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兩岸的經貿交流與互賴

第一節 貿易交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兩岸的經貿交流與互賴

綜合整理各家理論學派對於「貿易衝突論」的論證後,接下來將以兩岸關係 作為個案研究對象,第三章將分成四個面向來討論台海兩岸經貿交流的情況,分 別從貿易方面、投資方面、科技方面、人員及社會方面之交流,整理相關數據及 資料,並闡述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各方面的互動交流情形,以觀察兩岸之間經貿 交流是否逐年來愈趨頻繁且緊密,其經貿關係是否已漸發展形成相互依賴的關 係。

第一節 貿易交流

從 1949 至 1978 年間,兩岸沒有接觸,中國大陸全面封鎖台灣真相的研究和 報導,因此身在大陸的一般民眾、學者甚至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幹部都無法真正了 解台灣的政經發展。自 1950 年代中期開始,台灣雖開始自第三地間接輸入大陸 中藥材等物品,但轉口貿易僅限零星採購,1960 年代時兩岸貿易額約 200 萬美 元,1978 年僅達 24 萬港幣,當時轉口貿易量的規模微乎其微,至於台商赴大陸 地區的投資更是付之闕如。1

換言之,在 1980 年代以前,由於兩岸軍事對峙與政治敵對,僅有間接、微 量的貿易聯繫。1977 年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取締匪偽物品管理辦法》,除中藥與 少部分農工原料可自香港進口外,其餘貨品如經海關認定為來自中國大陸地區,

一律沒收。因此,1978 年以前,兩岸彼此的經貿政策都是採取十分封閉的管制 措施,兩岸的經貿交流少之又少。

1987 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開放人民前往中國大陸探親,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1陳德昇,〈90 年代中國對台經貿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 36 卷第 9 期,1993 年 9 月,頁 69-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最具關鍵。1987 年以前,兩岸實處於隔絕的狀態,自開放探親政策實施後,台 灣人民至大陸地區探親、旅遊、訪問、經商與投資等活動則急遽地增加,兩岸人 民的交往日益頻繁,促使中國大陸政府及一般民眾對於台灣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一、兩岸進出口貿易額

中國大陸在 1979 年開始改革開放之後,便立即向台灣建議兩岸進行「三 通」,即通商、通郵及通航。通郵方面,早在 1980 及 1990 年代已陸續進行郵政 互辦業務,惟部分物流郵政業務仍需經第三地進行週轉;通商的癥結主要受困在台 灣政府對企業設下投資大陸不得超過淨值 40%上限的限制;而通航方面,儘管 台灣方面因為政治及安全上考量,至 2007 年仍未答應全面開放直航,僅侷限於 小三通及節日包機。

中國大陸內部在改革開放等政策精神下,對台灣貿易政策也開始逐漸放 寬,如 1980 年中國大陸國務院商業部頒布的「關於購買台灣產品的補充規定」

提供台灣商品在賦稅和價格方面的優惠,為兩岸經貿活動掀起第一波高潮,之後 其對外經貿部及國務院更陸續公佈對台貿易的相關原則,台商也開始利用第三地 轉運,因此兩岸的間接貿易與投資出現重要的突破,21979 年至 1986 年兩岸貿易 總額由 0.77 億美元增加至 9.55 億美元,平均每年成長 70%。

在 1980 年代後期因台灣政策的放鬆與內部經濟轉型需要、中國大陸對台商 的優惠與擴大開放政策及台商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兩岸透過間接方式的經貿交 流便開始大量往來。1987 年台灣宣布開放大陸探親,隨著政治關係的改善,兩 岸經貿也進入新階段,往來更為頻繁。1987 年至 1992 年間,兩岸貿易大致上是 以每年平均 52.7%的成長率增加,3貿易總額也從 15 億增加到 113 億,增加 7.5 倍。在 1981 年,兩岸透過香港的轉口貿易額只有區區 4.6 億美元,到了 1989 年,

