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以理論為導向的教育評鑑

第一節 教育評鑑的意涵與取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以理論為導向的教育評鑑

本章旨在針對理論導向教育評鑑進行分析,其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1)教育 評鑑的意涵與取向;(2)理論導向教育評鑑概觀分析;(3)運用理論導向教育評鑑的 相關研究及(4)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模式之建構。

第一節 教育評鑑的意涵與取向

壹、教育評鑑的意涵

一、字義分析

「教育評鑑」(education evaluation)一詞,就其字義可分從「教育」與「評鑑」

二詞分別論述後再予以綜整。教育(education)一詞係由 拉丁文“educere"而來,意 指「引出」;中國 說文解字認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及「育,養子使作善也」。

綜合來看,教育為循循善誘,啟發受教者心能和人格發展以達至善境地的過程(郭 昭佑,2006)。而評鑑(evaluate)一詞係由詞幹“value"加上詞首“e"和動詞性詞尾

“ate"組成,其中“valu"代表價值,詞頭“e"的意義等同於“out",即引出之意,故 評鑑意即引出和闡發價值與判斷(霍 力岩,2000)。另依據韋伯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所述,評鑑係指對事物的價值、品質、重要性、數量、

程度或條件加以檢視與判斷,與英文字詞 judgment、appraisal、rating、interpretation 同義 (Gove, 1981) 。Stufflebeam 和 Shinkfield (1985) 在《系統的評鑑》(Systematic Evaluation)一書中即對評鑑有完整的定義,指「評鑑是一種規劃、收集並提供描述 性與判斷性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包括評鑑客體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之功績 與價值,以利決策,滿足效能需要,並增加對評鑑客體的瞭解」。

二、教育評鑑之定義

資料來源:Evaluation Methods in Research (p.5), by J. Bennett, 2003. London: Continuum.

隨教育事務快速更迭,教育評鑑之定義為適應教育發展亦不斷演進,其中又以 McMillan 和 Schumacher (2006) 最為廣泛採用,他們將教育評鑑界定為「為了有系 統收集和分析資料,以決定特殊的教育實務,或期待實務之價值,故需透過評鑑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育政策所確立的教育目標,對所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效果進行科學判斷;(5)教育評 鑑是系統的、有步驟的從數量上測量或從性質上描述學習過程與結果,據此判斷教 育是否達到所期望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引自郭昭佑,2006,頁 23)。

由於教育事務包含的範圍廣泛,可指方案、課程、組織結構或產品等,故學者 在定義教育評鑑時,亦有從「列舉要素角度」進行陳述,如胡中鋒與李方(1999)

則指出教育評鑑雖眾說紛云,但應有某些共同特點,其教育評鑑定義為「依據一定 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選用可 行的科學手段,透過系統的收集資訊、分析解釋,

對教育現象進行價值判斷,為一不斷優化教育並具體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其認為教育評鑑的共同特點如下:

(一)評鑑是一個過程。

(二)價值判斷是評鑑的本質特徵。

(三)以一定的教育價值觀爲依據。

(四)採用一切可行的科學手段。

楊振昇(2001) 則認為「教育評鑑係指針對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收集、整 理、分析、歸納等方式,提供給相關的決策人員,以作為價值判斷與決策之參考」。

其要點包括:

(一)就範圍而言,教育評鑑包括相關的教育現象與活動,諸如校務評鑑、政策

評鑑、方案評鑑、校長評鑑、教師評鑑、課程評鑑、與後設評鑑等,均屬教 育評鑑的範疇。

(二)就資料收集的方式而言,應重視多元的原則,尤應兼顧質與量資料的收集與 彙整。

(三)就教育評鑑的人員而言,專業化的涵養、客觀、公正、超然的立場,以及適 當的人格特質,均攸關教育評鑑成效的良窳,不可忽視。

(四)就教育評鑑的目的而言,則在藉由提供可靠、有用與充分的資訊給決策人

員,使其能在各種變通方案中,做成合理可行決策,以達到促進教育發展的 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鄭新輝(2002)則定義教育評鑑為「對教育方案或活動的表現品質,依預先設 定的評鑑標準,有系統的運用科學技術,正確的收集與分析資料,客觀的判斷其所 展現的價值與功績,並作適當處理決定的歷程」,其定義包括下列五個概念:

(一)在「性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

(二)在「對象與內容」上,是以教育方案或活動為對象,包括該方案或活動的目 標,歷程與結果的表現品質。

(三)在「歷程」上,是一項有系統且複雜的歷程,其成效受多種因素所影響。

(四)在「方法」上,是依設定的目標或標準,有系統的運用科學技術,正確收集 資料的一種測量與分析。

(五)在「目的」上,是客觀的判斷受評對象所呈現的價值與功績(merit),並作 適當處理的決定。

蘇錦麗(2004)認為教育評鑑係「有系統的採用各種有效方法,收集質與量的 資料,對照評鑑準則(指標或標準),以判斷任一教育對象之價值或優缺點的過程,

並將其結果作為教育決策之參考」,其重點包括

(一)評鑑係採系統化、科學化的各種方法,以收集資料的過程。

(二)評鑑資料應自多方面廣泛收集,且宜質量並重。

(三)評鑑必須依據準則(指標或標準),進 行價值或優缺點的判斷。

(四)評鑑結果應作為相關決策與行動的參考依據,換言之,評鑑係以解決教育政 策與教育實務之問題為導向。

教育評鑑對象非常廣泛,包括:國家教育目標、政策、課程、教材、學生學習 成就、學校校務、校長、教師、教育行政人員、教育專家、教育計畫、教育方案、

後設評鑑等,上述教育範疇亦包括各級學校層級的評鑑。

王文科(2004)曾綜合國內學者相關見解,為教育評鑑的性質,作了以下四項 說明,足以涵蓋教育評鑑研究內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評鑑需以有用的資訊為依據。

