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之研究:運用理論導向模式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之研究:運用理論導向模式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組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周祝瑛 博士 陳木金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之研究: 運用理論導向模式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劉金山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v.

(2) 謝 辭. 在口試通過的那一剎那,我才驚覺,這五年的研究生涯已經悄悄的畫上句 點!猶記口試結束當晚的十一點,牽著老婆的手從學校返回家中的回程中,多年 來點點滴滴的感受與學習情景一一浮現腦海,衷心感謝所有曾經給予提攜、肯 定、包容、鼓勵、惕勵及磨練我的每一個人。. 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周祝瑛教授及陳木金教授兩位老師的指導,不. 政 治 大 更對於工作、家庭、身體、心理給予莫大的關懷,讓我銘感於心。同時感謝口試 立. 論在論文題目的指引、架構的撰寫、方法的提點、文字的修正上給予細心指正,. ‧ 國. 學. 委員周燦德教授、王如哲教授與鄭崇趁教授,三位老師從研究計畫的明確指引到 口試鉅細靡遺的指正,讓我獲益匪淺,使得本論文得以更完善的呈現。. ‧ sit. y. Nat. 在此特別感謝求學生涯的師長:劉興漢教授、湯志民教授、秦夢群教授、周. al. er. io. 宣光教授、井敏珠教授、邱錦昌教授、吳政達教授、張奕華教授等,老師們於其. v. n. 領域各擅勝場,不僅奠定了我在教育領域的紮實基礎,並擴大涵養,豐富知能。 種種培育之恩,永難忘懷。. Ch. engchi. i n U. 在博士班修讀期間,莊玉鈴秘書、闕金治助教,同學文華、超順、敏榮、鄭 傳、易男、勁甫及金香,朋友宜樺、明杰及怡伶等的關懷、照應及協助,令人倍 感溫馨。同時,新竹市政府教育處及教育部技術與職業教育司長官的體諒與同事 之間的協助與支持,使我得以兼顧學業與工作。在此,一併感謝!. 最後,要感謝家人的一路伴隨,老婆欣潔的體諒,並協助本論文的校對與排 版,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全力完成。外婆、爸爸、媽媽、岳父、岳母、弟弟勇志、 i.

(3) 待我如母的二位阿姨、兄弟姊妹及親朋好友們等的關懷,帶給我持續努力的勇 氣,雖然我最摯愛的外公未能看到我完成學業,但我內心裡還是想跟您說聲:「阿 公,我沒有讓您失望,我拿到博士學位了!」。. 論文的完成實現了自己一個夢想,但我相信,這只是進入學術殿堂的起步, 唯有不斷的專研與執著,才能在未來的學術領域擁有一片天。在此,謹將本 論文 獻給所有關心我的師長、家人及朋友。謝謝你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劉金山 2010.6 謹誌于 政大. ii.

(4)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之研究:運用理論導向模式. 摘要. 接受高等教育被視為實現人生夢想的重要里程,政府如何能保障具有就讀高 等教育能力者,不因其經濟問題而喪失就讀機會,助學機制實為重要措施之一。 而教育政策執行成效的良窳實需透過評鑑實施據以分析。有鑑於現行評鑑模式多. 政 治 大 研究旨在透過「理論導向評鑑模式」 立 ,檢視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所規劃的理論、 僅強調成果,對於其理論、過程及目標等無法分析,致評鑑成效受限。是以,本. ‧ 國. 學. 目標達成及因果關係等模式是否獲得認同。透過問卷調查及訪談法,針對大學校 院 1,120 人進行抽樣,並採取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學者專家、行政人員與學生代表. ‧. 等 7 位人士進行訪談。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1)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透過教育機. sit. y. Nat. 會均等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所規劃出來的目標達成模式獲得認同; (2)高等教育. al. er. io. 助學機制透過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所形成出來的因果關係模式獲. v. n. 得認同; (3)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模式獲. Ch. engchi. i n U. 得模式驗證; (4)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執行情形存在理想高於落實的差異。最後, 本研究建議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推動應強化執行層面的落實,並可致力於理論導向 評鑑模式架構之確立,以作為後續政策評鑑工具之用。. 關鍵字:理論導向評鑑、助學機制、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成本分擔. I.

(5) A Study on Evalu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in Taiwan: Adopting a Theory-Driven Model Abstract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course of realizing one’s dream in life. However, how can the government protect those students who are capable of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from losing the opportunity due to their financial problems? The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is one of its important measur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licy indeed needs to be analyzed by means of evaluation. However, many of the current evaluation models focus only on 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olicy but fail to analyze its theories, process, and goals; consequent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 is limited. Therefore, through a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model,” 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whether the theorie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in Taiwan, its goal-achieving pattern and its causal connection pattern are recognized by the subjects. Totally 1,12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ampled and surveyed with a questionnaire and, by means of purposive sampling, seven people, including scholars and experts, administrative staff members and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were interview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goal-achieving pattern formulated by our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ost, were recognized; 2. The causal connection pattern formed by our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ost, were recognized; 3.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ost proposed by the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were validated. 4. There is a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ideal and its practice in implement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and that an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model, which may serve as a policy evaluation tool for future us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haring of educational cost, financial aid mechanism,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II.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一節. 17. 教育機會均等理論與助學機制發展的關聯……………………. 29. 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與助學機制發展的關聯……………………. 40. 17. ‧. 57. 第一節. y. 第三節. 政 治 大 ……………………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概念分析………………………………… 立. 學. 第二節.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理論分析. ‧ 國. 第二章.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主要發展脈絡模式分析………………. 57. 第二節. 亞洲國家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分析……………………. 83. 第三節.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分析…………………………. ………………. io. sit. Nat. al. n. 第四章. 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 er. 第三章. Ch. engchi. 以理論為導向的教育評鑑. i n U. v. ……………………………. 99 111. 第一節. 教育評鑑的意涵與取向…………………………………………. 111. 第二節. 理論導向教育評鑑概觀分析……………………………………. 128. 第三節. 運用理論導向教育評鑑的相關研究……………………………. 142. 第四節.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模式之建構……………. 160. 第五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1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69. III.