兩岸貿易額大幅增長到 39 億美元,到了 2000 年,兩岸貿易額高達 313 億美元,

2 朱延智,《兩岸經貿》(台北:五南,民國 94 年),頁 55。

3 同註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了 2005 年,兩岸貿易額更突破 764 億美元。而這段期間,台灣一直享有鉅額 的貿易順差,在 1981 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為 3 億元;1989 年為 27 億美元;2000 年為 188 億美元;2005 年順差則達到 362 億美元,貿易金額創下 歷年新高。台灣對大陸貿易有如此高的出口貿易金額,顯示中國大陸的市場對台 灣經濟而言相當重要,且此重要性逐年提升。(見表 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1 顯示,兩岸貿易總額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由 1979 年的 0.77 億美元 大幅攀升到 2005 年的 763.65 億美元,即從 1979 年到 2005 年,兩岸貿易總額增 加了 991 倍之多,同時期世界上找不到其他任何兩地區的貿易,可以有如此快速 的成長。

二、兩岸之間進出口額分別占各自總進出口額的比重

從表 3-2 可知,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額占其對外貿易總出口額的比重逐年提 升,1984 年僅有占 1.4%,到了 1992 年超過一成的比重(12.84%),到了 2001 年 則突破兩成,達到 20.27%,此後皆維持在 20%以上的比率,到了 2005 年,出口 比重甚至更高達 28.36%。

至於台灣自中國大陸進口的比重,從表 3-2 也可看出,台灣自中國大陸進口 貿易額占台灣總進口額的比重,增加的速度較為緩慢,至 1989 年才突破 1%,過 了 10 年後,到了 1999 年才超過 4%的比重,至 2005 年進口比重才突破一成 (11%),可見台灣自中國大陸進口的比重並沒有呈現如出口比重的大幅度成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2 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占台灣外貿之比重

單位:%

年度 出口比重 進口比重 進出口比重

1984 1.40 0.58 1.06

1985 3.21 0.58 2.17

1989 5.03 1.12 3.31

1990 6.54 1.40 4.23

1991 9.79 0.46 5.57

1992 12.84 1.03 7.31

1993 16.28 1.31 9.19

1994 16.99 2.17 9.93

1995 17.15 2.97 10.36 1996 17.63 2.97 10.79 1997 18.08 3.41 11.03 1998 17.62 3.91 11.00 1999 17.22 4.07 11.00 2000 16.46 4.43 10.67 2001 20.27 5.47 13.45 2002 23.30 7.04 15.89 2003 25.43 8.61 17.70 2004 26.83 9.95 18.72 2005 28.36 11.00 20.04 註: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是指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占台灣出口總

額之比重,其餘進、出口比重類推。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 164 期,(台 北:行政院陸委會,2006 年 7 月),頁 28。

從表 3-2 中不難看出,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額占台灣總出口額的比重,高於 台灣自中國大陸進口額所占台灣總進口額的比重,這也符合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 易順差情形。

除了從台灣角度來看對中國大陸進出口市場在台灣總進出口額的變化外,下 表 3-3 則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對台灣進出口占其總進出口的比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至一成以下(9.28%),至 2005 年則下滑到 8.53%。

若比較 20 年來「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占台灣外貿之比重」及「中國大陸對 台灣貿易占中國大陸外貿之比重」,前者明顯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從 1984 年的 1.06%,到 1995 年超過 10% (10.36%),到 2005 年超過二成(20.04%)。相對而言,

這 20 年來,中國大陸對台灣的進出口貿易比重占其總外貿比重,從未超過一成,

從 1984 年的 1.03%,到了 1991 年的 5.74%,1996 年比重達最高,也僅有 8.21%,

此後逐漸下降,至 2005 年,比重占 5.37%。由以上分析可知,台灣對中國大陸 的進出口貿易依賴程度明顯高於中國大陸對台灣的進出口貿易依賴程度。

從以上數據可得知,兩岸貿易相互依存度逐漸提高。再者,表 3-4 顯示,

自 1993 年起,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日本及香港,

1993 年台灣對美國、日本、香港及中國大陸的貿易額分別為 403 億美元、322 億美元、202 億美元與 150 億美元;在 2000 年,分別為 599 億美元、552 億美元、

