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交易成本理論與相關文獻

一、交易成本理論概述

交易成本理論,最早是由 Coas 在 1937 年發表論文「廠商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所提出之觀點,他發現廠商之間的交易並非如傳統經濟學派所描 述,是在交易成本為零的狀態於市場中完成交易;他與過去以生產函數來解釋廠 商(firm)行為的經濟學家不同,他認為廠商與市場是兩種相對的治理結構;至於 要採取何種治理結構,係由交易成本相對較低的治理結構來決定。Coase 認為在 一個專業分工的經濟體制下,價格運作會產生事前成本和事後成本,這些統稱為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這個觀點在當時非但未受到重視,甚至還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與批判,直到 Williamson 在 1975 和 1985 年對 Coase 的觀點加以整合並延伸至組織理論、策 略理論、商業史等,使交易成本成為管理學與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他擴大 Coase 的原始架構,提出交易成本還包括管理層級的直接成本和下次級治理決策可能的 機會成本。他的分析邏輯為市場與廠商才是完成交易的機制,至於要選擇何種治 理模式係依交易特性和模式效率而定。當適應、績效評估和監督成本不存在或很 低時,決策者偏好市場治理。倘若,這些成本利益高於市場生產成本利益,廠商 將偏好內部組織治理。他認為廠商存在的原因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由交易特 性(不確定性、資產專屬性、交易頻率)與行為假設所造成。

Williamson 於 1975 提出造成市場失靈原因之一的行為假設,是因為在交易 的過程中,受到人性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導致市場失靈;因而造成市場交易的 困難和交易成本的發生,人性因素包括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以及 投機主義(opportunism),環境因素包括不確定性與複雜性(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以及少數交易(small number)。當中資訊不對稱性(information asymmetry)以及氣氛(atmosphere)也是使交易成本增加重要因素,如圖 2-2-1 及表 2-2-1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2-2-1 市場失靈架構圖 資料來源:Williamson(1975):40 表 2-2-1 交易成本產生的觀點

交易成本構面 交易成本的成因

交易「人性因素」 (1)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2)投機主義(opportunism)

交易「環境因素」

(1)不確定性與複雜性(uncertainty/complexity)

(2)少數人交易(small number)

(3)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4)交易氣氛(atmosphere)

(5)交易頻率

(6)策略之僵固性(strategy rigidity)

交易「標的物」因素 資產專屬性(asset specificity)

資料來源:Williamson(1975),張紹勳(2002)

Coase(1988)指出過去的學者對經濟體系的看法,認為正常的經濟體系會自 行運轉,其運作不受到中央的控制與監督,對於人類的各種需要,供給會隨著需 求作調整,且生產會隨消費調整,其調整過程是自動的、有彈性且是靈活的。這 些經濟學者認為,經濟體系是透過價格機能進行調節,而且社會已變成一個有機 體,而非僅一個組織,Coase 認為這個觀點對廠商內部與現實世界而言並不正確,

廠商內部的人事調動並非由於相對價格改變所致,而是人事命令所致。由此可知 在廠商內部作業,企業家取代了市場組織交易,直接指導生產活動,取代價格變 動進而引導生產活動。由廠商內外部的觀察,協調生產活動有市場(markets)與 層級(hierarchies)兩種不同方法,市場機制是透過價格機能來進行協調,價格 的變化引導生產,而層級機制則是透過企業家的協調引導生產,加上價格機能被 替代、交換的程度不同,在不同情況下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Coase(1988)說 明廠商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取代價格機能。

有限理性

人性因素 環境因素

不確定性 與複雜性

投機主義 少數人交易

氣氛

資訊不對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Coase(1988)進而探討廠商在一個專業化交換經濟中出現的緣由,其因素包 含了某些人想要控制與支使他人做事,便會放棄某些東西(如金錢),以便能夠指 揮他人工作,即便是支付比正常價格機能還高的報酬;或是消費者較喜歡購買廠 商製造的商品,而不喜歡一般人所生產之商品;或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改變經 營形態,如出售專業技能之不動產服務業者與網站建置資訊業者的出現;簽訂長 期合約來替換多個短期合約,皆為因應環境之不確定性以及契約執行之相關成本 等;上述例子主要說明廠商、服務業或資訊業者的出現,都是因為市場交易成本 所致。

二、 交易成本的特性

由於前述因素導致市場失靈進而產生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 深入探究後 提出交易成本的三項特性,即資產專屬性(asset specificity)、不確定性

(uncertainty)以及交易頻次(frequency)。

(一)資產的專屬性

Williamson(1985)指出某一資產的專屬性,是取決於該資產被其他使用 者挪用至另外的用途而不會犧牲其生產價值的程度,即所謂的專屬性的資產;

因此資產如對某一特定交易具有價值,但對於其他交易而言,這些資產的價值 就會減少。Williamson(1985、1991)將資產專屬性分為區位專屬性(site specificity)、實體資產專屬性(physical asset specificity)、人力資 產專屬性(human asset specificity)、品牌資產(brand name capital)、