(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7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82.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85. 第一節. 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特性之分析…………………. 185. 第二節. 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之分析…………………. 197. 第三節. 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之分析………………………….. 208. 第四節. 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之分析…………………………... 217. 第五節. 助學機制評鑑理論模式契合度分析……………………………... 227. 第六節. 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259. ……………………………………………………………………. 263. y. sit. ……………………………………………………………………. n. al. er. 錄. 建議……………………………………………………………….. io. 附. 251 251. Nat. 參考書目. 239. 結論………………………………………………………………. ‧. 第二節. …………………………………………………. 學. 第一節. 立 結論與建議. ‧ 國. 第七章. 政 治 大. i n U. v. 279 279. 附錄一. 98 學年度公(私)立大專校院分布圖……………………………. 附錄二.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專家內容效度審查意見. 280. 附錄三.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專家意見用卷)………. 281. 附錄四.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預試問卷)……………. 286. 附錄五.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正式問卷)……………. 289. 附錄六.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訪談大綱(學生、行政人員)…. 292. 附錄七.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訪談大綱(學者專家)………. 293. 附錄八. 訪談紀要整理……………………………………………………... 294. Ch. engchi. IV.

(8) 表 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sit. n. al. er. io. 表 5-1 表 5-2 表 5-3 表 5-4 表 5-5 表 5-6. 蘇聯 1914-1938 年間大學生所屬家庭階級變化…………………………… 歐共體 1975-1984 年間高等教育公共經費平均支出變化………………… 公私立高等教育經費來源…………………………………………………… 英國對依靠家長助學大學生的收費標準…………………………………… 英國對獨立生活大學生的收費標準………………………………………… 英國 2004-2005 年間高等教育就學貸款償還標準………………………… 英國 2006 年低收入家庭全日制新生所獲補助與貸款金額 ……………… 日本就學貸款總額、還款年額和最長還款年數…………………………… 英、美、日三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比較…………………………… 新加坡高等教育學生增長與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及比例…………………… 新加坡 1980-1993 年間高等教育學費和政府補貼比例…………………… 中國現行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獎、貸、補、助、減)模式……… 香港 2009 年專上學生資助計畫應獲得資助額 …………………………… 香港 2009 年專上學生資助計畫資產審查應扣減資助額 ………………… 新加坡、中國與香港地區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比較……………… 我國現行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獎、貸、助、工、減)模式………… 我國學費減免措施法源依據暨減免金額…………………………………… 我國近 5 年大專校院學費減免人數暨金額………………………………… 我國近 3 年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方案補助人數暨金額………………… 我國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方案申請要件………………………………… 我國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方案補助金額………………………………… 我國近 4 年大專校院就學貸款申貸筆數暨金額…………………………… 教育評鑑的相關定義………………………………………………………… 理論導向評鑑因果模式架構分類…………………………………………… Weiss 模式(本研究)理論導向運作暨分析架構 ………………………… 國內外近期運用理論導向教育評鑑相關研究一覽表……………………… 臺灣助學機制相關研究基本變項納入彙整……………….…………………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政策規劃向度暨具體執行要項資料 來源分析……………………………………………………………………… 公私立大專校院統計表(98 學年度)……………………………………… 問卷初稿架構分析…………………………………………………………… 專家學者內容效度諮詢名單………………………………………………… 預試抽樣概況表……………………………………………………………… 預試樣本之特性………………………………………………………………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教育機會均等層面各向度與歸屬層 面分數之相關………………………………………………………………. Nat.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表 3-7 表 3-8 表 3-9 表 3-10 表 3-11 表 3-12 表 3-13 表 3-14 表 3-15 表 3-16 表 3-17 表 3-18 表 3-19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Ch. engchi. V. i n U. v. 25 30 45 63 63 63 65 72 83 84 86 93 96 96 99 103 104 105 105 105 106 108 112 138 138 159 164 165 169 172 173 174 175 175.

(9) 學. ‧. 表 6-19. y. sit. al. n. 表 6-18. io. 表 6-6 表 6-7 表 6-8 表 6-9 表 6-10 表 6-11 表 6-12 表 6-13 表 6-14 表 6-15 表 6-16 表 6-17. 立. 政 治 大. Nat. 表 5-9 表 5-10 表 5-11 表 5-12 表 5-13 表 5-14 表 5-15 表 5-16 表 5-17 表 5-18 表 5-19 表 5-20 表 6-1 表 6-2 表 6-3 表 6-4 表 6-5. er. 表 5-8.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教育成本分擔層面各向度與歸屬層 面分數之相關………………………………………………………………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各向度分數與整體層面分數之相 關……………………………………………………………………………… 項目分析評斷標準…………………………………………………………… 信效度分析評斷標準…………………………………………………………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項目與信效度整體分析摘要表………………… 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項目與信效度整體分析摘要表………………………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向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層面項目與信效度整體分析摘要表……………… 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項目與信效度整體分析摘要表……………………… 正式抽樣概況表……………………………………………………………… 正式樣本之特性………………………………………………………………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各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各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向度各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各細項知覺分數之分析……………………………… 全體樣本在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應然、實然細項知覺分數之最高和最 低五項分析…………………………………………………………………… 不同性別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之分析……… 不同身份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之分析……… 不同行政人員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學生類型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學制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學校性質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學校類別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學校所在區域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背景變項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性別者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身份者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行政人員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生類型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制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 國. 表 5-7. Ch. engchi. VI. i n U. v. 176 176 176 176 177 177 178 178 179 179 179 180 181 181 187 189 192 195 196 198 199 200 201 202 202 204 207 208 212 213 213 214 214.

