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兩岸間各方面的經貿交流從未真正停止過,長期以來持續發展,經貿關係已 愈來愈密不可分,並達到相互依賴的情況。即使當時兩岸緊張情勢均升高到某一 種程度,甚至隨時可能會發生軍事衝突,但是衝突終究未持續惡化升高反而和緩 下來,最後走向和平的收場。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海峽兩岸之間逐漸發展出來 的經貿互賴關係,使得兩岸政府及人民均不願看到衝突持續升高到不可收拾的地 步,進而破壞原有的經貿互動結構,造成雙方的損失。以下再扼要綜整本論文研 究的結果,並提出本研究如何應用在國際關係上以及相關研究的未來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果

本文選擇以「互賴理論」所主張的貿易產生的相互依賴關係導致國家間的和 平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以數據及經貿資料剖析兩岸間的經貿交流發展情形,證 明兩岸經貿關係愈趨緊密且相互依賴,再就兩岸間的衝突事件發展及落幕的分析 來探討兩岸經貿的相互依賴關係如何抑制緊張情勢的升高。

一、 「貿易衝突論」的各種論述

現實主義強調互賴關係中必須付出「代價」的部分,強調斷絕貿易的潛在成 本,以及經濟關係所造成的權力不對稱與摩擦。現實主義者假設互賴會引起更多 衝突或是兩者間並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係,強調的是「相對利益」,擔心對手在 合作過程中反而造成相對差距大,而威脅到本國利益。另外,現實主義的觀點較 為悲觀,主張合作不一定使國家間衝突降低,互賴增高反而會增加戰爭及發生衝 突的可能,而新現實主義者更擔心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關係之下,在互賴結構下反 而受制於他國,國家本身自主性因而降低。因此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國家間的合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會僅增加雙方利益,伴隨合作而來的可能也是衝突的機會增加。相互依賴往往 是「不對稱的」,其中一方具「脆弱性」,容易對資源是否可持續取得感到擔憂,

因此互賴關係反而提供國家發動或捲入戰爭的誘因,所以互賴導致的結果並非是 和平及合作反而是引起更大的競爭關係。

而自由主義則強調國家藉由彼此的貿易往來獲得「利益」,因此預期經濟互 賴可產生維持和平的強烈動機,進而減少彼此發生衝突的可能。自由主義學者主 張「互賴」關係是限制國家侵略傾向的因子,即若相互依賴程度較低,此限制因 子則不復存在,戰爭較易發生。也就是說,互賴程度增加則會降低國家間發生衝 突的可能性,並且使彼此合作的可能性提高,如此一來,國家寧願選擇從事貿易 交流而不願輕易發動戰爭或其他方面的衝突,戰爭與衝突對它們而言是「商業性 自殺」。

相對於現實主義者強調國家間的「相對利益」,而自由主義學者著重的是「絕 對利益」的增加,他們認為只要國家間進行合作便能增加「絕對利益」,這對參 與合作的國家都有好處;其次,自由主義視合作與衝突是相對概念,只要國家間 互賴程度提高,便有助於彼此的合作甚至進一步進行整合,當合作條件趨於成 熟,發生衝突的機會自然降低。

綜上,自由主義低估了現實主義所強調的斷絕貿易引起之潛在成本,而現實 主義也忽略了貿易利得對國家選擇戰爭或和平所起的正面作用。自由主義與現實 主義均相信依賴程度低的情況可排除依賴為一因果變數。而「貿易預期理論」因 納入「依賴程度」及「未來貿易預期」可視為自由主義及現實主義這兩個理論的 折衷。

在某種程度上,「貿易預期理論」符合現實主義主張當國家間互賴程度低,

戰爭的可能性降低,或是低程度的依賴對和平的維持或衝突的發生具有較少的影 響力。相對地,若兩國依賴程度高,當國家對貿易預期持正面看法,將使國家走 向較為和平的關係,因為正面貿易利得提供依賴國不去破壞和平的動機;但若國 家對未來貿易預期降低,互賴關係將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領導者會擔心產生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斷貿易的成本,而大幅提高依賴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性,這樣的論述則符合現實主 義的主張。

雖然「貿易預期理論」似乎補足自由主義及現實主義的不足,並提供較為完 整的論述,然而本論文仍選擇以發展較久、較完整及較為國際上所接受的「互賴 理論」作為研究的論述基礎。

如同大部分自由主義學者所主張,互賴理論強調國際間的合作面以及產生的 共同利益,並以相互合作來代替衝突,藉以求取雙方的最大利益。國家之間交流 愈頻繁,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則越來越高,使得彼此關係存在著敏感性及脆 弱性,因此各自在追求其國家利益時,若戰爭發生,相關各國都必須為戰爭付出 代價,因為戰爭或是軍事衝突將使得兩國原有的經濟關係斷絕,都必定會讓衝突 雙方造成巨大的損失,也就是失去原有的互賴關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互 賴理論主張為了避免付出這樣昂貴的代價,具有高度相互依賴關係的國家之間應 當試圖阻止衝突或戰爭的發生,以保持彼此因互賴而產生的利益,如此一來,國 家間得以維持和平。總而言之,因貿易而產生的互賴情形可導致國家間關係趨向 和平。