(二)評鑑乃在於判斷或決定教育方案、產品、程序等的優點或價值。

(三)評鑑的目的,在於抉擇替代的方案、或確定教育目標是否獲得實現。

(四)應把評鑑視為一種過程,以達成追求改良的目標。

三、綜合分析

上述各學者對教育評鑑的定義各有聚焦重點,但仍可從各內涵中分析其要素,

並得到共同的要素如下:

(一)教育評鑑係一「歷程」,或稱為過程、活動、或持續性且系統的期程。

(二)教育評鑑須「應用方法」, 不管是資料的收集或分析,都須採方法的應用,或 稱手段、評鑑技術、研究方法、系統的方法、科學的方法、有效的或所有可 行的方法等,包含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組織、歸納等用語。

(三)「教育客體」的廣泛性:即所有的教育評鑑客體,或稱教育現象、教育活動、

教育方案、教育事業等,含括各相關客體的任意元素、客體之本質與品質。

(四)教育評鑑須「提供資訊」或稱資料,包括質的、量的、廣泛的、多元的、可 靠的、有用的與充分的資訊。

(五)教育評鑑最終須作為「教育決策 參考」,故必須以解決、改善研究主體問題或 發展目標為導向,方能給予教育決策者參考、作為行動參酌、決策依據與決 策制定。

經由上述分析,可將教育評鑑定義為「應用方法提供教育研究主題資訊予決策 參考的歷程,並以解決、改善研究主體問題或發展目標為導向」。

貳、教育評鑑的理論與取向

一、理論基礎

世界各國近幾十年來在教育領域中對評鑑需求日益殷切,遂開始探討其背後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之理論基礎,學者皆認為一門學科之發展應以專業性發展為主要導向,故專業化 之理論基礎應可作為其重要立論(曾淑惠,2006)。蘇錦麗(2003)指出,從學科發 展的角度而言,評鑑專業化理念不僅是評鑑學科發展的目標,亦能作為評鑑學科發 展的效標。另從評鑑目的觀之,追求專業化除了「利已」的理由外,Bickman 和 Reich (2005) 也提供了一些「利他」的理由,包括:如果此領域是一門專業,對社會就會 提供潛在的利益,其特徵是專業的成員有經過資格檢定或持有證照,主要目的在提 供顧客一些程序及過程中用人的品質保證,確保評鑑的歷程是精確的、公平的;同 時,透過合法的選擇,經由設定課程及證照檢定合格標準之訂定,不僅幫助評鑑人 員成為專業人士,也具有影響公共政策的效果。

承上,若以教育評鑑專業化作為理論基礎,則其內涵應可包含哲學、社會學及 心理學。首就「專業」一詞而言,從發展的歷程中可溯源自十七、八世紀的結構功 能論與社會分工(生態)理論,而其他的理論基礎僅能作為輔助說明之用(曾淑惠,

2006)。就哲學觀點來看,以 Schon (1974) 現場取向的「實踐知識論」可作為說明 之途,他強調專業知識係由「實踐中認知」與「行動中反省」的本質,將專業知識 與場境的脈絡性與立即性做緊密的結合。是以,教育評鑑專業應於實施過程中強調

「行動」與「反省」,將「知識」與「情境」作分析,提出評鑑結果;就心理學而言,

Brown (1987) 的「後設認知」對於教育評鑑專業化的發展最具有啟示性,其核心的 觀點是將內隱的行為律則與理由外顯化,使之進入意識範圍,並進行反省、監督與 修正,以導引出更適用於情境脈絡的策略,形成主動監督、批判、調節與慎思的認 知,進而完成高層次行動理論之建立與檢視。故教育評鑑專業形成中,應強調評鑑 人員能具有上述知能,才能將評鑑效用最大化;再者,從社會學對教育評鑑專業化 討論的角度而言,則有下列數種理論的看法(引自曾淑惠,2006,頁 175-176):

(一)功能主義理論:功能主義強調專業活動的價值在維持有秩序的社會,而專業 之所以能維持社會秩序,則在其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術 (Parsons, 1949) 。 Carr-Saunders 和 Wilson (1933) 也指出,專業化由一群應用抽象知識到特定案例的 專家來推動,他們有複雜的教育系統,同時必須通過測驗去取得專業的證明,通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需要執行倫理守則,並被期望擁有如服務導向及高度訓練等特徵。

(二)衝突理論:衝突理論的中心思想在於「權力」,此派學者斷言,專業與社會 其他團體在權力、金錢與社會地位等方面是相衝突的,他們利用專業知識、技術及 利他主義作為一種理念的型式來獲得社會報酬 (Johnson, 1972) 。Larson (1977) 就 指出,每個專業透過限制專業學校的入學資格及控制證照制度,發展並維持其對專

(二)衝突理論:衝突理論的中心思想在於「權力」,此派學者斷言,專業與社會 其他團體在權力、金錢與社會地位等方面是相衝突的,他們利用專業知識、技術及 利他主義作為一種理念的型式來獲得社會報酬 (Johnson, 1972) 。Larson (1977) 就 指出,每個專業透過限制專業學校的入學資格及控制證照制度,發展並維持其對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