(10) 表 6-27 表 6-28 表 6-29. Nat. io. al. n. 表 6-32 表 6-33 表 6-34 表 6-35 表 6-36 表 6-37 表 6-38 表 6-39 表 6-40 表 6-41 表 6-42. ‧. 表 6-31. 學. 表 6-30. 立. 政 治 大. y. 表 6-23 表 6-24 表 6-25 表 6-26. sit. 表 6-22. er. 表 6-21. 不同學校性質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校類別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校所在區域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知覺分數差 異分析…………………………………………………………………………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描述及差異分析………………… 不同性別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身份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行政人員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生類型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制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析… 不同學校性質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校類別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異分 析……………………………………………………………………………… 不同學校所在區域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因果關係認同度知覺分數差 異分析…………………………………………………………………………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目標達成認同度描述及差異分析………………… 結構方程模式適配檢驗決斷標準……………………………………………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與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與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的區辨效度分析……………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與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與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的區辨效度分析…………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 ‧ 國. 表 6-20. Ch. engchi. VII. i n U. v. 215 215 216 217 220 221 222 222 223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5 235 238.

(11) 圖 次. ‧ 國. ‧. 圖 4-23. 學. 圖 4-19 圖 4-20 圖 4-21 圖 4-22. 政 治 大. y. sit. er. al. n. 圖 4-18. 立. io. 圖 4-15 圖 4-16 圖 4-17. 理論導向評鑑定義說明 ……………………………………………………… 研究流程圖 ……………………………………………………………………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型態(依資助型態)分類 ………………………………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分類架構 ………………………………………………… 大學財政:國家控制模式 …………………………………………………… 高等教育的收益與成本 ……………………………………………………… 大學財政:多元模式 ………………………………………………………… 日本育英會組織結構示意 …………………………………………………… Stufflebeam 的 26 種教育評鑑取向分類架構………………………………… 評鑑取向從功利主義到直觀多元評鑑的分布 ……………………………… Alkin 的評鑑理論樹 ………………………………………………………… 主要評鑑取向的發展進程與關係 …………………………………………… 理論導向評鑑要素連結關係 ………………………………………………… 理論導向評鑑模式理論依據的可能情形 …………………………………… Chen 所提的理論導向評鑑因果模式 ………………………………………… Rogers 理論導向評鑑因果模式 ……………………………………………… Weiss 理論導向評鑑因果模式………………………………………………… Chen 理論導向評鑑運作成效………………………………………………… 校內週三進修方案之方案理論評鑑目標達成模式 ………………………… 校內週三進修方案之方案理論評鑑「知識與技能發展」層面因果關係模式 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之方案理論評鑑目標達成模式 ………… 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之方案理論評鑑組織再造層面因果關係模 式 …………………………………………………………………………… 我國綜合高中政策之方案理論評鑑目標達成模式 ………………………… 我國綜合高中政策之方案理論評鑑延緩分化層面因果關係模式 ………… 臺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理論評鑑目標達成模 式 ……………………………………………………………………………… 臺北市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理論評鑑協助教師專業 成長層面因果關係模式 ……………………………………………………… Axelson 學生中輟方案理論評鑑架構 ……………………………………… Wenzhi 中國文字教學與學習方案目標達成模式 ……………………………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之目標達成模式 …………………… 模式一:教育機會均等理論下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因果關 係………………………………………………………………………………… 模式二:教育成本分擔理論下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因果關 係…………………………………………………………………………………. Nat. 圖 1-1 圖 1-2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圖 2-5 圖 3-1 圖 4-1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4-7 圖 4-8 圖 4-9 圖 4-10 圖 4-11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Ch. engchi. VIII. i n U. v. 8 13 18 22 42 44 44 69 121 123 125 127 129 133 135 136 137 140 143 144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3 155 160 162 163.

(12) 立. 政 治 大. 學. ‧. io. sit. y. Nat. 圖 6-4 圖 6-5 圖 6-6 圖 6-7 圖 6-8 圖 6-9 圖 6-10 圖 6-11 圖 6-12 圖 6-13 圖 6-14 圖 6-15 圖 6-16 圖 6-17 圖 6-18 圖 6-19 圖 7-1. n. al. er. 圖 6-2 圖 6-3. 研究架構圖 ……………………………………………………………………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應然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平均數)之集群盒狀 圖 ……………………………………………………………………………… 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應然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平均數)之集群盒狀圖 …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向度向度應然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平均數)之集 群盒狀圖 ……………………………………………………………………… 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應然和實然層面知覺分數(平均數)之集群盒狀圖 … 全體樣本在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應然、實然細項知覺分數比較 ……… 「目標達成架構 1」次數分配直方圖(含常態曲線)……………………… 「目標達成架構 2」次數分配直方圖(含常態曲線)……………………… 「目標達成架構 3」次數分配直方圖(含常態曲線)………………………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因果關係」次數分配直方圖(含常態曲線)……… 「助學措施合理性因果關係認同度」次數分配直方圖(含常態曲線)………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因果關係認同度」次數分配直方圖(含常態曲線) 「助學措施效率性因果關係認同度」次數分配直方圖(含常態曲線)………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向度之因素分析結構…………………………………… 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之因素分析結構…………………………………………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向度之因素分析結構………………………………… 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之因素分析結構………………………………………… 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與助學措施合理性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 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與助學措施效率性向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執行情形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 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結果分析…………………………………………. ‧ 國. 圖 5-1 圖 6-1. Ch. engchi. IX. i n U. v. 167 187 190 193 195 197 209 210 211 218 218 219 220 228 229 230 231 232 235 237 258.