二、 兩岸發展經貿互賴關係

綜合第三章分別就兩岸的進出口貿易、台灣赴中國大陸的投資情形、兩岸科 技上交流、人員及社會往來等各項交流分析來看,自 1979 年中國大陸的改革開 放以來,兩岸經貿關係及互動的發展持續增長中。如兩岸貿易總額呈現持續上升 的趨勢,由 1979 年的 0.77 億大幅攀升到 2005 年的 763.65 億,從 1979 年到 2005 年,貿易額增加了 991 倍之多,同時期世界上找不到其他任何兩地區的貿易,可 以有如此快速的成長。

此外,兩岸貿易相互依存度逐漸提高,自 1993 年起大陸已成為台灣第三大 貿易夥伴,而同時台灣亦成為大陸對外貿易的第四大夥伴;2000 年台灣更超越 香港成為大陸對外貿易第三大夥伴;至 2005 年,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的第一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貿易夥伴,以及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市場。

而自 1980 年代末期開始,台商受中國大陸廉價勞動力及潛在市場的吸引,

很快便將投資重心轉移到中國大陸。從 1992 年起,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台灣對外 投資最多的地區,台灣在中國大陸投資的金額歷年來不斷增加,而且所占台灣對 外總投資金額的比例已達一半以上,表示台灣對中國大陸這個投資市場的依賴已 達到一定程度。

加上 1997 年之後,因亞洲金額風暴影響及全球運籌模式的轉變,兩岸間的 經貿關係也更加密切,尤其 2001 年底、2002 年初,大陸及台灣陸續加入世界易 組織後,兩岸貿易額更大幅增加,此舉不僅強化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促使兩岸 經濟關係更加速整合。

兩岸貿易相互依度逐漸增大,中國大陸成為台灣資金主要出路之一,而大陸 經濟發展也相當倚重台灣的資金,兩岸之間貿易額逐年增長,占彼此外貿比重也 愈來愈大,雙方也成為彼此貿易的主要對象。兩岸經貿交流不僅使相互依存度增 加,也為兩岸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隨著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兩岸經濟結構正朝 著「互賴」的結構持續發展。

此外,除民間鼓勵及積極推動兩岸科技合作及技術上的交流外,兩岸領導 人也對技術交流合作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也都反映在各自的科技合作政策上。透 過雙邊科技人員短期交流互訪、人才延攬、舉辦科技學術研討會及成立科技交流 合作機構等各種方式,促使科技交流更為深化及廣化。「科技交流,互蒙其利」

的觀念,在兩岸科技界已形成共識。

人民交流則始於 1987 年《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頒布,正 式實施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的政策。自 1987 至 2006 年底,大陸人民赴台灣人超 過 154 萬人,台灣赴大陸旅遊人次更高達 4,240 萬人次;兩岸通婚亦突破 28 萬 對之多;兩岸學術文教方面的交流及人才勞力交流也漸趨頻繁。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過程可約略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增長階段及跳躍 發展。雙邊經貿互動持續發展,數十年來不曾中斷,雖在某些時期因為外在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稍微有點下滑,但很快又再度恢復原有的水準,就長期而言,兩岸之間的經貿 關係愈來愈為頻繁,而且愈趨緊密,這已是無庸置疑的。

三、 兩岸衝突事件的發展

1995-1996 年的台海危機、1999-2000 年因李登輝總統兩國論的提出所引發 的衝突以及 2005 年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通過造成的緊張情勢,這三件兩 岸之間的衝突事件中,儘管曾經讓海峽兩岸關係出現相當緊張的局勢,但衝突均 未升級至開啟戰端,其中主要因素是,中國大陸當局目前將精力專注在國內經濟 發展,根本無意和台灣開戰,領導人體認到軍事衝突對於兩岸發展均無好處,因 為兩岸的經貿關係不容破壞,損失的不只有台灣,更包括大陸本身。因此,北京 當局希望在每次衝突中儘量減少對台商投資和自身經濟發展的破壞。同樣地,台 灣方面也有一樣的顧慮及認知,政府及民間皆體認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 密不可分,與中國大陸發生嚴重衝突對台灣造成的損失無法計量,因此,為了維

1995-1996 年的台海危機、1999-2000 年因李登輝總統兩國論的提出所引發 的衝突以及 2005 年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通過造成的緊張情勢,這三件兩 岸之間的衝突事件中,儘管曾經讓海峽兩岸關係出現相當緊張的局勢,但衝突均 未升級至開啟戰端,其中主要因素是,中國大陸當局目前將精力專注在國內經濟 發展,根本無意和台灣開戰,領導人體認到軍事衝突對於兩岸發展均無好處,因 為兩岸的經貿關係不容破壞,損失的不只有台灣,更包括大陸本身。因此,北京 當局希望在每次衝突中儘量減少對台商投資和自身經濟發展的破壞。同樣地,台 灣方面也有一樣的顧慮及認知,政府及民間皆體認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 密不可分,與中國大陸發生嚴重衝突對台灣造成的損失無法計量,因此,為了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