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分布的時空變遷

第三章 南投市的人口變遷

第二節 人口分布的時空變遷

一地人口的絕對數,對於瞭解該地人口的變遷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每 個里的面積大小有別,光只有絕對數,不易瞭解該地區的人口的真正意義,所以 必須再研究人口數與該里廣狹的關係,也就是人口分布與人口密度,賴金文

(1996)指出人口分布研究應包含上述兩項。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間上集散狀 況,亦即人口在地面上所佔位置,以及人口與土地的分配問題;人口密度是人口 對地區面積的相對值,也就是單位面積之人口數。

一、 人口分布

以各里人口占全市百分比為指標,本區各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如表 3-5,並 依此做出圖 3-17 至圖 3-23。

1. 民國 39 年

建縣當年以振興里所佔比例最高(占 4.82%),其次為平山里(4.79%)、鳳 鳴里(4.68%);比例最低的是東山里(1.81%),其次為彰仁里(2.00%),千 秋里(2.26%)。彰仁里面積僅 0.0456 平方公里,人口容納量有限。而東山里、

千秋里則是因為地形崎嶇導致人口分佈較稀疏。

2. 民國 49 年

人口分布以光華里所佔比例最高(占 6.15%),其次為光榮里(5.50%)及 三興里(5.13%);比例最低是東山里(1.20%)其次為彰仁里(1.78%)及千 秋里(1.80%)。民國 46 年省府辦公室遷往中興新村,並在次年新增設光華里及 光榮里。省府辦公人員及其眷屬的移入,使得光華里、光榮里人口所佔比例最高。

3. 民國 59 年

此時三興里比例最高(5.86%)、其次為光榮里(5.34%)、光華里(5.25%); 比例最低的是東山里(1.11%),其次為彰仁里(1.43%)及仁和里(1.45%)。 仁和里面積 0.0359 平方公里為全區面積最小的里,故人口容納量有限。

4. 民國 69 年

比例最高是漳和里(6.44%),其次為三興里(5.22%),營北里(4.99%);

最低是東山里(0.91%)、彰仁里(1.14%)及仁和里(1.17%)。漳和里為鄰近 市區的里別,顯示此時都市擴展方向往西北側移動。另外營北里則代表中興新村 地區向外的擴張。

5. 民國 79 年

人口分布比例最高漳和里(7.61%),其次為平和里(6.59%),營北里(6.32

%);比例最低是東山里(0.76%),其次為彰仁里(0.77%)及仁和里(0.93%)。

平和里鄰近市區之東側,顯示人口往鄰近市區周圍擴散。

6. 民國 89 年

此時彰仁里比例最高(占 7.85%),其次為平和里(7.22%)及內興里(6.71

%);比例最低是東山里(0.51%),彰仁里(0.58%)及仁和里(0.75%)。內 興里為中興新村南側的里別,表示中興新村有往南擴張的趨勢。

7. 民國 99 年

此時比例最高是漳和里(8.08%),其次為內興里(7.67%)及營北里(7.02

%);比例最低是東山里(0.47%),其次為彰仁里(0.50%)及仁和里(0.66%)。

比例最低的東山里因為位置離市區較遠,地形崎嶇,而彰仁里、仁和里則因面積 小,人口容納量有限,已達飽和狀態。

在研究年限範圍中,人口百分比最低的通常落在東山里、彰仁里、仁和里。

東山里因為位置較為偏僻,地形上多丘陵,交通動線連結能力較弱,致使發展較 緩。仁和里、彰仁里位於市街區內,因為面積小(分別為 34 里中,所佔面積最 小及居次)所能容納人數有限,導致所佔人口百分比低。

整體而言內興里變動幅度最大(達 5.04%),其次為光華里(4.79%)及平 和里(4.77%),因為其所在區域為中興新村周圍及舊市街外圍,商業活動較為

豐里、嘉興里(皆為 1.00%)。因為此三里皆位於本區邊緣,與市街聯絡能力較

福興 2.92 2.36 2.32 2.46 3.61 3.43 3.40 1.30 鳳山 2.64 2.00 1.83 2.61 1.98 1.56 1.36 1.28 鳳鳴 4.68 3.28 2.85 1.61 1.14 0.93 0.80 3.88 龍泉 2.94 2.70 2.71 1.97 1.53 1.30 1.16 1.78 營北 3.85 2.75 2.65 4.99 6.32 6.43 7.02 4.37 營南 3.33 2.79 3.45 3.04 2.79 2.60 2.69 0.86

