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及建議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第二節 後續研究及建議

受到研究時間及人力之限制,本研究仍有極大空間可供後續研究,的方向僅 提出若干可供後續研究如下:

1. 探討人口變遷應可有眾多面向,除了人口分佈、人口組成及人口成長之 外,消費力、經濟能力、教育程度、產業結構應也可作為討論變遷項目。因本研 究受限於資料取得之能力,故只討論以南投市戶政事務所提供人口統計資料為基 礎,依里別為劃分依據討論南投市人口變遷。其他相關變遷項目,亦可作為日後 的研究方向。

2.營北里增設營北國中(民國 99 年)的影響尚無法得知,乃因為受限於研 究時間之限制,未能再繼續觀察。有待日後之繼續研究。

3.影響人口分佈變遷之因素,或許可以再進行加深、加廣之探討,例如產業 結構、政策因素……等,期以全面性瞭解小城鎮的人口變遷樣貌。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庭宇(1986)。社會經濟變遷與人口轉型--台灣經驗的生育行為研究。台北:

巨流。

丁庭宇、馬康莊(1986)。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工業社會。台北:巨 流。

于宗先、王金利(2009)。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台北:聯經。

卞鳳奎(1990)。台北市歷年人口變遷之分析。台北文獻直字,92,181-204。

王德睦(1992)。臺灣地區未來人口成長之若干可能。人口學刊,15,1-15。

王異爭(2007)。戰後大肚鄉的社會變遷與發展。台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內政部(2008)。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台北: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69~

98 年)。

內政部(2010)。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台北: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

沐良(譯)(1967)。石橋五郎著。人口地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97)。中興新村整體規劃暨都市設計總結報告 書。南投:台灣省政府公共事務管理處委託。

江雅美(1984)。三重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 報告,10,138-18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9)。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籌設計畫書。台北市:

作者。

李玉芬(1997)。綠島的人口成長與變遷。東台灣研究,2,99-130。

李素貞(1984)。雲林縣口湖鄉人口外移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李少民、陳寬政、涂肇慶(1990)。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人口學刊,13,107-124。

李瑞麟、錢學陶、張德偉(1991)。臺灣地區人口成長與分布變遷之研究﹣﹣民 國 40 年至民國 78 年。都市與計畫,18(1),125-142。

李宗派(2006)。人口老化及其變遷趨勢之探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2(1),

1-32。

李棟明(1970)。台灣都市化人口推定與研究。台銀季刊,21(2),41-81。

李弘元(譯) (2006)。松谷明彥著。人口減少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朱一暉(1987)。台灣光復至七十五年底人口成長與組成之研究。台灣文獻,38

(4),73—84。

沈姍姍(2007)。人口結構變遷與因應—國際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

167-182。

沈益民、童乘珠(1999)。中國人口問題--計畫生育和人口遷移政策。載於姜蘭 虹、宋郁玲(主編),中國人口、城市與區域發展(頁 85-93)。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華人研究室。

宋郁玲(2006)。人文地理學人口遷移研究的跨界與轉向--台灣與英美研究的比 較。地理學報,43,61-79。

何金銘(1991)。高雄都會區的人口密度分佈模型-人口密度函數理論的再驗證。

人口學刊,14,59-82。

何淑鈴(2007)。光復後台中縣霧峰鄉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鈞祥(1966)。台灣都市人口之研究。台銀季刊,17(3),194-209。

林忠政(1987)。台灣人口轉型與老年人口的扶養問題。人口學刊,10,1-11。

林逸(1985)。人口問題與研究。台北:大中國圖書。

林玉英(2005)。台中縣大甲鎮人口變遷之研究:1946~2003 年。國立彰化師範

林朝京(1996)。人口政策與人口成長的演變。衛生報導,6(5),36-40。

林益厚(2004)。人口與都市發展。台北:詹氏書局。

孟靜(1982)。台北市人口分佈與成長之空間變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 究報告,8,219-232。

孟祥瀚(1991)。日治時期台灣東部地區人口增加之研究。興大文史學報,21,

179-206。

高孔廉、鄧岱賢 (2007)。兩岸經貿新希望-開放的台灣 和平的兩岸。財團法人國 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國安(研)96-001 號,1-23。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2001)。修訂台中市綜合發展計畫-總體計畫。台中:台中 市政府委託。

陳泳瑞(2008)。八卦台地人口成長與遷移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尚美(2009)。台中縣鄉土資源研究:以豐原市人口成長為例。國民教育,49

(3),73-83。

陳國川(1982)。農村工業區對鄉村工業區人口及外流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研究報告,8,78-112。

陳國川(1986)。台灣人口年齡結構空間分佈的變化:1956-1983。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12,57-86。

陳國章(1974)。台北市人口分布之空間變化及其與人口密度、地價之關係。淡江 學報,12,277-286。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

9,1-23。

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葉天峰(1987)。因應我國人口高齡化之對策。台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

