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貿互賴與兩岸衝突:貿易衝突論的解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經貿互賴與兩岸衝突:貿易衝突論的解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姜家雄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經貿互賴與兩岸衝突:. ‧. 貿易衝突論的解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邱亞屏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2) 摘. 要. 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有了重大改變,科學、交通及通訊發展促進國家間交 往;資本加深國家間因各種交流而形成競爭但共存的局面;國際組織及跨國機構 的大量產生,並發生作用,國家自主性及獨立性降低;全球性問題的產生,非一 國之力所能解決。 「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成為當今國際關係中最引人注目 的現象之一,各國間交流頻繁、關係密切,彼此相互影響。學者開始探討貿易對 於衝突的影響,並引起學界激烈的爭辯。大部分自由主義學者認為,貿易可促進 和平,因發生衝突的代價太高;現實主義學者則主張,貿易頻繁則會增加摩擦或. 政 治 大 台海兩岸關係即為最佳例子,自 1979 年中國大陸採取「經濟改革與對外開 立. 衝突發生的可能性。. ‧ 國. 學. 放」政策以來,兩岸經貿發展呈現愈趨緊密的趨勢,從進出口貿易、投資、科技、 人員及社會等各層面之往來可顯示兩岸的經貿關係愈來愈頻繁且密不可分,正持. ‧. 續朝著「互賴」的結構發展。然而,兩岸間的政治爭議由來已久,要解決並非易. sit. y. Nat. 事,一方面政治歧見持續存在,政治衝突不斷發生,另方面經貿交流和民間往來. al. er. io. 卻蓬勃發展,兩岸關係緊密依存,使兩岸經濟分工成為全球分工體系的一部份。. v. n. 本論文旨在探討國家間的經貿互賴對於衝突的影響,首先對「貿易衝突論」. Ch. engchi. i n U. 進行剖析,探討在國際關係中,國家間彼此貿易量的多寡對於衝突發生可能性的 影響,並以兩岸關係為研究案例,以「互賴理論」所主張的貿易產生的相互依賴 關係導致國家間的和平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以數據及經貿資料剖析兩岸間的經 貿交流發展情形,再剖析兩岸間的衝突事件發展,以探討兩岸經貿的發展對其政 治互動有何影響,試圖找出兩者彼此的關聯性,即經貿互賴關係對於雙方的緊張 對峙情況具有和緩的作用抑或具有強化的效果,試圖將兩岸的貿易互賴情形與政 治互動作聯結,以剖析貿易對於衝突的影響。. 關鍵詞:貿易衝突論、經濟互賴、兩岸關係、敏感性、脆弱性.

(3) Abstract After cold war,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d been changed significantl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in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Capital deepened various aspects of exchanges between counties and formed a situation of competition but also coexistence.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blossomed and took effect, which decreases countries’ independence. Global issues can not be solved by a single country. Interdepende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noticeable phenomena. Mor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untries result in closer relationship, and inevitably countries have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Academics then began to discuss how trade affects the occurrence of conflict. Most liberalists believe that trade can. 政 治 大. promote peace as the cost of conflict is too high. On the contrary, realists argue that trade will increase fric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onflict.. 立.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re the best example. Since Mainland China has adopted. ‧ 國. 學.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 door policy” in 1979,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wo sides has grown increasingly. It can be demonstrated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import. ‧. and export trade, investment,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society. The bilateral rel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forming the structure of interdependence. However, political. sit. y. Nat. disputes between two sides have been exist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and it is not easy to settle. On one hand, political disputes constantly occur; on the other hand,. io. al. er. economic and trade interaction and non-governmental contacts vigorously growing.. n. v i n C h of global economy divisions of labor become import part e n g c h i U syste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ntensely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Strait economic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trade interdependence. on conflict between countries. To start with analyzing the theories of trade and conflict and finding out causality of trade volume and possibility of conflict, then take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interdependence theory, which argues that trade produces peace, the research analyzes bilateral economic relations by using statistics and data and links the conflict incidents happened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n order to conclude whether economic relations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 upon political interaction. Keywords: Trade and Conflict,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terdependence Theory, Cross-Strait Relations, Sensitivity, Vulnerability.

(4)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6 第四節 研究範圍………………………………………………………………7 第五節 論文架構………………………………………………………………8. 第二章 「貿易衝突論」剖析………………………………………………………10 第一節 自由主義的論證 ……………………………………………………10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論證 ……………………………………………………19 第三節 「互賴理論」的論證 ………………………………………………23. 學. ‧ 國. 第四節. 政 治 大 「貿易預期理論」的論證 …………………………………………30 立 ‧. 第三章 兩岸的經貿交流與互賴…………………………………………………42 第一節 貿易交流 ……………………………………………………………42 第二節 投資交流 ……………………………………………………………58 第三節 科技交流 ……………………………………………………………64 第四節 人員及社會交流 ……………………………………………………73. al. er. io. sit. y. Nat. v i n Ch 1995-1996 年台海危機………………………………………………87 U i e h n c g 1999 年「兩國論」的提出 …………………………………………94 n. 第四章. 兩岸衝突事件的個案分析………………………………………………87.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2005 年《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101. 第五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研究結果……………………………………………………………119 第二節 建議及展望…………………………………………………………128 附錄一 兩岸經貿政策一覽表……………………………………………………131 附錄二 《反分裂國家法》制定過程………………………………………………134 附錄三 《反分裂國家法》全文……………………………………………………137 參考文獻……………………………………………………………………………139.

(5) 表目錄 表 3-1 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量 ……………………………………………45 表 3-2 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占台灣外貿之比重 …………………………………47 表 3-3 中國大陸對台灣貿易占中國大陸外貿之比重 ……………………………48 表 3-4 台灣與主要國家(地區)貿易排名表…………………………………………50 表 3-5 中國大陸與主要國家(地區)貿易排名表……………………………………51 表 3-6 兩岸貿易相互依賴度 ………………………………………………………54 表 3-7 兩岸貿易經濟相互依賴度 …………………………………………………57. 政 治 大 表 3-9 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 ………………………………………………61 立 表 3-8 台灣對外投資統計-國家(地區)別 …………………………………………59. 表 3-10 中國大陸引進外資統計-國家(地區)別……………………………………62. ‧ 國. 學. 表 3-11 中國大陸人民赴台灣人數…………………………………………………74. ‧. 表 3-12 台灣人民赴中國大陸旅遊人數……………………………………………75. y. Nat. 表 3-13 兩岸信件往返統計…………………………………………………………76. er. io. sit. 表 3-14 兩岸來去電話量統計………………………………………………………77 表 3-15 中國大陸配偶在台灣人數分析統計表……………………………………84. n. al. Ch. engchi. i n U. v.

(6) 圖目錄 圖 3-1 中國大陸專業人士赴台灣從事文教交流活動統計 ………………………80 圖 3-2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收受大陸「結婚」公證書統計表 ……………8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是當今國際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 各國之間彼此交流頻繁、關係密切,彼此相互影響。因此,國際關係領域中探討 互賴的著作或研究愈來愈多,許多學者開始思考互賴對於國家之間的關係有何影 響,如國家間的衝突是否因此而減少?抑或相反地因互賴而產生更多的摩擦?互. 政 治 大. 賴的研究多著重在經濟議題,尤其是貿易問題,因此,逐漸有學者開始探討貿易. 立. 對於衝突的影響,而此問題引起了學界激烈的爭辯。. ‧ 國. 學. 自由主義學者認為,貿易可促進和平,即國家間貿易愈為頻繁,發生衝突 的代價或成本也就愈高,因此國家之間會試圖避免衝突的發生,以免損害雙方的. ‧. 利益,因此可維持和平;相反地,現實主義學者主張,貿易會增加衝突發生的可. y. Nat. sit. 能性,相互貿易的增加意味著國家間接觸的機會更多,接觸面擴大,因此發生摩. n. al. er. io. 擦的可能性就愈大,從而刺激衝突的產生,因此反而會破壞和平。貿易與衝突兩. i n U. v. 者存在正向或負向的關係?此議題在國際關係研究上至今仍有很有的爭議,因此. Ch. engchi. 非常值得探討,而且相信對於未來相關研究有所貢獻,因此激發本人深入探討的 興趣,進而選擇此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本論文選擇台海兩岸關係作為案例,則是有鑒於以往兩岸關係的研究,通 常僅侷限在因歷史發展而導致的特殊關係,缺乏國際觀的視野,因此,本人希望 藉由剖析國際關係領域的「貿易衝突論」,將兩岸關係的探討與國際政治研究作 結合,以期提供兩岸關係更多元的研究面向。兩岸關係在國際上是一個極為特殊 的案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特別,歷史因素、意識型態、政治及經濟等各種 因素影響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錯綜複雜,有其研究的價值,本論文試圖以「貿易 衝突論」來檢視兩岸經貿互賴情形對於兩岸關係發展之影響,除有助於更加瞭解 1.

