工友,1986 年是餐飲場所的顧客,1987 年是購物中心購物的民眾,1988 年為白領工人,主要還是在於日常生 活較常使用方言的族群。而後,華語已取代方言成為新加坡華人族群 通用語言之後,對象設定再次轉向,推廣設定也因工作場合分別以職 業設定,1990 年即以高級執行人員作為推廣對象,1991 年為受英文教 育不會講華語的華族公務員及公眾人士。請參照附錄四,為作者參照 講華語運動歷年推行口號所作分析以及對象的設定。

另外,還有很多消費族群是來自於娛樂和教育,電影、音樂、中華 文化刊物、商業刊物和傳播媒體,吸引對此文藝活動或有休閒興趣的民 眾。廣大的網際網絡及其有關的軟硬體、遊戲、唯讀光碟,當然吸引了 年輕族群的目光。學術教育更是以家長、學生作為消費者中不可或缺的 一個環節,1984 年以「請講華語。兒女的前途,操在您手裡。」設定 為華族家長,希望能將華語取代方言成為家庭(或親子之間)用語,並 點出了「前途」此類具有功利考量的字詞,即以華族家長作為推廣對象;

對學生而言,各項學術發表、競賽或認證的取得,對未來研究或求職都 將會是正向的助益。從 2004 年至今,華語推廣理事會便以「華語,cool」

作為宣傳標語,以流行用語的方式打入年輕族群,主要以學生為推廣對 象,將華語設定為一種「酷」的語言,具有現代和時尚感,是新一代而 非總是八股或文言的呈現方式;2007 年也推出了「講華語,你肯嗎?」

承接 cool 的概念,向年輕人提出挑戰,英文是「Are You Game?」。

4. 服務的易變:講華語運動的主要由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合作,其中以推 廣華語理事會為最大推行單位,許多活動也由此理事會策劃,並與新 加坡國內的各大教育單位及文藝團體一同推行,或協助辦理。

上述已討論產品和消費民眾各有不同的層次和對象,所以服務的供 應者和時間、地點自然會因應其不同而有所變化。服務的地點待通路策 略時討論。既然華語推廣與學習有關,不論是成人或學童,教育必然是 極為重要的一部份。誰能提供最好的服務品質,或是吸引消費者目光的 產品?在什麼時候又是最適切的時機?

新加坡的教育單位便提供了許多較為專業的指導,也透過文化活動 鼓勵民眾(多數為家長及學生)多多參與,1987 年新加坡政府在中元 節時設計了中元節華語課程,除了宣揚中華文化,也能因應風俗民情。

1988 年衛生部製作的一系列保健教育學華語電話熱線,讓民眾能在想 獲取資訊時主動參與,而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1995 年教育部和新 加坡媒體聯合舉辦初級學院華語辯論,以教育品質的公信力說服民眾並 取得信任。網際網路設立講華語運動網頁,除了展示 1997 年初級學院 和中學寫作與網頁設計比賽的得獎作品外,也介紹其他華文網址和電視 明星,吸引學生及年輕人的目光。電台和傳播媒體也播映了學習華語的 節目和宣傳短片。

在新加坡不論是政府單位(教育部、電信局、交通及新聞部)、民 間團體(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或大眾傳媒(聯 合早報、新視第 12 波道),服務供應者廣羅傑出教育家和來自各個領域 的知名人士,如衛生部製作的保健教育學華語電話熱線、教育部舉辦華 語辯論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工委會學術主任李元瑾舉辦華人語言文學的 研討會,以提供不同需求的學習者許多學習華語的方法,還有每年選出 不同的流行歌手為講華語運動代言人,並且分享使用華語的經驗,也配 合華族文化節慶推出應景活動,特別是屬於華人的節日,如春節、端午、

中元節及其他各個節日,新加坡政府和華社便推出認識華族文化及身份 認同等座談、活動13。針對不同需求而提供的活動和服務,學術、生活、

娛樂、族群、文化,將不同面向的華語學習課程細分,提供消費者多項 選擇機會,現在網路資訊發達,最便利的尌是利用網路和通訊,打破時 間及空間的限制,更可獲得最新最快的訊息和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