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貿易衝突論」剖析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論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貿易的程度將降低,反之亦然。33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論證

一、現實主義基本論點

二次大戰後,由於理想主義太過理想化與空洞,於是現實主義成為戰後國際 關係理論思想的主流。傳統現實主義是以「人性本惡」作為出發點,在無政府狀 態的國際社會,成員依照「自利」的理性,必須追求權力、國家安全,才能保障 國家的生存,代表人物為 Hans J. Morgenthau。34

現實主義學者分析國際政治的主要概念是「利益」,利益的定義則以「權力」

作為基礎,並靠「權力平衡」達到和平,而利益或權力會隨時間或空間而改變。

理性原則是研究的起點,國家「理性」追求權力與利益的極大化,道德原則無法 適用於國家間行為。

而新現實主義更重視「結構」因素,其代表人物 Kenneth N. Waltz 認為研究 國際政治可從個人、國家、國際體系三個層次著手。體系的結構原則上是「無政 府」(anarchy),而「國家」是唯一且理性的行為者,而國際體系自然產生「權力 平衡」的狀態。新現實主義與傳統現實主義不同之處在於,未將內政與外交分開,

主張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是相互影響的,其次,新現實主義雖與傳統現實主義同 樣重視「權力」追求,但也不否認除了權力爭奪外,也不能忽視經濟活動對國際 關係的影響。35

現實主義強調國家中心論、強調軍事安全、不認為國際組織具有重要性,因 此也較重視國家間的相對關係,認為權力消長會造成國家間的結構關係發生變

33 Brian Pollins, “Conflict, Cooperation, and Commerce: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teraction s on Bilateral Trade Flow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3 (August 1989):

737-761.

34 Hans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Doubleday, 1966), 5.

35 Kenneth Waltz,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因此現實主義較著重於「相對獲利」的追求。

二、現實主義對「貿易衝突論」的論證

現實主義論證的焦點在於「戰爭的原因」,而非國際合作。它強調國際交流 的「衝突面」,而自由主義強調「利益面」。而各學者論證的結果是「互賴將增加 戰爭的可能性,或與戰爭發生無直接相關」,分別整理如下。

(一)「互賴將引起更多衝突」

現實主義學者以 Jean Jacques Rousseau 的論述作為哲學基礎,Rousseau 認 為,互賴產生猜疑與矛盾,接著國家間產生不平等的依賴關係,而非對稱的互賴,

而不平等為不安全的來源,也成為世界衝突的主要原因。雖然他也同意商業活動 帶來財富,但此種不平等的關係將為世界政治帶來更多危險。36

新現實主義學者 Kenneth Waltz 假定互賴是依賴與獨立的混合體,37現實主義 者認為,競爭者的權力來自於各國相對獨立的情形,而依賴將造成國家的脆弱性 或缺乏權力,也就是說互賴並非如自由主義學者所假設的是對稱的或相互的互 動,而此種不對稱的經濟關係中存在的權力將影響國際政治發展,尤其是戰爭的 發生,因為國家擔心無法透過經濟交流而公平獲利。Joseph Grieco 則接續 Waltz 相關研究,以「相對利得」(relative gains)的論點來衡量貿易夥伴國之間合作的可 能性,結果發現,猜忌阻礙了國家建立合作的意圖38,雖然此假設後來未獲實證 的支持,但對貿易衝突關係研究有久遠的影響。

Robert Gilpin 則指出,依據經濟民族主義學者的論點,互賴導致不安全,因 為貿易將產生重要戰略物資供應的不確定性,不安全的升高將增加軍事衝突的可

36 Stanley Hoffmann, “Rousseau on War and Pea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7 ( June 1963): 317-333.

37 Kenneth Waltz,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38 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 (Summer 1988): 485-5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性。39

Waltz 認為密切的互賴使彼此接觸頻繁,導致衝突發生的機會增加,而歷史 上激烈的內戰及國際戰爭發生地點都是在人民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彼此事務間具 緊密關係的區域。基本上,現實主義學者認為社會及經濟關係並不能產生足夠的 共同利益來抵銷彼此間的衝突,結果將增加戰爭可能性。

「依賴理論學者」(dependency theorists)也闡述不對稱貿易關係會為較為依賴 的國家帶來負面影響,有些學者主張外國的「滲透」(penetration)對發展中國家 不利,而引發社會學家的爭論,40另有部分學者則更進一步主張「貿易不利於世 界的和平」。

