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特性之分析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特性之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據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共分為六節,第一節在分 析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的特性;第二節在分析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 覺分數的差異;第三節在分析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第四節在分析助學機 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第五節在分析助學機制評鑑理論模式的契合度;第六節在 進行訪談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特性之分析 壹、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此從整體角度來進行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細項知覺分數的應然和實然層面分 析,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之應然和實然層面呈現情形,是透過各題項、各向度 和整體向度的平均數來表示,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一、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從「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來分析結果(如表 6-1)可看出就應然層面而 言,各細項知覺分數介於 4.04~4.47 分,此和最高值 5 分(非常同意)頗為接近,

表示受試者認為「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中的各題項均有極高的重要性,最高 分者為「針對需求程度採取不同方式補助或協助」(第 4 題;平均數為 4.47),最低 分為「實施對象應包含進修學制學生」(第 6 題;平均數為 4.04)。此分析結果,研 究者認為受試者對於助學機制之期待,係認同「採取差異性協助」,而非「齊一性或 固定化」的協助;而部份進修學制學生具有經濟自理能力,故其納入實施對象的重 要性,相對於其他題項呈現較低的情形。

就實然層面而言,各細項知覺分數介於 3.05~3.52 分,此和中間值 3 分接近,

表示「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各題項推行的落實感受程度為中等,最高分者為

「優先考量社會經濟弱勢階層家庭之子女」(第 3 題;平均數為 3.52),最低分為「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含就學期間所需相關費用的協助」(第 5 題;平均數為 3.05)。此分析結果,研究者 認為現行各項助學機制中,多數比例是針對社會經濟弱勢階層家庭之子女所設置,

如: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婦女之子女、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方案或就學貸款等,

故受試者的落實感受程度較佳;相對地,我國現行助學機制以進行學雜費的減免為 主,另就學貸款費範圍除學雜費外,另有實習、書籍、住宿、保險與海外研修等費 用,直至 98 年 12 月 7 日台參字第 0980202344C 號修正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 就學貸款辦法」始將生活費納入貸款範圍,故受試者感受助學機制提供就學期間所 需相關費用的落實程度感受較低。

整體觀之,在「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中,各題項應然與實然層面平均數 差異值介於 0.84~1.11 之間,均達顯著性的差異(p<.001),且依據圖 6-1 入學與過 程機會均等向度應然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分配情形,得知應然層面各細項知覺分數 比實然層面較為集中(觀察 SD 值亦然)。再者,應然層面呈現負偏態的趨勢,較集 中於高分組,且盒鬚較為短,表示受試者對於應然層面的知覺認知較為一致,且都 偏向於重要(4.04~4.47 分);實然層面呈現正偏態的趨勢,有趨中的傾向,盒鬚亦 為短,表示受試者對於實然層面的知覺認知亦為一致,但有偏向中等(3.05~3.48 分)

的現象。此意味著受試者對於「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的應然理想與實然落實 的感受,有明顯的落差,在部分訪談中亦有相同的看法。

學生能夠順利就學並完成學業,在經費上除了學雜費的減免協助外,還需要 求學過程中相關生活費用的協助。但是政府部門對於這塊的著力似乎不足,

僅有助學貸款有提供,其餘部分都僅能靠學校來提供協助。我們必須思考一 個問題,學生透過學雜費減免得以進入學校,但無法負擔其求學所需費用,

必須向外打工或校內工讀,如此一來學業成績恐怕會受到影響(訪談對象 A)。

政府對於助學機制,是站在資源的分配與公平正義角色,故抱持「不放棄任一 位學生」之信念,故對於法令層面無法照顧但仍有助學需求之學生將其責任課 予學校。然站在學校觀點,尤其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實施校務基金後亦然),

受到預算與經營成本之控制,私立學校另需對董事會負責。而在學校辦理實務 作業時,發現對於助學機制的協助常易產生呆帳,例如:學生休、退學、轉學

(學校站在教育角色,考量社會觀感,避免進行催繳程序)等,而此等金額之 損失,仍須由學校自行吸收。是以,多數學校不會放任助學機制的協助無限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充,多採取「達成教育部規定」即可,故理想與實際勢必產生落差(訪談對象 B)。

