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貿易衝突論」剖析

第三節 「互賴理論」的論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final goods markets),由於資源有限,強化國家間競爭性,而國家權力可用來保 證獲得生產投入及成品市場,隨著國家干涉的程度增加,保護主義、貿易戰、經 濟滲透、殖民擴張及干涉當地衝突等情況將可能增加,導致國際合作減少。極端 一點來說,若加上世界價格波動與經濟成長等因素,更可能導致覇權戰爭。48

Anne Uchitel 認為對戰略性物資進口的依賴將造成國家採取擴張政策及攻擊 性的軍事策略。互賴的成本與利益並非平均地分配於各國,而此不公平將導致更 多具有敵意及不穩定的國際行為。49

Soo Yeon Kim 所作的統計研究發現,貿易程度較高與衝突發生可能性降低 有關,但若將因果關係顛倒,雖戰爭與貿易之間仍呈現負向相關性,但缺乏統計 上的顯著性,因此 Kim 認為需重新衡量經濟互賴在衝突過程中的角色。50

Jean-Marc Blanchard 與 Norrin Ripsman 個案研究也有同樣結論,他們以「戰 略性物資」來衡量互賴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因脆弱性將影響國家使用武力的 動機,他們利用歷史上戰爭紀錄來檢視經濟互賴對國家決策的影響,似乎並未發 現貿易與衝突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如 1914 年發生 7 月危機,德國雖認知 到將可能無法取得戰略性物資而具脆弱性,但領導人決定宣戰,主要還是意識型 態及安全上之考量,而非考慮到國家間依賴關係。

第三節 「互賴理論」的論證

第一節中我們已瞭解自由主義學派主張「互賴可減少衝突」的論述,提出目 前國際體系相互依賴的狀態對國家間的衝突具有緩和的作用。全球各國之間所存

48 Rafael Reuveny and Heejoon Kang,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tical Conflict/Coopera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0 (August 1996): 946.

49 Anne Uchitel, “Interdependence and Instability,” in Coping with Complex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d. Jack Snyder, and Robert Jervi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3).

50 Soo Yeon Kim , “Bilateral Conflict and Trade, 1948-86: The Rol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Con conflict Process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hicago, IL. August 31-September 3, 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的互賴關係,已成為現今探討國際關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未來將會持續甚 至更為緊密,因此,若欲更完整了解國家之間的互動,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互賴 理論的起源、觀點以及此現象對於國際衝突的影響。

一、互賴理論興起的時代背景

二次大戰後國際體系呈現兩極對峙狀態,至 1960 年代末期、1970 年代初期,

國際政治劇變,東西方意識型態對立漸趨緩和。同時由於科技、資訊的突飛猛進,

和國際間經濟問題日益受重視,不但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也影響了國際戰略的 觀點。國際間權力的分配逐漸多元化,以往由大國主宰的權力平衡政策無法應付 日益複雜的國際現象,而科技文明帶來地球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嚴重影響人類共 同生存的空間,各國政府無法自行解決這些問題,於是相互依存理論興起,以尋 求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1975 年信仰傳統權力平衡理論的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在歷經國際經濟 動盪不安、糧食短缺及石油危機的震撼後,終於宣布「國際事務的傳統議程 (agenda)—即列強的權力均衡及國家安全—再也不能解釋我們的危機或可能的遭 遇…現在我們正邁入一個新紀元。國際關係的舊模式正在解體,過去的口號失去 指導作用,解決問題的老辦法也不靈了,全球在經濟、傳播及人類共同的熱望方 面已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51

全球主義學派認為科技的進步,各國已成為休戚相關的世界村,方興未艾的 國際經濟密切聯繫已創造了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全球主義著名學者 Joseph Nye 與 Robert Keohane 因而提出「複合相互依賴」 (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的觀 念。52

51 見季辛吉 1975 年 1 月 24 日於洛杉磯的演講,題為”A New National Partnership, “News Release,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Office of Media Service, p1.

52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互賴理論的起源、定義與特徵

(一)互賴觀念的起源

「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此詞,最早出現在國際事務中,是十八世紀 法國重農學派學者和英國的中產階級所使用,他們抨擊法英兩國政府所追求的重 商主義政策,並且引進互賴的概念,以期達成一個新政治經濟秩序。

重商主義強調權力的重要性,權力與財富是國家政策的最終目標,此種因追 求權力和自給自足所引發的敵對思想,在十八世紀末遭受到歐洲自由主義學者的 批評。他們否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不相容的看法,如著名經濟學家正亞當史密 斯(Adam Smith)認為,在自由市場中個人自由追求利潤,將促進整個社會達到更 高水準的物質利益。因此,此自由主義論點呼籲不同國家團體間應交流,以增加 國際間相互依賴關係的發展。

這種創造相互依賴世界的目標,從十八世紀末已成為西方自由民主國家外交 政策傳統的一部分,此觀念並受十九世紀英國曼徹斯特經濟學派和二十世紀的世 界聯邦主義思想所強化。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有關國際互賴的探討,大都鼓吹世 界政府和裁軍,部分學者希望各國肯定互賴可帶來的利益,以期促成高度互賴的 世界,作為國與國間改善關係的基礎。

然而,早期發展的互賴概念中,帶有「利益」的規範偏差遭學者批判,如 Joseph Nye 與 Robert Keohane 兩人反對將「相互依賴」定義為「相互利益」,因 互賴的關係有時可能造成負面的結果,以致於雙方樂於終止與另一方的接觸。53

