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為主要討論方向,尌「語言行銷」的理論架 構來審視其推展華語的活動歷程,針對各階段的推廣目標和規劃等,觀察它對整 個社會語言使用的改變,所收之成效優劣得失。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文以「文獻分析法」及「內容分析法」為主。第一部分以語言行銷理論 分析新加坡「講華語運動」,透過相關文獻(已出版書目、期刊、論文、公開報 導,及網路資源等),從一系列的推廣活動,不論是在家庭、學校、政府機關、

各公眾場合,經由行銷理論分析講華語運動對新加坡華族所引貣的改變,討論新 加坡華語的推廣策略是否成功。第二部分從新加坡華人的語言使用情況,了解此 項運動對新加坡社會語言的影響,進行華人族群學習動機、讀寫能力和語言態度 的評估。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為主要的討論範圍,研究對象僅設定在新加坡的 華人族群,以華語作為主要研究議題,透過相關文獻觀察華人使用華語的情況和 變化。第二章文獻回顧已討論了本族語和母語的關係,新加坡華人真正的母語為 中國南方沿海的各地方言,方言固然是華人的本族語,但新加坡政府明令以華語 作為華人的共同語言,並賦於官方地位。本文所討論的「母語」,將以新加坡政

府所頒布語言政策中的「華語」為主要研究議題,如有「華語-母語-方言」之間 的討論分歧之時,會另外說明。

由於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資料搜集的來源,主要來自圖書館的各篇期刊 論文和專書,最新相關資訊則以網路新聞及文章為多,關鍵字為「語言行銷」、「講 華語運動」、「讀寫能力」、「家庭語言」、「態度」。新加坡語言政策規定以中國大 陸的漢語拼音和簡體字作為使用標準,在語用詞彙方面也多採用彼岸說法,再加 上一些新加坡當地習慣用語,故本文在某些語用詞彙上與臺灣習慣用語稍有不 同,如本文所提到的「羅雜式華語」這便是新加坡當地學者所使用的詞彙,還有

「華族」為「華人族群」的減省,新加坡和大陸文獻上的使用都不在少數,所以 此類用語會在本文討論時再加以解釋說明。

語言政策及規劃等相關討論,以洪惟仁、施正鋒、曹逢甫、黃宣範、張學謙 等學者的研究為主要文獻來源。行銷及推廣策略方面則以 Kotler、Doyle、黃俊 英,以及張學謙語言行銷策略的主要相關文章。新加坡華語題材的中外文章不在 少數,除了國內著名學者,如洪鎌德、林若雩、葉玉賢、李懿芳等,也搜集了許 多新加坡當地學者的文獻,如郭振羽、吳英成、雲惟利等,還有對岸學者游汝杰、

鄒嘉彥、周聿峨、徐大明、陳松岑、甘于恩等人。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文研究目的,透過搜集並觀察關於推廣講華語運動的文獻及資訊,還有 新加坡華人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的變化,透過行銷理論分析講華語運動所引貣 的改變,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如何經由語言規劃及語言運動的推行,能在 短短的二、三十年間改變人民的使用習慣。分析講華語運動的理論,透過各階段 的推展策略和標語的使用,根據行銷學中 4P 的基本概念-產品(Product)、通 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討論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的語言行 銷,分析該活動如何把華語像商品一樣有效的推展出去,再重新回顧華語推廣在 新加坡的現況、成果、限制和負向影響,並從語言態度、學習動機、家庭語言、

讀寫能力等項目進行評估,還了解華族在面對華語時的態度,以及未來的發展,

並最後為研究提出結論和建議。

主要研究架構為下:

一、收集文獻

(一)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語言規劃及歷史分期

(二)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的相關文獻資料 二、語言行銷分析

(一)4P 推廣策略的理論建立。

(二)觀察 4P 策略施行的事例和觀點論述。

(三)推廣對象、口號標語的設定和改變。

三、華語推廣的成果及限制

(一)語言使用情況和讀寫能力的相關數據。

(二)華人的語言使用態度和華語學習動機。

(三)推廣現況和成果。

(四)推廣限制和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