表 6-1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各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題目 應然面 實然面

M SD M SD 差異 t

1.落實入學機會均等理念 4.42 0.74 3.48 0.81 0.94 27.81***

2.落實過程機會均等理念 4.40 0.73 3.43 0.81 0.97 27.16***

3.優先考量社會經濟弱勢階層家庭之子女 4.45 0.71 3.52 0.84 0.93 25.25***

4.針對需求程度採取不同方式補助或協助 4.47 0.70 3.36 0.85 1.11 28.81***

5.包含就學期間所需相關費用的協助 4.11 0.86 3.05 0.85 1.06 25.69***

6.實施對象應包含進修學制學生 4.04 0.86 3.20 0.84 0.84 20.90***

7.應考量個案急難救助需求的彈性規劃 4.42 0.71 3.34 0.88 1.08 27.44***

註:差異係指應然層面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之差異。***p<.001

圖 6-1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應然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平均數)之集群盒狀圖 註:以 7 題的平均數來分析

二、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從「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來分析結果(如表 6-2)可看出就應然層面而言,

各細項知覺分數介於 4.17~4.46 分,此和最高值 5 分(非常同意)頗為接近,表示 受試者認為「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中的各題項均有極高重要性,最高分者為「應 建立助學機制資訊整合平台」(第 9 題,平均數為 4.46),最低分為「優先檢討以特 定身份為對象的合理性」(第 12 題,平均數為 4.17)。此分析結果,研究者認為受試 者有感於助學機制對於學生權益影響甚鉅,故認為資訊揭露與彙總最為重要;另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顯現對於優先檢討特定身份補助雖有高度認同(平均數仍高達 4.17),惟因涉及 特定群體之利益,故恐造成其應然性相對較低,亦代表其改革實屬必要,但其改革 將不免受到相關利害關係人之挑戰或質疑,此為政府部門需審慎處理之處。

就實然層面而言,各細項知覺分數介於 3.07~3.30 分,此和中間值 3 分接近,

表示「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各題項推行的落實感受程度為中等,最高分者為「應 建立助學機制申辦諮詢窗口」(第 8 題,平均數為 3.30),最低分為「建立利害關係 人意見表達管道」(第 15 題,平均數為 3.05)。此分析結果,研究者認為現行助學機 制申辦資訊來源,除教育主管機關設有圓夢助學網外,學校部門於學生事務處設有 受理單位,銀行部門亦設有助學貸款部門,故受試者較能充分感受到其完善性;相 對地,現行政府部門召開助學機制相關會議的或修正相關法令時,大多未邀請助學 機制利害關係人參與,故受試者確實較無法感受到其落實性。

整體觀之,在「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中,各題項應然與實然層面平均數差異 值介於 0.95~1.28 之間,均達顯著性的差異(p<.001)。且依據圖 6-2 助學措施合理 性向度應然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分配情形,得知應然層面各細項知覺分數比實然層 面較為集中(觀察 SD 值亦然)。再者,應然層面呈現負偏態的趨勢,較集中於高分 組,且盒鬚較為短,表示受試者對於應然層面的知覺認知較為一致,且都偏向於重 要(4.17~4.46 分);實然層面呈現正偏態的趨勢,有趨中的傾向,盒鬚亦為短,表 示受試者對於實然層面的知覺認知亦為一致,但有偏向於中等(3.07~3.30 分)的現 象。此意味著受試者對於「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的應然理想與實然落實的感受,

有明顯的落差,在部分訪談中亦有相同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其實很多領有助學機制的學生,並非真的是需要協助者。我們也 知道「特定身份」的檢討、「排富條款」的實施有其必要,但若無法配合實地訪 查,恐還是紙上談兵,執行效益不高(訪談對象 A)。

政府修改助學機制幅度與速度之快,常常缺乏執行層面的可行性評估,造成「規 劃立意良善,執行困難重重」。以「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方案」為例,教育部 考量學生應對於助學機制之授與提供相對應的服務義務,又參酌大學法「大學 自主」之精神授予各校自行訂定「服務學習時數」。但此舉並未考量「各校經營 型態及財政籌措本有差異」,更未能發現「學生相互透過網路資訊比較」,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