(8) 「貿易衝突論」的論證,也將對兩岸關係有不同面向的解讀。 到底經濟互賴對於國家間衝突的發生有何影響?呈現正向或負向的關係? 而兩岸之間的經貿互賴情形,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何種作用?有助於減少雙 方發生衝突的機會?或和緩雙方緊張情勢?或是互賴使得兩者間衝突更容易發 生?上述問題均為本論文將要探討及分析的重點,期盼此研究議題及研究結果可 在學術上有一定的貢獻並可作為其他國家相關政策制定的參考。. 第二節 文獻探討. 政 治 大 Albert O. Hirschman立 是最早研究國際貿易與衝突的現代經濟學家之一 ,至 1. ‧ 國. 學. 1970 及 1980 年代,多位學者試圖說明與衡量國際貿易與國際衝突之間的關係, 這些嘗試引發了國際關係研究中的「貿易與衝突之爭辯」 (Trade and Conflict. ‧. Debate)。對於「貿易衝突論」的研究大致可歸納出幾種不同的假設及推論:國. sit. y. Nat. 際貿易抑制政治衝突或助長國際合作;具敵意的政治關係抑制國際貿易的產生;. al. er. io. 國際貿易引發衝突或助長衝突;貿易與衝突之間未存在因果關係;貿易與衝突之. n. 間同時存在正向及負向的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一、 貿易可抑制衝突的發生 「貿易可減緩國家間敵意」此論點最早起源於 19 世紀的英國。Ruth Arad 與 Seev Hirsch 的研究是探討貿易是否可以為交戰國帶來和平,結果發現,貿易利 得較高時,可使政府採取較和平的政策。2 而 Solomon Polachek 觀察各對偶(dyads) 家在 1958-1967 年的互動,發現貿易與衝突之間具有負向關係。 3 William Domke 則討論個別(individual)國家的情況,結果為出口愈少的政府 1. Albert O. Hirshman, National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45] 2 Ruth Arad and Seev Hirsch, “Peacemaking and Vested Interes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ransac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5 (1981): 439-468. 3 Solomon W. Polachek, “Conflict and Trad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4 (March 1980): 55-78. 2.

(9) 愈可能與他國進行戰爭。 4 而 Edward Mansfield 則將重點放在「體系層次」 (systemic level)的分析,研究結果為國際貿易的程度與強權戰爭的發生率是呈現 負向相關性,他也發現若戰爭對於貿易的影響也呈現負向的關係,即在強權常發 生戰爭的時期,貿易較不盛行,因此貿易與戰爭的關係是雙向的。 5 Mark Gasiorowski 與 Solomon Polachek 探討「不對稱的互賴」,所獲致的結 論是,愈依賴貿易的國家愈不可能發生衝突。 6 Solomon Polachek 與 Judith McDonald 加入「進口需求彈性」後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從事貿易愈多,發生衝 突愈少,而且使貿易與衝突的關係強度更高。 7John Oneal 與 James Lee Ray 的研. 政 治 大 上述學者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或研究對象,結果均發現「貿易對於戰爭有抑制 立. 究結果也發現互賴與軍事衝突呈現負向關係。 8. 的作用,可導致和平」,此符合自由主義學派的論述。. ‧. ‧ 國. 學. 二、具敵意的政治關係減少國際貿易的進行. y. Nat. Richard I. Savage 與 Karl W. Deutsch 9、 Kazutaka Kunimoto 10及 Andras Nagy 11. er. io. sit. 則開始將貿易與衝突因果關係顛倒,反向研究衝突對於貿易之影響,而結論均是 具有合作性政治關係的國家彼此間將產生較多的貿易往來,而具有衝突性的國家. al. n. v i n 間將減少貿易的互動。Brian Pollins C h 也投入此研究,也發現當政治關係較不友善 engchi U 時,國家間貿易的程度將降低,反之亦然。 12 4. William K. Domke, War and the Changing Global Syste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5 Edward D. Mansfield, Power, Trade and Wa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4. 6 Mark Gasiorowski and Solomon W. Polachek, “Conflict and Interdependence: East-West Trade and Linkages in the Era of Détent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6 (1982): 721. 7 Solomon W. Polachek and Judith McDonald, “Strategic Trade and the Incentive for Cooperation,” in Disarmament, Economic Conversa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of Peace, ed. Manas Chatterji and Linda Rennie Forcey (New York: Praeger, 1992), 273-284. 8 John Oneal, Frances Oneal, Zeev Maoz, and Bruce Russett, “The Liberal Peace Interdependence,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1950-1986,”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3 (1996):11-28. 9 Richard I. Savage and Karl W. Deutsch, “A Statistical Model of the Gross Analysis of Transaction Flows,” Econometrica 28 (1960): 551-572. 10 Kazutaka Kunimoto, “A Topology of Trade Intensity Indices,”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7 (1977):15-32. 11 Andras Nagy,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lob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Working Paper WP-83-25, Laxenburg, Austria, 1983. 12 Brian Pollins, “Conflict, Cooperation, and Commerce: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3.

(10) 三、國際貿易容易引發衝突 符合此論述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以下這些學者的研究發現均為「貿易導致 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增高」。如 Bruce Russett 的統計研究顯示,國家之間若進行高 度貿易,彼此較可能發生戰爭。13 而 Peter Wallensteen 強調國家間不對稱的關係, 因此他發現戰爭最可能發生在結構上不平等的國家。 14 Nazli Choucri 與 Robert North、 15 Tong Park 、Farid Abolfathi 與 Michael Ward 16及 Richard Ashley17的研究均分別證明了「貿易引發衝突」此假設,這些研 究結果皆認為貿易可能會增加國家間摩擦,因此,提高國際衝突的程度。 18. 政 治 大 張政策及攻擊性的策略。 而 Soo Yeon Kim 所作的統計研究發現,貿易程度較 立. Anne Uchitel 的研究也發現對戰略性物資進口的過度依賴將造成國家採取擴 19. 高與衝突發生的可能性降低有關。 20. ‧ 國. 學 ‧. 四、貿易與衝突間未存在因果關係. y. Nat. Soo Yeon Kim 另外也發現若將因果關係顛倒,雖戰爭與貿易之間仍呈現負. er. io. sit. 向相關性,但由於缺乏統計上的顯著性,因此他認為需重新衡量兩者間關係。而 Jean-Marc Blanchard 與 Norrin Ripsman 的個案研究是以「戰略性物資」來衡量互. al. n. v i n 賴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此脆弱性影響國家使用武力的動機,他們檢視歷史上 Ch engchi U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nteraction s on Bilateral Trade Flow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3 (August 1989): 737-761. Bruce M.Russett, International Reg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logy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1967). Peter Wallensteen, Structure and War: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20-1968 (Stockholm: Raben & Sjogren,1973). Nazli Choucri and Robert North, Nations in Conflict: National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1975). Tong Park, Farid Abolfathi, and Michael Ward, “Resources Nationalism in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of Oil Export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2 (1976): 247-262. Richard Ashle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 and Peace: The Sino-Soviet-American Triangle and the Modern Security Problematique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0). Rafael Reuveny and Heejoon Kang,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tical Conflict/Coopera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0 (August 1996): 946. Anne Uchitel, “Interdependence and Instability,” in Coping with Complex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d. Jack Snyder, and Robert Jervi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Soo Yeon Kim , “Bilateral Conflict and Trade, 1948-86: The Rol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Con conflict Process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Chicago, IL. August 31-September 3, 1995. 4.