資料來源:根據南投市戶政事務所提供資料計算而得

圖 3- 17:南投市各里人口百分比分布圖

(民國 39 年)

圖 3- 18:南投市各里人口百分比分布圖

(民國 49 年)

圖 3- 19:南投市各里人口百分比分布圖

(民國 59 年)

圖 3- 20:南投市各里人口百分比分布圖

(民國 69 年)

圖 3- 21:南投市各里人口百分比分布圖

(民國 79 年)

圖 3-22:南投市各里人口百分比分布圖

(民國 89 年)

圖 3- 23:南投市各里人口百分比分布圖(民國 99 年)

各里的人口成長趨勢不同,對人口的空間分布會造成影響。本文欲瞭解人口 分布的變遷,故引用吉馬指數(Gibbs–Martin Index)作為衡量的依據。吉馬指數 用來探討人口的集中或分散情形 ,其計算公式為:

吉馬指數=100 *

[

X 2 /

(

X

)

2

]

X:每一地區人口數

依施添福(1981)研究中指出吉馬指數理論上而言,此一指數的變化幅度介 於 0 至 100 之間。0 表示絕對均衡或分散;100 表示分布絕對集中。亦即數值越小,

表示人口分布愈分散;數值越大,表示人口分布越集中。

如表 3-6 所示,本區歷年的吉馬指數值逐年增加;但是整體來說吉馬指數由 民國 39 年的 3 .51 略增為民國 99 年的 4 .76 ,其吉馬指數值偏低,顯示本區人口 分布情形仍是分散的。

表 3- 6:南投市各觀察期人口吉馬指數表

民 國 吉馬指數 民國 39 年 3.51 民國 49 年 3.50 民國 59 年 3.39 民國 69 年 3.57 民國 79 年 4.00 民國 89 年 4.44 民國 99 年 4.76 資料來源:根據南投市戶政事務所提供資料計算而得

二、 人口密度

一地區人口佔全區總人口比例,不能完全看出人口與該地區生活空間之關 係,需再以人口密度來瞭解各區人口對生活空間的壓力。因為人口密度有表示人 口與其居住空間關係的作用,即『人地關係』。

本區的人口密度如表 3-7 所示。民國 39 年,全區人口密度為 539 人/K ㎡;

民國 49 年為 837 人/K ㎡;民國 59 年為 1071 人/K ㎡;民國 69 年為 1173 人 /K ㎡;民國 79 年為 1361 人/K ㎡;民國 89 年為 1467 人/K ㎡;民國 99 年為 1462 人/K ㎡。大致來說是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越趨減少(表 3-8)。民國 39-49 年,

每平方公里增加 299 人,增加率為 55.45%;民國 49-59 年,每平方公里增加 233 人,增加率為 27.86%;59-69 年,每平方公里只增加 102 人,增加率為 9.51%;

69-79 年,每平方公里增加 188 人,增加率為 16.06%;79-89 年,每平方公里只 增加 106 人,增加率為 7.80%;民國 89-99 年,每平方公里已減少 5 人,增加率 為-0.36%。自民國 80 年代起,增加率逐年遞減,符合人口成長率(表 3-2 及圖 3-4)也自民國 80 年代起逐年遞減的趨勢。

再就各里各時期人口密度變動情況來看(表 3-7、表 3-8):

1. 民國 39 年

以仁和里密度最高,為 30557 人/平方公里,其次為南投里(21250 人/平方 公里),再次為彰仁里(16798 人/平方公里),這些里都位於舊街區範圍內,屬於 本區較早開發之處,故人口密度較高。人口最疏的三里依序為東山里(157 人/

平方公里)、福興里(170 人/平方公里)、嘉興里(242 人/平方公里)。此三里位 於本區邊緣地區,且福興里面積(6.5668 平方公里)、嘉興里面積(5.2641 平方 公里)是本區最大的兩個里別,所以降低人口密度。人口疏密比為 1:194。

2. 民國 49 年

依然仁和里密度最高(32730 人/平方公里)、南投里(32120 人/平方公里)

居次,彰仁里(23311 人/平方公里)第三。人口最疏的三里依然為東山里(163 人/平方公里)、福興里(214 人/平方公里)、嘉興里(327 人/平方公里)。人口 疏密比為 1:201。

3. 民國 59 年

以南投里密度最高,為 39475 人/平方公里,其次為仁和里(30836 人/平方 公里),再次為彰仁里(23838 人/平方公里)。雖然仁和里人口密度稍降之外,其 他市區七里人口密度都增加,已達每平方公里八千五百人以上。人口最疏的三里 依序為東山里(192 人/平方公里)、福興里(269 人/平方公里)、永興里(433 人 /平方公里)。人口疏密比為 1:205