(二)互賴的定義

Karl Deutsch 把互賴定義為「連鎖的關係」(interlocking relations),此關係起 源於高度專業化的政治單位間的勞力分工(division of labor)。此外,Deutsch 還區 別「相互依賴」和「相互反應」的差別,「相互反應」指的是不同的政治單位不

53 同前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必然依賴彼此,即可以不需要另一方的協助。54

Richard N. Cooper 從經濟面的「敏感性」(sensitivity)來定義互賴,他指出,

當一國的經濟對國外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敏感性」,則兩國就存在「相互依賴」

的關係。55因此兩國之間貿易數量多寡,並無絕對的意義,貿易對於其經濟發展 是否具有敏感性才是衡量互賴的指標。而因為此敏感性的存在,他認為一國決定 單方面地放棄遵守國際規範之前已準備好接受其他國家的負面反應。

Edward Morse 將互賴定義為兩造或多造(個人、政府、公司等)特定行為的結 果,這些行為的結果是彼此的依賴(mutual contingent)。56此定義中所指的「相互 依賴」是在特定的議題領域內,而並不一定指活動的全部。Morse 指出,大家經 常將全盤的互賴和特定的互賴混淆。例如,美國和前蘇聯在安全關係上高度相互 依賴,但雙方在商業和國內福利政策上卻是充分自治的。

Oran R. Young 對互賴的定義與 Morse 相似,他認為互賴是指世界體系任何 一部分或任何一組成單位所發生的事件,影響體系內其他部分或單位的程度 (不 管是具體的或是認知的)。57根據此定義,發生在體系內某一部分的事件,對於其 他部分的衝擊愈廣泛、愈深遠,則此體系「相互依賴」的程度愈高。由此可推論 體系內各單位自治的程度愈高,互賴的程度就相對降低。

Kenneth N. Waltz 則以「脆弱性」(vulnerability)來定義相互依賴。他指出互 賴隱含有相互(mutual)的意思,因此,如果兩國或兩國以上成員彼此都依賴對方 提供的貨品或勞務,他們之間可說是存在有互賴關係。58此定義的優點在於能夠 使我們了解互賴關係的強弱具有那些重大的政治意義。在數量上,若成員彼此需 要的貨品和勞務愈多,則互賴關係愈強;在質量上,若成員彼此需要的貨品和勞

54 Karl Deutsch and others,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55 Richard N. Cooper, The Economic of Interdependence: Economic Policy in the Atlantic Commun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8).

56 Edward L. Morse, “Interdependence in World Affairs” in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ed. James N. Rosenau, Kenneth W. Thompson and Gavin Boyd (New York: Free Press, 1976).

57 Oran R. You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

58 Kenneth N. Waltz, “The Myth of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ed. C.

Kindleberg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務種類愈重要,愈是無法用其他方式取得,則互賴關係就愈強。此定義可從兩方 面來探討,一方面是個別國家的得失,另一方面則是得失分配情形是否平均。互 賴主要發生在地位平等成員之間的關係,國家間權力差距愈大,互賴程度便愈低。

Robert W. Tucker 將互賴分成「正面的相互依賴」(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與「負面的相互依賴」(negative interdependence),正面的是指兩國間的利害是一 致的,而負面的則是指兩國間的利害是全然相反的。59

Richard Rosecrance 則強調「水平式的相互依賴」(horizontal interdependence) 和「垂直式的相互依賴」(vertical interdependence)。60前者是指兩國之間相互交往 的流量,後者則指兩國經濟在要素(factor)價格改變時所表現的連帶反應。例如甲 國的物價、利率及工資提高,乙國的貨品、資金及勞工將隨之流入,因而也刺激 乙國,使其物價、利率及工資也隨之提高,這就是一種連鎖反應。水平式的互賴 是指一般的交往與聯繫,但聯繫的程度愈高,互賴的程度不一定愈高,如工業國 之間的投資或人員往來;而垂直式的互賴是指對一國經濟的敏感度較高,互賴程 度也愈高,各國政府對要素價格呈現此種依賴情形,常必須採取有效因應措施,

以免損害其經濟狀況。

Jaap de Wilde 曾在文章中指出,Norman Angell 是互賴理論的始祖,Angell 將互賴解釋為「命運的結構性聯繫」(structural linkage of fates),在經濟方面,是 指利益的糾纏,而政治方面,則是指無可避免的相互影響。61

最後,較為後來學者所廣泛引用的則是 Keohane 與 Nye 對互賴下的定義,

他們認為國際互賴就是「國際間相互依賴的情形」,也就是「相互影響的狀態」。

決定這種狀態的是國際交流,包括人員、財貨、資訊及資本的交流,以及必須符 合兩種基本條件,一是代價,一是限制。所謂「代價」是指關係的維持可以讓當

59 Robert W. Tucker,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 1977).

60 Richard Rosecrance, 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6).

61 Jaap de Wilde, “Norman Angell: Ancestor of Interdependence Theory,” In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in world politics, ed. James N. Rosenau and Hylke Tromp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Avebury, 1989), 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國得到利益,而終止這項關係必須付出代價;所謂的「限制」就是當事國來往

事國得到利益,而終止這項關係必須付出代價;所謂的「限制」就是當事國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