(13) 第一章. 緒論. 人因夢想而偉大,而接受高等教育則被視為實現人生夢想的重要里程。在現今 社會快速變遷及強調知識經濟的時代中,透過高等教育獲取專業知識與技能,將有 利於競爭社會中脫穎而出。是以,政府如何能保障具有就讀高等教育能力者,不因 其經濟問題而喪失就讀機會,有賴助學機制的協助。而一個教育政策執行成效的良 窳,實需透過評鑑實施,作為政策規劃或改善之依據。因此,本研究旨在針對臺灣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進行評鑑分析。. 治 政 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等五節。 大 立. 本章旨在針對研究內容的概況作說明,共分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 ‧. ‧ 國.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 . 第一節. 本節旨在闡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分別以(1)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為. y. Nat. 當代重要教育議題、(2)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受到理論思維影響甚深、(3). io. sit. 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實具探究價值及(4)進行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 er. 論導向模式之評鑑等研究背景為前提,再逐一闡述其研究動機。. al. n. iv n C hengchi U 壹、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為當代重要教育議題.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始自於歐洲中世紀學院(college 或稱為 hall) ,這些最初的學 院透過各界捐贈基金協助貧困學生,在學校教師的教導下從事學習 (Trio, 1984) 。 而各國對於高等教育的助學機制發展隨著高等教育型態的轉變亦有所變革。以發展 脈絡觀之,約於 1960 年間世界上多數國家各自擁有了一套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體系, 至 1970 年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成產生如 下變革,包括:(1)助學機制改革遍及世界:如 1975 年德國將維持已久之「助學金」 政策一舉改為「就學貸款」政策,引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高度關切,並在其後 20. 1.

(14) 多年期間,引起高達 60 多國進行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政策與實施變革 (Ziderman & Alberecht, 1995) ;(2)改革遍及各種類型的國家:如 1975-1995 年間,計有 60 多個 國家對於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政策與實施進行改革,這些國家雖在社會性質、政經體 制、教育體制與發展水平有所差異下,卻都不約而同針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進行變 革;(3)政策趨勢一致,改革策略多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最早多為「高等教育 免費」加「助學金」模式,雖各國改革策略樣態多變,然因資源不足及成本分擔等 因素,助學機制政策發展趨勢一致朝向「高等教育收費」加「就學貸款」模式。 由於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發展具齊一性且變革遍及各種發展類型的國家,使得. 政 治 大 代高等教育中重要議題之一,重要研究成果如:(1)Johnstone (1986) 年著有《高等 立. 是項議題成為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學術團體及相關領域研究學者的重視,成為當. 教育成本分擔-各國高等教育學生財政協助》一書,從成本分攤理論談高等教育學生. ‧ 國. 學. 助學機制;(2)英國教育與科學部 1988 年提出《有限就學貸款》政策規劃,做為國 家助學機制政策白皮書,並分析歐洲、美國與日本助學政策;(3)澳大利亞高等教育. ‧. 財政委員會 1989 年提出《高等教育財政委員會報告》,分析美國、日本、瑞典、英. sit. y. Nat. 國、德國、法國、中國等國家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政策;(4)Woodhall (1989) 《大學生. io. al. er. 財政資助-助學金、就學貸款或畢業生稅》 ,分析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及未來變革;. n. (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 i n U. v. 簡稱 OECD)1990 年提出《高等教育財政:當前的模式》,主要在分析成員國的高. engchi. 等教育助學機制政策;(6)Ziderman 和 Albrecht 於 1995 年合著《發展中國家的大學 政策》 ,分析已開發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問題(引自張民選,2003, 頁 7-9) 。是以,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成為現今重要的教育議題,且其發展脈絡具有可 探究性,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貳、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受到理論思維影響甚深 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受到理論思維影響甚深。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 進行高等教育重建工作,助學機制亦為其中要項之一。此時期對於高等教育助學機. 2.

(15) 制發展具重大影響之文獻,莫過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48 年發表的《人權宣言》及 1966 年發表的《關於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力的國際公約》(閔維方,2002)。《人權 宣言》第 26 條提出「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權,教育應屬免費;高等教育應以成績為準, 人人有均等入學之可能,並提供受教育學生全部費用」。《關於經濟、社會和文化權 力的國際公約》第 13 條則闡述,高等教育應根據能力,以各種適當方法,使人人均 有平等接受教育之機會,包括提供高等教育免學費的助學機制。相較於教育機會均 等從「天賦人權」角度,提供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法理依據,人力資本則從「經濟 增長」角度提供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方案的價值依據。1960-1962 年期間,美國 Schultz、Waslsh 及英國 Marshall 等經濟學家大量提出有關《人力資本投資》書籍或. 政 治 大. 報告,一致認為「教育對於經濟增長具有重大貢獻、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 立. 遠大於物質資本投資、教育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力等」共識,使「人力資本」成為. ‧ 國. 學. 各國高等教育決策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並成為政府推行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另一重 要思維(Schultz, 1971) 。. ‧. 在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和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思維影響下,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 sit. y. Nat. 在 1960 至 1970 年間產生變化,雖「免費高等教育加助學金」的慷慨助學機制模式. io. er. 仍蔚為盛行。但自 1980 年起,面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時代背景,各國對於高等教育教 育機會均等和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思維遂開始進行反動與檢視,例如: 「高等教育機會. n. al. Ch. i n U. v. 均等理論是否符合公平原則」及「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受益分析中,個人收益遠. engchi. 大於社會收益,是否應有合理之成本分擔」等,均促發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產生新的 變革,並影響至今。是以,高等教育理論思維推陳,確實影響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 制發展。因此,本研究除將分析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受理論影響情形外,另將探 究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是否受到相同的理論思維影響,或是因我國獨特的文 化背景或社會脈絡而有新不同的思維,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參、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實具探究價值 對於多數國家而言,高等教育非屬義務教育,而係以培育國家高級人力為目的, 並被視為一提供有能力或有意願的人獲得更高層次知識之場域。但隨著各國國民所 3.