4. 民國 69 年

以南投里密度最高,為 28949 人/平方公里,其次為仁和里(27242 人/平方 公里),再次為彰仁里(20965 人/平方公里)。雖然全南投市人口密度上升,但是 市區七里(僅康壽里除外)人口密度較十年前為低。而中興興村四里,民國 60 到 69 年間,人口密度均降低。人口最疏的三里依序為東山里(172 人/平方公里)、 永興里(184 人/平方公里)、福興里(312 人/平方公里)。人口疏密比為 1:168。

5. 民國 79 年

以仁和里密度最高,為 25209 人/平方公里,其次為南投里(22844 人/平方 公里),再次為彰仁里(16425 人/平方公里)。市區七里人口密度已下降許多,近 郊的三和里人口密度甚至比市區里別為高,顯示市區發展已達飽和,人口有外流 現象。另外本區邊緣人口密度也降低,如八卦山上四里(永興、福山、鳳鳴、鳳 山)及中興新村的光華、光榮、光輝里。在人口最疏的三里依序為東山里(166 人/平方公里)、永興里(182 人/平方公里)、內新里(389 人/平方公里)。人口

6. 民國 89 年

以仁和里密度最高,為 21755 人/平方公里,其次為南投里(17572 人/平方 公里),再次為彰仁里(13333 人/平方公里)。市區七里(僅康壽里除外)人口密 度又較十年前為低,三和里持續較市區內幾個里別密度為高,顯示人口外流現象 持續。人口最疏的三里依序為東山里(121 人/平方公里)、永興里(185 人/平方 公里)、內新里(362 人/平方公里)。人口疏密比為 1:179。

7. 民國 99 年

以仁和里密度最高,為 18997/平方公里,其次為南投里(14257 人/平方公 里),再次為彰仁里(11425 人/平方公里)。市區七里(除三民里外)人口密度又 繼續下降,甚至有四里(三民、仁和、南投、彰仁)還較民國 39 年時密度更低。

人口最疏的三里依序為東山里(110 人/平方公里)、永興里(180 人/平方公里)、

內新里(368 人/平方公里)。人口疏密比為 1:173。

綜而觀之,基本上本區密度最高是集中在市區內。特別是仁和里、南投里及 彰仁里,在觀察期六十年間一直為人口密度最高的前三名。民國 69 年以後,因 發展日趨飽和,人口不斷外流,致使市區人口密度日漸下降;甚至較民國 39 年 時人口密度為低。在密度次高區,大致緊鄰在市區周圍里別,例如:三和、平和、

內興里。但其他因地形較崎嶇、交通較不便、面積較大的里別,多年來都維持著 本區人口密度最低之里,如東山、永興、福興里。由各里人口密度分布圖(圖 3-22 至圖 3-28 ),可看出本區各里人口密度之時空變遷。

表 3- 7:南投市各里各觀察期人口密度變化 單位:人/K ㎡ 民國

里別 39 年 49 年 59 年 69 年 79 年 89 年 99 年

南投市 539 837 1071 1173 1361 1467 1462

三民 9331 12786 13969 10253 7214 6013 6448

三和 4259 6008 4471 10392 12933 11288 10612

表 3- 8:南投市各里各觀察期人口密度增減之變化

鳳山 72 17.71 82 16.97 318 56.47 -103 -11.75 -118 -15.14 -88 -13.37 鳳鳴 133 8.85 183 11.15 -695 -38.18 -198 -17.56 -114 -12.27 -113 -13.89 龍泉 2057 42.55 1950 28.30 -1775 -20.07 -707 -10.01 -536 -8.42 -652 -11.18 營北 145 11.32 328 23.02 1862 106.34 1697 46.98 511 9.61 511 8.77 營南 173 30.15 437 58.48 -41 -3.49 75 6.53 3 0.26 39 3.20

註:A 為每平方公里增減人數 ;B 為增減率(%)

資料來源:根據南投市戶政事務所提供資料計算而得

圖 3- 24:南投市各里人口密度分佈圖(民國 39 年)

圖 3- 25:南投市各里人口密度分佈圖(民國 49 年)

圖 3- 26:南投市各里人口密度分佈圖(民國 59 年)

圖 3- 27:南投市各里人口密度分佈圖(民國 69 年)

圖 3- 28:南投市各里人口密度分佈圖(民國 圖 3- 29:南投市各里人口密度分佈圖(民國

圖 3- 30:南投市各里人口密度分佈圖(民國 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