(11) 的戰爭,似乎並未發現貿易與衝突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 21. 五、貿易與衝突間同時存在正向及負向的關係 更有一些學者的研究發現貿易對於衝突的影響有時是正向的而有時卻是負 向的關係,而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同時考慮到互賴的「共同利益」(common benefit) 與「潛在成本」(potential cost)。如 Mark Gasiorowski 認為必須同時衡量互賴的成 本及利益,貿易的利益面可能導致和平,但其成本面卻可能使貿易導致衝突發 生,因此「貿易可促進和平」此假設是有條件的。 22. 政 治 大 Michael de Vries 利用事件資料去評估互賴對於合作. Lois Sayrs 分別研究衝突與合作,發現貿易似乎可以稍減緩衝突的發生,但 23. 未對合作的產生造成影響。. 立. 與衝突的影響,他發現經貿互賴增加國家間互動的強度,而此互動包括合作性的. ‧ 國. 學. 與衝突性的。 24. ‧. Katherine Barbieri 針對各組對偶國家進行分析,試圖解釋 Polachek 發現貿易. y. Nat. 與衝突的關係有時正向、有時負向的原因,她認為差別是在於假設國家是對稱或. er. io. sit. 是不對稱的依賴。 25 Rafael Reuveny 與 Heejoon Kang 挑選出各種政治經濟制 度、各種大小、位於各個區域的 16 組對偶國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為兩國發生. al. n. v i n 衝突或合作與彼此間的貿易並未存有一定的因果關係,而是視各對偶情況而定 Ch engchi U (dyad dependent)。 26. Dale Copeland 及 Paul Papayoanou 的研究均發現決策者不僅僅只考慮到互賴 的現況,還存有更複雜的因素。Copeland 發展出「貿易預期理論」(theory of trade 21. 22. 23. 24. 25. 26. Jean-Marc Blanchard and Norrin Ripsman, “Measuring Vulnerability Interdependence: The Strategic Goods Test,” Unpublished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5. Mark Gasiorowski,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Some Cross-Nation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30 (March 1986):23-28. Lois Sayrs, “Trade and Conflict Revisited: Do Politics Matter?”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14 (1989):155-175. Michiel S. De Vries, “Interdependence,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7 (April 1990): 429-444. Katherine Baibieri, Risky Business: The Impact of Trade Linkages on Interstate Conflict, 1870-1985.” In Enforcing Cooperation: “Risky” States and the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of Conflict, ed. Gerald Schneider and Patricia A. Weitsman (London: Macmillan, 1997): 202-231. Rafael Reuveny and Heejoon Kang.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tical Conflict/Coopera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0 (August 1996): 943-970. 5.

(12) expectations),認為國家對於未來貿易量的預期以及互賴的現況兩者共同影響戰 爭發生的可能性,即只有在預期未來貿易量將提高的前提下,互賴才能促進和 平,相反地,若預期未來的貿易量較低,即使現階段貿易程度很高,國家間戰爭 發生的可能性仍高。27 Paul Papayoanou 的研究則同時考量經濟互賴的情形與國內 政治制度對戰爭發生的影響,他主張經濟關係與政治制度同時影響決策者決定是 否採取擴張性政策。 28Copeland 與 Papayoanou 的個案研究結論均是決策者雖會 考量到互賴程度的高低,但更主要取決於對未來的預期以及政治上的限制。因 此,互賴對於戰爭的影響是極為複雜的,並非單純符合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的論. 政 治 大 綜整上述文獻,其中強調貿易互賴之利益面的統計研究似乎較支持自由主義 立. 述。 29. 的假設「貿易可促進和平」 ,如 Solomon Polacheck 的研究;而從互賴的成本及代. ‧ 國. 學. 價觀點出發的個案研究較傾向支持現實主義的假設「貿易導致衝突發生」或「貿. ‧. 易與衝突不相關」 ,如 Anne Uchitel 及 Jean-Marc Blanchard 與 Norrin Ripsman 等. y. Nat. 學者的研究。因此,為了更清楚地了解互賴與衝突的關係,有必要同時考量互賴. n. al. er. io. sit. 的成本面與利益面。.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現今的世界處於彼此相互依賴的全球化時代,本論文旨在探討國家間的經 貿互賴對於衝突的影響,而論文焦點將放在以下兩個主軸上: 一、首先對「貿易衝突論」進行剖析,探討在國際關係中,國家間彼此貿易 量的多寡對於衝突發生可能性的影響,究竟呈現正向或負向的關係。. 27. 28. 29. Dale C. Copel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A Theory of Trade Expect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4(Spring 1996): 5-41 Paul Papayoanou, “Interdependence, Institution,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4 (1996)42-76. Susan M. McMillan,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41 (May 1997): 51-52. 6.

(13) 二、以兩岸關係為研究案例,先提出兩岸經貿互賴的事實,再分析兩岸經貿 交流愈趨頻繁的現象對於兩岸的緊張對峙關係有何影響。 本論文的研究,首先將廣泛蒐集國內外學者專家關於討論「貿易與衝突兩者 之間的關係」之書籍與期刊論文著作,採用「文獻分析法」,整理並歸納多位學 者對於貿易對衝突所造成的影響所提出的相關論點。其次,採用「個案研究法」 來分析兩岸關係,旨在探討兩岸經貿的發展對於其政治互動有何影響,試圖找出 兩者彼此的關聯性,即經貿互賴關係對於雙方的衝突對峙情況具有和緩的作用抑 或具有強化的效果?. 立.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政 治 大. ‧ 國. 學. 關於兩岸關係之探討,本論文原則上是以 1979 年至 2005 年這段時期作為. ‧. 研究分析之對象。運用此法劃分的原因如下,由於中國現代史自 1949 年以來,. sit. y. Nat. 便形成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對峙的局面,兩者在時間舞台的角逐是敵對立. al. er. io. 場,雙方一直不願接觸,直到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強調改. v. n. 革開放,才觸動兩岸良性互動的序幕,因而,自 1979 年以來,中國大陸採取「經. Ch. engchi. i n U. 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政策以來,兩岸經貿發展呈現關係愈來愈緊密的趨勢。而兩 岸貿易交流的頻繁為本論文分析的前提,接著才得以探討貿易對於兩岸關係的影 響,究竟是正面抑或負面的衝擊。 本論文以兩岸關係三個主要衝突事件作為具體事證的分析,包括 1995-1996 年的台海危機、1999 年台灣李登輝前總統「特殊國與國關係」之言論引發的衝 突以及 2005 年中國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而造成的緊張情勢。事實上,1997 年至 2005 年兩岸之間不乏導致緊張情勢升高的情事發生,而本論文選擇上述研 究個案的標準主要是對台海兩岸關係影響的重大事件,不但引起雙方領導人嚴正 關切而必須謹慎地採取某些行動去處理該事件,同時也使得兩岸民眾憂心,更引. 7.