(16) 得攀升及整體教育素質的提升,民眾對高等教育需求相對增加,增加高等教育入學 管道及數量就成為社會所期待。美國社會學家 Martin Trow (1973) 指出,經濟發展 進入成熟階段後,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會遽增,在社會普遍認同高等教育投資將 有助於未來就業的前提下,為滿足這股龐大的需求,大學必然由菁英型走向大眾型, 甚至普及型。 而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隨著高等教育定位之不同將有所改變。高等教育助學機制 早自歐洲中世紀學院開始發展,於 1960-1970 年間大部分國家都各自形塑一套高等 教育助學機制體系。然各國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並受到國際間高等教育教育. 政 治 大 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仍深受當地國情、國家發展、經濟條件不同而產生多元的樣 立 機會均等及成本分擔等理論思維之探討,均影響其助學機制的發展。然各國高等教. 態,如:1970 年時世界各國助學機制主要發展模式已形成三種不同樣態,包括: 「免. ‧ 國. 學. 費高等教育加助學金」 、 「高等教育收費加就學貸款」及「混合資助模式」 ,足見各國 在發展脈絡的異質性。. ‧. y. Nat. 國際間教育議題發展脈絡之分析係為比較教育研究之一環,著名比較教育學家. io. sit. Kandel 認為從事各國教育制度的研究時應強調「解釋性」,其步驟首先應蒐集各國. n. al. er. 教育制度並進行分類與整理,再進行歷史脈絡之分析,最終提出相關制度之改革(沈. i n U. v. 姍姍,2000)。是以,本研究動機之三,主要採取 Kandel 比較教育研究架構,分析. Ch. engchi. 各國與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發展脈絡並進行比較分析,藉以作為本研究後續進 行的「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中具體執行要項提出的重要依據。. 肆、透過理論導向模式進行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之評鑑 現今教育政策研究範疇,多以預期效果達成與否作為首要,對於該方案如何達 到預期效果較為忽略。故一般對於教育政策進行的評鑑,大多只知成效為何,並據 以作為獎懲或經費分配之依據;但此種範疇將使方案規劃者或政策評估者(如政府、 教育主管機關)無法確知結果形成之主因,以致無法進一步探究成效不佳之原因(王 麗雲、侯崇博,2005) 。黃光國(2003)認為在科學分析的角度中,方案實施產生問. 4.

(17) 題通常出自於下列三種不同情境:(1)理論、觀察與實驗的結果不一致;(2)理論系統 內部發生互相矛盾的現象;(3)兩個不同的理論之間互相衝突。 近年「理論導向模式評鑑」大興,該評鑑模式訴求「除可以瞭解評鑑方案隱涵 的理論蘊意外,另可探討方案政策規劃向度、執行情形、理論與政策規劃間的目標 達成及執行情形與政策規劃間的因果關係」 ,故其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方案理論、 執行、目標與因果間關係」思維下,得以讓長期落入執行程序、方法與結果的評鑑 問題得以改善,自此逐漸在教育評鑑取向中佔有一席之地。. 治 政 政策,在規劃上與執行上均須不斷進行檢討、修正(莊妙芬,2007;楊世璋,2007)。 大 立 張國偉和何明修(2007)更認為該機制是一連串的政治、經濟、社會力的角力過程, 現行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相關研究指出,助學機制是一個極為複雜的. ‧ 國. 學. 但卻未有長遠且目標明確的政策方向,更缺乏理論與執行層面之探討。本研究為期 能針對上述所指問題進行分析,故朝向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政策規劃與執行情. ‧. 形統整性之研究,因理論導向模式評鑑所強調要素符合本研究規劃標的,故採用「理. sit. y. Nat. 論導向模式」對於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進行評鑑。. er. io. 該評鑑模式首先透過理論分析,形成助學機制的政策規劃向度與具體執行要項. al. n. iv n C 行因果關係分析;另外,具體執行要項則可進行應然與實然差異程度之分析。本研 hengchi U ,並界定出該目標達成途徑;其次,具體執行要項與政策規劃向度間緊密程度則進. 究利用問卷調查法據以分析前述項目並結合訪談法以彌補研究結論所不足,最終提 出未來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政策規劃與實施改進之建議,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節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擬定本研究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說明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主要理論,及其發展與主要理論之關連性。 5.

(18) 二、透過各國與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及其與主要理論關連之分析,作為 本研究評鑑要項規劃依據。 三、運用問卷調查法對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進行理論導向模式評鑑。 四、配合訪談法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目標與執行落實、規劃與執行層面之相 關問題。 五、擬定相關建議,做為後續規劃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政 治 大 一、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之主要理論為何?該機制發展與主要理論之關連性為何? 立 依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擬出本研究的五項待答問題:. 二、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透過理論導向模式評鑑結果為何?包括如下分析:. ‧ 國. 學. (一) 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執行情形應然性分析結果為何? (二) 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執行情形實然性分析結果為何?. ‧. (三) 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執行情形應然與實然間差異分析結果為何?. Nat. sit. y. (四) 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目標達成認同度分析結果為何?. io. al. er. (五) 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因果關係認同度分析結果為何?. n. (六) 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模式契合度分析結果為何?. Ch. i n U. v. 三、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期待目標與執行落實間是否存在落差?原因為何?. engchi. 四、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現行規劃與執行層面是否完善?待努力之處為何? 五、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現行規劃與執行層面遭遇困境為何?如何因應解決?.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透過理論導向模式,對於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進行評鑑。以下針 對本研究相關名詞進行概念界定,以對研究範圍與對象有更清楚之認識:. 一、高等教育. 6.

