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第一節 交互教學法

本章旨在說明與本研究相關之理論與研究成果,全章共分為三節。本研究進 行閱讀教學所使用的教學法為交互教學法,故於第一節中闡述交互教學法。本次 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指導學生閱讀策略,因此在第二節進行閱讀策略之相關文獻探 討。此外,並於第三節歸納整理交互教學法與閱讀策略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交互教學法

交互教學法是由Palincsar 和 Brown 所提出,強調透過師生對話的活動,學習 四種後設認知策略以促進閱讀理解,其策略包含:預測、澄清、摘要、提問。交 互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師生對話」的歷程,透過師生對話,由老師利 用放聲思考方式示範以上四種閱讀策略,接著學生輪流扮演老師的角色,逐步將 責任轉移給學生,發展成學生之間相互提供支持的「同儕對話」(Palincsar&Brown, 1984)。Palincsar(1986)曾說明交互教學是一個由專家引導的社會性學習活動,

師生或同儕的對話扮演了一個很顯著的角色,提供了認知成長的動力。以下分別 就交互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閱讀理解策略及教學方式進行說明:

壹、交互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交互教學法」是 Palincsar 與 Brown 參考 Vygotsky 在 1978 年所提出的「潛 在發展區」理論,D. J. Wood、J. S. Bruner 和 G. Ross 在 1976 年所提出的「專家 鷹架」理論,以及J. V. Wertsch 和 C. A. Stone 在 1979 年所提出的「預期教學」理 論,所設計的閱讀理解教學(Palincsar & Brown, 1984; Rosenshine & Meister, 1994)。以下簡述其相關理論:

一、潛在發展區

Vygotsky 所提的潛在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個體能獨 自解決問題的發展水準」與「經由成人指導或同儕協助下所能達到的發展水準」

之間的距離,這之間的能力「雖然不夠成熟,但正在成熟的過程中」(谷瑞勉譯,

2004;Vygotsky, 1978)。教學所能發揮的價值即在受教者的潛在發展區中。潛在 發展區是從「社會互動」的觀點分析學習和發展的關係,心理發展是在個人與社 會文化環境之互動中,透過語言、文字等符號系統的使用得以完成(陳淑敏,

1994)。透過與他人互動,孩子運作不同之內在發展,一旦這個過程內化,就會 成為獨立發展的成就(谷瑞勉譯,2004)。

為了讓孩子運作潛在發展區的能力,他必須參與一個對他而言難以獨立表現 的教學活動中,他的表現必須得到成人或能力較佳的同儕之支持(蔡佩芳,

2005)。在課程與教學上應將兒童的學習情境導向一個社會系統,此系統必須由 教師與學生主動且彼此互動創造出來的(陳美如,2000)。

換言之,在交互教學法當中,教師藉由教學設計與教學技巧讓學生學習到教 師及同儕的能力,使其能獨立完成教學前無法達成的學習表現,發揮內在最大的 潛能。

二、專家鷹架

受Vygotsky 的影響,當代社會文化理論將認知發展視為在成人指導和支持下 的主動學習過程,成人或指導者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助推器」(cognitive booster)

(王穗苹,2007)。P. Wood、J. Bruner 和 G. Ross(1976)所提出的專家鷹架(expert scaffolding)是指在專家與生手的對話中,透過有組織的對話內容,刺激與引導 生手思考,進而增長心理能力的啟發與引導(引自Palincsar, 1986)。在「交互教 學法」中,專家提供學生各種學習的鷹架和必須的支持,以促成學生有機會展現 已有的技巧或策略,達到較高層次的認知。專家協助時所使用的「鷹架」策略,

在學習歷程中扮演著中介、橋樑的角色,它是一種可調整的、暫時性的支持;它 可能是任何工具或教學策略,其特色在於互動的功能,教師依學生能力和進步情

況調整支持的程度,教師需在師生共同建構的社會支持情境中,分享專家知識

(expertise)、進行策略解釋與示範,當學生的能力逐漸增強,可以自主或者獨立 完成作業時,老師即可漸漸將協助學生建構知識所搭建的支持移除(許淑玫,

2000;Palincsar, 1986)。在這種「指導性參與」中,教師安排活動,調整問題的 難度,引導學生的注意,並提供明確或隱含的指導,在過程中,透過共同完成工 作,觀察教師的所作所為,對錯誤回饋做出反應,傾聽指導和說明,從而學會使 用策略解決問題(王穗苹,2007)。

搭築鷹架的方式有許多,在交互教學歷程中則主要透過「對話」來進行。Bruce 和Chan(1991)即指出交互教學的特色是「介於師生之間,以共同建構文章意義 為目的之對話」。Palincsar 和 Klenk(1992)也指出,學生在交互教學法中就是透 過高社會性、互動性及完全的對話才能獲得並內化四種閱讀策略。

由以上文獻可知:教師須精熟交互教學法之教學方式與相關知識,並且需對 學生的先備知識、語文程度等相關基礎,甚至是學生的語言表達及思考方式皆有 所瞭解,才能適時地提供適當的鷹架。