陳哲喜等(1990)。人口教育。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研習叢書(五二),台北市教 師研習中心出版品編審小組。

陳富美(1988)。台灣近年來的人口成長和都市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研究報告,14,109-122。

陳寬政(1985)。人口轉型的形式動態。人口學刊,8,1-20。

陳寬政(1997)。台灣地區人口出生數量動態模擬。人口學刊,18,1-18。

陳震東(1976)。台南縣人口分佈與移動。台南師專學報,9,145-159。

陳震東(1979)。近十年來台灣五大都市人口變動之研究。台南師專學報,12,

1-85。

陳震東(1983)。台灣南部區域之都市化與都市規模分佈。台南師專學報,16,

195-221。

陳震東(1985)。台南市人口之地理學研究(上)。台南師專學報,18,107-168。

陳震東(1986)。台南市人口之地理學研究(下)。台南師專學報,19,311-356。

陳源在(1988)。新莊市人口遷移及其決策與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加樺國 際有限公司。

吳家彧(1985)。台北都會區外圍市鎮的發展--樹林鎮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研究報告,11,253-292。

邱錦祥(1991)。高速鐵路對台北都會區第三級產業人口成長之影響分析。運輸 計畫季刊,20(2),149-168。

邱正略(2008)。日治時期埔里人口變遷(1903-1943)--兼論烏牛欄庄人口結 構特色。暨南史學,10、11 合輯,49-106。

周國屏(1996)。台灣內部人口移動的空間型態。台灣省高級中學教學輔導叢書 地理科教學研究專輯(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25-45。

周國屏等(2002)。南投市志。南投:南投市公所。

周國屏(2004)。南投名間鄉日治時期之人口成長與分布。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

3,21-30。

周國屏(2005)。彰化地區人口遷移之研究。載於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舉辦之『濁 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論文集(頁 301-328),彰化市。

周國屏、吳麗玲(2000)。彰化市人口遷移之研究。台灣文獻,51(2),325-357。

周國屏、范舜侑(2002)。南投市日治時期之人口成長與分佈。彰化師大文學院 學報,1,21-30。

周素卿(1995)。北宜高速公路對宜蘭地區居住功能的衝擊評估。國立台灣大學 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8,131-150。

施添福(1979)。台灣人口成長及其空間集中過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 究報告,5,159-181。

施添福(1981)。台灣本島都市化水準的空間類型和變遷及其在區域發展上的意 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7,153-174。

施添福(1982),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號。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姜蘭虹(1999)中國大陸流動人口之研究--以廣東省鄉鎮企業外來女工為例。國 立台灣大學地理學報,26,57-70。

胡太山等(2006)。從人口與定住向度探討高科技區域空間之演進--以新竹科學 園區暨周邊地區為例。環境與世界,14,1-28。

南投縣政府。南投縣各年度統計要覽(民國 39~98 年)。

孫德雄主編(1985)。人口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莊金平(1996)。大都市近郊農業地帶的變遷--台中市南屯區的研究。台灣省高 級中學教學輔導叢書地理科教學研究專輯(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15-155。

莊英章(1977)。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2002)。中部區域計畫發展課題與目標及中興新村在中部 區域定位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南投:作者。

鄒克萬等(2001a)。南投縣綜合發展計畫—總體發展計畫。南投:南投縣政府委 託。

鄒克萬等(2001b)。南投縣綜合發展計畫—南投市發展綱要計畫。南投:南投縣 政府委託。

郭佩毓(2002)。彰化縣人口分佈與成長之空間分析。北市師社教學報,1,197-222。

張志成(譯)(2008)。法蘭克.荀馬赫著。少子化:我們社會的災難與危機。台 北:博雅書屋。

張德偉(1991)。台灣人口空間分佈與變遷之研究-兼評人口分佈政策。中興大學 法商學院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震宇(2000)。台灣地區人口成長與高等教育擴張,今日教育,65,94-102。

張長義等(1982)。台灣北部沿海工業區環境變遷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0,

19-49。

曾鼎甲(2006)。戰後台灣鄉鎮人口變遷之研究--以台中縣各鄉鎮為例。興大歷 史學報,17,125-175。

溫振華(1994)。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日據中期高雄地區的人口流動 (1920-1931)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宗惠(1988)。小區域內部人口分布的時空變化:大溪鎮的個案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14,79-107。

楊宗惠(1995)。台灣地區人口老化空間變遷與特性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研究報告,23,1-26。

楊宗棋(2004)。台中都會區地方生活圈通勤就業活動空間分佈之研究。逢甲大 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雲龍(1982)。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環境衝擊之研究--社會經濟地理環境之探討。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0,120-121。

楊蕙菁(2009)。高雄都會區都市化過程的人口再分布及其變遷趨勢。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蕙菁(2009)。高雄都會區都市化過程的人口再分布及其變遷趨勢。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