(14) 發國際社會的關注,而且此事件可能會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轉折點。 本論文中所討論的主題是國際關係的研究範疇,因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貿 易 」(trade)是指國際貿易,簡而言之是指各國之間以其不同物產相互買賣。另 外,為了確實反映兩岸的經貿關係的多元性,此處所指的貿易除了商品的進出口 貿易外,也包括資金流動以及技術、人員上的交流等。至於衝突,根據 K. J. Holsti 的定義,構成「衝突」 (conflict) 的四項基本要素分別為:參與衝突的當事者、 對某一問題無法調和的立場、相互敵對的態度、以及一定型態的外交與軍事行 動。 30在本論文的分析論述中,對衝突情形的評估及解釋皆以此定義作為依據。. 立. 學. ‧ 國. 第五節 論文架構. 政 治 大. 本論文的內容共分為五章,章節安排分述如下:. ‧.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整理關於貿易衝突論的文. sit. y. Nat. 獻探討、說明本論文研究的核心問題以及所採取的研究方法。. al. er. io. 第二章則是闡述國際關係研究中各家學派關於「貿易衝突論」的論證,首先. v. n. 就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論點,提出兩個理論學派的觀點,自由主義學派主張國. Ch. engchi. i n U. 家透過貿易獲得共同利益,預期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可產生強烈的和平動機,並減 少雙方的衝突;而現實主義學派則強調貿易往來必須付出代價,以及論述因貿易 而產生的不對稱關係所引發的爭執。其次,整理與闡述「國際互賴理論」的論證 包括起源、定義與互賴的特徵,以及對於貿易衝突論的主張。而「貿易預期理論」 的學者提出論點來補足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不足之處,主張貿易對於衝突的影 響取決於「未來貿易預期」(trade expectation),即若國家對未來貿易預期較高, 則貿易對於衝突則可產生抑制或緩和的作用,相反地,若國家對未來貿易預期較 低,則國家間發生衝突的機會將提高。 30. K. 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983). 8.

(15) 第三章及第四章則是以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岸關係為個案,分析海峽兩岸經 貿往來愈趨緊密對於兩岸的政治關係有何影響。第三章首先說明自 1979 年以 來,兩岸相互貿易的發展情況,本文劃分為「貿易」 、 「投資」 、 「科技」及「人員 及社會」各方面的交流來分別闡述並以數據資料加以佐證。數據顯示,兩岸之間 在以上四個面向的交流均呈現隨時間持續增加及愈趨頻繁的情形,也就是說兩岸 間的經貿相互依賴程度逐漸增加,除了雙方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長,中國大陸也 成為台灣資金的主要出路,而大陸的經濟發展也相當倚重台灣的資金,可見兩岸 的經貿關係愈來愈為頻繁且密不可分,正朝著「互賴」的結構持續發展。. 政 治 大 例包括因台灣李登輝前總統訪美而於 1995-1996 年引發的「台海危機」、1999 年 立. 第四章則利用具體事例來呈現兩岸之間所存在的政治衝突情形, 分析的事. 李前總統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之言論而造成兩岸間的衝突事件以及 2005 年. ‧ 國. 學. 3 月中國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造成兩岸的緊張情勢。這幾個衝突事件皆一. ‧. 度引發海峽兩岸的危機,使得雙方緊張情勢升高,本論文將藉由討論各事件的背. y. Nat. 景及發展情形,並分析雙方領導人的考量以及選擇的處理方式,來觀察事件的最. er. io. sit. 終發展結果,究竟是造成更嚴重的對峙局面抑或緊張局勢逐漸趨於緩和?再進一 步探討其中的關鍵因素「兩岸經貿互賴」在這些事例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何種角色。. al. n. v i n 第五章結論則結合前兩章對於兩岸貿易及衝突事件的分析,整理本研究的 Ch engchi U. 發現及結果,試圖將兩岸的貿易互賴情形與政治互動作聯結,以剖析貿易對於衝 突的影響。. 9.

(16) 第二章. 「貿易衝突論」剖析. 本論文試圖以「貿易衝突論」來檢視國家之間的關係,而所謂「貿易衝突論」 是指,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對於它們彼此間衝突的發生是否有抑制的作用,或是 反而助長了衝突的發生甚至於導致衝突更為惡化。 本章將整理並討論國際關係理論中主要學派對「貿易衝突論」的論證及看 法,包括自由主義對貿易衝突論的論證、現實主義對貿易衝突論的論證、互賴理 論以及貿易預期理論的論證。. 立. 自由主義的論證. 學. ‧ 國. 第一節. 政 治 大. ‧. 一、自由主義基本論點. y. Nat. 自由主義學派相信合理的道德的政治秩序,假定人性本善,並相信可用教. er. io. sit. 育、改革、偶爾使用武力來改變。二次大戰後國際關係有了重大改變,即科學、 交通及通訊發展促進國家間交往;資本在戰後加深國家間因各種交流形成競爭但. al. n. v i n 共存的局面;國際組織及跨國機構的大量產生,發生作用,國家自主性及獨立性 Ch engchi U 降低;全球性問題的產生,非一國之力所能解決。因此,學者認為國際體系進入. 了「相互依賴」的時代,其特徵為,國家仍是主要行為者,但非唯一的,而非國 家行為者在國際事務上角色更重要;國際間議題界線逐漸模糊;武力不再是有效 的工具,軍事力量不再是國家間對外主要手段。 1. 二、自由主義對「貿易衝突論」的論證 自由主義的論證均假設「互賴可減少國際衝突」。一般而言,自由主義可再. 1.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8-11. 10.

(17) 細分為四種不同類型,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與精緻的自由主義,它們彼 此間並非相互排斥或具競爭關係,而是彼此互補,甚至彼此強化。它們對於個體 (individuals) 與財富的重要性以及自由市場如何產生互利的互動有相同的假 設,而這四種自由主義均主張「互賴減少國際衝突」或「至少減少衝突發生的動 機」。 2. (一)政治自由主義(Political Liberalism) 政治自由主義或共和自由主義(republican liberalism)相信共和政體比獨裁政. 政 治 大 少國際衝突,即個人必須有基本民權且於法律之前平等及國家必須是共和政體, 立 權更傾向於和平。3Immanuel Kant 認為自由主義的政治秩序透過兩個基本要素減. 統治權來自於選民的同意。 4Kant 與 Richard Cobden 認為貴族統治(aristocracy)對. ‧ 國. 學. 於國際政治會產生反效果。Cobden 認為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體系的複雜. ‧. 性、國家對他國內部事務的干涉及殖民地的擴張等為貴族統治政府的特性。 5. y. Nat. 政治自由主義的國內要素若與國際政治交互影響,將可改善和平的前景,因. er. io. sit. 此若自由主義國家尊重彼此權利,個人可自由地建立私人的國際關係而不受到國 家干預,將可創造出互利及承諾的網絡,此互動的網絡(或稱互賴)促成了自由民. n. al. i n 主政體的互相尊重,進而避免重大軍事衝突發生。 Ch engchi U. v. 其他學者則認為國際政治對於國家的限制是來自於「國際機制」(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如 Robert Keohane 指出基於共同利益之合作不僅需要雙方對利益之 共同認知,也需要依規則來運作。管理的自由主義(regulatory liberalism)或是新自 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學者,強調影響國際交流模式中「規則」. 2. 3. 4. 5. Susan M. McMillan,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41 (May 1997): 35.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Reconsidered,” in The Economic Limits to Modern Politics, ed. John Dunn, Murphy Institute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79-182. Michael Doyle, “Kant, Liberal Legacies and Foreign Affair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2 (1983): 205-235. Peter Cain, “Capitalism, War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the Thought of Richard Cobden,” Britis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5 (October 1979): 229-247. 11.