J. D. Day、L. A. Cormon 和 M. L. Kerwin 於 1989 年指出鷹架教學中教師引導 的重要歷程有三(引自胡永崇,1996):

1.策略的外化:在師生互動歷程中,由教師展現及示範問題解決的知識與認知 策略。

2.減輕工作負荷:透過引導、協助與提示,使初學者擁有較大的認知資源從事 策略學習。

3.降低對學習者的控制:使學習者逐漸轉為主動控制與獨立學習。換言之,鷹 架是調適性與暫時性的,一旦學生已具有學習能力即逐漸撤除。

綜而言之,在交互教學法中,教師需明示與簡化閱讀策略及內在思考過程,

透過師生互動與同儕互動的過程和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習者的能力。

根據L. E. Berk 和 A.Winsler 的觀點(古瑞勉譯,1999),有效的鷹架必須有 以下條件:

1.聯合的問題解決:認知發展應建立在有趣、具文化意義的活動中與別人合作 的經驗,並積極從事問題解決。

2.相互主觀性:參與活動的成員,朝著同一目標前進,經過協商與討論,所逐 漸產生的共識。

3.溫暖與回應:配合學習者的反應,小心的預期並保持足夠的支持,樂於給與 讚美,並適切的歸功於學習者的能力。過程中需有互動的情感、快樂、有回 應性的合作。

4.促進自我規範:儘可能規範學習者的合作活動以培養其自我規範,一旦學習 者能獨立工作時,就要盡快捨棄對他們的控制及協助才行。

換言之,有效的鷹架必須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合作、討論的過程,並且需要 給與適當的支持和回饋,也要賦予學習的責任。

三、預期教學

「預期教學」(proleptic teaching)源於 Vygotsky 的發展理論。「預期教學」一 詞指的是對學生「能力」的預期,除對能力的預期外,也鼓勵生手參與團體活動 的情境,並由專家給予支持,由專家進行示範,而生手則一面從專家處觀察學習,

一面執行簡單的工作,以發揮較高層次的能力(Palincsar & Brown, 1984)。也就 是生手透過與專家一同參與學習活動,達到情境性學習的目的,學習如何像專家 一樣思考(涂智賢,1988)。故「預期教學」的焦點在於學習者是教學活動的參 與者,教師經由放聲思考(thinking aloud)提供講解和示範,以達成預期的教學 目標(林佩欣,2003),從實際活動中學習到知識的意義與應用(劉錫麒,1993)。

在「交互教學法」中,「預期教學」即展現在老師逐步地將學習責任轉移到學生 身上(Palincsar, 1984)。

綜合以上論點引伸至教學上,在教學前及互動的過程中,老師需預期學生的 能力,在教學中需要老師提供在潛在發展區範圍的專家鷹架給學生外,在學習過 程中也應重視同儕間的互動。換言之,教師是否能正確預期學生的潛在發展區並 提供適切的鷹架是影響學習的重要關鍵。

貳、交互教學法的閱讀策略

交互教學法中所要指導和運用的閱讀策略有四種:預測、澄清、摘要和提問。

Palincsar(1984)指出這四種策略具有提高理解和提供機會讓讀者主動檢查理解 是否產生。研究者認為此四種策略具有促進理解、提供時機和方式使讀者確認理 解情形、加深印象與組織閱讀內容的功能。以下分別說明四種閱讀策略之意義、

功能與實施方式:

一、預測策略

(一)預測策略的意義

在交互教學中的預測策略(predicting)指的是要求學生就已有知識及所知道 的部分內容,包括標題、圖示或上一段的敘述,確認「線索」,推測下文的內容,

訂出閱讀的方向。因此,預測策略也是一種結合先備知識的認知策略(許淑玫,

2000)。在預測的過程中,可根據討論及文章內容進行驗證、修正或重新預測(黃 敏玲,2008)。

(二)預測策略的功能

Anderson 和 Person(1984)認為預測能催化先備經驗、增加文章對讀者的意 義與記憶能力,並可教導學生思考有關文章主題的內容與結構,激發讀者的好奇 心與閱讀動機使學生主動投入閱讀。Weisenback(1988)則指出預測策略是用來 保持學生主動思考和專心閱讀的工具。Trabasso 於 1980 年也指出預測具有推斷代 名詞意義及幫助讀者建立文章架構的功能。另外,教師在教學當中,也可藉由預 測發現學生的興趣與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簡馨塋,2008)

(三)預測策略的實施方式

預測策略的實施方式並無一定之標準,教師可視閱讀材料之性質,學生之先 備知識與班級教學習慣進行調整。Weisenback(1988)指出若教師能於學生閱讀 前先指導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先備知識,學生們將能獲得較佳的閱讀理解。以下統 整許淑玫(2000)及黃敏玲(2008)所提出之預測策略教學方式:

1. 根據標題或插圖預測全篇文章的概略內容,以激發先備知識。

2. 每閱讀完一段後根據上文預測下一段內容。

3. 反省與修正預測內容。

4. 遊戲化。

二、澄清策略

(一)澄清策略的意義

在交互教學中的澄清策略(clarifying)指的是當學生對閱讀材料之內容有不 清楚、不熟悉的情況時尋求解答的方法。當讀者閱讀時遇到困難以及無法理解的 句子時,可透過重讀、翻閱字典及辭典、查閱資料、上下文對照、互相討論、向

在交互教學中的澄清策略(clarifying)指的是當學生對閱讀材料之內容有不 清楚、不熟悉的情況時尋求解答的方法。當讀者閱讀時遇到困難以及無法理解的 句子時,可透過重讀、翻閱字典及辭典、查閱資料、上下文對照、互相討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