(19) 依據大學法第二條所述「本法所稱大學,指依本法設立並授予學士以上學位之 高等教育機構」 。同法施行細則第二條所述「本法第二條所定大學,含獨立學院。獨 立學院下設學系或單獨研究所。獨立學院符合相關教育法令規定者,得申請改名大 學」。本研究所指的高等教育,係依據大學及其施行細則之規定,指教育部主管之 149 所大學校院(不包括專科學校及軍警校院)。. 二、助學機制 助學機制係指協助學生就學之措施。常見的分類型式係依據其資助的型態將分. 政 治 大. 為二大類,一為「直接助學」 ,明確授予學生個人的資金協助,如:學費減免(含低. 立. 學費或免學費)、獎助學金、就學貸款與工讀助學等;另一為「間接助學」,間接給. ‧ 國. 學. 予學生經濟協助,如:撥款至學校、提供伙食、醫療、建造宿舍等。. ‧. 本研究所指的助學機制內涵為高等教育階段的「直接助學」型式,包括:學費 減免、獎助學金、就學貸款與工讀助學等。另本研究依據論導向評鑑模式所需,將. y. Nat. n. al. 三、理論導向評鑑. Ch. engchi. er. io. 者付費與合理學費」與「助學措施效率性」四向度。. sit. 助學機制政策規劃向度界定為「入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助學措施合理性」、「受益. i n U. v. 理論導向評鑑旨在解決「長期以來教育評鑑的規劃、設計與實施,一直落入執 行程序、方法與結果的迷失」之問題,該評鑑模式訴求除可以瞭解評鑑方案隱涵的 理論蘊意外,另可進行方案政策規劃與執行、目標達成與因果關係間之分析。本研 究依據上述理論導向評鑑之精神及相關文獻探討,將理論導向評鑑界定為具有「理 論分析」、「目標達成」與「因果關係」三要素,透過理論分析,可具體形成方案的 政策規劃向度與具體執行要項,並界定出方案目標達成途徑;而具體執行要項與政 策規劃向度間緊密程度的分析則稱為因果關係分析;另具體執行要項則可進行執行 情形之分析,詳如圖 1-1。綜合上述之分析作業,可提出方案後續整體推展或改進. 7.

(20) 的建議事項。 本研究經由「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分析後,形成「入學與 過程機會均等」、「助學措施合理性」、「受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與「助學措施效率 性」四個政策規劃向度及三十個具體執行要項,透過問卷調查,分析其目標達成情 形、因果關係情形與執行情形(應然與實然性分析)。. 政策規劃向度 形 成. 理論分析. 立. 目標達成情形 (要素 2). 政 治 大 探 討. 因果關係情形 (要素 3). 具體執行要項. 學. ‧ 國. (要素 1). 探 討. 探 討. 執行情形分析. ‧. 圖1-1 理論導向評鑑定義說明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sit. y. Nat. er. io. 四、教育機會均等理論. al. n. iv n C 教育機會均等理論之定義可從消極與積極層面觀之。以消極層面觀之,教育機 hengchi U 會均等在避免受教者於就學或受教機會上,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以積極層面觀之, 除了要求受教者能夠具有同等的就學或受教機會外,更進一步要求在就學或受教過 程中,能夠得到公平及適性的教育,使受教者的潛能得以獲得真正的、有效的發展。 而教育機會均等理論應用在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中,最被廣泛討論的在於如何達成真 正的「公平」,經由各國學者探討後將公平定位在「實質意義」而非「慷慨均等」。 是以,本研究所界定的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教育機會均等理論」係包含「入 學與過程機會均等」及「助學機制合理性」兩大概念。. 8.

(21) 五、教育成本分擔理論 教育成本分擔理論主要係因應高等教育個人收益性所提出。高等教育因非屬義 務教育,夠過高等教育之學習其個人收益將高於社會收益,因此強調「誰受益,誰 付費」。而教育機會均等理論應用在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中,除強調受益者付費外, 仍須併同考量可負擔學費之能力。此外,由於接收高等教育後將獲得較高之個人收 益,故助學機制之協助應避免無償性,使投入經費得以循環使用,擴大受益學生比 例,達成提高效率之目標。. 政 治 大 益者付費與合理學費」及「助學機制效率性」兩大概念。 立 第四節. 學. 研究方法與步驟. ‧. ‧ 國. 是以,本研究所界定的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教育成本分擔理論」係包含「受.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係以理論導向評鑑和訪談法二種方法為主,研究強調質化與. n. al. Ch. er. io. 壹、研究方法. sit. y. Nat. 量化的並重,茲就研究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下:. i n U. v.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理論導向評鑑模式之分析後編製出問卷,另為彌補問卷. engchi. 調查資料深度之不足,再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分析,藉以獲致完整的結論並提 供建議。茲針對問卷調查及訪談法說明如下:. 一、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結果,獲致助學機制理論及各國與我國助學機制發展脈絡 後,並根據本研究所採行的理論導向評鑑模式,研擬「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 研究問卷」(初稿),經由專家內容效度及預試等程序作業後,進一步修正問卷初稿 形成正式問卷;俟正式問卷發放及回收後進行資料分析。. 9.

(22) 理論導向評鑑模式其特點在於強調「理論」在「目標達成」 、 「因果關係」與「執 行情形」等分析的融入。為符理論導向評鑑之精神,並有效進行臺灣高等教育助學 機制的評鑑,故問卷內容配合該評鑑模式要素分為(1)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執行情形、 (2)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目標達成認同度及(3)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因果關係認同度。希冀 透過該問卷之調查瞭解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之執行情形、目標達成與因果關係認 同度,並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在上述要項之差異。. 二、訪談法. 治 政 式(semi-structured)訪談,訪談之對象包括學者專家、行政人員與學生代表。訪談 大 立 重點旨在深入瞭解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期待目標與執行落實間是否存在落差、現 依據研究主題、文獻分析之內容及問卷施測結果,擬定訪談題綱,進行半結構. ‧ 國. 學. 行規劃與執行層面是否完善與其遭遇困境為何,並提出努力及因應之道,藉以彌補 問卷調查資料深度之不足,獲致更完整之研究結論與建議。. ‧. io. y. sit. Nat. 貳、研究步驟. n. al. er. 本研究根據前述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訂定之研究流程如圖 1-2,各步驟階段 之要點分述如下:. Ch. engchi. i n U. v. 一、研究構思階段 確定研究主題、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 二、理論建構階段 本研究理論建構部分有三,一為進行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之分析;二為分析 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並同時進行各國助學機制發展與理論關連性分 析;三為針對理論導向的教育評鑑概念進行分析,據以建構本研究「臺灣高等教育 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之目標達成與因果關係模式,作為後續評鑑實施之依據。 10.