(18) 之重要性。6 Albert Hirschman 亦認為國際遊戲規則對國家有利,因為這些規則可 以制止一些激烈行為的發生並且促使國家基於利益考量來採取行動,因此,假設 戰爭不符合國家及人民利益,那麼互賴將可避免自由主義國家間發生戰爭。 7 新自由主義(自由制度主義)者強調國際建制對於保障和平與促進合作的重 要性,並重視經濟互賴與多邊國際建制對促進國際和平的作用,主張推動全球經 貿自由化與提昇國際建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以多邊經濟與安全合作來確保世 界和平。新自由主義者不否認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但認為即使在這樣的前 提下,國家之間同樣能夠形成合作,而國際制度則有助於強化合作的可能。. 政 治 大 (二)經濟自由主義(Economic Liberalism) 立. 經濟自由主義也是源自於 Immanuel Kant 等早期政治哲學家,而且與古典經. ‧ 國. 學. 濟學家的論證一致。如 Kant 認為自由主義必須包含兩個經濟制度:1.國內與國. ‧. 際的經濟運作前提是必須承認私有財產權;2.經濟決策必須盡可能不受官僚控. y. Nat. 制,並且以供需情形作為決策基礎。8 因此,Kant 的政治及經濟自由主義兩者間. er. io. 如下。. sit. 應該是彼此強化的。至於經濟自由主義對於互賴與戰爭間因果關係的論述可整理. al. n. v i n 早期經濟自由主義學者主張 C ,國際間商業活動可減緩國家對於占領他國領土 hengchi U. 的熱愛,如 Albert Hirschman 9,他認為商業活動預期可能會為人與人之間帶來更. 多的善意,這種善意有助於促進社會的改善。而 Robert Keohane 將此概念延伸而 認為和平自然地逐漸自商業活動中產生。10除此機制中的自然作用(natural effects) 外,更有學者討論「資金流動性」與「國家間和平增長」兩者間的關係,如 Hirschman 6. 同註 3。 Albert O. Hirschman,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51. 8 Michael Doyle, “Kant, Liberal Legacies and Foreign Affair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2 (1983): 208. 9 Albert O. Hirschman,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79. 10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Reconsidered,” in The Economic Limits to Modern Politics, ed. John Dunn, Murphy Institute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80. 7. 12.

(19) 發現可移動的財產變得比土地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可以快速地送達各地,使得各 國領導人不再那麼在意透過暴力方式或占領領土所獲得的財富,因此商業活動的 進行可預防暴力發生。再者,資金傾向於流向安全的地區,增加領導人維持和平 的動機,因為他們知道繁榮及財富只會降臨在「好」(good)政府。因此,資金的 流動性使得戰爭成為領導人取得財富較不可行的方式,進而減少戰爭發生的可能 性。 11 另外,經濟自由主義學者主張「高度商業化的體系可產生和平的誘因,是因 戰爭將損害國家本身的利益」。如 Richard Cobden 認為自由貿易以兩種方式結束. 政 治 大 號召軍隊以進行戰爭;2.自由貿易將造成國家間經濟上的依賴,而使它們認知到 立 戰爭:1.自由貿易的進行將影響統治階級(地主)的收入以及地位,使得貴族不能. 本身的財富與繁榮仍需依賴其他國家。 12因此,由於戰爭將造成經濟關係瓦解,. ‧ 國. 學. 將有損國家本身的利益,所以此種依賴關係將導致衝突的減少。. ‧. Norman Angel 主張經濟互賴的關係將使武力的使用無法增加征服者的財. y. Nat. 富,因為戰爭勝利者本身是否能確保財政及產業的穩定必須取決於整個文明世界. er. io. sit. 的財政及產業的情況,因此征服者唯一可行的政策就是將財富及領土留給原本的 擁有者,此概念形成他往後理論的基礎,即領土的增加不再是增長財富的方式,. al. n. v i n 因為戰爭的勝利並不能確保可從原來所有者手中獲得其財產。 Ch engchi U. 13. Richard Rosecrance 則是利用利益與成本的分析來觀察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如. 何選擇軍事擴張或貿易策略 14,他主張,若體系中的貿易增加、經濟及軍事上的 互賴程度亦漸強,以戰爭追求國家利益所要付出的代價太高,而且貿易比戰爭較 容易達成目標,因而國家將選擇較為和平的國際關係,而且因為國家是個保守的 組織,所以和平的價值可能比從戰爭中獲利更為重要 15。Carl Kaysen 繼續發展此 11 12. 13 14. 15. 同上註。. Peter Cain, “Capitalism, War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the Thought of Richard Cobden,” Britis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5 (October 1979): 234. Norman Angell, The Great Illusion, 2d ed.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33), 33, 59-60. Richard Rosecrance, “War, Trade and Interdependence,” In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in World Politics, ed. James N. Rosenau and Hylke Tromp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Avebury, 1989), 50. 同前註,53-54。 13.

(20) 論證,發現十九世紀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上的變化也根本地改變了國家對於 戰爭的衡量,而使得戰爭成為較不佳的選擇。 16. (三)社會自由主義(Sociological Liberalism) 社會自由主義強調人與人之間聯繫的重要性,這種聯繫的存在才得以維持並 發展商業關係,而人們之間的聯繫被認定是具和平傾向的,此概念與經濟自由主 義主張貿易增加人們的善意,而使商業活動自然地導致和平的論述相同。社會自 由主義基本論述是人們透過溝通來增加對他人的了解,而此種單純的溝通行為可. 政 治 大 Karl Deutsch 認為若牽涉的利益是具敵對性的,則密切的交往可能導致衝突 立. 為未來的國際合作鋪路。. 發生,但若可突顯利益的共同點或結合相關國家的利益,仍可減少衝突。他認為,. ‧ 國. 學. 貿易及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有助於「社群感」(sense of community)的產生,而較. ‧. 不可能利用暴力方式來解決衝突,因此合作變得更為頻繁、具報酬性,可減緩走. y. Nat. 向衝突的趨勢,甚至導致更直接的政治整合。一旦互賴的關係產生,區域內菁英. er. io. sit. 分子的認知、價值標準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在明白和平共存、互助合作的必要 性後,價值觀念、行為、目標等都會逐漸地調整,進而尊重彼此的生活,政治整. al. n. v i n 合便可由此順利推動,逐漸讓每一個成員均相信和平是解決所有政治和社會問題 Ch engchi U. 的基本原則,最終將成為 Deutsch 所謂的「安全共同體」(security community) 17。 另外 John Mueller 也強調社會文化的演進對於抑制國際衝突有重要影響,原 本戰爭這種手段已不被國家所考慮,因為既沒效率又不受歡迎,再經過社會及文 化演進的過程後,國家更下意識地拒絕採取戰爭方式解決國際問題。Mueller 舉 二次世界大戰後時期為例,強權已忘記了如何戰爭,由於國家的需求、欲望及利 害關係遠比軍事關係範圍更寬廣,因而使全球大致維持穩定。 18 16 17. 18. Carl Kaysen, “Is War Obsolet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4 (Spring 1990): 42-64. Karl Deutsch and others,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John Mueller, “The Essential Irrelevance of Nuclear Weap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3 (Autumn 1988): 55-79. 14.

(21) (四)精緻的自由主義(Sophisticated Liberalism) 精緻的自由主義是指政治自由主義及經濟自由主義的結合,基本上是樂觀 的,但也承認衝突發生的可能性。此類的自由主義學者,如 Robert Keohane,同 時討論國際政治的制度及規則以及商品及服務的公開交易,認為透過制度的運 作,除可促進經濟交易,亦鼓勵國際間的合作,如此可將和平與自由主義兩者間 結合起來。國際交流的規則是以國家主權原則為基礎,此種規則也提供國際合作 的動機,進而促進繁榮。 19 Keohane 的精緻自由主義似乎最接近 Immanuel Kant 所闡述的自由主義的全貌。. 政 治 大 在某些開戰的理由。 Robert Keohane 認為,自由經濟利益的擴張可能需要某種 立. 然而這類自由主義考慮更為周嚴,認為除了那些期望和平的理由,同時也存 20. 程度政治秩序的擴張,因而導致國家間發生衝突。相同地,政治秩序若受到威脅,. ‧ 國. 學. 可能需要使用武力來維護,因此,即使自由主義是傾向和平的國際關係,但結果. ‧. 不一定是良性的。 21 除外,精緻自由主義對於互賴的代價更為敏感,雖期望互賴. y. Nat. 可減少戰爭,但不能保證不會發生戰爭及衝突。. er. io. sit. 綜上,政治自由主義主張政治制度為國家間合作提供動機,並減少戰爭的可 能性;經濟自由主義則強調國家間的商業活動,如自由貿易與資金流動在社會中. al. n. v i n 創造利益,並遏制領導人發動戰爭;社會自由主義預期頻繁的接觸將創造「社群 Ch engchi U 感」,因此會降低戰爭發生的可能性;而精緻自由主義主張,多種機制的存在並 結合運作,對於國家間衝突或許產生更強大的負向效果。 另外,因果關係的運作方向也可以轉向從和平到互賴,一旦循環開始,和平 與互賴將在相互因果關係過程中彼此強化。而與決策者相關的主張是,為達到自 由主義的期望,經濟自由主義與政治民主化必須要互相配合,如果鬆開精緻自由. 19. 20. 21.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Reconsidered,” in The Economic Limits to Modern Politics, ed. John Dunn, Murphy Institute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80. Michael Doyle, “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 (1986): 1151-1169. 同前註。 15.