專用資產(dedicated asset)以及時效專屬性(temporal specificity)。

一般而言,當組織的資產專屬性愈高時,組織會愈傾向將交易內部化,來降低 因交易所必須支付的成本(林晉寬、陳奇修,2007)。

(二)不確定性

Koopmans(1957)將不確定性分為二:第一,包括有限理性所導致的各種 預期與不可預期之偶發事件,不可預期的偶發事件主要伴隨複雜性而來;第 二,資訊的不確定性,由隱瞞、詐欺及扭曲資訊所致,此項不確定性勢必增加 監督成本。不確定性區分成外部不確定性(需求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以 及內部不確定性(行為不確定性)。

(三)交易頻次

Williamson(1985)認為隨著交易雙方交易次數的增加,雙方進行事前的 溝通、協調、締結契約以及事後協商的次數亦會增加,交易成本也會因此增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交易成本

Williamson(1985)與張紹勳(2002)對交易成本的類型看法,依據交易發 生及契約訂定的前後順序將之分為事前成本與事後成本兩大類,說明如下:

(一)事前成本 1、資訊搜尋成本

買賣雙方面對市場的交易行為時,都可能需要負擔資訊搜尋成本,所面對的 包含交易對方的資訊(如對方的偏好選擇、競爭者的態勢等)、交易標的物的消 費者使用資訊(款式、價格、品質等)以及交易環境之資訊(新資訊的更新、行 銷手法與時空環境之改變)等。

2、談判與決策成本

由於交易人、標的物與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雙方在進行交易之際,常需花費 大量的成本在議價、協商與談判上。談判與決策成本特別容易發生在交易雙方資 訊不對稱時,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情形常常影響交易成果之成敗,資訊劣勢者通常 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在交易進行時。

3、契約訂定成本

當交易的困難度與複雜度越高,交易雙方為了確保協商成果確實可行,當雙 方達成協議進行合作之時,通常會謹慎地訂定契約,支付較高的訂約成本,如將 契約予以書面化,或者聘請律師或專家協助等皆是。

(二)事後成本 1、監督成本

因交易雙方存有投機主義之可能性,為使交易過程能夠順利進行,預防交 易對方有違反約定之情形發生,在契約進行中,交易雙方會投入監督成本以避 免對方的投機行為影響契約進行。

2、契約執行成本

契約執行成本通常發生在交易雙方因有限理性之限制,無法預知執行契約 後可能發生之情形,而在交易進行時無法依照契約內容規定執行,造成無法適 應之結果。

3、驗貨成本

因考量交易雙方的投機行為與突發事件情形,使得交易結果可能無法如契 約訂定時所預期的結果,而使交易雙方需增加對貨品之檢驗成本,此即為驗貨

事實上,Coase 及 Williamson 等學者對於交易成本之探討,明顯是以製造 業為主體來思考,進而去釐清與理解交易成本之成因、種類與構面之意涵。本研

果(Lang and Lundholm,1996;Liebermann and Stashevsky,

2002)不一致。

E-tailing and Internet-related real estate cost saving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tailers and retailers

Technology and Real Estate Brokerage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Herding 3,000 Cats: Enabling Continuous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結 Non-realtors in a MLS Setting

結 論 摘 要

在 1992-1995 年以 Gini 系數、Herfindahl 指數和集中比率 研究本地不動產經紀人加入 MLS 聯賣系統之績效,發現 MLS 聯賣系統給經紀人的不動產物件提供更多的暴露機會,MLS 集中不動產經紀人會使交易成本降低,提高競爭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四、交易成本與治理結構

Coase 基於廠商間的交易成本不應該為零的狀態,提出了市場治理(market governance)與層級治理(hierarchy governance)兩種交易的治理結構,若廠 商向市場採購的成本低於自製的成本或交易商品屬標準品,不論經常或偶爾交 易,則都應該採取市場治理的形式來進行交易。反之,若廠商向市場採購的成本 高於自製的成本或當交易商品為專屬品,且為經常交易,則應採取單邊的治理結 構,也就是層級治理,使交易成本內部化。學者 Williamson 認為,若組織間的 交易治理結構僅有市場治理以及層級治理兩種似乎過於極端,因此在 1986 年提 出第三種治理結構,也就是混合治理(hybrid governance),組織可以依據交易 成本的高低來決策組織最佳的治理形式;混合治理不像市場治理僅需單方面的認 可,也不像層級治理採用命令來完成交易,而是需要在雙方彼此同意下進行;

Williamson(1986)提出交易商品、交易頻次和治理結構的關係,如表 2-2-4 所 示。

表 2-2-4 環境不確定性與資產專屬性之最適交易治理結構 交易商品之專屬性

交易頻次 非專屬品 混合品 專屬品 偶爾交易

市場治理 三邊治理

經常交易 混合治理 層級治理

經常交易 混合治理 層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