(23) 三、問卷編製階段 (一)問卷編製初稿和修訂 根據理論建構的分析,編製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初稿,並對問 卷初稿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內容效度的評定,並綜合所有意見,修訂問卷初稿。 (二)抽樣和預試樣本 使用隨機樣本抽樣,抽取國內 11 所大學校院,對象範圍為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主 要關係人,包括:學校行政人員及學生,計 330 位樣本進行預試。 (三)考驗問卷的信效度. 立. 政 治 大. 以 Cronbach α 衡量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以進行信效度考驗;並以項目分析(item. ‧ 國. 學. analysis)分析每個題目刪除之後的向度 Cronbach α 減少的情形,藉以刪除解釋力 低的題項,考驗問卷結構和資料的適配性。. ‧ y. Nat. (四)修訂成正式問卷. n. al 四、調查與訪談分析階段. er. io. sit. 根據以上步驟將預試問卷修訂為具信度與效度的正式問卷作為正式施測。. (一)抽樣與施測. Ch. engchi. i n U. v. 使用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國內 31 所公私立大學校院,對象範圍為高等教育助學 機制主要關係人的學校行政人員以及學生,計 1,120 位樣本進行正式問卷的抽樣。 (二)分析問卷資料 回收問卷後,採用 SPSS 14.0 for Windows 及 AMOS8.0 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作為後續結果解釋與建議之依據。 (三)進行訪談作業 針對回收分析結果擬定訪談題綱,針對學者專家、行政人員與學生代表進行半 11.

(24) 結構式訪談,藉以針對問卷分析不足處進行更深入、完整之分析。. 五、總結成果階段 歸納整理出研究結論及應用上的建議,作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大學校院之參 考,本研究流程圖繪製如圖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5) 研究構思階段. 確定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理論建構階段. 蒐集資料 1.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之分析 2.各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發展脈絡 3.以理論為導向的教育評鑑. 進行文獻探討. 問卷編製階段. 政 治 大. 初步建構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 問卷與訪談大綱. 立. ‧ 國. 學. 編製專家效度問卷,據以修正問卷 抽樣. ‧. 進行問卷初稿預試. y. Nat. n. al. 修訂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 er. io. sit. 進行問卷初稿信度和效度考驗. 問卷調查與訪談分析. Ch. engchi. i n U. v. 抽樣. 進行正式問卷施測與訪談. 研究結果與討論. 總結成果階段. 圖 1-2. 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流程圖. 13.

(2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說明本研究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一部分為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內容與研究 對象;第二部分為研究限制,分為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內容. 政 治 大 國高等教育主要的助學機制模式為「學費減免」、「獎助學金」、「就學貸款」與「工 立 讀助學」等四種形式,故本研究施行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評鑑研究問卷,係將助學 本文所稱的高等教育助學機制係以政府所提供的「直接助學」型態為主,在我. ‧ 國. 學. 機制定義為上述四種形式。. 本文旨透過文獻分析建構「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模式,並藉. ‧. . 由問卷調查法,對於(1)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執行情形、(2)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 y. Nat. sit. 目標達成認同度、(3)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因果關係認同度等進行分析。另輔以訪. er. io. 談法深入瞭解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期待目標與執行落實間是否存在落差、現行規. n. al. i n C hengchi U 調查資料深度之不足,獲致更完整之研究結論與建議。. v. 劃與執行層面是否完善與其遭遇困境為何,並提出努力及因應之道,藉以彌補問卷.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我國公私立大學校院負責助學機制的學校行政人員及學生(含具助學 身份與未具助學身份,以利進行差異性分析)為研究對象,問卷之個人背景變項參 照國內相關助學機制研究結果及本研究所需,列有性別、身份、所屬學制、學校性 質、學校類別及學校所在行政區域等。. 貳、研究限制. 14.

(27) 本研究的限制可分為研究方法、研究資料與研究對象上的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理論導向評鑑模式,此種模式的特色在於研究者提供一個理論、假 設基礎或是邏輯模式來進行評鑑,然而受限於研究者的不同背景知識和經驗,或因 不同的價值認定產生了不同的輸入標準,故對於相同評鑑方案可能發展出受不同理 論引導下的目標達成與因果關係模式。研究者雖透過廣泛蒐集資料,並藉由文件分 析和探討相關的研究,據以建構出「臺灣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理論導向評鑑模式。. 政 治 大. 然而,仍難以避免被視為從研究者主觀的觀點來建立評鑑內容架構,故此種模式的. 立. 建立可視為一種經驗性與需用性之理論導向評鑑模式,隨時得接受不同模式的檢驗。. ‧ 國. 學. 二、研究資料. ‧.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為近年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惟經由國家圖書館期刊文. y. Nat. 獻資訊網以「助學」一詞進行關鍵字查詢,僅有 2 篇結合學費與助學措施文章;在. io. sit. 碩博士論文資訊網僅有 1 篇探討共同助學措施與清寒獎助之研究;在國科會 80-98. n. al. er. 年度間專題研究計畫查詢中並無是類研究,顯見國內對於以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為題. i n U. v. 之研究能量極為匱乏。是以在文獻分析上仍需以國外相關文獻作為主要資料來源,. Ch. engchi. 並配合國內相關研究與官方推動成效的政策說帖等,進行統整與差異性之分析,以 消弭資料來源「過於偏頗」或「不符國情」之質疑。. 三、研究對象 為解決問卷調查推論結果或所得資訊之不足,本研究另輔以訪談法作為研究方 法。惟受限於訪談者之意願及可配合時間,呈現出訪談對象背景多為北部地區之情 形(七位訪談對象中,北部地區佔其中五位) 。而我國高等教育助學機制與學校所在 區域之關係,實為重要之研究事項。因此本研究訪談結果之推論,受到訪談對象未 能達成所在區域平衡之影響,產生研究推論之限制。. 15.