(22) 主義當中經濟與政治的聯結,將使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提高, 22 即僅靠政治或經濟 自由主義其中之一的作用不足以影響戰爭的減少。 基本上,依據自由主義學者「互賴和平」的觀點,兩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會促使國家和平相處,因為高度的相互依賴會產生一種羈絆,並使得戰爭此選項 的代價顯得相對不利,限制國家往戰爭衝突的方向前進,因此國家為了繁榮與發 展將會選擇與它國互助合作的和平方案。 而新自由主義者的共同假設是:互賴減少了國際衝突,或至少減低了走向國 際衝突的誘因。由於國家的主要動機是追求繁榮,在一個經濟相互依賴的世界 中,因為有廣大的商業網絡與投資流動,將可使國家獲得許多相對的利益,擴大 經濟規模,獲得企業經營上的技術與經驗,以及專業化。這些重要利益只有國家. 政 治 大 此這種廣大的雙邊經濟關係促使國家獲得更多的財富與繁榮,使國家變得相互信 立 保持雙邊或多邊關係的不變才可獲得,一旦進入戰爭狀況這些利益將會失去。因. ‧ 國. 學. 賴並且有共同利益,在追求國家利益時,戰爭相對的變成一種昂貴的方式,如此, 戰爭的誘因逐漸減少,國家也就更願意選擇一個和平的國際體系。. ‧. 三、支持自由主義論述的實證研究. y. Nat. io. sit. 整體而言,相關學者實證研究的結果支持自由主義觀點者占較大的比例,即. n. al. er. 研究結果為「貿易對於戰爭有抑制的作用,可導致和平」,以下則列舉諸位學者 的研究重點及結果。. Ch. engchi. i n U. v. 「貿易可減緩國家間敵意」此論點最早起源於十九世紀的英國。Ruth Arad 與 Seev Hirsch 的研究是探討貿易是否可以為交戰國帶來和平。結果發現,貿易 確實影響國家的福利,當貿易利得較高時,貿易可使社會團體偏好和平並支持政 府採取較和平的政策,然而貿易的增加並非自然地導致國家間合作產生,因為貿 易增加有時會造成利益分配不均或增加風險,國內有些既得利益者不見得支持和 平政策,除非政府對於那些利益喪失者給予足夠的補償。雖然 Arad 與 Hirsch 注 意到此問題,然而,總的來說,兩人的研究結果仍支持自由主義「貿易導致和平」. 22. Richard K. Betts, “Wealth, Power, and Instability: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8 (1993): 34-77. 16.

(23) 之假設。 23 Solomon Polachek 的研究也支持自由主義的論述,他挑選出若干對偶國家, 觀察各對偶國家在 1958-1967 年的互動,研究發現貿易與衝突之間具負向關係, 即貿易減少衝突的發生,但此因果關係僅是單方向的,即貿易是因,而衝突是果。24 後來他繼續鑽研其基本模型以證明其主張,發現貿易可能增加某些形式的合作或 衝突,他假設國家是一理性行為者,消費及戰爭行為均可增加國家的福利,並假 設國家對其貿易夥伴產生敵意將減低出口的價格(所獲利益),並增加進口的價格 (所付成本),因此,國家決策將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消費(consumption)及對他國. 政 治 大 Hirsch 的研究均主張國家領導人不願與其貿易夥伴發生衝突,也就是說貿易可減 立. 敵意(hostility)兩者間作取捨,以使國家獲得最大整體利益。 Polachek、Arad 與. 少國家間敵意的產生。. ‧ 國. 學. William Domke 則討論個別(individual)國家的情況,他從三方面來衡量互賴. ‧. 情形,包括出口總額占國家收入(national income)的比例、出口總額的變化占國民. io. er. 愈少的政府愈可能決定與他國進行戰爭。 25. sit. y. Nat. 生產毛額(GNP)的比例以及出口總額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研究的結果為出口. Edward Mansfield 則將重點放在「體系層次」(systemic level)的分析,他用兩. al. n. v i n 個指標來衡量互賴,即全球貿易開放性以及全球出口總額占全球生產總額的比 Ch engchi U 例。研究結果為國際貿易的程度與強權戰爭的發生率是呈現負向相關性,即經濟. 較開放時期較不可能發生戰爭。Mansfied 也發現若將因果關係的箭頭顛倒,並以 貿易作為依變項,則結果也顯示戰爭與貿易呈負相關,也就是在強權常發生戰爭 的時期,貿易活動較不盛行,且戰爭減少全球的貿易量,因此貿易與戰爭因果關 係是雙向的。 26. 23. 24. 25. 26. Ruth Arad and Seev Hirsch, “Peacemaking and Vested Interest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rans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5 (September 1981): 439-468. Solomon W. Polachek, “Conflict and Trad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4 (March 1980): 55-78. William K. Domke, War and the Changing Global Syste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Edward D. Mansfield, Power, Trade and Wa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174. 17.

(24) 此外,Mark Gasiorowski 與 Solomon Polachek 也探討「不對稱的互賴」,所 獲致的結論是,愈依賴貿易的國家愈不可能發生衝突。 27 Polachek 更與 Judith McDonald 共同檢視 1973 年國家間的互動,他們增加「進口需求彈性」作為獨立 變項,研究結果顯示,從事貿易愈多,發生衝突愈少,但若貿易額固定,進口需 求彈性愈低(即該國無法減少進口或以其他貨品替代),發生衝突可能性愈低,也 就是說加入「進口需求彈性」此變項使得貿易與衝突兩者負向關係強度變得更 強。 28 然而,Polachek 所使用的研究模型未包含國家間衝突發生的其他原因(如 戰略因素),因此相關研究結果可能有偏頗。. 政 治 大 (political relevant)的國家,用以研究政治自由主義(指同為民主國家)與經濟互賴如 立. John Oneal 與 James Lee Ray 挑選出 1950 至 1985 年若干對有政治互動. 何共同影響軍事衝突發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發現,互賴與軍事衝突呈現負向關. ‧ 國. 學. 係,與 Polachek 的結論相同。此外 Oneal 亦發現貿易依賴(dependency)減少兩國. ‧. 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並指出不對稱的關係也可能抑制兩國之間發生衝突。 29. y. Nat. 另外,早期學者 Richard I. Savage 與 Karl W. Deutsch 30、 Kazutaka Kunimoto 31. er. io. sit. 及 Andras Nagy 32 則開始反向研究衝突對貿易之影響,結論是具合作性政治關係 的國家彼此間產生較多的貿易往來,而具衝突性的國家之間將減少貿易往來。. al. n. v i n Brian Pollins 後來繼續投入此研究,他的模型是以追求效用極大化的理性行為者 Ch engchi U (如公司、利益團體、政府)為基礎,假設貿易基本上對雙方皆有利且可提高人民. 福利,結果發現,因為行為者不願意冒險,而試圖將貿易中斷的風險降至最低, 因此會考量到與貿易夥伴間的雙邊政治關係,而當政治關係較不友善時,國家間 27. 28. 29. 30. 31. 32. Mark Gasiorowski and Solomon W. Polachek, “Conflict and Interdependence: East-West Trade and Linkages in the Era of Détent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6 (1982): 721. Solomon W. Polachek and Judith McDonald, “Strategic Trade and the Incentive for Cooperation,” in Disarmament, Economic Conversa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of Peace, ed. Manas Chatterji and Linda Rennie Forcey (New York: Praeger, 1992), 273-284. John Oneal, Frances Oneal, Zeev Maoz, and Bruce Russett, “The Liberal Peace Interdependence,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e, 1950-1986,”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3 (1996):11-28. Ricahrd I. Savage and Karl W. Deutsch, “A Statistical Model of the Gross Analysis of Transaction Flows,” Econometrica 28 (1960): 551-572. Kazutaka Kunimoto, “A Topology of Trade Intensity Indices,”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7 (1977):15-32. Andras Nagy,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lob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Working Paper 1983 WP-83-25 Laxenburg, Austria. 18.