335 億美元與 312 億美元。此外,從 1993 年起,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的第三大 出口市場,僅次於美國及香港。如果將台灣對香港的貿易也算入中國大陸的貿 易,中國大陸則已經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特別是香港在 1997 年期間回歸中 國大陸之後,更應該如此計算。自 2005 年起,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的第一大貿 易夥伴,以及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市場。

相對而言,從 1990 年起,台灣已成為中國大陸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僅次於

日本、美國及香港。依據中國大陸海關統計,在 1990 年,中國大陸對日本、美 國、香港及台灣的貿易額分別為 182 億美元、117.7 億美元、109 億美元、25.7 億美元(依陸委會的統計則約有 52 億美元);到了 2000 年,分別為 831.2 億美元、

744.7 億美元、539.6 億美元、304.9 億美元。此外,從 1993 年起,台灣已經中國 大陸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僅次於日本。在 1993 年,中國大陸從日本及台灣分別 進口 232.5 億美元與 129.3 億美元,到了 2000 年,則分別進口 415.1 億美元及 255 億美元(見表 3-5)。

項目(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 HS)分類的四大類4:塑膠、橡膠及其製品(第七 類)、紡織原料及紡織品(第十一類)、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第十五類)、電子、機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用具及相關零件(第十六類)。這四類產品在 1992 年囊括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 61%,1994 年為 75%,1996 年為 77%,1998 年為 79%。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 結構與同時期台灣整體對外出口結構非常類似,而且這四大類產品也一樣。5 值得重視的是,第十五類及第十六類產品的比重急劇增加。在 1992 年,第 十五類只占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 5%,第十六類占 25%。在 1998 年第十五類 只占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 5%,第十六類占 33%。這兩類產品占了台灣對中國 大陸出口的 46%。相對地,第十二類產品(鞋類、頭飾、人造花…等)在 1992 年 占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 16%,但到了 1998 年已經衰退為 2%。這種趨勢與台 商到中國大陸投資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在 1980 年代後期與 1990 年代初期,大部 分的台商投資集中在鞋類、紡織、成衣及塑膠類(第七類及第十二類)。在 1990 年初期之後,絕大部分的台商投資集中在電子及相關產品(第十五類及第十六 類)。

台灣自中國大陸的進口也是集中在四大類:礦產(第五類)、化學及有關產品 (第六類)、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第十五類)、電子、機械用品及零(第十六類)。這四 大類在 1992 年占台灣自中國大陸進口總額的 61%,1994 年為 61%,1996 年為 69%,1998 年為 73%。這四類產品也是台灣在同一時期整體進口的最大宗。

值得重視的是,第十六類產品的比重在 1992 年只占台灣從大陸進口的 0.3%,急速上升到 1998 年的 37%。在 1998 年,第十五類與第十六類總共占台 灣從中國大陸進口的 57%。相對地,植物產品(第二類)在 1992 年占台灣從中國 大陸進口的 15%,大幅下跌到 1998 年的 3%。第五類產品在 1992 年占 28%,但 到了 1998 年只剩下 9%。整體而言,台灣對中國大陸的進口不再是農產品或工業 原料,而是與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的部門(第十五、十六類)密切相關。

5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大陸暨兩岸經濟情勢報告》,(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

頁 212-2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兩岸貿易依存度

由以上整理的數據可看出,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貿易量非常高,且相互的貿 易占對方的總進出口貿易達到相當程度的比重,可見兩岸彼此的貿易依存度逐年 增長,很明顯地,兩岸彼此的貿易依賴正逐漸加深中。

(一)兩岸「貿易依賴」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陸委會的統計,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度不斷地增 加,從 1984 年的 1.4%躍升至 1992 年的 12.84%,到了 2001 年更高達 20.27%,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陸委會的統計,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度不斷地增 加,從 1984 年的 1.4%躍升至 1992 年的 12.84%,到了 2001 年更高達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