(二)「互賴並未對於戰爭產生有系統的效果」

部分現實主義學者主張互賴對戰爭並無明顯的影響,因為戰爭發生原因同時 具有政治及軍事戰略上的考量。例如 Barry Buzan 認為二次世界大戰後除了強權 國家以外,各國並沒有一致地減少使用武力,而到目前為止強權間未發生戰爭不 是因為互賴,而是因為軍事嚇阻以及兩極權力分配。41問題主要在於,自由主義 的經濟必須有效運作至一定程度,而且必須大幅超過政治制度的運作程度,才能 蓋過政治的影響,而在這高度破碎的國際體系當中,政治與戰略因素仍然比經濟 因素更具影響力。Buzan 此主張也是延續「戰略利益是戰爭主因」之觀點,而 Holsti 有有類似的論點,他認為當發生嚴重衝突時,經濟考量將會因安全利益而 被犧牲。42

39 Robert Gilpi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Economic Issu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 Klaus Knorr and Frank N. Trager (Lawrence: Regents press of Kansas, 1977).

40 Erich Weed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Order and World Politic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6).

41 Barry Buza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Limits of the Liberal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8 (Autumn 1984): 597-624.

42 K.J. Holsti, “Politics in Command: Foreign Trade 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0 (Summer 1986): 643-6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現實主義者反駁自由主義的論點

綜上,現實主義主張互賴增加衝突發生機會,並產生不公平與衝突性的利 益,進而提高戰爭的可能性;亦有學者主張互賴與戰爭或其他軍事衝突並不相 關,那些衝突的發生原因主要還是安全考量。然而,現實主義學者對於貿易衝突 論的論述有個問題,即他們強調「互賴如何產生國際的不公平與利益衝突」,但 實證上並非所有不公平與利益衝突均會導致戰爭。

三、支持現實主義論述的實證研究

支持現實主義論述的研究相對較少,以下整理出支持「互賴將增加衝突及戰 爭可能性」以及「互賴與衝突並不相關」此假設之研究。

Bruce Russett 的統計研究顯示,屬於同一個貿易群的國家發生軍事衝突機率 至少是其他國家的兩倍,也就是國家之間若進行高度貿易,彼此較可能發生戰 爭。43不過,需注意的是 Russett 挑選的研究對象,包含一些具殖民關係的國家,

因此無法確實反映出「相互依賴」的關係。

Peter Wallensteen 證明貿易關係中存在一些衝突性質,他強調國家間不對稱 的關係,因此他發現戰爭最可能發生在結構上不平等的國家,而且有時大國會對 其貿易往來密切的附屬國進行軍事干涉。44

Nazli Choucri 與 Robert North、45 Tong Park 、Farid Abolfathi 與 Michael Ward46及 Richard Ashley47則分別提出貿易引發衝突的假設。他們的研究結果皆認 為由於貿易可能增加國家間摩擦,因此,國際貿易可能提高國際衝突的程度。他 們的基本假設是貿易國競逐稀有資源,如生產投入(production inputs)及成品市場

43 Bruce M.Russett, International Reg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logy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1967).

44 Peter Wallensteen, Structure and War: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20-1968 (Stockholm: Raben &

Sjogren, 1973).

45 Nazli Choucri and Robert North, Nations in Conflict: National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1975).

46 Tong Park, Farid Abolfathi, and Michael Ward, “Resources Nationalism in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of Oil Export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2 (1976): 247-262.

47 Richard Ashle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 and Peace: The Sino-Soviet-American Triangle and the Modern Security Problematique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final goods markets),由於資源有限,強化國家間競爭性,而國家權力可用來保 證獲得生產投入及成品市場,隨著國家干涉的程度增加,保護主義、貿易戰、經 濟滲透、殖民擴張及干涉當地衝突等情況將可能增加,導致國際合作減少。極端 一點來說,若加上世界價格波動與經濟成長等因素,更可能導致覇權戰爭。48

Anne Uchitel 認為對戰略性物資進口的依賴將造成國家採取擴張政策及攻擊 性的軍事策略。互賴的成本與利益並非平均地分配於各國,而此不公平將導致更 多具有敵意及不穩定的國際行為。49

Soo Yeon Kim 所作的統計研究發現,貿易程度較高與衝突發生可能性降低 有關,但若將因果關係顛倒,雖戰爭與貿易之間仍呈現負向相關性,但缺乏統計 上的顯著性,因此 Kim 認為需重新衡量經濟互賴在衝突過程中的角色。50

Jean-Marc Blanchard 與 Norrin Ripsman 個案研究也有同樣結論,他們以「戰 略性物資」來衡量互賴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因脆弱性將影響國家使用武力的 動機,他們利用歷史上戰爭紀錄來檢視經濟互賴對國家決策的影響,似乎並未發 現貿易與衝突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如 1914 年發生 7 月危機,德國雖認知 到將可能無法取得戰略性物資而具脆弱性,但領導人決定宣戰,主要還是意識型 態及安全上之考量,而非考慮到國家間依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