(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9) 第二章.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理論分析. 本章進行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理論分析,其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高等教 育助學機制的概念分析;(2)教育機會均等理論與助學機制發展的關連及(3)教育成本 分擔理論與助學機制發展的關連。. 第一節.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概念分析. 治 政 的意義;第二部分為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類型;第三部分則為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 大 立 歷史發展。 學. 壹、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意義. ‧. ‧ 國. 本節將針對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概念進行分析,第一部分為高等教育助學機制. 「助學」 (Financial Support for Students)依其中英文字義做解釋,可分析為「協. y. Nat. sit. 助就學」 ,而在英文字面上則強調給予學生經濟上的協助。而「助學」主要意義係為. er. io. 照顧弱勢族群,以達就學機會的公平。我國 2003 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中「弱勢族群. al. n. iv n C U 助學機制,大抵可分為「教育費用的減免或借貸」 、 「課程輔導」及「設 h e n g c h、 i「升學優待」. 報告書」及 2006 年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教育有愛來攜手,扶助弱勢無落差」中所提. 施補助」等四類(教育部,2008) ,對於學生就學困難的協助採廣泛認定,未侷限於 經濟上的協助。 然「助學」一詞若運用在高等教育階段,以中國大陸而言,係以「資助」一詞 稱之,所謂「資助」在《現代漢語辭典》中,係指「用財務幫助」,包括:「教育費 用的經濟資助」及「學校設施的經費資助」 。然概觀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因非屬義 務教育,其助學方式多著重於「教育費用的減免或借貸」 。因此,高等教育階段多以 「教育費用的經濟資助」為助學機制主要之定義。. 17.

(30) 貳、高等教育助學機制的類型 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的來源一般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所有經費完全 來自政府的資金,但此類型國家近年亦開始實施學費收取政策(楊瑩,2005) 。第二 種類型則是完全來自私人的資金,但這些大學同時可以向政府申請各項的研究補 助。第三種則是以上兩種的混合方式 (Baba, 2003) 。 雖然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來源與投入比例不盡相同,但是每個國家為提升 教育素質,其教育預算皆有編列助學機制的費用支出,該費用支出依其性質又可以. 政 治 大 被視為學校預算的重要來源,故在維持學校穩定教育品質前提下,對高等教育機構 立. 分為對「高等教育機構的支出」和對「學生及其家庭的支出」 。因高等教育學費收入. 的支出不僅能減少學校對於學費的依賴比重,且將直接影響學校收取費用的數額。. ‧ 國. 學. 而對「學生及其家庭的支出」主要是給予獎助學金及抵稅或減稅等,藉以減少學生 及家庭的負擔。. ‧. y. Nat. 助學機制種類繁多,最常見的分類型式係依據其資助型態分為二大類(莊妙芬,. io. sit. 2007) 。一為明確授予學生個人的資金協助,如:學費減免、獎助學金、就學貸款等,. n. al. er. 學者將這類助學機制稱為「直接助學」 ;另一類為社會提供高等教育機構提供資金協. i n U. v. 助,間接給予學生經濟協助,如:撥款至學校、提供伙食、醫療、建造宿舍等等,. Ch. engchi. 學者將這類助學機制稱為「間接助學」,詳如圖 2-1。. 依資助型 態分類.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 直接助學型態 (係指明確授予學生個人的資金協助). 間接助學型態 (係指社會提供高等教育機構提供資金資助,間接給 予學生經濟協助). 圖 2-1 高等教育助學機制型態(依資助型態)分類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18.

(31) 本研究界定的研究範疇主要為「直接助學」型態,而常見的「直接助學」型態 除了上述三類外,另有工讀助學及教育券 (Johnstone, 1986;West, 1997;Woodhall, 1989;Ziderman&Albrecht, 1995) ,茲分別探究如下:. 一、學費減免 學費減免(tution exemption) ,若從財務是否獲得協助的觀點探討,可分為二大 類型。在「高等教育免學費」的國家裡,原來應由學生繳交的學費,由政府以撥款 大學的形式支付。在此類型國家中,政府及大學的預算收支科目中並無存在「學費」. 治 政 取學費」國家裡,則由政府訂定減免學費的相關規定,如:政府每年統計經濟困難 大 立 家庭的減免人數及金額,據以編列助學機制預算,獲得減免學生僅需繳納部分的學 項目,僅有政府編列預算撥款至大學間接支付學生學費的歷程。另在「高等教育收. ‧ 國. 學. 費,部分學費由政府將減免金額撥款至學校。因此,無論是「高等教育免學費」或 是「高等教育收取學費」的國家,獲得減免的學生可以免學費或是減少支付學費。. ‧ sit. y. Nat. 二、獎助學金. io. er. 獎學金(Merit Scholarship)係為政府、學校、企業或個人為獎勵優秀學生所設 立的助學機制,主要功能係表彰、獎勵,並激發學生奮發向上,提供獲獎者完成學. n. al. Ch. i n U. v. 業的經濟支援。由於獎學金具有「獎優助貧」的雙重功能,也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採 用的助學機制之一。. engchi. 助學金(grant or bursary/need-based scholarship/bourse)是種「無償贈予」學生, 幫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的機制。為了與獎學金做區別,英、美政府以「grant」或 「need-based scholarship」稱之,在其他英語系國家,多數以「bursary」或「scholarship」 稱之,另外在法語國家或受法國殖民影響國家則多以「bourse」稱之。而各國在實 施助學金部分,有其共同之處,包括:(1)以協助經濟弱勢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主要 目的;(2)以家庭經濟狀況資產調查(means-tested)為衡量標準;(3)助學金隨入學 比率而需要逐年擴大資金的投入,成為高等教育預算的龐大負擔;(4)助學金若未能. 19.

數據

表 3-8  新加坡 1980-1993 年間高等教育學費和政府補貼比例  年份/類科  1980-1981  1986-1987  1989-1991  1992-1993  學費  (英鎊)  補貼  (﹪)  學費  (英鎊)  補貼 (﹪)  學費  (英鎊)  補貼 (﹪)  學費  (英鎊)  補貼 (﹪)  工商管理  37    63.6  113    82.4  217    80.5  280    79.1  人文社會科學  80  83.3  197    89.8  2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1,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RE)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undertook four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three of which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The research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discussing the special connotation of the śūraṃgama-samādhi, and based o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treatises discussing the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