(25) 貿易的程度將降低,反之亦然。 33.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論證. 一、現實主義基本論點 二次大戰後,由於理想主義太過理想化與空洞,於是現實主義成為戰後國際 關係理論思想的主流。傳統現實主義是以「人性本惡」作為出發點,在無政府狀 態的國際社會,成員依照「自利」的理性,必須追求權力、國家安全,才能保障. 政 治 大 現實主義學者分析國際政治的主要概念是「利益」 ,利益的定義則以「權力」 立. 國家的生存,代表人物為 Hans J. Morgenthau。 34. ‧ 國. 學. 作為基礎,並靠「權力平衡」達到和平,而利益或權力會隨時間或空間而改變。 理性原則是研究的起點,國家「理性」追求權力與利益的極大化,道德原則無法. ‧. 適用於國家間行為。. sit. y. Nat. 而新現實主義更重視「結構」因素,其代表人物 Kenneth N. Waltz 認為研究. al. er. io. 國際政治可從個人、國家、國際體系三個層次著手。體系的結構原則上是「無政. v. n. 府」(anarchy),而「國家」是唯一且理性的行為者,而國際體系自然產生「權力. Ch. engchi. i n U. 平衡」的狀態。新現實主義與傳統現實主義不同之處在於,未將內政與外交分開, 主張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是相互影響的,其次,新現實主義雖與傳統現實主義同 樣重視「權力」追求,但也不否認除了權力爭奪外,也不能忽視經濟活動對國際 關係的影響。 35 現實主義強調國家中心論、強調軍事安全、不認為國際組織具有重要性,因 此也較重視國家間的相對關係,認為權力消長會造成國家間的結構關係發生變. 33. 34. 35. Brian Pollins, “Conflict, Cooperation, and Commerce: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teraction s on Bilateral Trade Flow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3 (August 1989): 737-761. Hans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Doubleday, 1966), 5. Kenneth Waltz,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19.

(26) 化,因此現實主義較著重於「相對獲利」的追求。. 二、現實主義對「貿易衝突論」的論證 現實主義論證的焦點在於「戰爭的原因」,而非國際合作。它強調國際交流 的「衝突面」 ,而自由主義強調「利益面」 。而各學者論證的結果是「互賴將增加 戰爭的可能性,或與戰爭發生無直接相關」,分別整理如下。. (一)「互賴將引起更多衝突」. 政 治 大 為,互賴產生猜疑與矛盾,接著國家間產生不平等的依賴關係,而非對稱的互賴, 立 現實主義學者以 Jean Jacques Rousseau 的論述作為哲學基礎,Rousseau 認. 而不平等為不安全的來源,也成為世界衝突的主要原因。雖然他也同意商業活動. ‧ 國. 學. 帶來財富,但此種不平等的關係將為世界政治帶來更多危險。 36. ‧. 新現實主義學者 Kenneth Waltz 假定互賴是依賴與獨立的混合體,37現實主義. y. Nat. 者認為,競爭者的權力來自於各國相對獨立的情形,而依賴將造成國家的脆弱性. er. io. sit. 或缺乏權力,也就是說互賴並非如自由主義學者所假設的是對稱的或相互的互 動,而此種不對稱的經濟關係中存在的權力將影響國際政治發展,尤其是戰爭的. al. n. v i n 發生,因為國家擔心無法透過經濟交流而公平獲利。Joseph Grieco 則接續 Waltz Ch engchi U 相關研究,以「相對利得」(relative gains)的論點來衡量貿易夥伴國之間合作的可. 能性,結果發現,猜忌阻礙了國家建立合作的意圖 38,雖然此假設後來未獲實證 的支持,但對貿易衝突關係研究有久遠的影響。 Robert Gilpin 則指出,依據經濟民族主義學者的論點,互賴導致不安全,因 為貿易將產生重要戰略物資供應的不確定性,不安全的升高將增加軍事衝突的可. 36. 37 38. Stanley Hoffmann, “Rousseau on War and Pea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7 ( June 1963): 317-333. Kenneth Waltz,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 (Summer 1988): 485-529. 20.

(27) 能性。 39 Waltz 認為密切的互賴使彼此接觸頻繁,導致衝突發生的機會增加,而歷史 上激烈的內戰及國際戰爭發生地點都是在人民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彼此事務間具 緊密關係的區域。基本上,現實主義學者認為社會及經濟關係並不能產生足夠的 共同利益來抵銷彼此間的衝突,結果將增加戰爭可能性。 「依賴理論學者」(dependency theorists)也闡述不對稱貿易關係會為較為依賴 的國家帶來負面影響,有些學者主張外國的「滲透」(penetration)對發展中國家 不利,而引發社會學家的爭論, 40 另有部分學者則更進一步主張「貿易不利於世 界的和平」。. 立. 政 治 大. (二)「互賴並未對於戰爭產生有系統的效果」. ‧ 國. 學. 部分現實主義學者主張互賴對戰爭並無明顯的影響,因為戰爭發生原因同時. ‧. 具有政治及軍事戰略上的考量。例如 Barry Buzan 認為二次世界大戰後除了強權. y. Nat. 國家以外,各國並沒有一致地減少使用武力,而到目前為止強權間未發生戰爭不. er. io. sit. 是因為互賴,而是因為軍事嚇阻以及兩極權力分配。 41 問題主要在於,自由主義 的經濟必須有效運作至一定程度,而且必須大幅超過政治制度的運作程度,才能. al. n. v i n 蓋過政治的影響,而在這高度破碎的國際體系當中,政治與戰略因素仍然比經濟 Ch engchi U. 因素更具影響力。Buzan 此主張也是延續「戰略利益是戰爭主因」之觀點,而 Holsti 有有類似的論點,他認為當發生嚴重衝突時,經濟考量將會因安全利益而 被犧牲。 42. 39. 40. 41. 42. Robert Gilpi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Economic Issu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 Klaus Knorr and Frank N. Trager (Lawrence: Regents press of Kansas, 1977). Erich Weed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Order and World Politic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6). Barry Buzan,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Limits of the Liberal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8 (Autumn 1984): 597-624. K.J. Holsti, “Politics in Command: Foreign Trade 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0 (Summer 1986): 643-671. 21.

(28) (三)現實主義者反駁自由主義的論點 綜上,現實主義主張互賴增加衝突發生機會,並產生不公平與衝突性的利 益,進而提高戰爭的可能性;亦有學者主張互賴與戰爭或其他軍事衝突並不相 關,那些衝突的發生原因主要還是安全考量。然而,現實主義學者對於貿易衝突 論的論述有個問題,即他們強調「互賴如何產生國際的不公平與利益衝突」,但 實證上並非所有不公平與利益衝突均會導致戰爭。. 三、支持現實主義論述的實證研究. 政 治 大 爭可能性」以及「互賴與衝突並不相關」此假設之研究。 立. 支持現實主義論述的研究相對較少,以下整理出支持「互賴將增加衝突及戰. Bruce Russett 的統計研究顯示,屬於同一個貿易群的國家發生軍事衝突機率. ‧ 國. 學. 至少是其他國家的兩倍,也就是國家之間若進行高度貿易,彼此較可能發生戰. ‧. 爭。43不過,需注意的是 Russett 挑選的研究對象,包含一些具殖民關係的國家,. y. Nat. 因此無法確實反映出「相互依賴」的關係。. er. io. sit. Peter Wallensteen 證明貿易關係中存在一些衝突性質,他強調國家間不對稱 的關係,因此他發現戰爭最可能發生在結構上不平等的國家,而且有時大國會對. n. al. Ch. 其貿易往來密切的附屬國進行軍事干涉。. 44. engchi. i n U. v. Nazli Choucri 與 Robert North、 45 Tong Park 、Farid Abolfathi 與 Michael Ward 46及 Richard Ashley47則分別提出貿易引發衝突的假設。他們的研究結果皆認 為由於貿易可能增加國家間摩擦,因此,國際貿易可能提高國際衝突的程度。他 們的基本假設是貿易國競逐稀有資源,如生產投入(production inputs)及成品市場 43. 44. 45. 46. 47. Bruce M.Russett, International Reg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logy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1967). Peter Wallensteen, Structure and War: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20-1968 (Stockholm: Raben & Sjogren, 1973). Nazli Choucri and Robert North, Nations in Conflict: National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1975). Tong Park, Farid Abolfathi, and Michael Ward, “Resources Nationalism in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of Oil Export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2 (1976): 247-262. Richard Ashle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 and Peace: The Sino-Soviet-American Triangle and the Modern Security Problematique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0). 22.

(29) (final goods markets),由於資源有限,強化國家間競爭性,而國家權力可用來保 證獲得生產投入及成品市場,隨著國家干涉的程度增加,保護主義、貿易戰、經 濟滲透、殖民擴張及干涉當地衝突等情況將可能增加,導致國際合作減少。極端 一點來說,若加上世界價格波動與經濟成長等因素,更可能導致覇權戰爭。 48 Anne Uchitel 認為對戰略性物資進口的依賴將造成國家採取擴張政策及攻擊 性的軍事策略。互賴的成本與利益並非平均地分配於各國,而此不公平將導致更 多具有敵意及不穩定的國際行為。 49 Soo Yeon Kim 所作的統計研究發現,貿易程度較高與衝突發生可能性降低. 政 治 大 上的顯著性,因此 Kim 認為需重新衡量經濟互賴在衝突過程中的角色。 立. 有關,但若將因果關係顛倒,雖戰爭與貿易之間仍呈現負向相關性,但缺乏統計 50. Jean-Marc Blanchard 與 Norrin Ripsman 個案研究也有同樣結論,他們以「戰. ‧ 國. 學. 略性物資」來衡量互賴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因脆弱性將影響國家使用武力的. ‧. 動機,他們利用歷史上戰爭紀錄來檢視經濟互賴對國家決策的影響,似乎並未發. y. Nat. 現貿易與衝突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如 1914 年發生 7 月危機,德國雖認知. 態及安全上之考量,而非考慮到國家間依賴關係。.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到將可能無法取得戰略性物資而具脆弱性,但領導人決定宣戰,主要還是意識型. i n U. v. 第三節 「互賴理論」的論證. 第一節中我們已瞭解自由主義學派主張「互賴可減少衝突」的論述,提出目 前國際體系相互依賴的狀態對國家間的衝突具有緩和的作用。全球各國之間所存. 48. 49. 50. Rafael Reuveny and Heejoon Kang,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tical Conflict/Coopera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0 (August 1996): 946. Anne Uchitel, “Interdependence and Instability,” in Coping with Complex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ed. Jack Snyder, and Robert Jervi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3). Soo Yeon Kim , “Bilateral Conflict and Trade, 1948-86: The Rol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Con conflict Process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hicago, IL. August 31-September 3, 1995. 23.

(30) 在的互賴關係,已成為現今探討國際關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未來將會持續甚 至更為緊密,因此,若欲更完整了解國家之間的互動,我們有必要深入探討互賴 理論的起源、觀點以及此現象對於國際衝突的影響。. 一、互賴理論興起的時代背景 二次大戰後國際體系呈現兩極對峙狀態,至 1960 年代末期、1970 年代初期, 國際政治劇變,東西方意識型態對立漸趨緩和。同時由於科技、資訊的突飛猛進, 和國際間經濟問題日益受重視,不但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也影響了國際戰略的. 政 治 大 日益複雜的國際現象,而科技文明帶來地球環境和生態的破壞,嚴重影響人類共 立 觀點。國際間權力的分配逐漸多元化,以往由大國主宰的權力平衡政策無法應付. 同生存的空間,各國政府無法自行解決這些問題,於是相互依存理論興起,以尋. ‧ 國. 學. 求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 1975 年信仰傳統權力平衡理論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歷經國際經濟. sit. y. Nat. 動盪不安、糧食短缺及石油危機的震撼後,終於宣布「國際事務的傳統議程. io. er. (agenda)—即列強的權力均衡及國家安全—再也不能解釋我們的危機或可能的遭 遇…現在我們正邁入一個新紀元。國際關係的舊模式正在解體,過去的口號失去. al. n. v i n 指導作用,解決問題的老辦法也不靈了,全球在經濟、傳播及人類共同的熱望方 Ch engchi U 面已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 51. 全球主義學派認為科技的進步,各國已成為休戚相關的世界村,方興未艾的 國際經濟密切聯繫已創造了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全球主義著名學者 Joseph Nye 與 Robert Keohane 因而提出「複合相互依賴」 (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的觀 念。 52. 51. 52. 見季辛吉 1975 年 1 月 24 日於洛杉磯的演講,題為”A New National Partnership, “News Release,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Office of Media Service, p1.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 24.

(31) 二、互賴理論的起源、定義與特徵. (一)互賴觀念的起源 「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此詞,最早出現在國際事務中,是十八世紀 法國重農學派學者和英國的中產階級所使用,他們抨擊法英兩國政府所追求的重 商主義政策,並且引進互賴的概念,以期達成一個新政治經濟秩序。 重商主義強調權力的重要性,權力與財富是國家政策的最終目標,此種因追 求權力和自給自足所引發的敵對思想,在十八世紀末遭受到歐洲自由主義學者的 批評。他們否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不相容的看法,如著名經濟學家正亞當史密. 政 治 大. 斯(Adam Smith)認為,在自由市場中個人自由追求利潤,將促進整個社會達到更. 立. 高水準的物質利益。因此,此自由主義論點呼籲不同國家團體間應交流,以增加. ‧ 國. 學. 國際間相互依賴關係的發展。. 這種創造相互依賴世界的目標,從十八世紀末已成為西方自由民主國家外交. ‧. 政策傳統的一部分,此觀念並受十九世紀英國曼徹斯特經濟學派和二十世紀的世. y. Nat. sit. 界聯邦主義思想所強化。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有關國際互賴的探討,大都鼓吹世. n. al. er. io. 界政府和裁軍,部分學者希望各國肯定互賴可帶來的利益,以期促成高度互賴的 世界,作為國與國間改善關係的基礎。.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早期發展的互賴概念中,帶有「利益」的規範偏差遭學者批判,如 Joseph Nye 與 Robert Keohane 兩人反對將「相互依賴」定義為「相互利益」,因 互賴的關係有時可能造成負面的結果,以致於雙方樂於終止與另一方的接觸。 53. (二)互賴的定義 Karl Deutsch 把互賴定義為「連鎖的關係」(interlocking relations),此關係起 源於高度專業化的政治單位間的勞力分工(division of labor)。此外,Deutsch 還區 別「相互依賴」和「相互反應」的差別,「相互反應」指的是不同的政治單位不 53. 同前註。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asing on i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auses which An Shigao adopted the strategy,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exerted by word-creating methods used by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Source: The Mediation Proces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Conflict', 3rd Ed

當職員申報利益衝突後,校董會/法團校董會應視乎情況,作 出適當的決定及安排,以處理有關衝突,例如:不讓有關職員參與可能 引起利益衝突的工作、或准許該名職員繼績處理有關工作(

• Strong E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